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給馬和賜“鄭”姓?
二十一世紀的曆史學者對此也感到困惑。
有的學者認為,馬和被賜“鄭”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之戰立了大功。
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借鑒元朝時迴迴曆官鄭阿黑的姓氏。
迴迴即迴族,元朝時,迴迴人入朝為官或遷入中原地區會改漢姓。
其中,有一名迴迴成了掌管曆法的官員使用漢姓,姓鄭,名為鄭阿黑。
當然,當代學者也有人認為,賜“鄭”姓沒有任何特別含義。
要想知道馬和被賜“鄭”姓的原因,那唯有出土或發現新的曆史證據。
或者,像鄭海一樣穿越迴大明。
即便是大明人,也未必清楚賜馬和“鄭”姓的原因。
此時,大明的皇帝——朱棣就一臉困惑。
看到朱棣不解,俆皇後笑著道:“臣妾之所以賜‘鄭’姓給馬和,有三重考慮。”
聽到皇後這麽說,朱棣來興趣:“哪三重?皇後請說。”
“臣妾曾聽陛下說,馬和在鄭村壩之戰中立了戰功。陛下許諾過,要獎勵馬和。”
“如果皇後不提,朕都要忘了,朕確實這麽說過。”朱棣點頭,恍然大悟道,“皇後的意思是,取鄭村壩之地名為姓?”
“這隻是其中的一重含義。”
朱棣滿意地微笑著:“皇後,跟朕說說,還有哪兩重含義?”
“輔國公姓鄭……”
“這個朕知道,可這跟鄭海有什麽關係?”
“陛下忘了?馬和與鄭海可是結拜兄弟,”俆皇後微笑著道,“異姓兄弟變成同姓兄弟,陛下覺得如何?”
“嗯,皇後這個主意好!”
朱棣點頭稱讚,臉上露出欣賞的笑容,一雙小眼睛亮晶晶,仿佛眼睛裏有一道光。
馬和與鄭海結拜這件事,朱棣是聽俆皇後說的,那是皇後還是徐王妃。
一開始,朱棣還挺好奇的,到底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和一個太監結義為兄弟呢?
後來,朱棣才知道,鄭海是馬和失散多年的小夥伴,兩人都是雲南人。
再後來,鄭海解決徐王妃的妹妹徐妙錦,不要獎勵,卻要拜道衍和尚為師。
那時,朱棣就覺得這個小兄弟不簡單。
後來的事情,證明了朱棣的眼光沒有錯。
這個和太監結義的小兄弟不僅聰慧,而且有勇有謀,運氣還特別好。
這十二年來,要不是鄭海,朱棣真不確定,他自己能不能闖過那麽多的艱難險阻。
迴想著靖難戰爭中的種種坎坷,朱棣心中暗道一句:“鄭海,朕的福將也。”
“陛下,想什麽呢?”看到朱棣走神,俆皇後輕聲詢問了一句。
迴過神,朱棣又問道:“不知皇後的第三重考慮是什麽?”
“陛下可知道,馬和是迴迴人?”
朱棣微微驚訝,這個他還真不知道。
俆皇後繼續道:“馬和的祖先並不姓馬,隻是在雲南定居後才改了漢姓。他的父親漢名叫馬哈隻,哈知在迴迴語中意為‘朝覲歸來者’……”
“皇後,這些你是從哪裏聽來的,你怎麽比朕還了解馬和?”
打量著皇後,朱棣覺得,皇後的博學遠遠超出他以前對皇後的認識。
一種莫名的喜悅與崇敬,油然而生。
看向皇後,朱棣打心裏高興,看向皇後的眼神多了幾分欣賞。
“陛下,不用這麽盯著臣妾,”俆皇後忍不住想笑,“這些又不是什麽秘密,早在十幾二年前臣妾就知道了……”
“你怎麽知道?”朱棣更驚訝了。
俆皇後捂嘴輕笑:“自然是馬和入府時,馬和告訴臣妾的。難道陛下以為,臣妾也想袁忠徹那般,能掐會算?”
“哈哈哈!”朱棣樂嗬一笑,“皇後比袁忠徹強,皇後是女諸生,不!是女諸葛!”
“別取笑臣妾,臣妾可當不了諸葛亮。”
“朕說當得,皇後便當得。”
捂著嘴笑了一會,俆皇後這才言歸正傳道:“陛下,臣妾還沒說完這第三重含義,你就打岔了……”
“好好好,朕不說了,皇後,你繼續。”
俆皇後繼續解釋道:“賜姓馬和,可不單是為了安撫鄭海,也是為了安撫馬和。
“陛下,封了鄭海的國公,升道衍大師為左善世,卻唯獨沒有獎賞馬和。
“陛下,道衍、鄭海與馬和這是三師徒。您獎勵馬和的師父和師弟,卻唯獨遺忘了馬和,這讓馬和以後如何自處?
