鴻臚寺官員行至禦駕前,恭敬跪拜,奏請道:“懇請陛下、皇後及太子殿下登乘肩輿!”
成化皇帝朱見深欣然應允:“好,即刻啟程。”
禮樂隨之奏響。
不多時,皇帝一行人抵達午門樓上,落座後樂聲漸息,緹騎揮鞭,全場頓時一片肅穆。
宦官王敬高聲讚唱:“陛下駕到!”
樂聲再起,執事官員手舉案幾,穩穩置於午門前中道,樂聲複止。
接著,宦官王敬再次讚唱:“宣露布!”
宣展官員跪拜後起身,與宦官一同上前取露布,跪宣其內容,宣讀完畢,恭敬放迴案上。
退迴原位,俯伏行禮,樂聲再起,眾人行四拜之禮,平身之後,樂聲戛然而止。
侍衛將大案緩緩舉起,重新安放於禦道東側,隨後,引禮官引領獻露布等官員有序退出。
東南總督汪直,率麾下將士及俘虜,至午門下馬,步行至前,虔誠跪拜,高聲道:
“臣,東南總督、征南大將軍汪直,領羽林、龍武、天策三衛之禁軍,承吾皇天威,福建平叛凱旋,吾皇萬歲,萬萬歲!”
保國公朱永亦跪拜道:“臣朱永,攜陛下威靈,鎮壓藩王叛亂,承休王終自刎於府中。
今得勝歸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成化帝朱見深瞥了一眼朱佑極,含笑道:
“此次戰役,爾等功勳卓著,待獻俘大禮畢,來一趟乾清宮,不論爾等還是三衛將士,及地方府兵府將,朕都要重重獎賞!”
眾將齊刷刷跪倒在地,齊聲高唿:
“多謝陛下隆恩浩蕩!”
太子朱佑極給了王敬一個眼神。
宦官王敬立刻會意,高聲喊道:“獻俘!”
負責押解俘虜的軍士們,押著賊囚緩緩行至指定午門下,賊囚們麵朝北方,跪於午門之前。
隨後,刑部尚書劉璟自群臣之中挺身而出,跪於午門禦道之前,其左右兩側是刑部侍郎。
目光炯炯,聲音洪亮如鍾,向高坐午門之上的成化皇帝奏道:“臣,刑部尚書劉璟。
鬥膽奏請,將賊軍將領及大小頭目處以極刑,以正國法;白蓮教眾與叛軍士兵,則流放或監禁,以儆效尤,請陛下聖裁!”
這不過是走個流程罷了,眾大臣都知道皇帝的想法,按照成化帝鷹派的想法,這些叛軍將領能活也就怪了。
言辭激昂,字字鏗鏘,在場武將無不義憤填膺,緊握雙拳;而文官們則麵露漠然,仿佛置身事外。
劉璟言畢,俯身叩拜。
全場瞬間陷入一片莊嚴肅穆之中。
眾人屏息以待,靜候紫禁城午門之巔的聖旨降臨,賊寇們亦是神色緊張,目光緊鎖於高坐午門之上的帝王。
午門,紫禁城的巍峨正門。
矗立於天地之間,其命名寓意深遠——一日之中,太陽高懸天頂,謂之午,象征著朱家皇權的至高無上,無可撼搖。
午門之南,端門靜靜佇立。
宛如皇權的守護者,以其公允端正之姿。
在這端午二門之間,禦道蜿蜒,其畔,一股無形的壓迫感如潮水般洶湧,讓那些曾在福建橫行霸道、不可一世的賊寇幾乎窒息。
午門外廣場的凹型設計獨具匠心,三麵包圍,形成了一個絕佳的聚音效果。
平日裏,午門頒詔,城樓上的聖旨清晰可聞,傳遍廣場的每一個角落。
而今日,這旨意並非由內官代傳。
而是成化皇帝朱見深想親自頒布。
在一片肅穆之中,成化皇帝朱見深的聲音迴蕩在午門廣場:“這些叛軍在福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等敗類,留之何用,全部處以極刑!”
如果全殺的話,估計柴市就是屍橫遍野,平時砍人不是在午門口,而是柴市,那裏有一個特別大的行刑台,柴市離老百姓的居住區也有點距離,避免人聞到血腥味。
太子朱佑極聞言,連忙上前勸阻:
“父皇,叛軍之中,除將領外,多有百姓被脅迫,他們罪不至死。
兒臣以為,劉尚書之言有理,既能彰顯父皇公正,又能體現仁德之心,請父皇恩準。”
皇後萬貞兒望著這對父子,一唱一和,心中暗自好笑,幾乎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成化帝朱見深故作沉思,片刻後問道:
“你們覺得太子所言,是否妥當?”
