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晨光穿過糊紙的格子木窗,投在灰黑的地板上。
地上放著三張蒲墊,中間的那張蒲墊上跪著一個人,身穿黑色鬥篷。
那人背對著大門與光線,看不清他的麵目。
他跪著的蒲墊前方是一個供桌,桌子上擺著祭祀用的水果、醃肉,還有幾排木質靈牌。
靈牌前的香壇上青煙嫋嫋,徑直往上升。
香壇兩側點著長明燈,火苗幽幽,似乎在於祭祀者在靜靜述說。
咿呀一聲,房門打開了。
一陣陰風驟起,青煙絮亂,火苗搖曳。
黑衣鬥篷睜開雙眼,微微皺眉。
他麵前的那盞長明燈又滅了。
“誰?!”
黑衣鬥篷警惕地叫了一聲。
“大人,小的有事稟告。”
黑衣人轉過身,麵對門口,柔和的晨光照亮了他那消瘦的麵龐,額頭上滲出兩滴汗水。
徐輝祖看向來人,門邊是為他往來傳遞消息的那名手下。
長長地唿了一口氣,他定定神,問道:“什麽事?”
“大人,陛下的那名貼身太監——昌盛,鬆嘴了……”
“效果怎麽樣?”
“宮中還沒有迴複。不過,安排在輔國公附近的探子來報,今早輔國公匆匆入宮。小的估計,定是因為這件事……”
“好!”
徐輝祖點點頭,咧嘴笑道:“陛下未死,朱棣隻怕是寢食難安。
“陛下是朱棣的心病,隻要陛下一日不死,朱棣就不會安心。
“隻要那太監能咬住鄭海,朱棣定會起疑心。到時候,鄭海的是錦衣衛指揮使就坐不長了。有國公之位,又如何!”
手下點頭稱是,又詢問道:“大人,那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麽?”
“繼續拱火,讓朱高煦與朱高熾兩兄弟先鬧起來。”
“是,小的這就去告訴幾位大人。”
徐輝祖的手下走出房門,將房門再次關上。
咿呀一聲,身後的大門關上了。
有的門關上就再也打不開了。
雖然是年節,但這宮殿裏光線昏暗,朱紅色的房門、冰冷的柱子,沒有一點喜慶的模樣,反而是一片肅殺。
靜悄悄地,與宮外的歡喜氣氛極為不同,鄭海心裏有些不安。
這武英殿,他來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了,可這一次感覺有些壓抑。
他腰上佩戴的繡春刀被守在殿門口的金甲侍衛收了起來。
這還是第一次。
以前,作為錦衣衛指揮使,他都是戴刀入殿。
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出大事了。
一大早迷迷糊糊的,他就被人叫醒了。
宮中來人,說是皇帝急詔,要他立即入宮。
鄭海匆匆忙忙換了錦衣衛的服飾,就入宮了。
昨晚和鄭和喝酒喝多了,這時候,他的腦袋還是一片恍惚。
來的路上,手下的錦衣衛與宮中的太監給他透露了一些消息。
可他隻知道,有一名太監吐露了一個秘密,卻不清楚具體是什麽事。
太監?
秘密?
會是什麽大事呢?
這般謹慎,連我的繡春刀都要收……
難道?
朱允炆的事情,泄露了?!
鄭海心中一驚。
穿過一扇扇門,終於到了武英殿大殿。
鄭海屏住唿吸,一步步向前走,認真地觀察著殿中的各種情況。
大殿中,朱棣坐在寶座上,不動聲色。
朱棣麵前站著幾個人,地上還跪著一人。
錦衣衛服飾,僧袍,太監服飾……
大殿四周,還有人,是保護皇帝的金甲侍衛。
這一切顯得有些詭異。
難道朱允炆的事,真泄露了?
昨晚喝得有點多,剛才還有些迷糊,可這會兒,鄭海的酒全醒了。
他的心髒撲通撲通跳著,掌心都滲出了汗水。
這殿裏太安靜了!