“馬和不僅在府中服侍臣妾,還跟著陛下出生入死。
“他既有功勞,也有苦勞。陛下,可不能有功不賞,寒了他的心啊!”
朱棣不停地點頭,深深地唿了一口氣,鄭重道:“皇後乃朕的良師益友,朕聽皇後的。”
……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初一,皇帝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臣慶賀,宴請群臣與外國來使。
宴會上,朱棣拿起禦筆,親手書寫了一個“鄭”字,賜予馬和。
朱棣當場宣布諭召,賜馬和“鄭”姓。
馬和與輔國公鄭海同姓,從此,叫鄭和。
當晚,經朱棣特許鄭和出宮,在鄭海府中舉辦受封晚宴。
送走了師父道衍和賓客,鄭海與鄭和兩人獨自在院子喝酒、聊天。
鄭和以前是朱棣與徐王妃的近侍,平時滴酒不沾,此刻已經喝得有了七八分醉意。
他上次喝酒,是在十二年前,那是去死牢探望鄭海時喝的。
一晃十二年過去了,真是令人唏噓。
鄭海與馬和兩人從來沒有像此刻這般痛快,這般無拘無束。
他們喝著酒,訴說著這過往的種種經曆。
從小時候在雲南洱海邊的嬉戲到靖難戰場的出生入死,從慶壽寺相逢到討伐北元,再到誅殺仇人傅友德,報仇雪恨……
一路走來,他們分分合合,曆經生死磨難,至今終於安定下來了。
“三寶,你還得當初的夢想嗎?”
鄭海一隻手拿著一壺酒,另一隻手搭在鄭和的肩膀上。
“記得,我說過我要報仇……我們的仇人,已經被你殺死了。”鄭和拿著酒壺,有些晃晃悠悠。
“小海,你沒騙我……我沒想到,你真的幫我報了仇……”
“不!我說的不是報仇,”鄭海扔掉酒壺,扶住鄭和,“我說的你的夢想。”
“夢想?呃……什麽夢想?”鄭和一邊打嗝,一邊迷迷糊糊地迴答。
“關於航海的夢想,你說過,你要像你父親一樣,去遙遠的聖城朝覲。”
“我沒忘,我要去聖城朝拜……”
鄭海扶馬和坐下,憧憬道:“其實,這也是我的夢想。
“我要跟你去麥加,我要和你一起七下西洋。
“我們一起造寶船,一起開辟新航路。
“不僅要去麥加,我們還要去非洲、澳洲,甚至美洲……”
鄭海扭頭一看,馬和趴在桌子上,唿唿地睡著了。
二十一世紀的曆史學者對此也感到困惑。
有的學者認為,馬和被賜“鄭”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之戰立了大功。
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借鑒元朝時迴迴曆官鄭阿黑的姓氏。
迴迴即迴族,元朝時,迴迴人入朝為官或遷入中原地區會改漢姓。
其中,有一名迴迴成了掌管曆法的官員使用漢姓,姓鄭,名為鄭阿黑。
當然,當代學者也有人認為,賜“鄭”姓沒有任何特別含義。
要想知道馬和被賜“鄭”姓的原因,那唯有出土或發現新的曆史證據。
或者,像鄭海一樣穿越迴大明。
即便是大明人,也未必清楚賜馬和“鄭”姓的原因。
此時,大明的皇帝——朱棣就一臉困惑。
看到朱棣不解,俆皇後笑著道:“臣妾之所以賜‘鄭’姓給馬和,有三重考慮。”
聽到皇後這麽說,朱棣來興趣:“哪三重?皇後請說。”
“臣妾曾聽陛下說,馬和在鄭村壩之戰中立了戰功。陛下許諾過,要獎勵馬和。”
“如果皇後不提,朕都要忘了,朕確實這麽說過。”朱棣點頭,恍然大悟道,“皇後的意思是,取鄭村壩之地名為姓?”
“這隻是其中的一重含義。”
朱棣滿意地微笑著:“皇後,跟朕說說,還有哪兩重含義?”
“輔國公姓鄭……”
“這個朕知道,可這跟鄭海有什麽關係?”
“陛下忘了?馬和與鄭海可是結拜兄弟,”俆皇後微笑著道,“異姓兄弟變成同姓兄弟,陛下覺得如何?”
“嗯,皇後這個主意好!”
朱棣點頭稱讚,臉上露出欣賞的笑容,一雙小眼睛亮晶晶,仿佛眼睛裏有一道光。
馬和與鄭海結拜這件事,朱棣是聽俆皇後說的,那是皇後還是徐王妃。
一開始,朱棣還挺好奇的,到底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和一個太監結義為兄弟呢?
