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允,一個遙遠到幾乎要陌生的名字。
但當徐妙錦聽到這個名字時,她就立刻明白了鄭海的苦衷。
那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關於這個人的秘密。
這個名字,勾起了徐妙錦的許多記憶:
她第一次與鄭海在白氏一品鴨吃飯時,洪允就是見證者。
那年,她十三歲,情竇初開,鄭海當時才二十一歲,而洪允也才十六歲。
後來,那個化名“洪允”的公子成了皇帝,再後來,又在皇宮的一場大火中失蹤。
之前,徐妙錦一直以為“洪允”死於宮中大火。
如今,她才明白,建文皇帝並沒有死,而是失蹤了。
想明白這一點,她明白了,為什麽皇帝一定要讓鄭海出使西洋。
她終於明白,鄭海要她隱瞞腹中孩子真實身份的原因了。
如果皇帝或仇敵知道孩子的身份,那麽,這個孩子就將成為威脅鄭海的重要砝碼。
“慎之,我……我,我選擇,和你在一起。”徐妙錦默默流下眼淚。
摟著徐妙錦的肩膀,鄭海安慰道:“妙錦,委屈你了。
“為了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成長,我們隻能這麽做。
“你平安生下孩子後,就將孩子交給馬大哥和嫂子撫養吧。我跟他們說過,他們都同意了。
“以後,我會找個機會,認我們的孩子為義子、義女,倒是改姓鄭……”
靜靜聽著鄭海的講述,徐妙錦默默流淚,心中十分不舍。
自己親生的孩子不能相認,卻隻能交給別人撫養,這是多令人難過啊!
鄭海幫徐妙錦抹去眼角的淚水,又道:“妙錦,如果你覺得這樣苦了你和孩子,你也可以不把它生下來,我有辦法……”
“不!”徐妙錦毅然決然地拒絕道,“慎之,我要生下它,它是我們倆的孩子!”
歎息一聲,鄭海沒有再說什麽。
他還能說什麽呢,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不能明媒正娶,自己未來的孩子也不能相認。
這是多麽令人憋屈的事情!
可他還必須接受,必須麵對。
即便身為大明最有權勢的輔國公,他也有許多的無奈與無能為力。
話說迴來,這人世間,又有誰是完全自由和無所不能的呢?
就連朱棣這樣的皇帝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他想讓二兒子朱高煦當太子不也沒能如願嗎?
曆史上的那些勳貴與帝王,不是同樣有著許多的無奈與權衡嗎?
為了自己與手下的部將,唐太宗可以在玄武門殺死自己的兄弟;
為爭奪後位與大權,武則天可以親手悶死自己的女兒;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唐玄宗也不得不下令處死自己心愛的楊貴妃……
一時的委屈又如何?
誰說他這一輩子就沒法和心愛的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誰說,以後他就一定不能與孩子相認呢?
隻不過,現在不行,在他能夠抗衡這個世界最大的權勢之前不行而已。
他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夠真正地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鄭海在心中暗暗發誓。
“慎之,你是想要兒子,還是女兒?”
似乎不願鄭海如此沉默,徐妙錦主動打破了沉悶的氣氛。
“男女都可以,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我都喜歡。”
“真的?”徐妙錦有些詫異。
轉過頭,在徐妙錦的額頭上,鄭海輕輕吻了一下。
“慎之,我想給你生個兒子。”徐妙錦一臉認真。
鄭海咧嘴一笑:“那這樣吧,如果這次生的是女兒,我們下次再生一個,如果下次還是女兒,那我繼續生,生到是兒子為止……”
“討厭!你跟施姐姐生去,我才不生這麽多呢!”徐妙錦一臉嬌羞,把腦袋輕輕靠在鄭海的胸膛上。
鄭海怕徐妙錦著涼,伸手整理蓋著徐妙錦身上的被子,輕輕攏上。
忽然,徐妙錦輕輕抬起腦袋,一臉期待地說道:“慎之,你給我們未來的孩子取個名字吧。”
輕輕點頭,鄭海尋思片刻,輕聲道:“要是女孩,就叫鄭繡吧。”
“為什麽叫這個名字?”
“你是錦,那我們女兒叫繡,錦繡嘛,像你一樣聰明美麗。”
“那如果是兒子呢?”
