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今日大殿中,群臣濟濟一堂,連諸位藩王都前來上早朝。
今日並非正旦、大祀等大朝會,眾官員穿的清一色的赤紅的朝服,而是往常上朝穿的公服。
朝堂隻是色彩繽紛,百官穿著的公服按品級不同,色彩各異,可以說是五顏六色。
站在朝臣最前麵的,是在京的諸位藩王。他們穿的是絳紅色皮弁(biàn)服,頭戴皮弁烏紗帽。
諸位藩王之後,左右兩邊武文大臣分成兩隊,左邊是文臣,右邊是武將。
他們都穿著公服,戴著展角襆頭。帽子後側長長的展角,既可以官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還可避免官員交頭接耳。
隻有頭部一動,官員腦袋後側的襆頭展角就上下抖動,皇帝可以一眼就看到底下官員誰在交頭接耳。
前幾排的一品至四品大臣,穿著是緋紅色的公服;
後幾排的五品至七品大臣,穿的是青色公服;
最後幾排的八品、九品大臣,穿的是綠色的公服。
僅從服飾色彩,皇帝就可以知道奏告官員的大致品級。不同品級的大臣公服上的花紋也是不同的。
這一天的早朝,朱棣讓群臣議論遷都北平之事,在京藩王也一同上朝議事。
一名戶部官員啟奏道:“陛下,天下新定,遷都花費巨大,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議,”文官隊伍中,吏部的一名官員也站出來,“遷都勢必導致官員一同前往新都,一眾官員的衣食住行都是個大問題。”
“臣也附議,”工部的官員也站出來反對,“遷都勢必要興建大量的宮殿等建築,這對朝廷來說是耗資巨大,工程之大,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
文臣隊伍中,不斷有人站出來反對遷都。
朱棣沉著臉,不說話。
他知道朝中一定會有人反對遷都,但他沒想到,反對的人會這麽多,反對之聲會如此強烈。
他知道,這些反對聲音裏有忠臣,也有一些心懷叵測的舊朝餘孽。
“可有人,支持朕遷都北平?”朱棣掃了一眼殿中的文臣隊伍。
道衍和尚穿著一身黑色僧袍,從文臣隊伍中走到中間:“陛下,貧僧支持遷都。”
“說說你的理由,你為何支持遷都?”朱棣看向道衍。
看到朱棣與道衍一唱一和,那些持反對遷都意見的文臣互相看了看。
這時候,許多文臣都明白了,皇帝是真的想遷都,而且是與道衍商量過的。
道衍對剛才各位官員的問題一一作答:
“遷都北平,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仔細的規劃與建造。花幾年來建造新都,花費平攤下來,國庫每一年需要撥付的費用不會太大……
“在北平建造工程,可以吸納和安置流民,促進北方經濟的恢複,對之前戰爭導致的生產破壞,可以起到一定補償作用……
至於,前往新都的官員,朝廷可以按照新都建設需要,先遷一些富商、鄉紳過去,稍後再分批安置遷往新都的官吏……”
道衍對官員們可能提出的反對意見做了準備,因此,他的迴答很有針對性。
他建議先遷富商和鄉紳到北平,這一招就是針對性地打擊江南的財閥與鄉紳。
離開應天府與江南一帶,這些富商就沒有朝中官員的保護,在北平隻能依附皇帝。
這麽做既可以斷了他們在朝中的聯係,打壓江南的財閥勢力,又能促進北方經濟的恢複與發展。
可以說,這是一箭雙雕之計。
吏部尚書夏原吉從文臣隊伍中出列,手持象笏(hu)啟奏道:“陛下,遷都是大事,要慎重。
“太祖皇帝曾經也想遷都,可最終卻沒有遷都,這是為何?”
不等朱棣迴答,夏原吉自己迴答道:“遷都會涉及各種問題,除了各種各樣的工程與花銷,糧草的供給更是關鍵……”
周王朱橚打斷道:“臣支持遷都北平,糧草問題不是什麽大問題。”
“周王,糧草問題怎麽不是大問題?”夏原吉被打算很不服氣。
“陛下之前就住在北平,先前北平還是元朝的大都,怎不見有什麽糧草運輸問題?”周王朱橚據理力爭。
夏原吉憤憤道:“周王有所不知,元朝時運河暢通,運往大都的糧草自然能從南方源源不斷地北運。
“可自元末起,戰爭不斷,運河航道常年淤塞,運動少許軍糧尚可。供京師耗費與皇宮用度則不能滿足。
“若是北方邊境出現戰事,那糧草更捉襟見肘了。”
周王朱橚並不懂什麽糧草運輸,被夏原吉一一反駁後,他隻好沉默。
成國公朱能代表一眾武將發表看法:“遷都北平更有利於戍邊禦敵。當年,我等與陛下在北平鎮守,北元被我們追到草原深處。我等支持遷都北平!”
