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孤兒國”,不是那個孤兒的國,而是國名的音譯。
那孤兒國,位於蘇門答剌國西邊,兩國土地相連,一個很小的國家,是一個山地部落國家。
該國的人口大概隻有一千餘戶,所有百姓都在臉上刺有三尖青花刺青。
那孤兒國的國王也因為臉上刺有刺青,被稱為“花麵王”。
永樂五年(1407年),那孤兒國發兵侵入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國國王宰奴裏阿必丁領兵迎戰。
兩國交戰中,蘇門答剌國王被那孤兒國的毒箭射中,不治身亡。
宰奴裏阿必丁的兒子,鎖丹罕難阿必鎮(簡稱鎖丹罕)年紀尚小,沒法擊退那孤兒國的軍隊,更談不上報仇。
在這個國破家亡的時刻,宰奴裏阿必丁的妻子站出來,向所有國民宣布:
“隻要能替我夫君報仇,並保全國家的土地的人,無論是誰,我都願意嫁給他,與他一同治理國家。”
王後剛說完,人群中一名老漁夫站出來。
他豪言壯誌道:“我能替你報仇!”
老漁夫從王後手中接過命令,率領蘇門答剌國的軍隊,前去阻擋那孤兒國的軍隊。
老漁夫身先士卒,竟真殺死了那孤兒國的“花麵王”,打退了那孤兒國的軍隊。
國王花麵王死後,那孤兒國的軍隊就撤退了,不再侵擾蘇門答剌國。
蘇門答剌國王後兌現諾言,竟真下嫁給老漁夫,與老漁夫共同管理蘇門答剌國。
國王老漁夫被眾人稱為“老王”,先王之子鎖丹罕尊“老王”為義父。
永樂七年(1409年),蘇門答剌國國王“老王”派使者前往大明朝貢,請朱棣冊封,得到大明的認可。
永樂十年(1412年),前任國王宰奴裏的兒子鎖丹罕長大成人,發動政變,殺死了義父國王“老王”。
“老王”被殺,“老王”的兒子蘇幹剌卻帶領部眾逃進山裏。
王子蘇幹剌想為父報仇,爭奪王位;
而新王鎖丹罕想斬草除根,鞏固王權。
這就是當前蘇門答剌國出現混亂的原因。
聽了馬歡的講述,鄭海與鄭和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鄭和開口道:“小海,鎖丹罕國王曾當麵求助於我,要我幫他鎮壓叛亂,被我拒絕了。”
“蘇門答剌國的內政,我們不便幹涉,”鄭海建議道,“還是早點出發的好。”
上一次出使西洋,因錫蘭山國一役,鄭和船隊損失了一千多官兵。這個慘痛的經曆深深刻在鄭和腦海裏,他可不想重蹈覆轍。
“嗯,我跟王景弘商議一下,你們催促其他人盡快完成補給,準備啟程。”鄭和吩咐一聲,走出鄭海的房間。
……
大明南京,紀綱的宅院。
錦衣衛千戶李春走進紀綱的房間。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正穿著原屬於吳王的藩王冠服,躺在矮榻上。
房間裏,一名女子正在彈琴,幾名十一二歲的白淨少年正在為紀綱捶肩、揉腿。
“大人,北方傳來密折。”
李春出聲提醒正在閉目養神的紀綱。
睜開眼睛,紀綱對房間中彈琴的女子與一眾小太監揮揮手,示意她們都退下。
對於紀綱身上的藩王蟒袍,李春已經習以為常。
在錦衣衛查抄晉王、吳王時,紀綱暗中命錦衣衛雪藏了一部分金銀珠寶,同時收藏了幾套藩王的服飾。
這吳王的冠服,就是其中的一套。
李春早就見過這幾名小太監,而且他知道他們的來曆。
這些小公子,全是沈文度從江南一帶捎來的良家子弟。
因為府中女眷眾多,紀綱不放心,便吩咐手下把他們閹割了,留在身邊當侍從。
比起偷偷納皇帝選中的秀女為妾,這些僭越行為都算不上什麽。
作為紀綱的心腹,李春對這些事情早就見怪不怪了。
一邊從李春手中接過密折,紀綱一邊詢問道:“那個被人救走的官差,找到了嗎?”
聽到紀綱的詢問,李春連忙低下頭,迴複道:“那名官差還沒找到,不過,屬下查清了名神秘弓箭手的身份。”
“來我猜猜,”紀綱抿嘴微笑,“是鄭海的手下?”
李春輕輕搖頭:“應該與鄭海無關。”
“哦?”
紀綱微微抬頭,嘴角微微上翹,有些玩味道:“除了鄭海,還有人敢跟我們錦衣衛過不去?”