鄭海脫口而出:“兒子就叫鄭義。”
徐妙錦沒有問為什麽,隻是欣喜地點點頭。
兩人相擁而臥,在彼此均勻的唿吸聲中進入夢鄉。
房間裏,是一片沉睡的寂靜;
屋外,是一片星河燦爛。
同一片星空下,在一片繁華的綠洲裏,一個身穿白色長衫人站在一片沙地前,抬頭仰望東邊的星空。
“陛下,你是在想念大明嗎?”
男子迴頭,瞪了仆人一眼:“應能,你又忘了,你該叫我的名字,應文。”
“陛下,不用擔心,這裏的人都聽不懂我們的語言。”應能也是一身白色長袍,頭上纏著頭巾,手裏提著一盞極具異域特色的馬燈。
應文堅持道:“應能,你記住,那個人已經死了,我現在是應文。若你還是不能接受我現在的身份,那你走吧。”
“是,應文師兄。”
應文提著馬燈,轉身往迴走,走進沙漠邊的一個帳篷裏。
……
幾個月後。
一隊浩浩蕩蕩的車馬隊伍,出現在應天府南京的城門口。
城門邊,楊柳綠意蔥蔥,草長鶯飛。
長長的車馬隊伍進入京城後,分成兩路,一路前往皇宮,一路返迴鄭海的府邸。
鄭海與鄭和一起前往皇宮,向皇帝朱棣匯報這次返鄉的行程。
鄭和隻為感謝皇恩,而鄭海被朱棣單獨留下問話。
“鄭海,你在雲南是否查到那個人的消息?”朱棣問鄭海。
鄭海拱手行禮:“稟陛下,此前的消息是假的,屬下已經命人查證。”
深深地唿了一口氣,朱棣沒有說話,背過身,靜靜盯著牆壁上大明的地圖。
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尋找失蹤的朱允炆,但至今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對於朱允炆的消息,朱棣很矛盾。
一方麵,他希望能找到朱允炆藏匿的線索,徹底解決掉這個潛藏的威脅;
另一方麵,他又不想聽到有關朱允炆的消息,就怕有一天朱允炆突然打出旗號再次攪亂大明朝堂。
過了好一會兒,朱棣轉過身,看向鄭海,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朕聽說,徐妙錦跟你去了雲南,是真的嗎?”
但當徐妙錦聽到這個名字時,她就立刻明白了鄭海的苦衷。
那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關於這個人的秘密。
這個名字,勾起了徐妙錦的許多記憶:
她第一次與鄭海在白氏一品鴨吃飯時,洪允就是見證者。
那年,她十三歲,情竇初開,鄭海當時才二十一歲,而洪允也才十六歲。
後來,那個化名“洪允”的公子成了皇帝,再後來,又在皇宮的一場大火中失蹤。
之前,徐妙錦一直以為“洪允”死於宮中大火。
如今,她才明白,建文皇帝並沒有死,而是失蹤了。
想明白這一點,她明白了,為什麽皇帝一定要讓鄭海出使西洋。
她終於明白,鄭海要她隱瞞腹中孩子真實身份的原因了。
如果皇帝或仇敵知道孩子的身份,那麽,這個孩子就將成為威脅鄭海的重要砝碼。
“慎之,我……我,我選擇,和你在一起。”徐妙錦默默流下眼淚。
摟著徐妙錦的肩膀,鄭海安慰道:“妙錦,委屈你了。
“為了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成長,我們隻能這麽做。
“你平安生下孩子後,就將孩子交給馬大哥和嫂子撫養吧。我跟他們說過,他們都同意了。
“以後,我會找個機會,認我們的孩子為義子、義女,倒是改姓鄭……”
靜靜聽著鄭海的講述,徐妙錦默默流淚,心中十分不舍。
自己親生的孩子不能相認,卻隻能交給別人撫養,這是多令人難過啊!
鄭海幫徐妙錦抹去眼角的淚水,又道:“妙錦,如果你覺得這樣苦了你和孩子,你也可以不把它生下來,我有辦法……”
“不!”徐妙錦毅然決然地拒絕道,“慎之,我要生下它,它是我們倆的孩子!”
歎息一聲,鄭海沒有再說什麽。
他還能說什麽呢,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不能明媒正娶,自己未來的孩子也不能相認。
這是多麽令人憋屈的事情!
可他還必須接受,必須麵對。
即便身為大明最有權勢的輔國公,他也有許多的無奈與無能為力。
話說迴來,這人世間,又有誰是完全自由和無所不能的呢?
