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口。
兩千多名瓦剌騎兵圍住了五百名大明騎兵。
熟悉地形的瓦剌騎兵逃跑時失散而逃,可一旦脫離險境,他們便會重新聚攏,像極了草原上的狼群。
朱瞻基率領五百親衛追擊潰敗的瓦剌騎兵,沒想到反被兩千多瓦剌騎兵包圍了。
這一方麵與瓦剌騎兵的遊擊作戰方式有關,另一方麵也與九龍口的地形有關。
九龍口,地形上猶如九龍匯合,是周圍幾處山坡的低窪處,也是附近幾條溪流的匯合點。
從忽蘭忽失溫撤退,幾股瓦剌騎兵正好在此匯合。
兩千瓦剌騎兵對陣五百大明騎兵有很大的優勢,甚至,可以一口吃掉。
可瓦剌騎兵剛剛被大明騎兵打敗,而且是在撤退途中的遭遇。
一方麵,他們擔心大明的其他騎兵隨時會追上來;另一方麵,不想遭受無謂的損失,他們並不急於決戰。
如果消滅了這五百大明騎兵,自己再折上百來人,他們覺得不值。
畢竟,頭領們都跑了,命是自己的,他們這一仗可打可不打。
因此,瓦剌騎兵並不打算硬碰硬,而是以圍困和蠶食為主。
他們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樣,逐漸縮小包圍圈,慢慢消耗獵物的精力。等獵物疲憊不堪時,他們再一擁而上,咬死獵物。
“殿下,我們該怎麽辦?”
太監李謙握緊韁繩,望向皇太孫朱瞻基,眼神有些複雜。
觀察著四周遊弋的瓦剌騎兵,朱瞻基沒有迴答李謙的問題。
他率領五百親兵已經嚐試過突圍了好幾次,卻都失敗了。
他發現,每一次突圍,瓦剌騎兵都沒有強行攔阻,但會緊緊跟隨,多路追殺。
隻要朱瞻基分出一部分騎兵墊後,那瓦剌騎兵就會毫不猶豫地吃的這墊後的大明騎兵。
更令他糟心的是,即便是分出部分兵力遲滯敵人,他們也跑不過熟悉地形的瓦剌騎兵。
上一次突圍,他留下一百名騎兵墊後,阻滯追兵,結果那一百人被上千瓦剌騎兵圍殺。
而他率領其餘四百親衛騎兵並沒能甩掉其他幾路瓦剌騎兵。
始終有七八百瓦剌騎兵尾隨他們,其餘的瓦剌騎兵則遊弋兩翼,不斷騷擾。
而且,他發現,瓦剌騎兵早早堵住了他們撤往大明大營的路線。
能夠突圍的路線,隻會遠離大明軍隊的大營,越跑越遠。
“不跑了!這麽逃下去隻會被敵人耗死,”朱瞻基收起弓箭,一臉堅毅,“我們與他們拚了。”
旁邊的太監李謙重重點頭,苦笑道:“反正是一死,這樣死,死得其所。”
抽出腰間的雁翎刀,朱瞻基望向來時的南邊。
四百親衛同時抽刀,準備與瓦剌騎兵決一死戰。
就在他們準備發起衝鋒的時候,瓦剌騎兵突然調轉馬頭,往北狂奔。
看到這一幕,朱瞻基與李謙都是一臉疑惑。
隻見南邊的山坡上出現一支騎兵,打著大明的旗幟。
“殿下,是我們的援軍!”眼尖的親衛興奮地喊了一聲。
“援軍,我們的援軍!”旁邊的親兵們情不自禁地歡唿起來。
在鬼門關晃了一圈,險些就命喪敵人之手了,如今脫困,他們都十分激動。
朱瞻基微微皺眉。
忽然,一道刀光閃現。
一把鋒利的雁翎刀,砍向朱瞻基的脖頸。
……
鄭海率領一支下西洋的分船隊,橫跨阿拉伯海,抵達祖法兒國。
祖法兒國(今屬阿拉伯半島阿曼國的佐法爾一帶),倚山靠海。
祖法兒國東南是大海,西北有數座大山。
大明寶船靠岸後,鄭海帶上通事馬歡、哈三等人登岸,照例拜訪祖法兒國的國王。
