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麵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麵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7世紀出現的。巡洋艦與其說作為艦隻的分類,不如說是表明這種艦隻的作用和任務。無論如何,這個詞被用作形容小的、快速的、合適於這種角色的戰艦。在十七世紀,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隻比護衛艦大得多、昂貴得多,也慢得多,並不適合執行長距離的任務(例如美洲)。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巡洋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增加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布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在18世紀中,巡防艦是一種卓越的巡洋艦種。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長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軌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在19世紀,各國海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戰艦,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開始出現實驗性的蒸汽巡防艦和單軌縱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開始製造擁有很長的船體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艦,比如ussmerrimack和hmsmersey。在1860年代,鐵甲艦登上戰爭舞台。
法國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英國的hmsshannon號在數年後服役。
長時期裏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型船隻的進攻,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輪機後),使它們在遠距離作戰時非常依賴補給艦隊。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們瘦長、流水線的船體尤其利於高速航行。為了減少流體漩渦它們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漸變細。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防護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沒有側舷裝甲,而是在甲板內設有弓型的水平裝甲。
同時,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途。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快速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裏一支艦隊往往包括很老的艦隻,也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製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則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最為常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8英寸為重巡洋艦的炮徑上限。隻有五艘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此之上:三艘德國德意誌級裝甲艦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兩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實際上,這五艘軍艦就性質來說都不完全是巡洋艦,而隻是因為各種原因被稱為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尤其重視巡洋艦。原因在於英國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艦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亦可以群攻敵人的大型軍艦。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到達並最終擊沉俾斯麥號。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國的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輔助型
另一種稱為"巡洋艦"的船隻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這些船一般偽裝成中立甚至盟軍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戰果。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30節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一戰和二戰的初期英國也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以彌補驅逐艦的不足。
戰列型
軍艦設計的一個標準是,自己的裝甲應該可以抵擋自己發射的炮彈。
比如說,一艘戰列艦發射的是16英寸炮彈,則裝甲亦要抵擋16英寸的炮火。這樣的設計保證了火力和防護力的均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有過一種破壞這樣的均衡的設計:無敵級戰鬥巡洋艦。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速度相當於巡洋艦,火力相當於戰列艦的艦船。
這些戰列巡洋艦的大小和火力與戰列艦一樣,但是其裝甲隻是巡洋艦的裝甲,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更強大的引擎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戰術機動性的船隻:比任何巡洋艦的武力均強,而比更大的船則快。
在圖紙上,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應當說是比較成功的。
戰鬥情況
巡洋艦是海軍中比較老的一個艦種,差不多和戰列艦同時誕生和發展。早在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一般不直接參與戰列線戰鬥,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當時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的阿拉巴馬號,它是一艘多桅帆船,采用蒸汽機推進,排水量1040噸。19世紀末,隨著戰列艦的崛起,巡洋艦、特別是裝甲巡洋艦得到迅速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的發展速度加快,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排水量已經達到3000-4000噸。航速25-30節,艦炮口徑一般為127-152毫米,個別達190毫米,已經具備壓製敵驅逐艦,引導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進行作戰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巡洋艦主要分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類型。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2-3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裏,裝甲厚達127-203毫米。艦上裝有八、九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射程20海裏以上,主要用來攻擊敵水麵艦艇和岸基目標。另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130毫米以下。同時,還裝有幾十門自動炮,用來打飛機和小型艦艇。例如,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就達30000多噸,裝有9門304毫米的艦炮。有的巡洋艦上還可以攜載三、四架水上飛機,用來校正艦炮射擊的精度和進行偵察。這種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一起構成威力強大的海上堡壘,曾經稱雄於世界海洋一個多世紀。
1922年限製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受到了嚴格限製。為了不違反條約規定,各國開始發展輕巡洋艦。這種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下,航速很快,可以達到35節,艦上裝有6—12門主炮,口徑在127—133毫米左右。另外,裝有8—12門127毫米以下的副炮和幾十門小口徑炮,同時配有魚雷和水雷等武器。有的艦也攜載2—4架水上飛機,主要用來偵察。由於這種輕型巡洋艦在條約中沒有具體規定,所以各海軍大國開始打擦邊球,搞了許多小動作。比如英國建造的條約型巡洋艦,在設計時按照190毫米大口徑艦炮的設計,但在配備武器時卻采用了152毫米口徑的艦炮,等條約失效後立即更換大口徑艦炮。日本也是這樣,先裝備5座155毫米炮,然後突然換裝5座203毫米大口徑炮。
王朝級輕型防空巡洋艦:全長全寬吃水:88米,基準排水量:9040噸動力裝置:6台鍋爐,軸數:3軸,動力輸出:12400匹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6200海裏主炮:兩座雙聯裝150毫米主炮,防空兵器:八座雙聯40mm高射炮、十二座四聯20mm高射炮、二十四座四聯高射機槍,魚雷:四座三聯裝533魚雷發射管,艦載飛機:一架水上飛機、一架反潛直升機,艦員:850人
