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用於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製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還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飛機首先用於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隨後就出現用飛機來阻撓敵機執行上述任務的戰鬥行動,形成空中的對抗。開始時隻是後座的射擊員用手槍、步槍和機槍在空中相互射擊。


    1915年德國研製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飛機。機槍固定在機身頭部,穿越機頭的螺旋槳旋轉麵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槳葉。這樣,後座的射擊員被取消,駕駛飛機和射擊都由駕駛員來完成。這種飛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空戰能力。從此確立了殲擊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後,殲擊機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麵不斷提升。


    殲擊機上各種機械設備和控製係統越來越複雜,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為此,飛機表麵開有大量檢查和維護用的口蓋和艙門,總麵積達飛機表麵積的60%。所有電子設備均采用積木式結構,有自動檢測能力,可在外場方便地更換插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試圖擊落飛機或者是擊斃飛行員,這就是空戰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係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射擊斷續器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災難。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為大宗。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艇。在對付地麵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射擊斷續器。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戰鬥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


    而此次中華準備分為中低空戰鬥機和高空戰鬥機,分別準備采購翱翔航空設計公司的兩種高空戰鬥機,和一款從德國引進的bf109,由南方航空設計公司升級修改的一款中低空戰鬥機。


    翱翔航空設計公司所設計的兩種高空戰鬥機,分別是z35型“奶瓶”戰鬥機,主要作用就是奪取高空製空權,第二個是z35型“長弓”戰鬥機,主要作用是護航轟炸機。


    開始的試驗機稱為p-30,後出現多種方案,分別稱為p-47a、b等,定型後稱為z35型“奶瓶”戰鬥機。中華空軍對新機提出的要求是,在吸取歐洲戰場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大功率、強火力和重裝甲,能為己方突防轟炸機群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1933年初,p-47a便已經設計完成。該機采用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流行的1號v型液冷式發動機。不久,中華軍方又要求改用3號。翱翔航空設計公司的r-2800型氣冷式發動機。理由是1號v型發動機雖被當時所廣泛使用,但發展潛力不大;而新型的r-2800型發動機功率大,且裝有由翱翔航空設計公司製造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增壓空氣再冷卻裝置。改裝新的動力裝置,並非簡單的拆換問題,而是飛機結構甚至牽涉其它方麵的重新設計,改裝後的飛機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1935年5月6日,z35型“奶瓶”戰鬥機首飛成功。試飛證明,該機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可以400公裏/小時的速度盤旋,高空機動性能良好;並在8,470米的高度創造了時速為690公裏的最大平飛速度紀錄。簽訂了第一批生產合同。1935年9月,z35型“奶瓶”戰鬥機正式批生產,11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從表麵上看起來從表麵上看起來z35型“奶瓶”戰鬥機比較笨重,但由於它采用了新的氣冷式發動機和專門的渦輪增壓係統、發動機注水等技術,使它不但火力強,而且高空機動性和俯衝性能都比較突出,不足的是由於武器多,載油少,影響了飛機的航程和續航性能。


    從外表上看,z35型“奶瓶”戰鬥機飛機機身圓胖,長度為前機身裝有一台星形18缸活塞式發動機,配有一副尺寸較大的四葉螺旋槳,直徑為3。65米。飛行員的駕駛艙位於機身中部上方,尾部為倒t形尾翼,起落架為後三點式。采用雙梁結構的中下單翼,略帶上反角,平麵形狀為橢圓形,展長兩側機翼前各裝有3挺口徑為12。7毫米的白朗寧式機槍,每挺備彈200發以上。z35g型“奶瓶”戰鬥機飛機兩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機槍總數達到8挺,此外機身和翼下還設有多個外掛架,可掛炸彈和火箭等,最大外掛量為1,135千克。由此可見,z35型“奶瓶”戰鬥機的火力是很強的。但是,為了多裝或多帶武器,勢必要影響飛機的其它載荷和性能,如一架飛機的有效載荷是一定的,裝武器多就必然會裝燃料少,燃料少又會影響到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等性能。z35型“奶瓶”戰鬥機起初的型別,座艙前方有兩個油箱,兩翼內各有一個小型軟油箱,總載油量隻有1,190升,作戰半徑不足400公裏,續航時間僅2小時。也就是說,用犧牲航程和續航性能的辦法來加強飛機的火力。


