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你快說,是否與本王那皇帝侄兒有關?”
朱棣問的,正是殿中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當年太祖臨終前,曾給殿下留下一份遺詔,放在一個鐵匣子裏。”
“鄭海,你說的可是真的?!”
朱棣看向鄭海,有些疑惑。
殿中大臣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右侍郎蹇(jiǎn)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等人互相對視一眼,眼中也有疑慮。
道衍和尚摸著下巴的白須,靜靜看著鄭海,不動聲色,卻似有所思。
“為何你先前不告訴本王?”
朱棣臉色微沉,有些怒色。
鄭海抱拳,微微低頭,鄭重地解釋道:“當時,太祖有令,隻有在緊急時刻方能宣布並打開鐵匣子。屬下謹遵太祖遺命,不敢違背。”
鄭海向殿中的諸位大臣解釋了一下自己的身份,他曾是太祖的秘密錦衣衛,還曾是當今陛下的前任錦衣衛指揮使。
瞟了一眼沉默的朱棣,兵部尚書茹瑺看向鄭海,詢問道:“那為何,你現在又要說出來?”
“迴稟尚書大人,如今宮中失火,陛下生死未卜,”鄭海向茹瑺抱了抱拳,“我以為,眼前局勢符合太祖所說的緊急時刻……”
“鄭海,正如你所說,當今陛下生死未卜,此事暫且不提。”燕王朱棣打斷了鄭海的話。
鄭海抱拳稱是,便退到一旁。
兵部尚書茹瑺上前道:“燕王殿下,既然鄭指揮提起此事,我們不妨去找找看。”
一直沉默的道衍和尚微微點頭,對朱棣道:“殿下,貧僧覺得,尚書大人言之有理,左右是等消息,不如去找找。興許,我們還能找到陛下的線索。”
掃了旁邊其他人一眼,朱棣問道:“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我等同意茹尚書的看法。”夏原吉與蹇義等人紛紛表示同意。
“你可知道,那個鐵匣子放在何處?”朱棣問鄭海。
鄭海抱拳,迴複道:“太祖當年駕崩於西宮,鐵匣子就在西宮後殿。”
眾人離開乾清宮,走過乾清宮殿前廣場,向西穿過月華門。
出了月華門,走過長街,便到了西宮。
西宮是皇帝燕居的地方。平時皇帝下了朝,如果不出了政務,又不想迴乾清宮,那麽便會前往西宮。
西宮分前殿與後殿。前殿麵闊五間,設寶座龍床,可供皇帝休息;後殿也是麵闊五間,中間設有沉香木寶座,兩旁的內間中放有龍床,還設分別可以小憩的小床。
西宮中的生活設施很完備,設有專門的禦用廚房,爐灶使用銅磚砌成。除了禦用廚房,西宮主殿左右兩邊還有十二院,各院又有三間宮殿和廂房與廚房。
太祖朱元璋晚年就閑居於西宮,最後也是在這裏駕崩的。
走進西宮,西宮的前殿是完好的,並沒有燒著。
但走到後殿,眾人發現後殿也被燒過了。
房門已經燒成了黑炭,裏麵的桌椅、床榻都燒沒了,殘存的木構件還冒著少許白煙。
看到這幅場景,朱棣與一同前來的幾位朝臣都對尋找鐵匣子不抱希望了。
這麽一場大火過後,即便是箱子還殘存下來,估計裏麵的詔書也會被燒掉了。
雖然眾人心裏都是這麽想的,但馬和依舊吩咐燕軍士兵道:“來人,去裏麵找一找,看看有沒有鐵匣子一類的箱子。”
沒過多久,燕軍士兵果然找到了一個隻剩下鐵皮架子的鐵匣子。
鐵匣子都隻剩下殘骸了,即便裏麵有什麽詔書也已經燒沒了。
“父皇!兒臣來了!可惜,您的遺詔全燒沒了!
“您有什麽話,為何不等兒臣前來?
