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老實人說出來的老實話往往傷害力更大,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得或者是從不想圓滑的去解決問題。張文收就是這一類老實人,但他的老實其實不代表他傻。隻是他做事更加實事求是,有點迂腐。
但正因為如此,他對上不能溜須拍馬,對下也不會目中無人。
若你以為張文收老實是個傻子,那你就鐵定看錯人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做人的方式,或許張文收這樣的人可以欺之以方。但你卻又不得不承認,太常寺裏口碑最好的就是張文收。無論是清關還是昏官,對張文收此人都有極大的好感。逢麵時都會拱手笑嗬嗬的喚一聲‘張大人’,相比較郭善這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家夥而言,張文收為官更加符合為官的中庸之道。
李世民顯然也是知道張文收的性子的,所以沒對張文收動怒。而是一拍桌子喝道:“他郭善有臉想娶長樂公主?”但一想到這樣未免打斷張文收的話,李世民一擺手讓張文收幹脆繼續說下去。
張文收又道:“臣也以為小郭大人不適合尚長樂公主,臣以為二者年齡相差頗大,若讓小郭大人尚長樂公主實不符合陰陽之理。”
這句話說的好多人都翻白眼兒,暗想這是年齡相差的問題嗎?這是血統、身份的差距啊。長安城多少官宦子弟想娶長樂公主啊,哪一個不是身份尊貴的人物?長樂公主何許人啊,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公主。是深得皇後和皇上喜愛的公主,加之又是嫡係長女,這又是與其他公主不一般了。娶了她,絕對能‘鎮宅’,至少可保家族數十年太平而不失寵。
本來許多官員沒見過郭善,但此刻從張文收口中,許多京外官乃及在京任職的未曾見過郭善的人物也終於知道了郭善這麽號人。而且腦子裏已經把郭善打成了‘不知死活’‘厚顏無恥’等標簽了。
李世民多聰明?這個時候沒有插張文收的嘴,真希望張文收這廝早點把郭善買糧的事情交代清楚,也怕張文收亂七八糟扯出更多閑話來。因為李世民是比較了解郭善這個人的,當著自己的麵有時候郭善都會說些亂七八糟的話,而背著自己郭善真不知道能說出多少有違禮製的話來。
聽張文收繼續說:“我便告訴小郭大人說‘小郭大人莫慌,我看你與和順公主年齡相若。既然聖上有意將和順公主下嫁予你,那自然是天賜的姻緣呢。’我本是安慰小郭大人,但哪知道小郭大人聽了我這話後更是嚎啕大哭說‘什麽天賜姻緣?老張大人你有所不知,前幾日皇上還逼著我娶和順公主,但今日皇上卻召我進宮告訴我另覓親事去。且老張大人你有所不知,在此之前我曾跟一女子求婚,卻因為皇上一旨恩賜,我那位紅顏知己隻好渡海迴鄉,不在京城住了。’”
說到此處,眾人都是‘咦’的一聲,然後轉臉與旁邊的同僚竊竊私語起來。
文武百官們還是相當八卦的,他們顯然也沒料到在和順公主下嫁的背後竟然還有這麽一樁事兒。
李世民確是幹咳了一聲,別人不知道這事兒,但是他卻有些許明白。暗想原來當初郭善說已經與人有了婚約的事兒卻是沒有騙我的,他畢竟沒理由騙了我之後還去騙張文收。
其實李世民哪裏知道,郭善這個人說話十分真裏必然要摻上個三分假。其實不獨是他,而是幾乎所有的人說話都難免顛倒一些事實。這既是語言藝術的加工,也是想通過藝術而把自身形象進行再造。