    z35a型“奶瓶”戰鬥機在機翼根部加裝了油箱,機翼尺寸也相應加大,增大了飛機的航程。z35s型“奶瓶”戰鬥機是一種速度最快的型別,最大時速接近800公裏。


    z35型“奶瓶”戰鬥機:機長:11米,機高翼展翼麵積:9平方米,空重:4988kg,全備重量:9387kg,發動機功率:2300馬力,最大速度:653km/h,巡航速度:563km/h,航程:1658km,升限:12000米。


    而另一款是專門為轟炸機護航所研製的高空戰鬥機z35型“長弓”戰鬥機。


    z35型“長弓”戰鬥機布局沒有特別之處,但采用先進的層流翼型,高度簡潔的機身設計,合理的機內設備布局,這使它的氣動阻力大大下降,並且在尺寸和重量與同類飛機相當的情況下,載油量增加了3倍。這使它的航程達到1370千米,足以掩護轟炸機進行最遠距離的攻擊。[8]


    該機起落架的輪距適中,在整備不良的地麵降落時較以往的同級戰鬥機來得穩定,在地麵滑行時具備一定程度安定性的同時亦有理想的操控性,所以獲得必須經常在戰地機場上起降的前線飛行員們好評。


    z35型“長弓”戰鬥機:機長機高翼展:27米,空重:2918kg,全備重量:4082kg,發動機功率:2100馬力,巡航速度:628km/h,航程:3700km,升限:10000米。


    還有一款中低空戰鬥機就是從德國引進的bf109,在南方航空設計公司進行一些升級改造。


    30年代,希特勒政權為實現侵略擴張計劃,開始大力擴建空軍。1934年,德國空軍發出招標,要求研製一種接替he51型雙翼機的新一代戰鬥機。巴伐利亞飛機廠(即be)主任設計師梅塞施米特設計的be109型單發單座單翼全金屬活塞式戰鬥機在競爭試飛中逐一擊敗亨克爾he112、阿拉道ar80和福克-沃爾夫fw159三種機型後,成為此後十年間納粹空軍的最主要的主力戰鬥機。因此“梅塞施米特”幾乎成為大戰時德國空軍的代名詞。1938年7月,巴伐利亞飛機廠更名為梅塞施米特飛機廠,故bf109亦改名me109,但一般仍稱bf109。


    當時的空軍技術局長,飛行專家烏德特少將對bf109所作的特技飛行十分欣賞,他曾要求首席試飛員赫_烏爾斯塔博士駕機向右連續21周、再向左連續17周急速盤旋爬升,再從7500米高空向下作垂直俯衝,待近地麵時才改平,期間均未進入危險的尾旋狀態,充分顯示出該機構造的堅固性和優異的操縱特性。


    bf109是德國第一種進入實用的懸臂下單翼、起落架可收放的軍用機。在外觀上采用了更多的直線修形,在構造上它合理選用了高強度薄鋁板和精密壓鑄件,反映出當時德國工業技術的先進水準。該機的翼載達170千克/平方米,展弦比取065,立尾呈半圓形,平尾為矩形,部分改型還設有下部斜撐杆。為保證有一個較大的平飛迎角,主起落架(前主輪)一對長長的支柱特意裝在翼根處,但造成橫距過窄的缺點,在野戰跑道起降時飛機容易傾翻。射擊武器則安裝在機頭上部和機翼前緣,一般配備兩炮兩槍。bf109采用正麵阻力較小的水冷直列氣缸的戴姆勒-奔馳db601(或戴姆勒-奔馳db605)型發動機,機頭配一個圓錐體形狀的槳轂罩及三葉螺旋槳。


    當然也不隨意就可以引進,中華當局和德國政府簽訂了一些合同,比如:中華向德國出售的資源將低於市場價的一成,而且還有就是一些軍用技術的更換,向一些柴油機的全部生產圖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警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軍火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軍火鼠並收藏紅警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