“為何遺詔隻能鎖在鐵匣子裏?莫非有人對父皇……
“父皇啊!是兒臣來晚了!兒臣不孝啊……”
跪在燒毀的宮殿前,燕王朱棣嚎啕痛哭,傾訴著他對父親朱元璋的哀思,表達對自己的遺憾,同時暗示對朱允炆繼承皇位的質疑。
燕王跪在殿前痛哭,其他人也不敢站著,都陪著朱棣跪在殿前。
鐵匣子與匣子中可能存在的遺詔都被燒毀了。
對這個所謂的遺詔,眾人都心存疑慮。尤其是,茹瑺、夏原吉等歸附的朝臣,他們對鄭海所說的遺詔更加地懷疑。
雖然如此,但沒人敢公開質疑。畢竟,真的如鄭海所說,確實找到了一個鐵匣子。
至少證明,之前確實存在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鐵匣子。至於裏麵放的是什麽,眾人誰也不知道。
一番痛哭後,燕王朱棣站起身,再次返迴乾清宮。
路上,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問鄭海道:“鄭指揮,鐵匣子這件事還有沒有其他人知情?”
僅憑鄭海一人的說辭,是不足為信的。夏原吉是個耿直的性子,因此,他問了許多人想問的問題。
“迴稟這位大人,太祖臨終交代時,除了我,還有一人……”
“還有誰?”
“還有,當今陛下的貼身太監——昌盛。”
聽鄭海這麽說,眾人都心中有數了,要證明這件事,還需要找到當今陛下的貼身太監。
要問一問這個昌盛,方能確定這鄭海的話是真是假。
眾人剛迴到乾清宮不久,燕王二王子朱高煦再次前來向朱棣稟告在宮中搜尋的結果。
“稟父王,兒臣搜遍宮中,依舊未發現皇帝的下落。”
茹瑺等大臣都感到困惑,有些不敢相信。
這燕軍都將皇宮翻了好幾遍了,卻依舊沒有找到皇帝朱允炆,難道皇帝逃出皇宮了?
道衍看出了眾人的心思,對朱棣道:“殿下,這宮外全是我們的士兵把守,陛下不可能秘密出宮,一定在宮內。請殿下,一一核對宮中的太監與宮女,定能找到陛下。”
朱棣點點頭,吩咐朱高煦按照道衍的意思行事,將宮中的太監與宮女都集中起來,逐一辨別和排查身份。
一連三天,燕軍將皇宮上下又翻了個底朝天,將宮中的宮女、太監、侍衛等逐一排查。結果,他們依舊沒有找到皇帝朱允炆。
道衍再次分析道:“殿下,將士們已經將宮中所有人的排查了,依舊沒有發現陛下,那就隻有一種可能……”
“什麽可能?”朱棣問。
“皇帝陛下很可能已經葬身火海……”
“不可能!”朱棣直接否定了道衍的判斷。
“為何不可能?”道衍反問朱棣。
“宮外,我軍重兵把守皇城,陛下不能悄無聲息地出宮,”道衍一一分析道,“宮中,將士們已經翻遍各處,依舊不見陛下蹤跡。唯一的可能,便隻剩下這一條!”
朱棣沉默不語,茹瑺、蹇義、夏原吉等人默默點頭。
就在這時,鄭海向朱棣稟告道:“啟稟殿下,太醫在焦屍身上發現一枚玉佩,是皇後的鳳佩。”
手裏拿著一枚外表粘著黑灰與油脂的玉佩,鄭海向眾人展示。
“可有發現陛下的龍佩?”朱棣連忙追問。
鄭海微微搖頭:“太醫暫未報告。”
眾人再次來到乾清宮,站在一排焦屍前。
“到底是在哪一具屍體上找到玉佩的?”道衍詢問一旁的太醫。
太醫隨手指了一具焦黑的屍體。
那具屍體一片焦黑,燒得麵目全非,連男女都無法辨別了。
太醫並非仵作,並不懂辨別屍體,隻是宮中沒有仵作,他是被燕軍士兵逼著檢查屍體的。
剛給道衍和尚指完皇後的屍體,那太醫直接彎腰,大力嘔吐。
一陣嘔吐物的酸臭味襲來,眾人急忙後退。
道衍和尚並不後退,反而走上前,指著皇後屍體旁的另一具焦屍,問太醫道:“旁邊這具屍體,你可有檢查?”
迴頭看了一眼,太醫隻道一聲“沒有”,忽覺得再次酸水上湧,他再次扶著柱子,嘔吐起來。
道衍走上前,背著眾人,蹲在焦屍旁,檢查起來。
突然,他大聲喊道:“殿下,貧僧有重大發現!”