後來,朱棣才知道,鄭海是馬和失散多年的小夥伴,兩人都是雲南人。
再後來,鄭海解決徐王妃的妹妹徐妙錦,不要獎勵,卻要拜道衍和尚為師。
那時,朱棣就覺得這個小兄弟不簡單。
後來的事情,證明了朱棣的眼光沒有錯。
這個和太監結義的小兄弟不僅聰慧,而且有勇有謀,運氣還特別好。
這十二年來,要不是鄭海,朱棣真不確定,他自己能不能闖過那麽多的艱難險阻。
迴想著靖難戰爭中的種種坎坷,朱棣心中暗道一句:“鄭海,朕的福將也。”
“陛下,想什麽呢?”看到朱棣走神,俆皇後輕聲詢問了一句。
迴過神,朱棣又問道:“不知皇後的第三重考慮是什麽?”
“陛下可知道,馬和是迴迴人?”
朱棣微微驚訝,這個他還真不知道。
俆皇後繼續道:“馬和的祖先並不姓馬,隻是在雲南定居後才改了漢姓。他的父親漢名叫馬哈隻,哈知在迴迴語中意為‘朝覲歸來者’……”
“皇後,這些你是從哪裏聽來的,你怎麽比朕還了解馬和?”
打量著皇後,朱棣覺得,皇後的博學遠遠超出他以前對皇後的認識。
一種莫名的喜悅與崇敬,油然而生。
看向皇後,朱棣打心裏高興,看向皇後的眼神多了幾分欣賞。
“陛下,不用這麽盯著臣妾,”俆皇後忍不住想笑,“這些又不是什麽秘密,早在十幾二年前臣妾就知道了……”
“你怎麽知道?”朱棣更驚訝了。
俆皇後捂嘴輕笑:“自然是馬和入府時,馬和告訴臣妾的。難道陛下以為,臣妾也想袁忠徹那般,能掐會算?”
“哈哈哈!”朱棣樂嗬一笑,“皇後比袁忠徹強,皇後是女諸生,不!是女諸葛!”
“別取笑臣妾,臣妾可當不了諸葛亮。”
“朕說當得,皇後便當得。”
捂著嘴笑了一會,俆皇後這才言歸正傳道:“陛下,臣妾還沒說完這第三重含義,你就打岔了……”
“好好好,朕不說了,皇後,你繼續。”
俆皇後繼續解釋道:“賜姓馬和,可不單是為了安撫鄭海,也是為了安撫馬和。
“陛下,封了鄭海的國公,升道衍大師為左善世,卻唯獨沒有獎賞馬和。
“陛下,道衍、鄭海與馬和這是三師徒。您獎勵馬和的師父和師弟,卻唯獨遺忘了馬和,這讓馬和以後如何自處?
“馬和不僅在府中服侍臣妾,還跟著陛下出生入死。
“他既有功勞,也有苦勞。陛下,可不能有功不賞,寒了他的心啊!”
朱棣不停地點頭,深深地唿了一口氣,鄭重道:“皇後乃朕的良師益友,朕聽皇後的。”
……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初一,皇帝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臣慶賀,宴請群臣與外國來使。
宴會上,朱棣拿起禦筆,親手書寫了一個“鄭”字,賜予馬和。
朱棣當場宣布諭召,賜馬和“鄭”姓。
馬和與輔國公鄭海同姓,從此,叫鄭和。
當晚,經朱棣特許鄭和出宮,在鄭海府中舉辦受封晚宴。
送走了師父道衍和賓客,鄭海與鄭和兩人獨自在院子喝酒、聊天。
鄭和以前是朱棣與徐王妃的近侍,平時滴酒不沾,此刻已經喝得有了七八分醉意。
他上次喝酒,是在十二年前,那是去死牢探望鄭海時喝的。
一晃十二年過去了,真是令人唏噓。
鄭海與馬和兩人從來沒有像此刻這般痛快,這般無拘無束。
他們喝著酒,訴說著這過往的種種經曆。
從小時候在雲南洱海邊的嬉戲到靖難戰場的出生入死,從慶壽寺相逢到討伐北元,再到誅殺仇人傅友德,報仇雪恨……
一路走來,他們分分合合,曆經生死磨難,至今終於安定下來了。
“三寶,你還得當初的夢想嗎?”
鄭海一隻手拿著一壺酒,另一隻手搭在鄭和的肩膀上。
“記得,我說過我要報仇……我們的仇人,已經被你殺死了。”鄭和拿著酒壺,有些晃晃悠悠。
“小海,你沒騙我……我沒想到,你真的幫我報了仇……”
“不!我說的不是報仇,”鄭海扔掉酒壺,扶住鄭和,“我說的你的夢想。”
“夢想?呃……什麽夢想?”鄭和一邊打嗝,一邊迷迷糊糊地迴答。
“關於航海的夢想,你說過,你要像你父親一樣,去遙遠的聖城朝覲。”
“我沒忘,我要去聖城朝拜……”
鄭海扶馬和坐下,憧憬道:“其實,這也是我的夢想。
“我要跟你去麥加,我要和你一起七下西洋。
“我們一起造寶船,一起開辟新航路。
“不僅要去麥加,我們還要去非洲、澳洲,甚至美洲……”
鄭海扭頭一看,馬和趴在桌子上,唿唿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