就跟北方一些人跟人說話時,跟人頭一句話裏總帶著一句‘我不是跟你吹啊’,南方一些人則喜歡講‘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郭善說話綜合了一切特點,他本人說話從來不太實事求是。把王蘇蘇說成他的紅顏知己,這必然是口花花上的占便宜。至於又說那位紅顏知己因為李世民的一旨恩賜而走,說的含糊。好似王蘇蘇本來是喜歡他的,而之所以告辭確實因為李世民逼得似的。其實知道詳情的就清楚,事情根本就不是那麽迴事兒。人家王蘇蘇對他這個小屁孩兒根本沒什麽興趣,更別提什麽相知的了。
本來是想查郭善買糧的事兒,但被張文收這麽一打岔,愣生生變成了一場娛樂新聞大爆料了。
李世民自知這個時候不可能讓張文收住嘴不說了,隻好忍著讓張文收繼續說。當然,也因為知道張文收性格上的缺點,所以李世民能容忍張文收的囉嗦。如果是別人膽敢在自己麵前囉嗦,李世民早把人給趕出去了。
劈裏啪啦的又是半天的囉嗦,群臣差點沒想把張文收一棍子揮出去。老張也終於慢慢悠悠的說到了正題上:“小郭大人說,他那位紅顏知己曾經在豫州居住。又得聞那兒發了洪水,所以想雇船迴鄉。於是他那位紅顏知己自己買了些糧食和布帛乘舟而去,而小郭大人未必放心,也從月餅坊中取出一船的月餅讓郭家部曲護送隨行,用已豫州賑災之用。”
這話一出,禦史們坐蠟了。
好多攻訐郭善的人都無語了,暗想不是要造反嗎?怎麽突然成了賑災了?
李世民聽言問道:“郭善拿一萬石糧食,也是用已賑災用的?”
張文收道:“小郭大人說豫州饑民無算,一船之月餅何足以濟之?而去年受災之地又何止豫州一處?當地百姓顆粒無收,導致糧價暴漲,臨縣之州郡,糧商豈不借機發財?奸商發財,百姓何辜?而長安米價尚不貴,可盡早籌集糧食用已賑災之用。一萬石糧食不少,然而對於豫州也隻是杯水車薪。而籌集糧食宜早而不宜遲,倘若等待災民變成流民,再聚於長安,朝廷豈不又要花費手段維護?”
先前參劾郭善的禦史此刻臉都黑了,為求自保隻好繼續汙蔑郭善了,忍不住反駁道:“朝廷自有戶部調糧賑災,協律郎何以不信朝廷的手段?”
張文收多老實?把郭善的話原原本本的吐露了出來。在他眼裏,君子所行之事無一不可與人說,所以就道:“小郭大人說了,朝廷雖然有些許糧食,但不可能將所有糧食用於一州一縣。況且吐穀渾一戰,朝廷已經花費了太多糧草。戶部隻管國庫,怎麽肯因為幾個州縣的災民而讓國庫空虛?且各州縣上表所報的各州縣災民人數和受災情況未必屬實,朝廷遠在京城不能親眼查核難免偏聽偏信。又朝廷手續繁瑣,由州縣上表請奏賑災,再由戶部批複。然後又聯係工部乃及兵部押送,層層手續下來又要耽擱十天半月,實在費時費力。”
這句話一出,張文收算是替郭善把戶部和豫州幾個受災州縣的官員給得罪徹底了。
那禦史也許是逼急了,忍不住道:“郭善運糧賑災,未必心係百姓,許是為了邀名買直,其心可誅也。”
這話一出,他心裏咯噔一下。
果然,周圍的文武百官齊齊看傻子一樣的看著他。
上麵的李世民也怒了,這該是多傻逼的人才會說出這麽傻逼的話啊?邀名?買直?人家郭善是悄悄的不動聲色的私自買糧賑災,誰也沒有告訴,也就告訴了張文收而已。如果不是你自己去抓人家痛腳把人揪出來,誰會知道郭善背地裏替朝廷做了這大善事兒?現在你把人做善事的事兒給揪了出來,又說人家是為了在朝廷和皇上麵前邀名邀功
有明白的人心裏均想,永嘉公主怎麽派了這麽個傻缺上來參劾郭善啊?這不是變相的給郭善請功麽?現在被他這麽一說,皇上肯定要給郭善賞賜了。
果然,李世民道:“朕常夢見各州縣之災民易子而食,又夢見各州縣餓殍遍野。每想到天下尚有百姓食不能果腹,衣不能蔽體,心中便淒然。子民們尚處在水深火熱中,朕寢食難安。郭善說‘百姓何辜?’,朕看一點不假。”
張文收立刻道:“小郭大人常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
眾人聽張文收又發話了,心裏都咯噔一下。暗想老張今兒怎麽了,他今天是不是郭善請來邀功的啊?