朱棣問的,正是殿中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當年太祖臨終前,曾給殿下留下一份遺詔,放在一個鐵匣子裏。”
“鄭海,你說的可是真的?!”
朱棣看向鄭海,有些疑惑。
殿中大臣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右侍郎蹇(jiǎn)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等人互相對視一眼,眼中也有疑慮。
道衍和尚摸著下巴的白須,靜靜看著鄭海,不動聲色,卻似有所思。
“為何你先前不告訴本王?”
朱棣臉色微沉,有些怒色。
鄭海抱拳,微微低頭,鄭重地解釋道:“當時,太祖有令,隻有在緊急時刻方能宣布並打開鐵匣子。屬下謹遵太祖遺命,不敢違背。”
鄭海向殿中的諸位大臣解釋了一下自己的身份,他曾是太祖的秘密錦衣衛,還曾是當今陛下的前任錦衣衛指揮使。
瞟了一眼沉默的朱棣,兵部尚書茹瑺看向鄭海,詢問道:“那為何,你現在又要說出來?”
“迴稟尚書大人,如今宮中失火,陛下生死未卜,”鄭海向茹瑺抱了抱拳,“我以為,眼前局勢符合太祖所說的緊急時刻……”
“鄭海,正如你所說,當今陛下生死未卜,此事暫且不提。”燕王朱棣打斷了鄭海的話。
鄭海抱拳稱是,便退到一旁。
兵部尚書茹瑺上前道:“燕王殿下,既然鄭指揮提起此事,我們不妨去找找看。”
一直沉默的道衍和尚微微點頭,對朱棣道:“殿下,貧僧覺得,尚書大人言之有理,左右是等消息,不如去找找。興許,我們還能找到陛下的線索。”
掃了旁邊其他人一眼,朱棣問道:“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我等同意茹尚書的看法。”夏原吉與蹇義等人紛紛表示同意。
“你可知道,那個鐵匣子放在何處?”朱棣問鄭海。
鄭海抱拳,迴複道:“太祖當年駕崩於西宮,鐵匣子就在西宮後殿。”
眾人離開乾清宮,走過乾清宮殿前廣場,向西穿過月華門。
出了月華門,走過長街,便到了西宮。
西宮是皇帝燕居的地方。平時皇帝下了朝,如果不出了政務,又不想迴乾清宮,那麽便會前往西宮。
西宮分前殿與後殿。前殿麵闊五間,設寶座龍床,可供皇帝休息;後殿也是麵闊五間,中間設有沉香木寶座,兩旁的內間中放有龍床,還設分別可以小憩的小床。
西宮中的生活設施很完備,設有專門的禦用廚房,爐灶使用銅磚砌成。除了禦用廚房,西宮主殿左右兩邊還有十二院,各院又有三間宮殿和廂房與廚房。
太祖朱元璋晚年就閑居於西宮,最後也是在這裏駕崩的。
走進西宮,西宮的前殿是完好的,並沒有燒著。
但走到後殿,眾人發現後殿也被燒過了。
房門已經燒成了黑炭,裏麵的桌椅、床榻都燒沒了,殘存的木構件還冒著少許白煙。
看到這幅場景,朱棣與一同前來的幾位朝臣都對尋找鐵匣子不抱希望了。
這麽一場大火過後,即便是箱子還殘存下來,估計裏麵的詔書也會被燒掉了。
雖然眾人心裏都是這麽想的,但馬和依舊吩咐燕軍士兵道:“來人,去裏麵找一找,看看有沒有鐵匣子一類的箱子。”
沒過多久,燕軍士兵果然找到了一個隻剩下鐵皮架子的鐵匣子。
鐵匣子都隻剩下殘骸了,即便裏麵有什麽詔書也已經燒沒了。
“父皇!兒臣來了!可惜,您的遺詔全燒沒了!
“您有什麽話,為何不等兒臣前來?
