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火折子,輕輕吹了吹,點燃引信。
嘶——嘶——引信冒出點點火花與黑煙,猶如毒蛇吐著信子……
鄭海與馮致遠悄悄後撤了十步,靜靜看著燃燒的引信。
嘭!
一個自製的炸藥小包炸開,冒起一團黑色的小蘑菇煙。
經過十幾次的試驗,鄭海終於成功製作出威力不俗的炸藥。
鄭海令馮致遠與其他飛龍衛將收集到的火藥分裝成小袋。
燕王大軍中所有的火藥都集中起來,湊在一起也就隻裝了一個小木桶。
朱棣並不是很重視火器,他更重視騎兵作戰。
行軍作戰,朱棣更喜歡靈活機動的騎兵,而火器攜帶最多的是火箭。
火箭是利用火藥發射的箭矢的火器,燕軍攜帶的是“多發火箭”。
許多個管條狀的發射器紮成一束,內裝火藥,或者在箭矢上綁上發射藥,便是一個集束火箭發射器。
十連發的火箭叫“火弩流星箭”,三十二連發的叫“一窩蜂”,同時發射一百字箭的叫“百虎齊奔箭”。
朱棣不喜歡攜帶大量火器,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他認為火器的作用不大,使用起來還不如騎兵好用。
火銃填充火藥時很費時間,射擊精度差,殺傷效果很一般;大將軍炮笨重不利於攜帶與行軍,攻城炸不開城牆,攻擊的彈丸不如投石機多樣。
火器的這些缺點,是朱棣不喜歡攜帶火器的重要原因。
在大明,火器的使用更多的是防守,尤其是用在守城。
大將軍炮放在城牆上,可以威震敵人;火銃手有城牆的掩護,向下打擊攀牆者,更容易打中。
另一方麵,李景隆攜50萬大軍北上,朱棣安排朱高熾守城,大量的火器都留給北平守城使用。
鄭海從朱棣手中拿走的火藥,就是燕軍軍中用來發射集束火箭的發射藥。
聽到爆炸聲,燕軍中的許多將領從各處都趕向飛龍衛的駐營地。
“這鄭海又搞什麽名堂?”
“他就不怕暴露我軍行蹤嗎?”
幾位將領小聲抱怨著,見到張玉、朱能等人走過來,這才閉上嘴巴。
丘福對張玉道:“老將軍,燕王將‘一窩蜂’火箭的發射火藥都給了鄭海,這火箭就廢了。”
張玉看了丘福一眼,並不接過話。他知道丘福與鄭海有些小矛盾,丘福一直看不慣鄭海的所作所為。
丘福看不起鄭海,有許多原因。一個原因是鄭海的身份低微,並不是軍戶出身,也不是因為軍功而累升。
在丘福看來,鄭海就是一個錦衣衛軍官,從朱允炆陣營跳槽過來,直接就成了燕王的紅人。
他認為,鄭海沒啥真本事,就是靠專營關係與一些小聰明討好燕王。
丘福等一眾將領,哪一個不是與燕王一起出生入死,在戰場上一點點拚殺,累積軍功才當上了帶兵的將領。
而鄭海一來就組建了一個飛龍衛,能力不大,口氣不小,還自詡自己是指揮使。
丘福、譚淵等靠軍功升上來的將領對鄭海都有意見。
“丘將軍,如果用我軍的火器去換一個城池,你覺得值不值?”張玉顯然也同意燕王的做法,支持鄭海。
“這個,如果能這樣,屬下也無話可說。隻是,鄭海真能用這些火藥拿下大寧城?”
丘福再次提出自己的質疑,在他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譚淵走過來:“如果我猜的沒錯,鄭海是想利用這些火藥炸開城牆。他太小看大寧城的城牆了,就這麽一點火藥,是絕不可能炸開城牆的!”
朱能也點點頭,看向張玉,有些疑惑地問道:“鄭海,不會真的想炸城牆吧?”
張玉看向遠處還在做實驗的鄭海,沒有迴答朱能的問題。
寬廣的荒地上,又響起了幾聲爆炸,幾團黑煙騰空而起。
大明的火器使用的黑火藥已經比較先進,成分也比較接近於現代,但很少用火藥來充當爆破的炸藥。
火器使用的火藥絕大數是用作發射藥,將實心彈丸或者箭矢發射出去。
此外,火藥的用途就是用來燃燒和發煙了。
鄭海命人將火藥封裝進小酒罐裏、竹筒裏,製成統一的形製。
他還抽選出一部分自製炸藥,在土坡上測試威力,在石頭堆裏測試威力。
連續兩天的行軍,一旦大軍停下來休息,鄭海就做實驗。
直到第三天,鄭海停止了所有試炸試驗,手裏的火藥也隻剩下一半了。
“鄭海,本王問你,你是不是想用這些火藥,炸塌大寧城的城牆?”