李春單膝跪地,低頭抱拳:“是屬下的失誤!”
“嗯?”紀綱打量著李春。
“大人,那神秘弓箭手是白虎寨馬匪餘孽,”李春低著頭,“當日,白虎寨的二當家馬老二去搶親沒有返迴白虎寨,屬下以為他死了……”
“既然不是鄭海的手下,那就好辦,”紀綱沒有責怪李春的意思,補充道,“你吩咐下去,叫人畫出他的畫像,發海捕文書。隻要他敢冒頭,那一律格殺。”
“是!屬下等下就吩咐下去。”
“對了,北京來信說,瓦剌犯邊,陛下明年初極有可能再度親征。”
“大人,咱們要不要動身前往北京……”
“不!”從榻上站起身,紀綱麵帶笑容,“如果陛下親征瓦剌,那勢必會帶上皇太孫與漢王。如果這樣,漢王說不定會暗中對皇太孫下手,我們不要趟這渾水。”
李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假如漢王朱高煦對皇太孫下手,皇太孫意外死亡,那皇帝勢必要追究責任,說不定錦衣衛就會首當其衝……
“隻要陛下親征瓦剌,無論漢王是否能成功扼殺皇太孫,等到返迴南軍,那都將會掀起一場驚濤駭浪,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紀綱嘴角有一絲狡黠的笑容,眼睛炯炯有神。
李春一臉興奮:“大人放心,咱們蓄養的死士已經準備好了。”
“光有死士還不夠,”紀綱拿起旁邊架子上的繡春刀,“還要有足夠的刀甲與弓弩。”
李春應了一聲,大步走出房間。
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瓦剌馬哈木率軍渡過飲馬河,進逼大明邊境。
永樂十二年(1414年)正月二十六日,大明朝廷征召山東、山西等地民工十五萬人,運送糧草至宣府,籌集大批糧草。
二月初五,朱棣在北京舉行大閱兵。
初六,朱棣下詔,宣布親征瓦剌。
三月十七日,朱棣率軍從北京出發,皇太孫朱瞻基等人隨行。
【注】
馬歡(明).《瀛涯勝覽》:“其王之妻與眾誓曰:‘有能報夫死之讎,複全其地者,吾願妻之,與共國事。’
言訖,本處有一漁夫,奮誌而言:‘我能報之。’”
那孤兒國,位於蘇門答剌國西邊,兩國土地相連,一個很小的國家,是一個山地部落國家。
該國的人口大概隻有一千餘戶,所有百姓都在臉上刺有三尖青花刺青。
那孤兒國的國王也因為臉上刺有刺青,被稱為“花麵王”。
永樂五年(1407年),那孤兒國發兵侵入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國國王宰奴裏阿必丁領兵迎戰。
兩國交戰中,蘇門答剌國王被那孤兒國的毒箭射中,不治身亡。
宰奴裏阿必丁的兒子,鎖丹罕難阿必鎮(簡稱鎖丹罕)年紀尚小,沒法擊退那孤兒國的軍隊,更談不上報仇。
在這個國破家亡的時刻,宰奴裏阿必丁的妻子站出來,向所有國民宣布:
“隻要能替我夫君報仇,並保全國家的土地的人,無論是誰,我都願意嫁給他,與他一同治理國家。”
王後剛說完,人群中一名老漁夫站出來。
他豪言壯誌道:“我能替你報仇!”
