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元日朝會,文武百官齊齊趕往太極宮太極殿朝賀。州縣上的官員乃及各國使節也在這一天攜帶禮品進行朝拜。
這樣的大朝會更加注重於形式方麵的精彩,展現一下大唐的國力。當然各州縣的官員也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性的講述一下州縣上發生的事情。朝集使會拿著‘計薄’上朝,若皇上有所詢問。朝集使就要將該年的該州縣的政績說上一番,而統計州縣官員政績的方式一向已‘稅收多少’為首,以及考核州縣一把手私德是否有虧
百官當然是報喜不報憂的,但倘若有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攻擊政敵,那當然也會有報憂的場麵出現。
比如京官們在報告情況的時候楊宗站出來說了一番太常寺官員的情況,他的計薄上記錄著太常寺胥吏們的考績。一般不夠格的胥吏不需要表述,而梨園因為在太常寺也屬於下轄的一個小官署,郭善這個梨園令的考績也被大致說了一番。
對郭善的評價,楊宗毫不避諱的指出‘有才而無德、怠於政務、粗魯馬虎、’。
考核官員的四善中,郭善的三善就被抹滅了。不用說了,如果楊宗的考詞被認同的話,郭善的烏紗帽就保不住了。因為四善二十七最中,郭善的三善都沒了,郭善二十七最裏有個再好的考詞恐怕也不足以讓他的考績從‘中下’變為‘中上’。如果一個不小心變為‘下下’,那樂子可就大發了。真說不準會出現被流放的可能性
其實評價一個人的私德是否有虧,還真不好評價。眾口鑠金,有人鐵了心要汙蔑你,那你在幹淨也變得不幹不淨了。
不過郭善的私德是否有虧顯然不是楊宗一個人說了算,畢竟真正主管官員考核升遷和罷黜的是吏部。所以郭善的政治生涯主要還掌握在吏部,一切還有考功郎中呢。但無論最後結局如何,楊宗這麽一說,百官這麽一聽,第一印象上就不可能對郭善有好感。有這麽個汙點,郭善三年之內是別想升遷了。
一同來朝會的還有太子和諸王子,此刻聽到提到郭善,李泰和李承乾自然神情有異。李泰不動聲色的看向楊師道,想看看楊宗對郭善的考詞是不是楊師道授意的。畢竟楊師道才是太常寺的寺卿,對於部門下的考核一般性必須他這個寺卿點頭才會形成奏折上稟。
楊師道半眯著眼,如老僧入定一般。他既然閉著眼似乎周遭事情與自己無關緊要,而聽了楊宗上奏的事情後也沒露出驚容,那就證明他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是知道楊宗‘參劾’郭善的事情的。
沒聽說過楊師道跟郭善有仇啊?再說,他這個朝廷大員不至於會為難郭善這個小小的協律郎吧?難道是楊宗已經是他的人了,所以他才會準許楊宗對郭善出手的?可是楊宗小說也是個四品官兒,不該是個能輕輕鬆鬆就投靠人的人。
左思右想想不通,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楊師道根本不想搭理底下的事情。雖然有小道消息說他跟郭善認識,但認識郭善不代表會喜歡郭善。犯不著為了保護郭善而跟一個四品大員作對,哪怕少卿這個職位在寺卿麵前不怎麽入得了眼。
再要麽,就是楊宗背後有人支持,以至於讓楊師道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楊師道雖然不是權傾朝野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個允許別人隨意插手他公廨事務的人吧?一個聰明的一把手總該把內部鬥爭和外部鬥爭區分清楚,要不然遲早有一天會翻船。
李泰一想到郭善曾經得罪過永嘉公主,心裏有些恍然。
楊師道跟永嘉公主有親,郭善得罪了永嘉公主就等同於得罪了楊師道了。如此一來有人要參劾郭善,他楊師道除了落井下石外當然不可能對郭善施以援手了。得多傻逼的人才會為了一個跟自己不相幹的人得罪自己親近的人,而且這親戚的來頭還不小?