他都能聽到自己喘息的聲音了……
“鄭海,就等你了!”
朱棣抬頭看向鄭海,喊了一聲。
頓時,朱棣麵前的幾個人紛紛迴頭,看向鄭海。
鄭海最在意的是那個對著地上的太監。
那太監也迴頭了。
是個熟人!
鄭海重重舒了一口氣。
那個太監是昌盛,還好……
餘光掃向其他人,穿錦衣衛服飾的那人有些眼生。
掃向穿著僧袍的人,白眉、白須,一雙犀利的眼睛,鄭海又鬆了一口氣。
那是他師父,道衍和尚。
有師父在,那問題不大……
可當看到旁邊的另一名僧人,鄭海又倒吸了一口涼氣。
那僧人是溥洽,以前的僧錄司左善世,如今的僧錄司右善世。
他也在這裏,會不會真的與朱允炆有關?
走到師父道衍身旁,鄭海向皇帝行禮,詢問道:“陛下找臣來,不知為的是什麽事?”
“等一會,你就知道了,”朱棣神情嚴肅,看向地上跪著的太監昌道,“昌盛,現在你可以說了。”
太監昌盛行禮道:“陛下,小的要說的這個秘密,與鄭指揮使有關。”
“哦?”朱棣微微皺眉,深邃地眼睛掃向鄭海,“昌盛,你說,到底是什麽秘密?”
“太祖皇帝仙逝前,將小的與鄭指揮使召到床前,他告訴我倆,他的房中暗格裏藏了一個鐵匣子……”
朱棣皺起的眉頭輕輕舒展開。
原來是這個秘密,這個秘密在入宮那天,鄭海已經說了。
朱棣心裏有底了。
“為何先皇會告訴你們倆?”朱棣問昌盛。
“迴陛下,小的與鄭指揮使當時都是皇帝……是朱允炆身邊最親近的人。那時,鄭指揮使也是錦衣衛指揮使。”
朱棣輕輕點頭:“嗯,朕知道。你繼續說,當時先皇怎麽跟你說的?”
“太祖說,如果有一天,皇帝……朱允炆,要是遇到無法躲避的災禍,就由我們取出暗格中的鐵匣子。
“太祖說,鐵匣子裏有幾樣東西,關鍵時刻,或許可以救朱允炆一命......”
“鐵匣子裏裝的是些什麽?”朱棣再次皺眉。
“稟陛下,小的不知。”
“你真的不知道?”朱棣的雙眼猶如一把尖刀,直刺昌盛的眼睛。
“太祖未曾明言,小的未曾打開鐵匣子,因此不知……”
“鄭海!”朱棣扭頭看向鄭海,眼神犀利,“你打開過鐵匣子?”
鄭海抱拳行禮:“稟陛下,臣未曾打開過鐵匣子。”
“那你為何知道,鐵匣子裏,先皇給朕留了一道遺詔?”
“迴稟陛下,那天在乾清宮,除了陛下,還有多位大臣在場,”鄭海頓了頓,又道,“為保險起見,臣隻能這麽說。”
朱棣微微點頭,再次看向太監昌盛,一臉厲色:“鐵匣子的事,鄭海已經告訴朕。你,還有其他的事,要說麽?”