朱棣將鄭海召入大帳中,親自詢問鄭海。
這兩天,許多將領都向他反映鄭海的所作所為,認為鄭海的方案不可行。
“稟殿下,臣確實是這麽想的。”
鄭海迴答得很幹脆,很直接。
朱棣小眼睛微微瞪了一下鄭海,鄭海的想法在他看來,有些異想天開。
自宋代以來,火器有許多樣式,並不是沒有爆炸一類的發明。
比如,震天雷,是裝著火藥的包鐵球形,就像現代的手榴彈。
可是,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人能用火藥炸塌城市。並不是沒人試過,而是城牆太高、太厚,沒人成功炸塌過。
既然沒有成功,那就是不可能的,因此,火器一般隻用了守城,很少用炸城牆的。
麵對朱棣的質疑,鄭海笑著反問道:“殿下,除了炸塌城牆,還有什麽更好、更快地攻城方式嗎?”
朱棣瞪著鄭海,搖搖頭。
要是他有其他的辦法,他一定會把鄭海手裏的火藥重新收迴來。
他和其他將領一樣,不相信鄭海能夠炸塌城牆。
“殿下,估計再有一天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直抵大寧城下。臣帶領飛龍衛先行入城,臣有消息會派人通知殿下。”
“嗯,你去吧,希望你不要讓本王失望。”朱棣對鄭海的方案依舊將信將疑。
鄭海離開後,朱棣問馬和:“馬和,你覺得鄭海炸城牆的辦法靠譜嗎?”
馬和迴應道:“殿下,雖然曆代少有聽聞炸塌城牆之事,但小海曆來特立獨行,時常給人帶來驚喜。或許,小海有自己的辦法吧!”
鄭海帶著飛龍衛,騎著馬出了燕王大軍的駐紮營地。
幾十名飛龍衛騎著馬,向西北方的大寧城飛奔而去。
第二天清晨時分,穿著平民便服的鄭海與飛龍衛抵達大寧城。
一部分飛龍衛喬裝進入大寧城內,而鄭海與馮致遠並沒有入城,而是繞著城牆走。
嘶——嘶——引信冒出點點火花與黑煙,猶如毒蛇吐著信子……
鄭海與馮致遠悄悄後撤了十步,靜靜看著燃燒的引信。
嘭!
一個自製的炸藥小包炸開,冒起一團黑色的小蘑菇煙。
經過十幾次的試驗,鄭海終於成功製作出威力不俗的炸藥。
鄭海令馮致遠與其他飛龍衛將收集到的火藥分裝成小袋。
燕王大軍中所有的火藥都集中起來,湊在一起也就隻裝了一個小木桶。
朱棣並不是很重視火器,他更重視騎兵作戰。
行軍作戰,朱棣更喜歡靈活機動的騎兵,而火器攜帶最多的是火箭。
火箭是利用火藥發射的箭矢的火器,燕軍攜帶的是“多發火箭”。
許多個管條狀的發射器紮成一束,內裝火藥,或者在箭矢上綁上發射藥,便是一個集束火箭發射器。
十連發的火箭叫“火弩流星箭”,三十二連發的叫“一窩蜂”,同時發射一百字箭的叫“百虎齊奔箭”。
朱棣不喜歡攜帶大量火器,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他認為火器的作用不大,使用起來還不如騎兵好用。
火銃填充火藥時很費時間,射擊精度差,殺傷效果很一般;大將軍炮笨重不利於攜帶與行軍,攻城炸不開城牆,攻擊的彈丸不如投石機多樣。
火器的這些缺點,是朱棣不喜歡攜帶火器的重要原因。
在大明,火器的使用更多的是防守,尤其是用在守城。
大將軍炮放在城牆上,可以威震敵人;火銃手有城牆的掩護,向下打擊攀牆者,更容易打中。
另一方麵,李景隆攜50萬大軍北上,朱棣安排朱高熾守城,大量的火器都留給北平守城使用。
鄭海從朱棣手中拿走的火藥,就是燕軍軍中用來發射集束火箭的發射藥。
聽到爆炸聲,燕軍中的許多將領從各處都趕向飛龍衛的駐營地。
“這鄭海又搞什麽名堂?”
“他就不怕暴露我軍行蹤嗎?”