李泰左右望了一眼,發現果然沒找到郭善的身影。聽說郭善今兒病了沒來,看起來有人是要趁他病要他命啊。
果然,在提到州縣賑災情況時有禦史台的人跳了出來稟奏:“賑災糧奇缺,臣最近聽聞有人大量購買糧食,得聞後曾經微服查訪,發現協律郎暗中購買大米不下於一萬石悄悄運出長安。”
眾人心中一咯噔,這什麽意思?
一萬石糧食,悄悄運出長安?這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是說郭善在募兵馬,廣積糧,然後準備造反?
有人立刻又想到了去年一直讓人頭疼的獠民身上,難道這郭善的一萬石糧食用去資敵去了?一萬石糧食,不少啦。
不光文武百官們驚訝,李世民都是有些動容。郭善家裏並不缺米少糧,幹嘛悄悄運一萬石糧食出長安去?一萬石糧食,可以養活幾千士兵食用至少大半年了。
郭善這一萬石糧食,到底要幹什麽用?
李世民沉著臉,轉臉望向李泰。他知道自己這個皇兒一直跟郭善關係不錯,也不知道自己這位皇兒知不知道郭善的所作所為。
李承乾同樣也不動聲色的看向李泰。
他們李家骨子裏一度把糧食對等換算就是‘一石米能養多少兵’,所以李承乾認為郭善拿一萬石糧食說不定真用來幹了見不得人的勾當。而且這見不得人的勾當,還很可能跟李泰有關,說不定就是自己這個最近風頭正盛的弟弟指使的。
而此刻的李泰卻麵如糠色,他已經注意到有許多人望向了自己了。而且他注意到,望向自己的目光中不僅僅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還有自己的父皇李世民。
雖說一萬石糧食就算拉起幾千謀反兵也不足以讓大唐受到多大的傷害,所以不應該有人認為郭善會拿著一萬石糧食謀反。但是,不搞清楚郭善買糧的真正舉動,那有人栽贓郭善謀反郭善也不能自辯了。關鍵是還會牽連到自己,因為李泰已經一度感覺自己的哥哥越來越像自己的父皇了為了皇權,把一切可威脅的都去除,哪怕是兄弟。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李泰固然有壓力,但是卻假裝感受不到。這個時候他肯定不會崩出半個為郭善解釋的話來。因為他本人也不知道郭善到底幹了些什麽。沒法兒替郭善開脫罪名,也不能把自己卷進去。唯一可恨的就是那個禦史,怎麽突然又盯上了郭善了?
肯定又是永嘉公主,李泰比任何人都了解一個皇子和公主的能量有多麽可怕。尤其是一個得寵的皇子和得寵的公主。
“臣知道此事。”正在這時,猛然一個聲音響起。
李世民抬起頭,百官望向了說話之人。
眾人一看,幾乎都認識這說話之人是協律郎張文收。
張文收在太常寺幹了很久了,也上過不少次朝。對於張文收這個人,李世民是很有好感的。覺得張文收這個人缺乏急智,不會變通,也沒有掌握全局的大能力,但勝在忠誠。
“張愛卿知道?”李世民問。
張文收道:“臣得聞過協律郎提到過此事。”
於是,張文收不緊不慢的把事情說了出來。
張文收多木訥啊?多實誠啊?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頭一句話把李世民說的差點吐血:“小郭大人那天來太常寺,跟我哭著說‘張大人啊,自古來皇上都喜歡下嫁公主的嗎?為什麽他總想把和順公主嫁給我?這可叫我怎麽活。’我跟他道”
話還沒落,李世民上麵就是臉色一沉問道:“這跟購糧有什麽關係?”