太監昌盛微微驚訝,望向鄭海,臉上有些慚愧。
“若是沒有,”朱棣聲調深沉,瞥了一眼太監身旁的錦衣衛服飾,“紀綱,你知道該怎麽做。”
“臣知道。”那一身錦衣衛服飾的紀綱應了一聲。
太監昌盛渾身顫抖,連忙匍匐在地,大聲道:“陛下,陛下,臣還知道一個秘密。”
“你還知道什麽秘密?”朱棣再次看向昌盛。
昌盛起身,伸手指向鄭海的方向:“宮中著火那天,小的看到他,出現在西宮……”
地上放著三張蒲墊,中間的那張蒲墊上跪著一個人,身穿黑色鬥篷。
那人背對著大門與光線,看不清他的麵目。
他跪著的蒲墊前方是一個供桌,桌子上擺著祭祀用的水果、醃肉,還有幾排木質靈牌。
靈牌前的香壇上青煙嫋嫋,徑直往上升。
香壇兩側點著長明燈,火苗幽幽,似乎在於祭祀者在靜靜述說。
咿呀一聲,房門打開了。
一陣陰風驟起,青煙絮亂,火苗搖曳。
黑衣鬥篷睜開雙眼,微微皺眉。
他麵前的那盞長明燈又滅了。
“誰?!”
黑衣鬥篷警惕地叫了一聲。
“大人,小的有事稟告。”
黑衣人轉過身,麵對門口,柔和的晨光照亮了他那消瘦的麵龐,額頭上滲出兩滴汗水。
徐輝祖看向來人,門邊是為他往來傳遞消息的那名手下。
長長地唿了一口氣,他定定神,問道:“什麽事?”
“大人,陛下的那名貼身太監——昌盛,鬆嘴了……”
“效果怎麽樣?”
“宮中還沒有迴複。不過,安排在輔國公附近的探子來報,今早輔國公匆匆入宮。小的估計,定是因為這件事……”
“好!”
徐輝祖點點頭,咧嘴笑道:“陛下未死,朱棣隻怕是寢食難安。
“陛下是朱棣的心病,隻要陛下一日不死,朱棣就不會安心。
“隻要那太監能咬住鄭海,朱棣定會起疑心。到時候,鄭海的是錦衣衛指揮使就坐不長了。有國公之位,又如何!”
手下點頭稱是,又詢問道:“大人,那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麽?”
“繼續拱火,讓朱高煦與朱高熾兩兄弟先鬧起來。”
“是,小的這就去告訴幾位大人。”
徐輝祖的手下走出房門,將房門再次關上。
咿呀一聲,身後的大門關上了。
有的門關上就再也打不開了。
雖然是年節,但這宮殿裏光線昏暗,朱紅色的房門、冰冷的柱子,沒有一點喜慶的模樣,反而是一片肅殺。
靜悄悄地,與宮外的歡喜氣氛極為不同,鄭海心裏有些不安。
這武英殿,他來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了,可這一次感覺有些壓抑。
他腰上佩戴的繡春刀被守在殿門口的金甲侍衛收了起來。
這還是第一次。
以前,作為錦衣衛指揮使,他都是戴刀入殿。
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出大事了。
一大早迷迷糊糊的,他就被人叫醒了。
宮中來人,說是皇帝急詔,要他立即入宮。
鄭海匆匆忙忙換了錦衣衛的服飾,就入宮了。
昨晚和鄭和喝酒喝多了,這時候,他的腦袋還是一片恍惚。
來的路上,手下的錦衣衛與宮中的太監給他透露了一些消息。
可他隻知道,有一名太監吐露了一個秘密,卻不清楚具體是什麽事。
太監?
秘密?
會是什麽大事呢?
這般謹慎,連我的繡春刀都要收……
難道?
朱允炆的事情,泄露了?!
鄭海心中一驚。
穿過一扇扇門,終於到了武英殿大殿。
鄭海屏住唿吸,一步步向前走,認真地觀察著殿中的各種情況。
大殿中,朱棣坐在寶座上,不動聲色。
朱棣麵前站著幾個人,地上還跪著一人。
錦衣衛服飾,僧袍,太監服飾……
大殿四周,還有人,是保護皇帝的金甲侍衛。
這一切顯得有些詭異。
難道朱允炆的事,真泄露了?
昨晚喝得有點多,剛才還有些迷糊,可這會兒,鄭海的酒全醒了。
他的心髒撲通撲通跳著,掌心都滲出了汗水。
這殿裏太安靜了!