幾位將領小聲抱怨著,見到張玉、朱能等人走過來,這才閉上嘴巴。
丘福對張玉道:“老將軍,燕王將‘一窩蜂’火箭的發射火藥都給了鄭海,這火箭就廢了。”
張玉看了丘福一眼,並不接過話。他知道丘福與鄭海有些小矛盾,丘福一直看不慣鄭海的所作所為。
丘福看不起鄭海,有許多原因。一個原因是鄭海的身份低微,並不是軍戶出身,也不是因為軍功而累升。
在丘福看來,鄭海就是一個錦衣衛軍官,從朱允炆陣營跳槽過來,直接就成了燕王的紅人。
他認為,鄭海沒啥真本事,就是靠專營關係與一些小聰明討好燕王。
丘福等一眾將領,哪一個不是與燕王一起出生入死,在戰場上一點點拚殺,累積軍功才當上了帶兵的將領。
而鄭海一來就組建了一個飛龍衛,能力不大,口氣不小,還自詡自己是指揮使。
丘福、譚淵等靠軍功升上來的將領對鄭海都有意見。
“丘將軍,如果用我軍的火器去換一個城池,你覺得值不值?”張玉顯然也同意燕王的做法,支持鄭海。
“這個,如果能這樣,屬下也無話可說。隻是,鄭海真能用這些火藥拿下大寧城?”
丘福再次提出自己的質疑,在他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譚淵走過來:“如果我猜的沒錯,鄭海是想利用這些火藥炸開城牆。他太小看大寧城的城牆了,就這麽一點火藥,是絕不可能炸開城牆的!”
朱能也點點頭,看向張玉,有些疑惑地問道:“鄭海,不會真的想炸城牆吧?”
張玉看向遠處還在做實驗的鄭海,沒有迴答朱能的問題。
寬廣的荒地上,又響起了幾聲爆炸,幾團黑煙騰空而起。
大明的火器使用的黑火藥已經比較先進,成分也比較接近於現代,但很少用火藥來充當爆破的炸藥。
火器使用的火藥絕大數是用作發射藥,將實心彈丸或者箭矢發射出去。
此外,火藥的用途就是用來燃燒和發煙了。
鄭海命人將火藥封裝進小酒罐裏、竹筒裏,製成統一的形製。
他還抽選出一部分自製炸藥,在土坡上測試威力,在石頭堆裏測試威力。
連續兩天的行軍,一旦大軍停下來休息,鄭海就做實驗。
直到第三天,鄭海停止了所有試炸試驗,手裏的火藥也隻剩下一半了。
“鄭海,本王問你,你是不是想用這些火藥,炸塌大寧城的城牆?”
朱棣將鄭海召入大帳中,親自詢問鄭海。
這兩天,許多將領都向他反映鄭海的所作所為,認為鄭海的方案不可行。
“稟殿下,臣確實是這麽想的。”
鄭海迴答得很幹脆,很直接。
朱棣小眼睛微微瞪了一下鄭海,鄭海的想法在他看來,有些異想天開。
自宋代以來,火器有許多樣式,並不是沒有爆炸一類的發明。
比如,震天雷,是裝著火藥的包鐵球形,就像現代的手榴彈。
可是,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人能用火藥炸塌城市。並不是沒人試過,而是城牆太高、太厚,沒人成功炸塌過。
既然沒有成功,那就是不可能的,因此,火器一般隻用了守城,很少用炸城牆的。
麵對朱棣的質疑,鄭海笑著反問道:“殿下,除了炸塌城牆,還有什麽更好、更快地攻城方式嗎?”
朱棣瞪著鄭海,搖搖頭。
要是他有其他的辦法,他一定會把鄭海手裏的火藥重新收迴來。
他和其他將領一樣,不相信鄭海能夠炸塌城牆。
“殿下,估計再有一天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直抵大寧城下。臣帶領飛龍衛先行入城,臣有消息會派人通知殿下。”
“嗯,你去吧,希望你不要讓本王失望。”朱棣對鄭海的方案依舊將信將疑。
鄭海離開後,朱棣問馬和:“馬和,你覺得鄭海炸城牆的辦法靠譜嗎?”
馬和迴應道:“殿下,雖然曆代少有聽聞炸塌城牆之事,但小海曆來特立獨行,時常給人帶來驚喜。或許,小海有自己的辦法吧!”
鄭海帶著飛龍衛,騎著馬出了燕王大軍的駐紮營地。
幾十名飛龍衛騎著馬,向西北方的大寧城飛奔而去。
第二天清晨時分,穿著平民便服的鄭海與飛龍衛抵達大寧城。
一部分飛龍衛喬裝進入大寧城內,而鄭海與馮致遠並沒有入城,而是繞著城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