周圍的人都差點兒炸了窩,暗想原來郭善背地裏說過這麽一句話,那也可夠大膽的啦。隻是這句話私下裏說還好,明裏說出來恐怕皇上的臉麵就不須好看了。這張文收果然木訥不懂變通之術,這些話能隨便說的麽?
眾人心裏都這般想,但卻不敢當麵提醒張文收。而張文收似乎渾然未覺,不明白李世民其實此刻心裏不大痛快。於是接過李世民的話茬解釋道:“皇上莫急,容臣慢慢說來。”
眾人:“”
就連李世民也是一陣無語了,擺了擺手讓張文收繼續說。
得了李世民的允許,張文收才咂了咂舌道:“小郭大人哭著跟我說‘張大人啊,自古來皇上都喜歡下嫁公主的嗎?”
有人看李世民臉色難看,忍不住好心打斷道:“張大人,此話你先前已經說過了,可略過不提。”
張文收’哦‘了一聲,連連說了兩聲抱歉,他還打算從頭說起呢,既然大家都聽懂了那就沒必要從頭說了。於是道:“在小郭大人問了我話後,我便勸慰他說‘小郭大人此言差矣,身為臣子能娶公主乃是榮幸。’”
眾人均想,張文收這話不管真假,不過倒也迴答的算有水平了。果然,李世民的臉色好看了許多。但緊接著張文收的話讓李世民差點沒氣死,文武百官們也差點沒一跤摔倒。就聽張文收道:“小郭大人聽了我的話後,便迴答我說‘我也沒說尚公主不是福分,但我隻當和順公主是我的妹妹,如何能娶她?若皇上真是好意,讓我在諸公主中選一個,幹麽不把長樂公主許給我?那我郭善必然感激。’”
這句話一出,滿堂幾乎都炸了鍋似的。好多人想要吐血,暗想郭善可真是什麽話都敢說啊。
眾人忽然認為讓張文收出來解釋是一件很錯誤的決定,他們寧肯郭善造反,也不想讓張文收繼續再說下去了。因為再說下去,還不知道會說出些什麽禍事出來。
元日朝會,文武百官齊齊趕往太極宮太極殿朝賀。州縣上的官員乃及各國使節也在這一天攜帶禮品進行朝拜。
這樣的大朝會更加注重於形式方麵的精彩,展現一下大唐的國力。當然各州縣的官員也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性的講述一下州縣上發生的事情。朝集使會拿著‘計薄’上朝,若皇上有所詢問。朝集使就要將該年的該州縣的政績說上一番,而統計州縣官員政績的方式一向已‘稅收多少’為首,以及考核州縣一把手私德是否有虧
百官當然是報喜不報憂的,但倘若有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攻擊政敵,那當然也會有報憂的場麵出現。
比如京官們在報告情況的時候楊宗站出來說了一番太常寺官員的情況,他的計薄上記錄著太常寺胥吏們的考績。一般不夠格的胥吏不需要表述,而梨園因為在太常寺也屬於下轄的一個小官署,郭善這個梨園令的考績也被大致說了一番。
對郭善的評價,楊宗毫不避諱的指出‘有才而無德、怠於政務、粗魯馬虎、’。
考核官員的四善中,郭善的三善就被抹滅了。不用說了,如果楊宗的考詞被認同的話,郭善的烏紗帽就保不住了。因為四善二十七最中,郭善的三善都沒了,郭善二十七最裏有個再好的考詞恐怕也不足以讓他的考績從‘中下’變為‘中上’。如果一個不小心變為‘下下’,那樂子可就大發了。真說不準會出現被流放的可能性
其實評價一個人的私德是否有虧,還真不好評價。眾口鑠金,有人鐵了心要汙蔑你,那你在幹淨也變得不幹不淨了。
不過郭善的私德是否有虧顯然不是楊宗一個人說了算,畢竟真正主管官員考核升遷和罷黜的是吏部。所以郭善的政治生涯主要還掌握在吏部,一切還有考功郎中呢。但無論最後結局如何,楊宗這麽一說,百官這麽一聽,第一印象上就不可能對郭善有好感。有這麽個汙點,郭善三年之內是別想升遷了。
一同來朝會的還有太子和諸王子,此刻聽到提到郭善,李泰和李承乾自然神情有異。李泰不動聲色的看向楊師道,想看看楊宗對郭善的考詞是不是楊師道授意的。畢竟楊師道才是太常寺的寺卿,對於部門下的考核一般性必須他這個寺卿點頭才會形成奏折上稟。
