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臘月初。
紫禁城*奉天門。
成化帝朱見深凝視著手中的捷報,字句間透露出的勝利喜悅仿佛躍然紙上。
他緩緩將這份捷報遞給了身旁的內官監掌印太監梁芳,示意其誦讀。
本應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責,但自懷恩下馬後,朱見深便決定不再設立此職,畢竟,他的兒子即將繼位,他打算讓兒子親自培養親信來接管司禮監。
梁芳接過捷報,聲音洪亮地念道:
“臣東南總督、征南大將軍汪直叩首。
自領旨率軍出征以來,曆經千辛,終未辜負陛下厚望,已成功剿滅盤踞福建、聲勢浩大的叛軍十餘萬眾,賊首朱遵欽自刎身亡,叛軍多數已被捉拿歸案。
然而,也發現有大明官員與叛軍勾結,為虎作倀,暗中資助賊寇。
其中,南京兵部尚書王元服毒自盡,浙江左布政使劉福更是惡貫滿盈,殘害百姓,資助賊寇,實為惡中之首。
臣私自做主,將其千刀萬剮。
以示懲戒,其肉則喂於城內流浪犬。
此外,浙江總兵趙刖在嚴刑拷問下,供出了南直隸、浙江及福建三省大小官員共計百餘人,與叛軍一同押赴京城。
此役之勝,實乃天助大明,祖宗福佑,陛下洪福齊天所致,今特將此捷報呈上,以慰聖心。
臣汪直,再次叩首敬稟。
願吾皇龍體康健,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見深聽完捷報,神色凝重,掃視著殿下的文武百官,緩緩說道:“愛卿們,聽到了嗎?
叛軍雖然可惡,但那些為官的內奸更是惡中之首,堂堂布政使和總兵都敢資助賊子,這足以說明我大明的吏治還存在諸多問題。
你們之中,會不會也有漏網之魚呢?”
文武百官聞言,心中一凜,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高唿:“臣等萬死。”
朱見深冷哼一聲,道:
“什麽萬死,真正發生時,死一次就夠了。
朕在這裏再重申一遍,不管是誰,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異心,朕自然會重賞。
但若有異心,一旦天威降臨,你們將吃罪不起,還有,月末時,凱旋大軍就會迴京,到時朕將舉行獻俘儀式,儀式結束後。
朕便要退位讓賢,禪讓給太子。”
內閣次輔劉健聞言,心中一驚,連忙站出來說道:“陛下,您還年輕。
是否可以讓太子再曆練幾年?”
內閣首輔李秉卻反駁道:
“臣支持陛下的決定。
次輔此言差矣,陛下雖然年輕,但太子年少有為,提前登基又有何不可?
況且,我大明開國以來,尚未有皇帝禪位的先例,陛下此舉,定會千古留名。
當初堯帝禪位於舜帝,傳為千古佳話。
臣以為,陛下之賢,遠超堯舜。”
內閣大臣萬安、萬喜等人聞言,立刻附和。
隨後,大臣和武將勳貴們也紛紛表態。
支持朱見深的決定。
太子朱佑極輕輕拍了拍額頭,心中五味雜陳,看來,他必須得登基了,再也躲不掉了,不過年號他倒是早想好了,那就是弘治。
文華殿中。
太子朱佑極緩緩步入文華殿,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他與父皇共同編織的迴憶。
自幼年起,他便在這莊嚴的殿堂中,接受父皇的悉心教導,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與這些官員對抗,甚至那傳位於他的決定。
亦是父皇為了保護他免受東林黨人的覬覦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朱佑極深知,自己虧欠父皇與母後萬貞兒的實在太多。
此刻,文華殿內,朱佑極的親信們紛紛跪倒在地,齊聲祝賀:“恭喜主子!”
朱佑極微微一笑,示意他們起身,道:
“起來吧,何喜之有?瞧你們高興的。”
劉瑾見狀,連忙說道:“主子即將登基為帝,我們自然為主子感到高興。”
朱佑極聞言,笑容更甚:“你們自然也該高興,畢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何況是你們。”
梁芳則謙遜地表示:“奴婢隻要能繼續伺候主子,升不升官都無所謂。”
劉瑾也連忙附和。
朱佑極點頭讚許:“本宮向來賞罰分明,該是你們的,自然不會少了你們的,劉瑾,本宮決定將你調往東廠,你可有怨言?”