他都能聽到自己喘息的聲音了……
“鄭海,就等你了!”
朱棣抬頭看向鄭海,喊了一聲。
頓時,朱棣麵前的幾個人紛紛迴頭,看向鄭海。
鄭海最在意的是那個對著地上的太監。
那太監也迴頭了。
是個熟人!
鄭海重重舒了一口氣。
那個太監是昌盛,還好……
餘光掃向其他人,穿錦衣衛服飾的那人有些眼生。
掃向穿著僧袍的人,白眉、白須,一雙犀利的眼睛,鄭海又鬆了一口氣。
那是他師父,道衍和尚。
有師父在,那問題不大……
可當看到旁邊的另一名僧人,鄭海又倒吸了一口涼氣。
那僧人是溥洽,以前的僧錄司左善世,如今的僧錄司右善世。
他也在這裏,會不會真的與朱允炆有關?
走到師父道衍身旁,鄭海向皇帝行禮,詢問道:“陛下找臣來,不知為的是什麽事?”
“等一會,你就知道了,”朱棣神情嚴肅,看向地上跪著的太監昌道,“昌盛,現在你可以說了。”
太監昌盛行禮道:“陛下,小的要說的這個秘密,與鄭指揮使有關。”
“哦?”朱棣微微皺眉,深邃地眼睛掃向鄭海,“昌盛,你說,到底是什麽秘密?”
“太祖皇帝仙逝前,將小的與鄭指揮使召到床前,他告訴我倆,他的房中暗格裏藏了一個鐵匣子……”
朱棣皺起的眉頭輕輕舒展開。
原來是這個秘密,這個秘密在入宮那天,鄭海已經說了。
朱棣心裏有底了。
“為何先皇會告訴你們倆?”朱棣問昌盛。
“迴陛下,小的與鄭指揮使當時都是皇帝……是朱允炆身邊最親近的人。那時,鄭指揮使也是錦衣衛指揮使。”
朱棣輕輕點頭:“嗯,朕知道。你繼續說,當時先皇怎麽跟你說的?”
“太祖說,如果有一天,皇帝……朱允炆,要是遇到無法躲避的災禍,就由我們取出暗格中的鐵匣子。
“太祖說,鐵匣子裏有幾樣東西,關鍵時刻,或許可以救朱允炆一命......”
“鐵匣子裏裝的是些什麽?”朱棣再次皺眉。
“稟陛下,小的不知。”
“你真的不知道?”朱棣的雙眼猶如一把尖刀,直刺昌盛的眼睛。
“太祖未曾明言,小的未曾打開鐵匣子,因此不知……”
“鄭海!”朱棣扭頭看向鄭海,眼神犀利,“你打開過鐵匣子?”
鄭海抱拳行禮:“稟陛下,臣未曾打開過鐵匣子。”
“那你為何知道,鐵匣子裏,先皇給朕留了一道遺詔?”
“迴稟陛下,那天在乾清宮,除了陛下,還有多位大臣在場,”鄭海頓了頓,又道,“為保險起見,臣隻能這麽說。”
朱棣微微點頭,再次看向太監昌盛,一臉厲色:“鐵匣子的事,鄭海已經告訴朕。你,還有其他的事,要說麽?”
太監昌盛微微驚訝,望向鄭海,臉上有些慚愧。
“若是沒有,”朱棣聲調深沉,瞥了一眼太監身旁的錦衣衛服飾,“紀綱,你知道該怎麽做。”
“臣知道。”那一身錦衣衛服飾的紀綱應了一聲。
太監昌盛渾身顫抖,連忙匍匐在地,大聲道:“陛下,陛下,臣還知道一個秘密。”
“你還知道什麽秘密?”朱棣再次看向昌盛。
昌盛起身,伸手指向鄭海的方向:“宮中著火那天,小的看到他,出現在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