老漁夫從王後手中接過命令,率領蘇門答剌國的軍隊,前去阻擋那孤兒國的軍隊。
老漁夫身先士卒,竟真殺死了那孤兒國的“花麵王”,打退了那孤兒國的軍隊。
國王花麵王死後,那孤兒國的軍隊就撤退了,不再侵擾蘇門答剌國。
蘇門答剌國王後兌現諾言,竟真下嫁給老漁夫,與老漁夫共同管理蘇門答剌國。
國王老漁夫被眾人稱為“老王”,先王之子鎖丹罕尊“老王”為義父。
永樂七年(1409年),蘇門答剌國國王“老王”派使者前往大明朝貢,請朱棣冊封,得到大明的認可。
永樂十年(1412年),前任國王宰奴裏的兒子鎖丹罕長大成人,發動政變,殺死了義父國王“老王”。
“老王”被殺,“老王”的兒子蘇幹剌卻帶領部眾逃進山裏。
王子蘇幹剌想為父報仇,爭奪王位;
而新王鎖丹罕想斬草除根,鞏固王權。
這就是當前蘇門答剌國出現混亂的原因。
聽了馬歡的講述,鄭海與鄭和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鄭和開口道:“小海,鎖丹罕國王曾當麵求助於我,要我幫他鎮壓叛亂,被我拒絕了。”
“蘇門答剌國的內政,我們不便幹涉,”鄭海建議道,“還是早點出發的好。”
上一次出使西洋,因錫蘭山國一役,鄭和船隊損失了一千多官兵。這個慘痛的經曆深深刻在鄭和腦海裏,他可不想重蹈覆轍。
“嗯,我跟王景弘商議一下,你們催促其他人盡快完成補給,準備啟程。”鄭和吩咐一聲,走出鄭海的房間。
……
大明南京,紀綱的宅院。
錦衣衛千戶李春走進紀綱的房間。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正穿著原屬於吳王的藩王冠服,躺在矮榻上。
房間裏,一名女子正在彈琴,幾名十一二歲的白淨少年正在為紀綱捶肩、揉腿。
“大人,北方傳來密折。”
李春出聲提醒正在閉目養神的紀綱。
睜開眼睛,紀綱對房間中彈琴的女子與一眾小太監揮揮手,示意她們都退下。
對於紀綱身上的藩王蟒袍,李春已經習以為常。
在錦衣衛查抄晉王、吳王時,紀綱暗中命錦衣衛雪藏了一部分金銀珠寶,同時收藏了幾套藩王的服飾。
這吳王的冠服,就是其中的一套。
李春早就見過這幾名小太監,而且他知道他們的來曆。
這些小公子,全是沈文度從江南一帶捎來的良家子弟。
因為府中女眷眾多,紀綱不放心,便吩咐手下把他們閹割了,留在身邊當侍從。
比起偷偷納皇帝選中的秀女為妾,這些僭越行為都算不上什麽。
作為紀綱的心腹,李春對這些事情早就見怪不怪了。
一邊從李春手中接過密折,紀綱一邊詢問道:“那個被人救走的官差,找到了嗎?”
聽到紀綱的詢問,李春連忙低下頭,迴複道:“那名官差還沒找到,不過,屬下查清了名神秘弓箭手的身份。”
“來我猜猜,”紀綱抿嘴微笑,“是鄭海的手下?”
李春輕輕搖頭:“應該與鄭海無關。”
“哦?”
紀綱微微抬頭,嘴角微微上翹,有些玩味道:“除了鄭海,還有人敢跟我們錦衣衛過不去?”
李春單膝跪地,低頭抱拳:“是屬下的失誤!”
“嗯?”紀綱打量著李春。
“大人,那神秘弓箭手是白虎寨馬匪餘孽,”李春低著頭,“當日,白虎寨的二當家馬老二去搶親沒有返迴白虎寨,屬下以為他死了……”
“既然不是鄭海的手下,那就好辦,”紀綱沒有責怪李春的意思,補充道,“你吩咐下去,叫人畫出他的畫像,發海捕文書。隻要他敢冒頭,那一律格殺。”
“是!屬下等下就吩咐下去。”
“對了,北京來信說,瓦剌犯邊,陛下明年初極有可能再度親征。”
“大人,咱們要不要動身前往北京……”
“不!”從榻上站起身,紀綱麵帶笑容,“如果陛下親征瓦剌,那勢必會帶上皇太孫與漢王。如果這樣,漢王說不定會暗中對皇太孫下手,我們不要趟這渾水。”
李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假如漢王朱高煦對皇太孫下手,皇太孫意外死亡,那皇帝勢必要追究責任,說不定錦衣衛就會首當其衝……
“隻要陛下親征瓦剌,無論漢王是否能成功扼殺皇太孫,等到返迴南軍,那都將會掀起一場驚濤駭浪,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紀綱嘴角有一絲狡黠的笑容,眼睛炯炯有神。
李春一臉興奮:“大人放心,咱們蓄養的死士已經準備好了。”
“光有死士還不夠,”紀綱拿起旁邊架子上的繡春刀,“還要有足夠的刀甲與弓弩。”
李春應了一聲,大步走出房間。
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瓦剌馬哈木率軍渡過飲馬河,進逼大明邊境。
永樂十二年(1414年)正月二十六日,大明朝廷征召山東、山西等地民工十五萬人,運送糧草至宣府,籌集大批糧草。
二月初五,朱棣在北京舉行大閱兵。
初六,朱棣下詔,宣布親征瓦剌。
三月十七日,朱棣率軍從北京出發,皇太孫朱瞻基等人隨行。
【注】
馬歡(明).《瀛涯勝覽》:“其王之妻與眾誓曰:‘有能報夫死之讎,複全其地者,吾願妻之,與共國事。’
言訖,本處有一漁夫,奮誌而言:‘我能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