劉瑾連忙搖頭:“奴婢絕無怨言。
若非主子提攜,奴婢至今仍是一個受人欺淩的小內侍,主子對奴婢有再造之恩。
奴婢隻是有些不解。”
朱佑極解釋道:“東廠如今已被文官滲透得千瘡百孔,這也是父皇當初決定重設西廠的原因。
之前之所以沒有動手,是怕打草驚蛇。如今時機已成熟,但汪大伴另有重任。
可能經常不在京中。本宮信任你們三人,這件事就交由你劉瑾來擔綱。
你要將東廠徹底洗刷幹淨,明白了嗎?”
劉瑾鄭重地點頭:“請主子放心。
奴婢定當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十二月末*紫禁城。
宮廷內官忙碌的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禦座,大典當日的清晨,由錦衣衛緹騎在午門前的禦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東西而立。
同時,京城十八衛皆派出精銳,排列兩旁。
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
負責國家典儀的鴻臚寺在午門前設兩名讚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
朝暾正(太陽旭日升起之時),大典正式開始,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迴就位。
之後龍武衛押著著叛軍和罪臣數千人來到午門前,並在西邊的武官班次後站好。
這時鍾聲大響,成化皇帝朱見深身穿紅色常服帶著皇後萬貞兒和太子朱佑極,駕禦奉天門,鍾聲停止。
朱佑極望著那洶湧澎湃的人潮,不禁驚歎道:“哇,父皇,您看這人山人海,一望無際,究竟有多少人匯聚於此啊?”
朱見深聞言,微微一笑,道:“此乃獻俘大典,自然引得滿朝文武與百姓紛紛前來觀瞻,加之京城人口眾多,故而場麵如此壯觀。
你瞧,那人群中還有許多外國商旅呢。
為維持秩序,十八衛中除守城者外,其餘官兵皆已列於兩側,這其中,也有你的一份功勞。”
皇後萬貞兒聞言,好奇地問道:
“極兒有何功勞?”
朱見深笑道:“這小子,當年力推南方增收商稅,為國家賺得盆滿缽滿,內帑也因此充盈。
他便用這些銀兩,擴建了京城與街道。
貞兒你看,這街道如此寬廣,方能容納這眾多人口,其規模之宏大,較之北宋汴京,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佑極聞言,臉上洋溢著自豪之色,道:
“那是自然。
兒臣定要將北京城打造得遠超汴京,成為天下第一巨城,此時城池大小,絕非其極限。”
紫禁城*奉天門。
成化帝朱見深凝視著手中的捷報,字句間透露出的勝利喜悅仿佛躍然紙上。
他緩緩將這份捷報遞給了身旁的內官監掌印太監梁芳,示意其誦讀。
本應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責,但自懷恩下馬後,朱見深便決定不再設立此職,畢竟,他的兒子即將繼位,他打算讓兒子親自培養親信來接管司禮監。
梁芳接過捷報,聲音洪亮地念道:
“臣東南總督、征南大將軍汪直叩首。
自領旨率軍出征以來,曆經千辛,終未辜負陛下厚望,已成功剿滅盤踞福建、聲勢浩大的叛軍十餘萬眾,賊首朱遵欽自刎身亡,叛軍多數已被捉拿歸案。
然而,也發現有大明官員與叛軍勾結,為虎作倀,暗中資助賊寇。
其中,南京兵部尚書王元服毒自盡,浙江左布政使劉福更是惡貫滿盈,殘害百姓,資助賊寇,實為惡中之首。
臣私自做主,將其千刀萬剮。
以示懲戒,其肉則喂於城內流浪犬。
此外,浙江總兵趙刖在嚴刑拷問下,供出了南直隸、浙江及福建三省大小官員共計百餘人,與叛軍一同押赴京城。
此役之勝,實乃天助大明,祖宗福佑,陛下洪福齊天所致,今特將此捷報呈上,以慰聖心。
臣汪直,再次叩首敬稟。
願吾皇龍體康健,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見深聽完捷報,神色凝重,掃視著殿下的文武百官,緩緩說道:“愛卿們,聽到了嗎?
叛軍雖然可惡,但那些為官的內奸更是惡中之首,堂堂布政使和總兵都敢資助賊子,這足以說明我大明的吏治還存在諸多問題。
你們之中,會不會也有漏網之魚呢?”
文武百官聞言,心中一凜,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高唿:“臣等萬死。”
朱見深冷哼一聲,道:
“什麽萬死,真正發生時,死一次就夠了。
朕在這裏再重申一遍,不管是誰,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異心,朕自然會重賞。
但若有異心,一旦天威降臨,你們將吃罪不起,還有,月末時,凱旋大軍就會迴京,到時朕將舉行獻俘儀式,儀式結束後。
朕便要退位讓賢,禪讓給太子。”
內閣次輔劉健聞言,心中一驚,連忙站出來說道:“陛下,您還年輕。
是否可以讓太子再曆練幾年?”
