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以執行兩京製。”
鄭海看了看朱棣,又扭頭掃了一眼旁邊的一眾文臣,繼續說道:
“太祖皇帝曾經有一個遷都計劃,以汴京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臨濠(鳳陽)為中都。
“陛下可參照太祖皇帝的計劃,以北平為北京,應天為南京,實行南北兩京並行製。
“建造北京可以分幾年逐步修建,先將軍事重心移迴北平,這樣可以滿足諸位將軍鎮守北方、防禦韃靼的需要。
“待北京的宮殿及各項相關工作完成,再逐步將部分官吏移到北京,而南京應天依舊可以保留一部分官員與朝廷府衙……”
鄭海的方案算是個折中方案。
與一步到位的整體遷都方案相比,執行兩京製,兼顧了文臣與武將的顧慮,是文臣與武將兩派都能接受的方案。
聽了鄭海的解釋,吏部、工部、戶部的官員紛紛點頭。
有武將的支持與諸王的支持,背後還是皇帝授意的,眾多文臣都知道堅持下去沒有意義,重新站迴文臣的隊伍中。
看到眾臣無人反對,朱棣衝著鄭海點點頭。
他一錘定音道:“好!既然無人反對,那朕就采納輔國公的方案。”
早朝結束,皇帝朱棣移駕武英殿。
鄭海與道衍一同前往武英殿,參與議事。
雖然遷都的事情算是定下來了,但朱棣心情並不好。
他的主張竟遭到滿朝大臣的強烈反對,這讓他十分不滿。
不過,他對鄭海今天的表現很滿意。
“道衍,你徒弟很好!他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現,朕很滿意。”
朱棣當著道衍的麵誇鄭海。
道衍的眉毛微微揚起,眼睛裏的得意絲毫不掩飾,隻是微微一笑,沒有其他的表示。
扭頭又看向鄭海,朱棣讚許道:“鄭海,你是朕的良輔。你說吧,要朕怎麽賞你?”
“陛下,臣是輔國公,輔佐陛下,乃是臣的職責。”鄭海抱拳迴答。
“你真的不要賞賜?”
鄭海再次抱拳,誠懇道:“陛下,臣已是國公,位極人臣。陛下無須再賞賜臣,臣隻想像師父一樣,輔佐陛下。”
“可朕想賞你,美女與俸祿,你選一個?”
看著鄭海,朱棣嘴角一勾,笑道:“這樣吧,朕送你兩美女。過段時間,朝鮮國會送來幾名宮女,朕賞你兩個。”
“陛下,臣心中隻有徐妙錦,不能接受,望陛下見諒。”
一聽到徐妙錦,朱棣歎了一口氣:“算了,算了,朕不為難你。”
“如果陛下真想賞賜臣,請陛下賞賜臣的師父與義兄,”鄭海瞟了一眼道衍,“臣的所有成就都是師父和義兄的功勞。”
聽鄭海這麽一說,朱棣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方式,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
道衍和尚手持念珠,麵色平靜,眼神深邃,根本不理會朱棣的眼神。
將給鄭海的賞賜轉贈於一個和尚與一個太監?
這個想法太荒謬了。
輕輕搖頭,朱棣沒有開口對道衍說話。
朱棣沒說話,道衍卻率先開口了:“陛下,打算如何解決諸王的問題?”
今日朝堂上,周王朱橚(su)與諸王王爺都表態支持朱棣的遷都計劃。
此前,諸王中,隻有穀王朱橞已在長沙就藩。
其他幾位藩王,如周王、齊王等已經恢複爵位,但還有一些王爺的爵位與封號沒有恢複。
道衍提起此事,朱棣立馬想到了處置諸王的問題。
“朕想恢複他們的爵位,讓他們迴原來的封地,”朱棣想了想,又道,“道衍,對此你有什麽看法?”
道衍捋著胡須道:“削藩是利國之策。”
“道衍,難道你想讓朕跟朱允炆一樣……”
“陛下,是您想跟朱允炆一樣,”道衍針鋒相對,直視朱棣的眼睛,“陛下就不怕,別的藩王也跟陛下一樣,再來一個清君側……”
“道衍!朕,不是朱允炆!”
朱棣沉下臉,盯著道衍:“難道你叫朕,將自己的兄弟關起來嗎?”
“嗬嗬嗬,貧僧提醒而已,”道衍摸著胡須,一臉超然,“陛下怎麽做,是陛下的事。”
“鄭海,你說,朕恢複他們的爵位讓他們重複封地,這樣做有錯嗎?”