一眾武將齊聲附和:“我等支持遷都北平!”
聲勢之大,直接蓋過了殿中文臣的聲音。
吵嘴皮子,講大道理,武將們不擅長。但如果比氣勢、比聲勢,就是殿中的文臣再多,都比不過武將的隊伍。
鄭海提前跟武將們打過招唿,再由淇國公丘福與成國公朱能帶頭,武將們發出一致的聲音。那就是支持遷都北平。
於公於私,遷都北平,對於武將們來說都是好事。
於私而言,他們先前就出自北平府,北平有他們的家人和產業。衣食住行,他們都更習慣於北方。
於公而言,麵對北方的韃靼的侵襲,北平更接近邊疆,能夠更快地反應並支援邊境。
朝廷上分成兩大陣營,文臣堅持反對遷都北平,武將堅決支持遷都北平。
兩邊都不依不饒,吵成一鍋粥。
“好了!都給朕停下來!”朱棣大聲訓斥一聲。
他掃視一眼朝堂,一臉不悅道:“朕,想聽的是,你們關於遷都問題的解決辦法,不是聽你們吵架。”
原本是打算利用遷都之事來分化文臣隊伍的,可結果卻造成了文臣隊伍與武將隊伍的對立。
文臣隊伍不僅沒有被分化,反而有抱團一起反對遷都的趨勢。
朱棣第一時間打斷了武將與文臣兩個隊伍的爭吵。
分化不成,還起了反作用。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朱棣心裏十分不爽。
就在這時,鄭海從武將隊伍中站出來:“陛下,臣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滿足各位將軍的鎮邊要求,又可以解決諸位大臣顧慮。”
一眾文武大臣同時看向鄭海,一臉不可置信。
朱棣微微驚訝,好奇地問道:“輔國公,你有什麽辦法?”
今日大殿中,群臣濟濟一堂,連諸位藩王都前來上早朝。
今日並非正旦、大祀等大朝會,眾官員穿的清一色的赤紅的朝服,而是往常上朝穿的公服。
朝堂隻是色彩繽紛,百官穿著的公服按品級不同,色彩各異,可以說是五顏六色。
站在朝臣最前麵的,是在京的諸位藩王。他們穿的是絳紅色皮弁(biàn)服,頭戴皮弁烏紗帽。
諸位藩王之後,左右兩邊武文大臣分成兩隊,左邊是文臣,右邊是武將。
他們都穿著公服,戴著展角襆頭。帽子後側長長的展角,既可以官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還可避免官員交頭接耳。
隻有頭部一動,官員腦袋後側的襆頭展角就上下抖動,皇帝可以一眼就看到底下官員誰在交頭接耳。
前幾排的一品至四品大臣,穿著是緋紅色的公服;
後幾排的五品至七品大臣,穿的是青色公服;
最後幾排的八品、九品大臣,穿的是綠色的公服。
僅從服飾色彩,皇帝就可以知道奏告官員的大致品級。不同品級的大臣公服上的花紋也是不同的。
這一天的早朝,朱棣讓群臣議論遷都北平之事,在京藩王也一同上朝議事。
一名戶部官員啟奏道:“陛下,天下新定,遷都花費巨大,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議,”文官隊伍中,吏部的一名官員也站出來,“遷都勢必導致官員一同前往新都,一眾官員的衣食住行都是個大問題。”
“臣也附議,”工部的官員也站出來反對,“遷都勢必要興建大量的宮殿等建築,這對朝廷來說是耗資巨大,工程之大,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
文臣隊伍中,不斷有人站出來反對遷都。
朱棣沉著臉,不說話。
他知道朝中一定會有人反對遷都,但他沒想到,反對的人會這麽多,反對之聲會如此強烈。
他知道,這些反對聲音裏有忠臣,也有一些心懷叵測的舊朝餘孽。
“可有人,支持朕遷都北平?”朱棣掃了一眼殿中的文臣隊伍。
道衍和尚穿著一身黑色僧袍,從文臣隊伍中走到中間:“陛下,貧僧支持遷都。”
“說說你的理由,你為何支持遷都?”朱棣看向道衍。
看到朱棣與道衍一唱一和,那些持反對遷都意見的文臣互相看了看。