眾人心中皆明,皇帝此乃順水推舟,不過是要找個台階,收迴先前的口諭罷了。
英國公張懋給朱儀使了個眼色,成國公朱儀心領神會,代表武將們站了出來:“臣以為太子所言極是,隻需斬殺那些將領即可。”
內閣首輔李秉也附和道:
“臣亦讚同太子之言,幾千條人命,豈能輕易斬殺?此舉有違上天的好生之德,亦不人道。”
皇帝朱見深,深思熟慮後,毅然下旨:
“朕每每想到那些因叛亂而慘死的無辜百姓,就痛心不已,本想重處,可朕的太子仁德,勸朕放過,看在太子的麵上,這次便依劉璟所奏,但匪首們立斬不赦!”
“立斬不赦!”
這四個字,如雷鳴般在殿堂迴響,由近及遠,震撼人心。
武將勳戚們隨之附和,聲音洪亮:
“立斬不赦!”
群臣、將士亦紛紛響應,聲音由稀疏轉為密集,自午門由上而下,直至數千名皇城衛齊聲應和,聲震九霄,彰顯天威。
賊將們嚇得魂飛魄散,癱倒在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普通叛軍士兵則如釋重負,仿佛從鬼門關走了一迴,連忙高唿萬歲,感激天恩浩蕩。
而那些大小頭目及叛軍將領,聽聞自己即將被斬,心如死灰,他們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幽冥之門。
緊接著,一群軍士將那些嚇得失禁與昏厥的匪將們,如長龍般押解至柴市,普通叛軍士兵被押赴天牢,場麵頗為壯觀。
皇帝朱見深沉聲道:
“下月便是太子登基大典,太子已向朕稟明,定年號為弘治,禮部需妥善籌備相關事宜。”
禮部尚書祝瓛恭敬迴應:“臣遵旨。”
朱見深輕輕擺手:“讓他們退下吧。”
隨即,錦衣衛緹騎麵朝北方,齊聲高唿:
“禮畢!”
宦官王敬亦隨之喊道:“鞠躬,禮成。”
禮樂隨之響起, 文武百官恭敬地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頭之禮,禮畢平身,樂聲隨之而止。
鴻臚寺官員跪稟:“大典已成。”
禮樂再次響起,成化帝朱見深攜皇後萬貞兒及太子朱佑極,聖駕緩緩離去,樂聲漸息。
成化皇帝朱見深欣然應允:“好,即刻啟程。”
禮樂隨之奏響。
不多時,皇帝一行人抵達午門樓上,落座後樂聲漸息,緹騎揮鞭,全場頓時一片肅穆。
宦官王敬高聲讚唱:“陛下駕到!”
樂聲再起,執事官員手舉案幾,穩穩置於午門前中道,樂聲複止。
接著,宦官王敬再次讚唱:“宣露布!”
宣展官員跪拜後起身,與宦官一同上前取露布,跪宣其內容,宣讀完畢,恭敬放迴案上。
退迴原位,俯伏行禮,樂聲再起,眾人行四拜之禮,平身之後,樂聲戛然而止。
侍衛將大案緩緩舉起,重新安放於禦道東側,隨後,引禮官引領獻露布等官員有序退出。
東南總督汪直,率麾下將士及俘虜,至午門下馬,步行至前,虔誠跪拜,高聲道:
“臣,東南總督、征南大將軍汪直,領羽林、龍武、天策三衛之禁軍,承吾皇天威,福建平叛凱旋,吾皇萬歲,萬萬歲!”
保國公朱永亦跪拜道:“臣朱永,攜陛下威靈,鎮壓藩王叛亂,承休王終自刎於府中。
今得勝歸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成化帝朱見深瞥了一眼朱佑極,含笑道:
“此次戰役,爾等功勳卓著,待獻俘大禮畢,來一趟乾清宮,不論爾等還是三衛將士,及地方府兵府將,朕都要重重獎賞!”
眾將齊刷刷跪倒在地,齊聲高唿:
“多謝陛下隆恩浩蕩!”
太子朱佑極給了王敬一個眼神。
宦官王敬立刻會意,高聲喊道:“獻俘!”
負責押解俘虜的軍士們,押著賊囚緩緩行至指定午門下,賊囚們麵朝北方,跪於午門之前。
隨後,刑部尚書劉璟自群臣之中挺身而出,跪於午門禦道之前,其左右兩側是刑部侍郎。
目光炯炯,聲音洪亮如鍾,向高坐午門之上的成化皇帝奏道:“臣,刑部尚書劉璟。
鬥膽奏請,將賊軍將領及大小頭目處以極刑,以正國法;白蓮教眾與叛軍士兵,則流放或監禁,以儆效尤,請陛下聖裁!”