內閣首輔李秉卻反駁道:
“臣支持陛下的決定。
次輔此言差矣,陛下雖然年輕,但太子年少有為,提前登基又有何不可?
況且,我大明開國以來,尚未有皇帝禪位的先例,陛下此舉,定會千古留名。
當初堯帝禪位於舜帝,傳為千古佳話。
臣以為,陛下之賢,遠超堯舜。”
內閣大臣萬安、萬喜等人聞言,立刻附和。
隨後,大臣和武將勳貴們也紛紛表態。
支持朱見深的決定。
太子朱佑極輕輕拍了拍額頭,心中五味雜陳,看來,他必須得登基了,再也躲不掉了,不過年號他倒是早想好了,那就是弘治。
文華殿中。
太子朱佑極緩緩步入文華殿,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他與父皇共同編織的迴憶。
自幼年起,他便在這莊嚴的殿堂中,接受父皇的悉心教導,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與這些官員對抗,甚至那傳位於他的決定。
亦是父皇為了保護他免受東林黨人的覬覦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朱佑極深知,自己虧欠父皇與母後萬貞兒的實在太多。
此刻,文華殿內,朱佑極的親信們紛紛跪倒在地,齊聲祝賀:“恭喜主子!”
朱佑極微微一笑,示意他們起身,道:
“起來吧,何喜之有?瞧你們高興的。”
劉瑾見狀,連忙說道:“主子即將登基為帝,我們自然為主子感到高興。”
朱佑極聞言,笑容更甚:“你們自然也該高興,畢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何況是你們。”
梁芳則謙遜地表示:“奴婢隻要能繼續伺候主子,升不升官都無所謂。”
劉瑾也連忙附和。
朱佑極點頭讚許:“本宮向來賞罰分明,該是你們的,自然不會少了你們的,劉瑾,本宮決定將你調往東廠,你可有怨言?”
劉瑾連忙搖頭:“奴婢絕無怨言。
若非主子提攜,奴婢至今仍是一個受人欺淩的小內侍,主子對奴婢有再造之恩。
奴婢隻是有些不解。”
朱佑極解釋道:“東廠如今已被文官滲透得千瘡百孔,這也是父皇當初決定重設西廠的原因。
之前之所以沒有動手,是怕打草驚蛇。如今時機已成熟,但汪大伴另有重任。
可能經常不在京中。本宮信任你們三人,這件事就交由你劉瑾來擔綱。
你要將東廠徹底洗刷幹淨,明白了嗎?”
劉瑾鄭重地點頭:“請主子放心。
奴婢定當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十二月末*紫禁城。
宮廷內官忙碌的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禦座,大典當日的清晨,由錦衣衛緹騎在午門前的禦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東西而立。
同時,京城十八衛皆派出精銳,排列兩旁。
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
負責國家典儀的鴻臚寺在午門前設兩名讚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
朝暾正(太陽旭日升起之時),大典正式開始,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迴就位。
之後龍武衛押著著叛軍和罪臣數千人來到午門前,並在西邊的武官班次後站好。
這時鍾聲大響,成化皇帝朱見深身穿紅色常服帶著皇後萬貞兒和太子朱佑極,駕禦奉天門,鍾聲停止。
朱佑極望著那洶湧澎湃的人潮,不禁驚歎道:“哇,父皇,您看這人山人海,一望無際,究竟有多少人匯聚於此啊?”
朱見深聞言,微微一笑,道:“此乃獻俘大典,自然引得滿朝文武與百姓紛紛前來觀瞻,加之京城人口眾多,故而場麵如此壯觀。
你瞧,那人群中還有許多外國商旅呢。
為維持秩序,十八衛中除守城者外,其餘官兵皆已列於兩側,這其中,也有你的一份功勞。”
皇後萬貞兒聞言,好奇地問道:
“極兒有何功勞?”
朱見深笑道:“這小子,當年力推南方增收商稅,為國家賺得盆滿缽滿,內帑也因此充盈。
他便用這些銀兩,擴建了京城與街道。
貞兒你看,這街道如此寬廣,方能容納這眾多人口,其規模之宏大,較之北宋汴京,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佑極聞言,臉上洋溢著自豪之色,道:
“那是自然。
兒臣定要將北京城打造得遠超汴京,成為天下第一巨城,此時城池大小,絕非其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