確實,張文收這句話實在是替郭善拍了好大的馬屁。倘若這句話由郭善本人在李世民那兒說,那顯然沒多大說服力。但這話是張文收在這個時刻,在這個郭善不在場的時刻,替他說出來的。那麽,效果就不一樣了。
先前參劾郭善的禦史聽到張文收這句話險些沒一口血吐出來,不是要‘討伐’郭善的嗎?怎麽成了表彰大會了。今兒是元日大朝會啊,皇上您不要這麽鬧成不成?
李世民肯定沒聽到他的心聲,就算是聽到了也肯定不會搭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說的好!”李世民心裏暗想,這話真是郭善說的?轉念又一想,張文收不可能騙自己也絕不敢騙自己。
到底這麽正兒八經的話是不是郭善說的,李世民不打算追究。他道看著群臣,道:“郭善此言讓朕幸甚,諸位愛卿應將此話牢記於心啊。”
梁有良翻了個白眼兒,暗想郭善什麽時候格調這麽高了。還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一個月有事沒事休假半個月的人,是個能擔君之憂的貨色?
雖然心裏不喜歡李世民誇讚郭善,但是梁有良知道這個時候絕不能打斷李世民的話茬。因為政治鬥爭一向講究平衡,先前那個傻缺禦史跳出來沒把郭善鬥敗,反而還給郭善臉上增了光。到了這個時候勝負已分,為了平衡李世民肯定要打那禦史的板子而給郭善賞賜了。現在要關注的是皇上究竟要賞郭善些什麽。
老實人說出來的老實話往往傷害力更大,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得或者是從不想圓滑的去解決問題。張文收就是這一類老實人,但他的老實其實不代表他傻。隻是他做事更加實事求是,有點迂腐。
但正因為如此,他對上不能溜須拍馬,對下也不會目中無人。
若你以為張文收老實是個傻子,那你就鐵定看錯人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做人的方式,或許張文收這樣的人可以欺之以方。但你卻又不得不承認,太常寺裏口碑最好的就是張文收。無論是清關還是昏官,對張文收此人都有極大的好感。逢麵時都會拱手笑嗬嗬的喚一聲‘張大人’,相比較郭善這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家夥而言,張文收為官更加符合為官的中庸之道。
李世民顯然也是知道張文收的性子的,所以沒對張文收動怒。而是一拍桌子喝道:“他郭善有臉想娶長樂公主?”但一想到這樣未免打斷張文收的話,李世民一擺手讓張文收幹脆繼續說下去。
張文收又道:“臣也以為小郭大人不適合尚長樂公主,臣以為二者年齡相差頗大,若讓小郭大人尚長樂公主實不符合陰陽之理。”
這句話說的好多人都翻白眼兒,暗想這是年齡相差的問題嗎?這是血統、身份的差距啊。長安城多少官宦子弟想娶長樂公主啊,哪一個不是身份尊貴的人物?長樂公主何許人啊,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公主。是深得皇後和皇上喜愛的公主,加之又是嫡係長女,這又是與其他公主不一般了。娶了她,絕對能‘鎮宅’,至少可保家族數十年太平而不失寵。
本來許多官員沒見過郭善,但此刻從張文收口中,許多京外官乃及在京任職的未曾見過郭善的人物也終於知道了郭善這麽號人。而且腦子裏已經把郭善打成了‘不知死活’‘厚顏無恥’等標簽了。