祖法兒人身材高大,白布纏頭,身穿長衫,腳上穿著靴子,信奉迴迴教。
得知遙遠的東方大國派使者前來拜訪,祖法兒國身著盛裝前來迎接。
鄭海向祖法兒國國王及手下贈送各種珍貴禮品,並派人拿絲綢、瓷器等物品與祖法兒人進行以物易物交易,換取當地的各種特產,如乳香、蘆薈、安息香、蘇合油等。
離開祖法兒國時,祖法兒國王送上各種珍奇異獸作為迴禮。
“輔國公,您快來看看這祖法兒國的禮物。”通事馬歡興奮地向鄭海招手。
“您看這幾隻祖法兒國送的巨型雞,身匾頸長,其狀如鶴,毛如駱駝,可與駱駝沙漠中,喜食綠豆,可真奇特!”馬歡一臉興奮地向鄭海描述。
鄭海笑道:“這叫鴕鳥。”
“鴕鳥?這名字很形象,”馬歡點點頭,又搖搖頭,“輔國公,這可不是飛禽,我跟他們打聽過,這個大家夥不會飛。我看,應該叫‘鴕雞’。”
“你想怎麽叫就怎麽叫吧。”鄭海衝著馬歡微笑。
“輔國公,我想跟您南下……”
“不行!”鄭海果斷拒絕了馬歡的請求,“船隊北上的船隊必須有一名出色的迴迴語通事,而你是最適合的。”
鄭海又將分船隊分為兩支:
一支船隊攜帶祖法兒國送的禮物北上忽魯謨斯,與鄭和主力船隊匯合,馬歡作為迴迴語翻譯,隨船隊北上;
另一支船隊,由鄭海率領,繼續向西南進發,開辟前往天方國的航線。
雖然馬歡想跟著鄭海,但他不能違抗鄭海的命令,隻能北上,趕往忽魯謨斯。
鄭海則繼續西行,沿途拜訪了剌撒國與阿丹國兩國(今也門亞丁一帶)。
船隊沿著亞丁灣,駛入紅海,又沿著紅海,北上前往天方。
此時,天方國有一個人,收到了鄭海通過阿拉伯商人傳遞的信件。
看到信件後,他興奮地一夜失眠。
從此,他幾乎每天都要到王城城門口打探鄭和船隊的消息。
他不知道鄭海什麽時候能夠抵達天方國,但得知鄭海正在前來的路上,他就對生活充滿了期望。
以前,他從來不跟當地的天堂禮拜寺(清真寺)一起禮拜,但聽說鄭海要來的消息後,他也前往天堂禮拜寺,去為鄭海祈福。
【注】
馬歡.《瀛涯勝覽》:“其雞身匾頸長,其狀如鶴,腳高三四尺,每腳止有二指,食綠豆等物,行似駱駝,因此名鴕雞。”
兩千多名瓦剌騎兵圍住了五百名大明騎兵。
熟悉地形的瓦剌騎兵逃跑時失散而逃,可一旦脫離險境,他們便會重新聚攏,像極了草原上的狼群。
朱瞻基率領五百親衛追擊潰敗的瓦剌騎兵,沒想到反被兩千多瓦剌騎兵包圍了。
這一方麵與瓦剌騎兵的遊擊作戰方式有關,另一方麵也與九龍口的地形有關。
九龍口,地形上猶如九龍匯合,是周圍幾處山坡的低窪處,也是附近幾條溪流的匯合點。
從忽蘭忽失溫撤退,幾股瓦剌騎兵正好在此匯合。
兩千瓦剌騎兵對陣五百大明騎兵有很大的優勢,甚至,可以一口吃掉。
可瓦剌騎兵剛剛被大明騎兵打敗,而且是在撤退途中的遭遇。
一方麵,他們擔心大明的其他騎兵隨時會追上來;另一方麵,不想遭受無謂的損失,他們並不急於決戰。
如果消滅了這五百大明騎兵,自己再折上百來人,他們覺得不值。
畢竟,頭領們都跑了,命是自己的,他們這一仗可打可不打。
因此,瓦剌騎兵並不打算硬碰硬,而是以圍困和蠶食為主。
他們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樣,逐漸縮小包圍圈,慢慢消耗獵物的精力。等獵物疲憊不堪時,他們再一擁而上,咬死獵物。
“殿下,我們該怎麽辦?”