楊師道半眯著眼,如老僧入定一般。他既然閉著眼似乎周遭事情與自己無關緊要,而聽了楊宗上奏的事情後也沒露出驚容,那就證明他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是知道楊宗‘參劾’郭善的事情的。
沒聽說過楊師道跟郭善有仇啊?再說,他這個朝廷大員不至於會為難郭善這個小小的協律郎吧?難道是楊宗已經是他的人了,所以他才會準許楊宗對郭善出手的?可是楊宗小說也是個四品官兒,不該是個能輕輕鬆鬆就投靠人的人。
左思右想想不通,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楊師道根本不想搭理底下的事情。雖然有小道消息說他跟郭善認識,但認識郭善不代表會喜歡郭善。犯不著為了保護郭善而跟一個四品大員作對,哪怕少卿這個職位在寺卿麵前不怎麽入得了眼。
再要麽,就是楊宗背後有人支持,以至於讓楊師道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楊師道雖然不是權傾朝野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個允許別人隨意插手他公廨事務的人吧?一個聰明的一把手總該把內部鬥爭和外部鬥爭區分清楚,要不然遲早有一天會翻船。
李泰一想到郭善曾經得罪過永嘉公主,心裏有些恍然。
楊師道跟永嘉公主有親,郭善得罪了永嘉公主就等同於得罪了楊師道了。如此一來有人要參劾郭善,他楊師道除了落井下石外當然不可能對郭善施以援手了。得多傻逼的人才會為了一個跟自己不相幹的人得罪自己親近的人,而且這親戚的來頭還不小?
李泰左右望了一眼,發現果然沒找到郭善的身影。聽說郭善今兒病了沒來,看起來有人是要趁他病要他命啊。
果然,在提到州縣賑災情況時有禦史台的人跳了出來稟奏:“賑災糧奇缺,臣最近聽聞有人大量購買糧食,得聞後曾經微服查訪,發現協律郎暗中購買大米不下於一萬石悄悄運出長安。”
眾人心中一咯噔,這什麽意思?
一萬石糧食,悄悄運出長安?這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是說郭善在募兵馬,廣積糧,然後準備造反?
有人立刻又想到了去年一直讓人頭疼的獠民身上,難道這郭善的一萬石糧食用去資敵去了?一萬石糧食,不少啦。
不光文武百官們驚訝,李世民都是有些動容。郭善家裏並不缺米少糧,幹嘛悄悄運一萬石糧食出長安去?一萬石糧食,可以養活幾千士兵食用至少大半年了。
郭善這一萬石糧食,到底要幹什麽用?
李世民沉著臉,轉臉望向李泰。他知道自己這個皇兒一直跟郭善關係不錯,也不知道自己這位皇兒知不知道郭善的所作所為。
李承乾同樣也不動聲色的看向李泰。
他們李家骨子裏一度把糧食對等換算就是‘一石米能養多少兵’,所以李承乾認為郭善拿一萬石糧食說不定真用來幹了見不得人的勾當。而且這見不得人的勾當,還很可能跟李泰有關,說不定就是自己這個最近風頭正盛的弟弟指使的。
而此刻的李泰卻麵如糠色,他已經注意到有許多人望向了自己了。而且他注意到,望向自己的目光中不僅僅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還有自己的父皇李世民。
雖說一萬石糧食就算拉起幾千謀反兵也不足以讓大唐受到多大的傷害,所以不應該有人認為郭善會拿著一萬石糧食謀反。但是,不搞清楚郭善買糧的真正舉動,那有人栽贓郭善謀反郭善也不能自辯了。關鍵是還會牽連到自己,因為李泰已經一度感覺自己的哥哥越來越像自己的父皇了為了皇權,把一切可威脅的都去除,哪怕是兄弟。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李泰固然有壓力,但是卻假裝感受不到。這個時候他肯定不會崩出半個為郭善解釋的話來。因為他本人也不知道郭善到底幹了些什麽。沒法兒替郭善開脫罪名,也不能把自己卷進去。唯一可恨的就是那個禦史,怎麽突然又盯上了郭善了?