李世民多聰明?這個時候沒有插張文收的嘴,真希望張文收這廝早點把郭善買糧的事情交代清楚,也怕張文收亂七八糟扯出更多閑話來。因為李世民是比較了解郭善這個人的,當著自己的麵有時候郭善都會說些亂七八糟的話,而背著自己郭善真不知道能說出多少有違禮製的話來。
聽張文收繼續說:“我便告訴小郭大人說‘小郭大人莫慌,我看你與和順公主年齡相若。既然聖上有意將和順公主下嫁予你,那自然是天賜的姻緣呢。’我本是安慰小郭大人,但哪知道小郭大人聽了我這話後更是嚎啕大哭說‘什麽天賜姻緣?老張大人你有所不知,前幾日皇上還逼著我娶和順公主,但今日皇上卻召我進宮告訴我另覓親事去。且老張大人你有所不知,在此之前我曾跟一女子求婚,卻因為皇上一旨恩賜,我那位紅顏知己隻好渡海迴鄉,不在京城住了。’”
說到此處,眾人都是‘咦’的一聲,然後轉臉與旁邊的同僚竊竊私語起來。
文武百官們還是相當八卦的,他們顯然也沒料到在和順公主下嫁的背後竟然還有這麽一樁事兒。
李世民確是幹咳了一聲,別人不知道這事兒,但是他卻有些許明白。暗想原來當初郭善說已經與人有了婚約的事兒卻是沒有騙我的,他畢竟沒理由騙了我之後還去騙張文收。
其實李世民哪裏知道,郭善這個人說話十分真裏必然要摻上個三分假。其實不獨是他,而是幾乎所有的人說話都難免顛倒一些事實。這既是語言藝術的加工,也是想通過藝術而把自身形象進行再造。
就跟北方一些人跟人說話時,跟人頭一句話裏總帶著一句‘我不是跟你吹啊’,南方一些人則喜歡講‘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郭善說話綜合了一切特點,他本人說話從來不太實事求是。把王蘇蘇說成他的紅顏知己,這必然是口花花上的占便宜。至於又說那位紅顏知己因為李世民的一旨恩賜而走,說的含糊。好似王蘇蘇本來是喜歡他的,而之所以告辭確實因為李世民逼得似的。其實知道詳情的就清楚,事情根本就不是那麽迴事兒。人家王蘇蘇對他這個小屁孩兒根本沒什麽興趣,更別提什麽相知的了。
本來是想查郭善買糧的事兒,但被張文收這麽一打岔,愣生生變成了一場娛樂新聞大爆料了。
李世民自知這個時候不可能讓張文收住嘴不說了,隻好忍著讓張文收繼續說。當然,也因為知道張文收性格上的缺點,所以李世民能容忍張文收的囉嗦。如果是別人膽敢在自己麵前囉嗦,李世民早把人給趕出去了。
劈裏啪啦的又是半天的囉嗦,群臣差點沒想把張文收一棍子揮出去。老張也終於慢慢悠悠的說到了正題上:“小郭大人說,他那位紅顏知己曾經在豫州居住。又得聞那兒發了洪水,所以想雇船迴鄉。於是他那位紅顏知己自己買了些糧食和布帛乘舟而去,而小郭大人未必放心,也從月餅坊中取出一船的月餅讓郭家部曲護送隨行,用已豫州賑災之用。”
這話一出,禦史們坐蠟了。
好多攻訐郭善的人都無語了,暗想不是要造反嗎?怎麽突然成了賑災了?
李世民聽言問道:“郭善拿一萬石糧食,也是用已賑災用的?”
張文收道:“小郭大人說豫州饑民無算,一船之月餅何足以濟之?而去年受災之地又何止豫州一處?當地百姓顆粒無收,導致糧價暴漲,臨縣之州郡,糧商豈不借機發財?奸商發財,百姓何辜?而長安米價尚不貴,可盡早籌集糧食用已賑災之用。一萬石糧食不少,然而對於豫州也隻是杯水車薪。而籌集糧食宜早而不宜遲,倘若等待災民變成流民,再聚於長安,朝廷豈不又要花費手段維護?”