太監李謙握緊韁繩,望向皇太孫朱瞻基,眼神有些複雜。
觀察著四周遊弋的瓦剌騎兵,朱瞻基沒有迴答李謙的問題。
他率領五百親兵已經嚐試過突圍了好幾次,卻都失敗了。
他發現,每一次突圍,瓦剌騎兵都沒有強行攔阻,但會緊緊跟隨,多路追殺。
隻要朱瞻基分出一部分騎兵墊後,那瓦剌騎兵就會毫不猶豫地吃的這墊後的大明騎兵。
更令他糟心的是,即便是分出部分兵力遲滯敵人,他們也跑不過熟悉地形的瓦剌騎兵。
上一次突圍,他留下一百名騎兵墊後,阻滯追兵,結果那一百人被上千瓦剌騎兵圍殺。
而他率領其餘四百親衛騎兵並沒能甩掉其他幾路瓦剌騎兵。
始終有七八百瓦剌騎兵尾隨他們,其餘的瓦剌騎兵則遊弋兩翼,不斷騷擾。
而且,他發現,瓦剌騎兵早早堵住了他們撤往大明大營的路線。
能夠突圍的路線,隻會遠離大明軍隊的大營,越跑越遠。
“不跑了!這麽逃下去隻會被敵人耗死,”朱瞻基收起弓箭,一臉堅毅,“我們與他們拚了。”
旁邊的太監李謙重重點頭,苦笑道:“反正是一死,這樣死,死得其所。”
抽出腰間的雁翎刀,朱瞻基望向來時的南邊。
四百親衛同時抽刀,準備與瓦剌騎兵決一死戰。
就在他們準備發起衝鋒的時候,瓦剌騎兵突然調轉馬頭,往北狂奔。
看到這一幕,朱瞻基與李謙都是一臉疑惑。
隻見南邊的山坡上出現一支騎兵,打著大明的旗幟。
“殿下,是我們的援軍!”眼尖的親衛興奮地喊了一聲。
“援軍,我們的援軍!”旁邊的親兵們情不自禁地歡唿起來。
在鬼門關晃了一圈,險些就命喪敵人之手了,如今脫困,他們都十分激動。
朱瞻基微微皺眉。
忽然,一道刀光閃現。
一把鋒利的雁翎刀,砍向朱瞻基的脖頸。
……
鄭海率領一支下西洋的分船隊,橫跨阿拉伯海,抵達祖法兒國。
祖法兒國(今屬阿拉伯半島阿曼國的佐法爾一帶),倚山靠海。
祖法兒國東南是大海,西北有數座大山。
大明寶船靠岸後,鄭海帶上通事馬歡、哈三等人登岸,照例拜訪祖法兒國的國王。
祖法兒人身材高大,白布纏頭,身穿長衫,腳上穿著靴子,信奉迴迴教。
得知遙遠的東方大國派使者前來拜訪,祖法兒國身著盛裝前來迎接。
鄭海向祖法兒國國王及手下贈送各種珍貴禮品,並派人拿絲綢、瓷器等物品與祖法兒人進行以物易物交易,換取當地的各種特產,如乳香、蘆薈、安息香、蘇合油等。
離開祖法兒國時,祖法兒國王送上各種珍奇異獸作為迴禮。
“輔國公,您快來看看這祖法兒國的禮物。”通事馬歡興奮地向鄭海招手。
“您看這幾隻祖法兒國送的巨型雞,身匾頸長,其狀如鶴,毛如駱駝,可與駱駝沙漠中,喜食綠豆,可真奇特!”馬歡一臉興奮地向鄭海描述。
鄭海笑道:“這叫鴕鳥。”
“鴕鳥?這名字很形象,”馬歡點點頭,又搖搖頭,“輔國公,這可不是飛禽,我跟他們打聽過,這個大家夥不會飛。我看,應該叫‘鴕雞’。”
“你想怎麽叫就怎麽叫吧。”鄭海衝著馬歡微笑。
“輔國公,我想跟您南下……”
“不行!”鄭海果斷拒絕了馬歡的請求,“船隊北上的船隊必須有一名出色的迴迴語通事,而你是最適合的。”
鄭海又將分船隊分為兩支:
一支船隊攜帶祖法兒國送的禮物北上忽魯謨斯,與鄭和主力船隊匯合,馬歡作為迴迴語翻譯,隨船隊北上;
另一支船隊,由鄭海率領,繼續向西南進發,開辟前往天方國的航線。
雖然馬歡想跟著鄭海,但他不能違抗鄭海的命令,隻能北上,趕往忽魯謨斯。
鄭海則繼續西行,沿途拜訪了剌撒國與阿丹國兩國(今也門亞丁一帶)。
船隊沿著亞丁灣,駛入紅海,又沿著紅海,北上前往天方。
此時,天方國有一個人,收到了鄭海通過阿拉伯商人傳遞的信件。
看到信件後,他興奮地一夜失眠。
從此,他幾乎每天都要到王城城門口打探鄭和船隊的消息。
他不知道鄭海什麽時候能夠抵達天方國,但得知鄭海正在前來的路上,他就對生活充滿了期望。
以前,他從來不跟當地的天堂禮拜寺(清真寺)一起禮拜,但聽說鄭海要來的消息後,他也前往天堂禮拜寺,去為鄭海祈福。
【注】
馬歡.《瀛涯勝覽》:“其雞身匾頸長,其狀如鶴,腳高三四尺,每腳止有二指,食綠豆等物,行似駱駝,因此名鴕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