朱棣彈壓不了道衍和尚,扭頭質問鄭海,要鄭海表態。
夾在老板和老師之間,這是最麻煩的事。
鄭海最不願麵對的情況就是這種局麵。
鄭海迴稟道:“陛下,沒錯!諸位王爺是陛下的兄弟,於情於理,陛下都應該恢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眼下這麽做,臣支持陛下。”
“道衍,你聽到沒有?你的徒兒支持朕。”
朱棣有些得意地看向道衍。
道衍的意思,朱棣並非不懂,可眼下的局麵,他需要諸王的支持。
朱允炆神秘失蹤,生死不明,萬一突然冒出來,那朱棣政權的合法性就會不複存在。
他需要諸位親王的支持,需要他的弟弟們擁護他,以表明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歎了一口氣,對道衍說道:“朕知道,藩王割據不利於國家統治,但眼下,朕需要他們的支持。”
道衍雙手合十:“既然陛下知道,那貧僧多嘴了。”
一月十三日,朝廷發布詔令,宣布以北平為北京。
當天,朱棣在華蓋殿宴請諸王,宣布被朱允炆削藩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恢複先前的王爵和封號。
寧王朱權先前申請在江南地區就藩,申請的封地為蘇州、錢塘,但都被朱棣否決了,暫時未安排寧王的封地。
二月三日,朱棣宣布設立北京留守,取代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二月十二日,寧王朱權遷南昌就藩。
三月五日,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行都司,設在保定。
原大寧的封地賜給兀良哈,兀良哈就是朵顏三衛。
北上大寧時,朱棣與朵顏三衛約定:隻要他們出兵,可以將大寧的土地劃給他們。
朵顏三衛派大約三千鐵騎支持朱棣。在靖難之役中,這些精騎兵起到重要作用。
從大寧返迴北平時,朱棣就將大寧城的大部分軍民移入關內。
大寧實際上就已經控製在朵顏三衛手裏,如今隻不過是正是承認了而已。
一係列措施下來,朱棣基本上穩住了朝堂內外。
嘭的一聲悶響。
一間幽暗的房間裏,傳來了一聲咒罵聲:
“為什麽你們會這麽蠢!”
鄭海看了看朱棣,又扭頭掃了一眼旁邊的一眾文臣,繼續說道:
“太祖皇帝曾經有一個遷都計劃,以汴京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臨濠(鳳陽)為中都。
“陛下可參照太祖皇帝的計劃,以北平為北京,應天為南京,實行南北兩京並行製。
“建造北京可以分幾年逐步修建,先將軍事重心移迴北平,這樣可以滿足諸位將軍鎮守北方、防禦韃靼的需要。
“待北京的宮殿及各項相關工作完成,再逐步將部分官吏移到北京,而南京應天依舊可以保留一部分官員與朝廷府衙……”
鄭海的方案算是個折中方案。
與一步到位的整體遷都方案相比,執行兩京製,兼顧了文臣與武將的顧慮,是文臣與武將兩派都能接受的方案。
聽了鄭海的解釋,吏部、工部、戶部的官員紛紛點頭。
有武將的支持與諸王的支持,背後還是皇帝授意的,眾多文臣都知道堅持下去沒有意義,重新站迴文臣的隊伍中。
看到眾臣無人反對,朱棣衝著鄭海點點頭。
他一錘定音道:“好!既然無人反對,那朕就采納輔國公的方案。”
早朝結束,皇帝朱棣移駕武英殿。
鄭海與道衍一同前往武英殿,參與議事。
雖然遷都的事情算是定下來了,但朱棣心情並不好。
他的主張竟遭到滿朝大臣的強烈反對,這讓他十分不滿。
不過,他對鄭海今天的表現很滿意。
“道衍,你徒弟很好!他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現,朕很滿意。”
朱棣當著道衍的麵誇鄭海。
道衍的眉毛微微揚起,眼睛裏的得意絲毫不掩飾,隻是微微一笑,沒有其他的表示。
扭頭又看向鄭海,朱棣讚許道:“鄭海,你是朕的良輔。你說吧,要朕怎麽賞你?”
“陛下,臣是輔國公,輔佐陛下,乃是臣的職責。”鄭海抱拳迴答。
“你真的不要賞賜?”
鄭海再次抱拳,誠懇道:“陛下,臣已是國公,位極人臣。陛下無須再賞賜臣,臣隻想像師父一樣,輔佐陛下。”
“可朕想賞你,美女與俸祿,你選一個?”