“為何遺詔隻能鎖在鐵匣子裏?莫非有人對父皇……
“父皇啊!是兒臣來晚了!兒臣不孝啊……”
跪在燒毀的宮殿前,燕王朱棣嚎啕痛哭,傾訴著他對父親朱元璋的哀思,表達對自己的遺憾,同時暗示對朱允炆繼承皇位的質疑。
燕王跪在殿前痛哭,其他人也不敢站著,都陪著朱棣跪在殿前。
鐵匣子與匣子中可能存在的遺詔都被燒毀了。
對這個所謂的遺詔,眾人都心存疑慮。尤其是,茹瑺、夏原吉等歸附的朝臣,他們對鄭海所說的遺詔更加地懷疑。
雖然如此,但沒人敢公開質疑。畢竟,真的如鄭海所說,確實找到了一個鐵匣子。
至少證明,之前確實存在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鐵匣子。至於裏麵放的是什麽,眾人誰也不知道。
一番痛哭後,燕王朱棣站起身,再次返迴乾清宮。
路上,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問鄭海道:“鄭指揮,鐵匣子這件事還有沒有其他人知情?”
僅憑鄭海一人的說辭,是不足為信的。夏原吉是個耿直的性子,因此,他問了許多人想問的問題。
“迴稟這位大人,太祖臨終交代時,除了我,還有一人……”
“還有誰?”
“還有,當今陛下的貼身太監——昌盛。”
聽鄭海這麽說,眾人都心中有數了,要證明這件事,還需要找到當今陛下的貼身太監。
要問一問這個昌盛,方能確定這鄭海的話是真是假。
眾人剛迴到乾清宮不久,燕王二王子朱高煦再次前來向朱棣稟告在宮中搜尋的結果。
“稟父王,兒臣搜遍宮中,依舊未發現皇帝的下落。”
茹瑺等大臣都感到困惑,有些不敢相信。
這燕軍都將皇宮翻了好幾遍了,卻依舊沒有找到皇帝朱允炆,難道皇帝逃出皇宮了?
道衍看出了眾人的心思,對朱棣道:“殿下,這宮外全是我們的士兵把守,陛下不可能秘密出宮,一定在宮內。請殿下,一一核對宮中的太監與宮女,定能找到陛下。”
朱棣點點頭,吩咐朱高煦按照道衍的意思行事,將宮中的太監與宮女都集中起來,逐一辨別和排查身份。
一連三天,燕軍將皇宮上下又翻了個底朝天,將宮中的宮女、太監、侍衛等逐一排查。結果,他們依舊沒有找到皇帝朱允炆。
道衍再次分析道:“殿下,將士們已經將宮中所有人的排查了,依舊沒有發現陛下,那就隻有一種可能……”
“什麽可能?”朱棣問。
“皇帝陛下很可能已經葬身火海……”
“不可能!”朱棣直接否定了道衍的判斷。
“為何不可能?”道衍反問朱棣。
“宮外,我軍重兵把守皇城,陛下不能悄無聲息地出宮,”道衍一一分析道,“宮中,將士們已經翻遍各處,依舊不見陛下蹤跡。唯一的可能,便隻剩下這一條!”
朱棣沉默不語,茹瑺、蹇義、夏原吉等人默默點頭。
就在這時,鄭海向朱棣稟告道:“啟稟殿下,太醫在焦屍身上發現一枚玉佩,是皇後的鳳佩。”
手裏拿著一枚外表粘著黑灰與油脂的玉佩,鄭海向眾人展示。
“可有發現陛下的龍佩?”朱棣連忙追問。
鄭海微微搖頭:“太醫暫未報告。”
眾人再次來到乾清宮,站在一排焦屍前。
“到底是在哪一具屍體上找到玉佩的?”道衍詢問一旁的太醫。
太醫隨手指了一具焦黑的屍體。
那具屍體一片焦黑,燒得麵目全非,連男女都無法辨別了。
太醫並非仵作,並不懂辨別屍體,隻是宮中沒有仵作,他是被燕軍士兵逼著檢查屍體的。
剛給道衍和尚指完皇後的屍體,那太醫直接彎腰,大力嘔吐。
一陣嘔吐物的酸臭味襲來,眾人急忙後退。
道衍和尚並不後退,反而走上前,指著皇後屍體旁的另一具焦屍,問太醫道:“旁邊這具屍體,你可有檢查?”
迴頭看了一眼,太醫隻道一聲“沒有”,忽覺得再次酸水上湧,他再次扶著柱子,嘔吐起來。
道衍走上前,背著眾人,蹲在焦屍旁,檢查起來。
突然,他大聲喊道:“殿下,貧僧有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