這時候,許多文臣都明白了,皇帝是真的想遷都,而且是與道衍商量過的。
道衍對剛才各位官員的問題一一作答:
“遷都北平,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仔細的規劃與建造。花幾年來建造新都,花費平攤下來,國庫每一年需要撥付的費用不會太大……
“在北平建造工程,可以吸納和安置流民,促進北方經濟的恢複,對之前戰爭導致的生產破壞,可以起到一定補償作用……
至於,前往新都的官員,朝廷可以按照新都建設需要,先遷一些富商、鄉紳過去,稍後再分批安置遷往新都的官吏……”
道衍對官員們可能提出的反對意見做了準備,因此,他的迴答很有針對性。
他建議先遷富商和鄉紳到北平,這一招就是針對性地打擊江南的財閥與鄉紳。
離開應天府與江南一帶,這些富商就沒有朝中官員的保護,在北平隻能依附皇帝。
這麽做既可以斷了他們在朝中的聯係,打壓江南的財閥勢力,又能促進北方經濟的恢複與發展。
可以說,這是一箭雙雕之計。
吏部尚書夏原吉從文臣隊伍中出列,手持象笏(hu)啟奏道:“陛下,遷都是大事,要慎重。
“太祖皇帝曾經也想遷都,可最終卻沒有遷都,這是為何?”
不等朱棣迴答,夏原吉自己迴答道:“遷都會涉及各種問題,除了各種各樣的工程與花銷,糧草的供給更是關鍵……”
周王朱橚打斷道:“臣支持遷都北平,糧草問題不是什麽大問題。”
“周王,糧草問題怎麽不是大問題?”夏原吉被打算很不服氣。
“陛下之前就住在北平,先前北平還是元朝的大都,怎不見有什麽糧草運輸問題?”周王朱橚據理力爭。
夏原吉憤憤道:“周王有所不知,元朝時運河暢通,運往大都的糧草自然能從南方源源不斷地北運。
“可自元末起,戰爭不斷,運河航道常年淤塞,運動少許軍糧尚可。供京師耗費與皇宮用度則不能滿足。
“若是北方邊境出現戰事,那糧草更捉襟見肘了。”
周王朱橚並不懂什麽糧草運輸,被夏原吉一一反駁後,他隻好沉默。
成國公朱能代表一眾武將發表看法:“遷都北平更有利於戍邊禦敵。當年,我等與陛下在北平鎮守,北元被我們追到草原深處。我等支持遷都北平!”
一眾武將齊聲附和:“我等支持遷都北平!”
聲勢之大,直接蓋過了殿中文臣的聲音。
吵嘴皮子,講大道理,武將們不擅長。但如果比氣勢、比聲勢,就是殿中的文臣再多,都比不過武將的隊伍。
鄭海提前跟武將們打過招唿,再由淇國公丘福與成國公朱能帶頭,武將們發出一致的聲音。那就是支持遷都北平。
於公於私,遷都北平,對於武將們來說都是好事。
於私而言,他們先前就出自北平府,北平有他們的家人和產業。衣食住行,他們都更習慣於北方。
於公而言,麵對北方的韃靼的侵襲,北平更接近邊疆,能夠更快地反應並支援邊境。
朝廷上分成兩大陣營,文臣堅持反對遷都北平,武將堅決支持遷都北平。
兩邊都不依不饒,吵成一鍋粥。
“好了!都給朕停下來!”朱棣大聲訓斥一聲。
他掃視一眼朝堂,一臉不悅道:“朕,想聽的是,你們關於遷都問題的解決辦法,不是聽你們吵架。”
原本是打算利用遷都之事來分化文臣隊伍的,可結果卻造成了文臣隊伍與武將隊伍的對立。
文臣隊伍不僅沒有被分化,反而有抱團一起反對遷都的趨勢。
朱棣第一時間打斷了武將與文臣兩個隊伍的爭吵。
分化不成,還起了反作用。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朱棣心裏十分不爽。
就在這時,鄭海從武將隊伍中站出來:“陛下,臣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滿足各位將軍的鎮邊要求,又可以解決諸位大臣顧慮。”
一眾文武大臣同時看向鄭海,一臉不可置信。
朱棣微微驚訝,好奇地問道:“輔國公,你有什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