看著鄭海,朱棣嘴角一勾,笑道:“這樣吧,朕送你兩美女。過段時間,朝鮮國會送來幾名宮女,朕賞你兩個。”
“陛下,臣心中隻有徐妙錦,不能接受,望陛下見諒。”
一聽到徐妙錦,朱棣歎了一口氣:“算了,算了,朕不為難你。”
“如果陛下真想賞賜臣,請陛下賞賜臣的師父與義兄,”鄭海瞟了一眼道衍,“臣的所有成就都是師父和義兄的功勞。”
聽鄭海這麽一說,朱棣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方式,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
道衍和尚手持念珠,麵色平靜,眼神深邃,根本不理會朱棣的眼神。
將給鄭海的賞賜轉贈於一個和尚與一個太監?
這個想法太荒謬了。
輕輕搖頭,朱棣沒有開口對道衍說話。
朱棣沒說話,道衍卻率先開口了:“陛下,打算如何解決諸王的問題?”
今日朝堂上,周王朱橚(su)與諸王王爺都表態支持朱棣的遷都計劃。
此前,諸王中,隻有穀王朱橞已在長沙就藩。
其他幾位藩王,如周王、齊王等已經恢複爵位,但還有一些王爺的爵位與封號沒有恢複。
道衍提起此事,朱棣立馬想到了處置諸王的問題。
“朕想恢複他們的爵位,讓他們迴原來的封地,”朱棣想了想,又道,“道衍,對此你有什麽看法?”
道衍捋著胡須道:“削藩是利國之策。”
“道衍,難道你想讓朕跟朱允炆一樣……”
“陛下,是您想跟朱允炆一樣,”道衍針鋒相對,直視朱棣的眼睛,“陛下就不怕,別的藩王也跟陛下一樣,再來一個清君側……”
“道衍!朕,不是朱允炆!”
朱棣沉下臉,盯著道衍:“難道你叫朕,將自己的兄弟關起來嗎?”
“嗬嗬嗬,貧僧提醒而已,”道衍摸著胡須,一臉超然,“陛下怎麽做,是陛下的事。”
“鄭海,你說,朕恢複他們的爵位讓他們重複封地,這樣做有錯嗎?”
朱棣彈壓不了道衍和尚,扭頭質問鄭海,要鄭海表態。
夾在老板和老師之間,這是最麻煩的事。
鄭海最不願麵對的情況就是這種局麵。
鄭海迴稟道:“陛下,沒錯!諸位王爺是陛下的兄弟,於情於理,陛下都應該恢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眼下這麽做,臣支持陛下。”
“道衍,你聽到沒有?你的徒兒支持朕。”
朱棣有些得意地看向道衍。
道衍的意思,朱棣並非不懂,可眼下的局麵,他需要諸王的支持。
朱允炆神秘失蹤,生死不明,萬一突然冒出來,那朱棣政權的合法性就會不複存在。
他需要諸位親王的支持,需要他的弟弟們擁護他,以表明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歎了一口氣,對道衍說道:“朕知道,藩王割據不利於國家統治,但眼下,朕需要他們的支持。”
道衍雙手合十:“既然陛下知道,那貧僧多嘴了。”
一月十三日,朝廷發布詔令,宣布以北平為北京。
當天,朱棣在華蓋殿宴請諸王,宣布被朱允炆削藩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恢複先前的王爵和封號。
寧王朱權先前申請在江南地區就藩,申請的封地為蘇州、錢塘,但都被朱棣否決了,暫時未安排寧王的封地。
二月三日,朱棣宣布設立北京留守,取代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二月十二日,寧王朱權遷南昌就藩。
三月五日,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行都司,設在保定。
原大寧的封地賜給兀良哈,兀良哈就是朵顏三衛。
北上大寧時,朱棣與朵顏三衛約定:隻要他們出兵,可以將大寧的土地劃給他們。
朵顏三衛派大約三千鐵騎支持朱棣。在靖難之役中,這些精騎兵起到重要作用。
從大寧返迴北平時,朱棣就將大寧城的大部分軍民移入關內。
大寧實際上就已經控製在朵顏三衛手裏,如今隻不過是正是承認了而已。
一係列措施下來,朱棣基本上穩住了朝堂內外。
嘭的一聲悶響。
一間幽暗的房間裏,傳來了一聲咒罵聲:
“為什麽你們會這麽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