馬漢級重型防空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4,500噸,主炮:三座三聯裝150mm艦炮,副炮:四座雙聯105mm艦炮,防空武器:二十座雙聯40mm放空炮、四十座四聯20mm放空炮、八十座四聯高射機槍,全長全寬吃水續航力:7900海裏/15節,最高航速:33節,載機:兩架反潛直升機、兩架水上飛機,滿額艦員:1085人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麵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麵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7世紀出現的。巡洋艦與其說作為艦隻的分類,不如說是表明這種艦隻的作用和任務。無論如何,這個詞被用作形容小的、快速的、合適於這種角色的戰艦。在十七世紀,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隻比護衛艦大得多、昂貴得多,也慢得多,並不適合執行長距離的任務(例如美洲)。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巡洋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增加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布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在18世紀中,巡防艦是一種卓越的巡洋艦種。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長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軌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在19世紀,各國海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戰艦,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開始出現實驗性的蒸汽巡防艦和單軌縱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開始製造擁有很長的船體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艦,比如ussmerrimack和hmsmersey。在1860年代,鐵甲艦登上戰爭舞台。
法國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英國的hmsshannon號在數年後服役。
長時期裏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型船隻的進攻,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輪機後),使它們在遠距離作戰時非常依賴補給艦隊。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們瘦長、流水線的船體尤其利於高速航行。為了減少流體漩渦它們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漸變細。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防護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沒有側舷裝甲,而是在甲板內設有弓型的水平裝甲。
同時,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途。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快速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裏一支艦隊往往包括很老的艦隻,也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製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則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最為常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8英寸為重巡洋艦的炮徑上限。隻有五艘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此之上:三艘德國德意誌級裝甲艦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兩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實際上,這五艘軍艦就性質來說都不完全是巡洋艦,而隻是因為各種原因被稱為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尤其重視巡洋艦。原因在於英國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艦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亦可以群攻敵人的大型軍艦。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到達並最終擊沉俾斯麥號。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國的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輔助型
另一種稱為"巡洋艦"的船隻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這些船一般偽裝成中立甚至盟軍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戰果。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30節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一戰和二戰的初期英國也曾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以彌補驅逐艦的不足。
戰列型
軍艦設計的一個標準是,自己的裝甲應該可以抵擋自己發射的炮彈。
比如說,一艘戰列艦發射的是16英寸炮彈,則裝甲亦要抵擋16英寸的炮火。這樣的設計保證了火力和防護力的均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有過一種破壞這樣的均衡的設計:無敵級戰鬥巡洋艦。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速度相當於巡洋艦,火力相當於戰列艦的艦船。
這些戰列巡洋艦的大小和火力與戰列艦一樣,但是其裝甲隻是巡洋艦的裝甲,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更強大的引擎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戰術機動性的船隻:比任何巡洋艦的武力均強,而比更大的船則快。
在圖紙上,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應當說是比較成功的。
戰鬥情況
巡洋艦是海軍中比較老的一個艦種,差不多和戰列艦同時誕生和發展。早在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一般不直接參與戰列線戰鬥,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當時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的阿拉巴馬號,它是一艘多桅帆船,采用蒸汽機推進,排水量1040噸。19世紀末,隨著戰列艦的崛起,巡洋艦、特別是裝甲巡洋艦得到迅速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的發展速度加快,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排水量已經達到3000-4000噸。航速25-30節,艦炮口徑一般為127-152毫米,個別達190毫米,已經具備壓製敵驅逐艦,引導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進行作戰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巡洋艦主要分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類型。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2-3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裏,裝甲厚達127-203毫米。艦上裝有八、九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射程20海裏以上,主要用來攻擊敵水麵艦艇和岸基目標。另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130毫米以下。同時,還裝有幾十門自動炮,用來打飛機和小型艦艇。例如,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就達30000多噸,裝有9門304毫米的艦炮。有的巡洋艦上還可以攜載三、四架水上飛機,用來校正艦炮射擊的精度和進行偵察。這種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一起構成威力強大的海上堡壘,曾經稱雄於世界海洋一個多世紀。
1922年限製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受到了嚴格限製。為了不違反條約規定,各國開始發展輕巡洋艦。這種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下,航速很快,可以達到35節,艦上裝有6—12門主炮,口徑在127—133毫米左右。另外,裝有8—12門127毫米以下的副炮和幾十門小口徑炮,同時配有魚雷和水雷等武器。有的艦也攜載2—4架水上飛機,主要用來偵察。由於這種輕型巡洋艦在條約中沒有具體規定,所以各海軍大國開始打擦邊球,搞了許多小動作。比如英國建造的條約型巡洋艦,在設計時按照190毫米大口徑艦炮的設計,但在配備武器時卻采用了152毫米口徑的艦炮,等條約失效後立即更換大口徑艦炮。日本也是這樣,先裝備5座155毫米炮,然後突然換裝5座203毫米大口徑炮。
王朝級輕型防空巡洋艦:全長全寬吃水:88米,基準排水量:9040噸動力裝置:6台鍋爐,軸數:3軸,動力輸出:12400匹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6200海裏主炮:兩座雙聯裝150毫米主炮,防空兵器:八座雙聯40mm高射炮、十二座四聯20mm高射炮、二十四座四聯高射機槍,魚雷:四座三聯裝533魚雷發射管,艦載飛機:一架水上飛機、一架反潛直升機,艦員:850人
馬漢級重型防空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4,500噸,主炮:三座三聯裝150mm艦炮,副炮:四座雙聯105mm艦炮,防空武器:二十座雙聯40mm放空炮、四十座四聯20mm放空炮、八十座四聯高射機槍,全長全寬吃水續航力:7900海裏/15節,最高航速:33節,載機:兩架反潛直升機、兩架水上飛機,滿額艦員:10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