肯定又是永嘉公主,李泰比任何人都了解一個皇子和公主的能量有多麽可怕。尤其是一個得寵的皇子和得寵的公主。
“臣知道此事。”正在這時,猛然一個聲音響起。
李世民抬起頭,百官望向了說話之人。
眾人一看,幾乎都認識這說話之人是協律郎張文收。
張文收在太常寺幹了很久了,也上過不少次朝。對於張文收這個人,李世民是很有好感的。覺得張文收這個人缺乏急智,不會變通,也沒有掌握全局的大能力,但勝在忠誠。
“張愛卿知道?”李世民問。
張文收道:“臣得聞過協律郎提到過此事。”
於是,張文收不緊不慢的把事情說了出來。
張文收多木訥啊?多實誠啊?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頭一句話把李世民說的差點吐血:“小郭大人那天來太常寺,跟我哭著說‘張大人啊,自古來皇上都喜歡下嫁公主的嗎?為什麽他總想把和順公主嫁給我?這可叫我怎麽活。’我跟他道”
話還沒落,李世民上麵就是臉色一沉問道:“這跟購糧有什麽關係?”
周圍的人都差點兒炸了窩,暗想原來郭善背地裏說過這麽一句話,那也可夠大膽的啦。隻是這句話私下裏說還好,明裏說出來恐怕皇上的臉麵就不須好看了。這張文收果然木訥不懂變通之術,這些話能隨便說的麽?
眾人心裏都這般想,但卻不敢當麵提醒張文收。而張文收似乎渾然未覺,不明白李世民其實此刻心裏不大痛快。於是接過李世民的話茬解釋道:“皇上莫急,容臣慢慢說來。”
眾人:“”
就連李世民也是一陣無語了,擺了擺手讓張文收繼續說。
得了李世民的允許,張文收才咂了咂舌道:“小郭大人哭著跟我說‘張大人啊,自古來皇上都喜歡下嫁公主的嗎?”
有人看李世民臉色難看,忍不住好心打斷道:“張大人,此話你先前已經說過了,可略過不提。”
張文收’哦‘了一聲,連連說了兩聲抱歉,他還打算從頭說起呢,既然大家都聽懂了那就沒必要從頭說了。於是道:“在小郭大人問了我話後,我便勸慰他說‘小郭大人此言差矣,身為臣子能娶公主乃是榮幸。’”
眾人均想,張文收這話不管真假,不過倒也迴答的算有水平了。果然,李世民的臉色好看了許多。但緊接著張文收的話讓李世民差點沒氣死,文武百官們也差點沒一跤摔倒。就聽張文收道:“小郭大人聽了我的話後,便迴答我說‘我也沒說尚公主不是福分,但我隻當和順公主是我的妹妹,如何能娶她?若皇上真是好意,讓我在諸公主中選一個,幹麽不把長樂公主許給我?那我郭善必然感激。’”
這句話一出,滿堂幾乎都炸了鍋似的。好多人想要吐血,暗想郭善可真是什麽話都敢說啊。
眾人忽然認為讓張文收出來解釋是一件很錯誤的決定,他們寧肯郭善造反,也不想讓張文收繼續再說下去了。因為再說下去,還不知道會說出些什麽禍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