先前參劾郭善的禦史此刻臉都黑了,為求自保隻好繼續汙蔑郭善了,忍不住反駁道:“朝廷自有戶部調糧賑災,協律郎何以不信朝廷的手段?”
張文收多老實?把郭善的話原原本本的吐露了出來。在他眼裏,君子所行之事無一不可與人說,所以就道:“小郭大人說了,朝廷雖然有些許糧食,但不可能將所有糧食用於一州一縣。況且吐穀渾一戰,朝廷已經花費了太多糧草。戶部隻管國庫,怎麽肯因為幾個州縣的災民而讓國庫空虛?且各州縣上表所報的各州縣災民人數和受災情況未必屬實,朝廷遠在京城不能親眼查核難免偏聽偏信。又朝廷手續繁瑣,由州縣上表請奏賑災,再由戶部批複。然後又聯係工部乃及兵部押送,層層手續下來又要耽擱十天半月,實在費時費力。”
這句話一出,張文收算是替郭善把戶部和豫州幾個受災州縣的官員給得罪徹底了。
那禦史也許是逼急了,忍不住道:“郭善運糧賑災,未必心係百姓,許是為了邀名買直,其心可誅也。”
這話一出,他心裏咯噔一下。
果然,周圍的文武百官齊齊看傻子一樣的看著他。
上麵的李世民也怒了,這該是多傻逼的人才會說出這麽傻逼的話啊?邀名?買直?人家郭善是悄悄的不動聲色的私自買糧賑災,誰也沒有告訴,也就告訴了張文收而已。如果不是你自己去抓人家痛腳把人揪出來,誰會知道郭善背地裏替朝廷做了這大善事兒?現在你把人做善事的事兒給揪了出來,又說人家是為了在朝廷和皇上麵前邀名邀功
有明白的人心裏均想,永嘉公主怎麽派了這麽個傻缺上來參劾郭善啊?這不是變相的給郭善請功麽?現在被他這麽一說,皇上肯定要給郭善賞賜了。
果然,李世民道:“朕常夢見各州縣之災民易子而食,又夢見各州縣餓殍遍野。每想到天下尚有百姓食不能果腹,衣不能蔽體,心中便淒然。子民們尚處在水深火熱中,朕寢食難安。郭善說‘百姓何辜?’,朕看一點不假。”
張文收立刻道:“小郭大人常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
眾人聽張文收又發話了,心裏都咯噔一下。暗想老張今兒怎麽了,他今天是不是郭善請來邀功的啊?
確實,張文收這句話實在是替郭善拍了好大的馬屁。倘若這句話由郭善本人在李世民那兒說,那顯然沒多大說服力。但這話是張文收在這個時刻,在這個郭善不在場的時刻,替他說出來的。那麽,效果就不一樣了。
先前參劾郭善的禦史聽到張文收這句話險些沒一口血吐出來,不是要‘討伐’郭善的嗎?怎麽成了表彰大會了。今兒是元日大朝會啊,皇上您不要這麽鬧成不成?
李世民肯定沒聽到他的心聲,就算是聽到了也肯定不會搭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說的好!”李世民心裏暗想,這話真是郭善說的?轉念又一想,張文收不可能騙自己也絕不敢騙自己。
到底這麽正兒八經的話是不是郭善說的,李世民不打算追究。他道看著群臣,道:“郭善此言讓朕幸甚,諸位愛卿應將此話牢記於心啊。”
梁有良翻了個白眼兒,暗想郭善什麽時候格調這麽高了。還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一個月有事沒事休假半個月的人,是個能擔君之憂的貨色?
雖然心裏不喜歡李世民誇讚郭善,但是梁有良知道這個時候絕不能打斷李世民的話茬。因為政治鬥爭一向講究平衡,先前那個傻缺禦史跳出來沒把郭善鬥敗,反而還給郭善臉上增了光。到了這個時候勝負已分,為了平衡李世民肯定要打那禦史的板子而給郭善賞賜了。現在要關注的是皇上究竟要賞郭善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