就連朱棣這樣的皇帝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他想讓二兒子朱高煦當太子不也沒能如願嗎?
曆史上的那些勳貴與帝王,不是同樣有著許多的無奈與權衡嗎?
為了自己與手下的部將,唐太宗可以在玄武門殺死自己的兄弟;
為爭奪後位與大權,武則天可以親手悶死自己的女兒;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唐玄宗也不得不下令處死自己心愛的楊貴妃……
一時的委屈又如何?
誰說他這一輩子就沒法和心愛的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誰說,以後他就一定不能與孩子相認呢?
隻不過,現在不行,在他能夠抗衡這個世界最大的權勢之前不行而已。
他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夠真正地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鄭海在心中暗暗發誓。
“慎之,你是想要兒子,還是女兒?”
似乎不願鄭海如此沉默,徐妙錦主動打破了沉悶的氣氛。
“男女都可以,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我都喜歡。”
“真的?”徐妙錦有些詫異。
轉過頭,在徐妙錦的額頭上,鄭海輕輕吻了一下。
“慎之,我想給你生個兒子。”徐妙錦一臉認真。
鄭海咧嘴一笑:“那這樣吧,如果這次生的是女兒,我們下次再生一個,如果下次還是女兒,那我繼續生,生到是兒子為止……”
“討厭!你跟施姐姐生去,我才不生這麽多呢!”徐妙錦一臉嬌羞,把腦袋輕輕靠在鄭海的胸膛上。
鄭海怕徐妙錦著涼,伸手整理蓋著徐妙錦身上的被子,輕輕攏上。
忽然,徐妙錦輕輕抬起腦袋,一臉期待地說道:“慎之,你給我們未來的孩子取個名字吧。”
輕輕點頭,鄭海尋思片刻,輕聲道:“要是女孩,就叫鄭繡吧。”
“為什麽叫這個名字?”
“你是錦,那我們女兒叫繡,錦繡嘛,像你一樣聰明美麗。”
“那如果是兒子呢?”
鄭海脫口而出:“兒子就叫鄭義。”
徐妙錦沒有問為什麽,隻是欣喜地點點頭。
兩人相擁而臥,在彼此均勻的唿吸聲中進入夢鄉。
房間裏,是一片沉睡的寂靜;
屋外,是一片星河燦爛。
同一片星空下,在一片繁華的綠洲裏,一個身穿白色長衫人站在一片沙地前,抬頭仰望東邊的星空。
“陛下,你是在想念大明嗎?”
男子迴頭,瞪了仆人一眼:“應能,你又忘了,你該叫我的名字,應文。”
“陛下,不用擔心,這裏的人都聽不懂我們的語言。”應能也是一身白色長袍,頭上纏著頭巾,手裏提著一盞極具異域特色的馬燈。
應文堅持道:“應能,你記住,那個人已經死了,我現在是應文。若你還是不能接受我現在的身份,那你走吧。”
“是,應文師兄。”
應文提著馬燈,轉身往迴走,走進沙漠邊的一個帳篷裏。
……
幾個月後。
一隊浩浩蕩蕩的車馬隊伍,出現在應天府南京的城門口。
城門邊,楊柳綠意蔥蔥,草長鶯飛。
長長的車馬隊伍進入京城後,分成兩路,一路前往皇宮,一路返迴鄭海的府邸。
鄭海與鄭和一起前往皇宮,向皇帝朱棣匯報這次返鄉的行程。
鄭和隻為感謝皇恩,而鄭海被朱棣單獨留下問話。
“鄭海,你在雲南是否查到那個人的消息?”朱棣問鄭海。
鄭海拱手行禮:“稟陛下,此前的消息是假的,屬下已經命人查證。”
深深地唿了一口氣,朱棣沒有說話,背過身,靜靜盯著牆壁上大明的地圖。
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尋找失蹤的朱允炆,但至今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對於朱允炆的消息,朱棣很矛盾。
一方麵,他希望能找到朱允炆藏匿的線索,徹底解決掉這個潛藏的威脅;
另一方麵,他又不想聽到有關朱允炆的消息,就怕有一天朱允炆突然打出旗號再次攪亂大明朝堂。
過了好一會兒,朱棣轉過身,看向鄭海,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朕聽說,徐妙錦跟你去了雲南,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