這不過是走個流程罷了,眾大臣都知道皇帝的想法,按照成化帝鷹派的想法,這些叛軍將領能活也就怪了。
言辭激昂,字字鏗鏘,在場武將無不義憤填膺,緊握雙拳;而文官們則麵露漠然,仿佛置身事外。
劉璟言畢,俯身叩拜。
全場瞬間陷入一片莊嚴肅穆之中。
眾人屏息以待,靜候紫禁城午門之巔的聖旨降臨,賊寇們亦是神色緊張,目光緊鎖於高坐午門之上的帝王。
午門,紫禁城的巍峨正門。
矗立於天地之間,其命名寓意深遠——一日之中,太陽高懸天頂,謂之午,象征著朱家皇權的至高無上,無可撼搖。
午門之南,端門靜靜佇立。
宛如皇權的守護者,以其公允端正之姿。
在這端午二門之間,禦道蜿蜒,其畔,一股無形的壓迫感如潮水般洶湧,讓那些曾在福建橫行霸道、不可一世的賊寇幾乎窒息。
午門外廣場的凹型設計獨具匠心,三麵包圍,形成了一個絕佳的聚音效果。
平日裏,午門頒詔,城樓上的聖旨清晰可聞,傳遍廣場的每一個角落。
而今日,這旨意並非由內官代傳。
而是成化皇帝朱見深想親自頒布。
在一片肅穆之中,成化皇帝朱見深的聲音迴蕩在午門廣場:“這些叛軍在福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等敗類,留之何用,全部處以極刑!”
如果全殺的話,估計柴市就是屍橫遍野,平時砍人不是在午門口,而是柴市,那裏有一個特別大的行刑台,柴市離老百姓的居住區也有點距離,避免人聞到血腥味。
太子朱佑極聞言,連忙上前勸阻:
“父皇,叛軍之中,除將領外,多有百姓被脅迫,他們罪不至死。
兒臣以為,劉尚書之言有理,既能彰顯父皇公正,又能體現仁德之心,請父皇恩準。”
皇後萬貞兒望著這對父子,一唱一和,心中暗自好笑,幾乎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成化帝朱見深故作沉思,片刻後問道:
“你們覺得太子所言,是否妥當?”
眾人心中皆明,皇帝此乃順水推舟,不過是要找個台階,收迴先前的口諭罷了。
英國公張懋給朱儀使了個眼色,成國公朱儀心領神會,代表武將們站了出來:“臣以為太子所言極是,隻需斬殺那些將領即可。”
內閣首輔李秉也附和道:
“臣亦讚同太子之言,幾千條人命,豈能輕易斬殺?此舉有違上天的好生之德,亦不人道。”
皇帝朱見深,深思熟慮後,毅然下旨:
“朕每每想到那些因叛亂而慘死的無辜百姓,就痛心不已,本想重處,可朕的太子仁德,勸朕放過,看在太子的麵上,這次便依劉璟所奏,但匪首們立斬不赦!”
“立斬不赦!”
這四個字,如雷鳴般在殿堂迴響,由近及遠,震撼人心。
武將勳戚們隨之附和,聲音洪亮:
“立斬不赦!”
群臣、將士亦紛紛響應,聲音由稀疏轉為密集,自午門由上而下,直至數千名皇城衛齊聲應和,聲震九霄,彰顯天威。
賊將們嚇得魂飛魄散,癱倒在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普通叛軍士兵則如釋重負,仿佛從鬼門關走了一迴,連忙高唿萬歲,感激天恩浩蕩。
而那些大小頭目及叛軍將領,聽聞自己即將被斬,心如死灰,他們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幽冥之門。
緊接著,一群軍士將那些嚇得失禁與昏厥的匪將們,如長龍般押解至柴市,普通叛軍士兵被押赴天牢,場麵頗為壯觀。
皇帝朱見深沉聲道:
“下月便是太子登基大典,太子已向朕稟明,定年號為弘治,禮部需妥善籌備相關事宜。”
禮部尚書祝瓛恭敬迴應:“臣遵旨。”
朱見深輕輕擺手:“讓他們退下吧。”
隨即,錦衣衛緹騎麵朝北方,齊聲高唿:
“禮畢!”
宦官王敬亦隨之喊道:“鞠躬,禮成。”
禮樂隨之響起, 文武百官恭敬地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頭之禮,禮畢平身,樂聲隨之而止。
鴻臚寺官員跪稟:“大典已成。”
禮樂再次響起,成化帝朱見深攜皇後萬貞兒及太子朱佑極,聖駕緩緩離去,樂聲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