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2022隨筆5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聲勢磅礴的邊塞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與中原農耕在交融過程中的交流陣痛,許多時候這種交流方式很粗暴也很直接。龍城飛將是誰?主流說法是飛將軍李廣,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衛青,當然說是衛青和李廣倆個人的也有,還有人說龍城飛將是泛指一批優秀的邊關將領,這個說法我也是認同的。如果單說龍城飛將是指一個人,我並不認同就是李廣,李廣被稱為飛將軍不假,但飛將與飛將軍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我聽過一種說法說霍去病才應當是飛將。龍城和李廣沒有多大關係,倒是衛青的成名一戰: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如果把龍城泛指遊牧,那李廣倒也說的過去。可讀到下一句的時候,胡馬陰山就真沒李廣什麽事了。我們都知道詩詞是前後句對應的!衛青複陰山取河套,七戰七捷,徹底解除了長安北部來自匈奴的威脅。李廣可沒有這麽大的能力,不教胡馬度陰山。一直有部分人認為李廣的風采是被衛青和霍去病的太牛逼蓋過了,其實飛將軍也很厲害。我看未必,在衛青出道之前李廣已是從軍幾十年,也沒見得他有多大光輝。李廣隻是一個不錯的老將,至於他有多牛?要靠戰績說話。不要說和衛、霍比,霍去病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敵倍於我,就是同為老李家的百年之前的武安君李牧,他能比得過嗎?李廣、李牧同為防守匈奴,一個是守中有攻,一個是保守。當然你可以找各種原因給他洗白,戰績是洗不出來的。軍事方麵特別需要天賦,在常人裏麵李廣已經是接近天花板的人物了,畢竟幾十年的戰鬥經驗在那放著,但在天賦方麵,他並不是一個天才,隻能是一個將軍,飛將軍的名號幸好創立的早,因為早期確實沒有幾個突出的將領,當然各種原因都有,李廣的名號也就大了,如果李廣個人往後位移個幾十年,這個名號恐怕就落不到他身上了。不少人說李廣運氣不好,一倆次是運氣不好,很多次呢?武帝對他還是不錯的,給過他很多出手的機會,有一次出戰給他配了張騫這樣的大神助手,他都沒能達到預定目標。即使最後一戰漢武帝密令衛青換掉李廣前鋒,據傳武帝曰:這個人點背。換就換吧,還真點背,遇風沙又迷了路,與匈奴單於擦肩而過,多麽可惜的戰機,如果讓霍去病遇上了會怎麽樣?所以老將的心也就涼了。實話實說,李廣的功勞封個侯的確是板上釘釘的沒問題,前期是自己有點作,後期暫且就說他運氣不好吧。誰讓自衛霍相繼出現後,飛將軍就徹底失去了當主力的機會。如果換了一個君主,肯定會有人把一些責任轉移到君主身上,把難封侯說成主昏暈,奈何當時是一代大帝漢武,這個曆史套路他們在這裏就很難用成了。許多人同情李廣不幸的遭遇,理由是老將戎馬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別的理由我還能接受,這個理由卻要不得。軍事隻有輸贏,沒有苦勞,戰爭玩的就是生死,哪裏來的情感?情感來錯地方了。來錯了地方還被接受了,別的領域可以,軍事領域萬萬不能,那是要誤國的。看一看誤國的人,書生居多。書生可以升級為文臣,可以好好治國,但不能升級為誰和誰的關係好,看著誰舒服就宣傳誰,就記載和美化誰,反之就選擇摸黑或遺忘,實在遺忘不了的還可以輕描淡寫或編造一個得力的輔助用以分解。武將最高的榮譽一直是封狼居胥,勇冠三軍,他們很少主動去攻擊一個文人,你看看文人有多少,少了羨慕嫉妒恨,雖然也有例外,比例不高。我聽說中原隻有霍去病和朱棣二人打到過貝加爾湖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過冠軍侯是真的。還有人說霍去病不過是二十歲的小夥子,主要是勇,知兵少,我想冠軍侯能一直連贏很多把,並非一個勇字那麽簡單,他是有獨特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沒有很高的戰術素養和開闊的戰略眼光,誰帶幾萬人出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奔個幾千裏就能帶個戰功迴來?仁義的劉皇叔倒是知兵,後來又怎樣?當然劉皇叔能忍,政治能力還是高的。我認為文人眼裏的厲害武將十個就有五個不厲害,為了顯得文人厲害,顯得文人有標準,他們就塑造了諸葛亮這般碾壓武將的軍事人物,羽扇冠巾、智計無雙。真實是古時候不會武力的軍事人才極少,即使是儒將他也有一馬之勇。文人勇不起來,所以才多言匹夫之勇。文人滿腹心思經綸、滿口妙計智謀,瞧不上簡單粗放的武人,誰讓發言權和筆杆子都掌握在他們手裏。我還是喜歡劉慈欣的那句話:失去人性會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失去一切。我想崇文尚武,不崇文會失去知識,不尚武會失去生命。如今不缺崇文,有各種補習,尚武尚缺,反觀鮮肉娘炮文化盛行。歐巴歐巴,聽說歐巴打架很猛,為什麽打仗就成了五渣?這裏插一句:高句麗是古代東北的地方政權,和高麗沒有傳承連續性,一個國家每年花大價錢養的全民兵役的幾十萬大軍,竟然軍隊指揮權不在自己手裏,在倆萬多米軍手裏,同時還有動不動就被北邊窮的掉土的兄弟威脅都城會瞬間一片火海,都這樣的情況了一天還不發展強國文化,不思進取的竊取他人曆史文化或杜撰吹捧自己的莫須有,立於危牆而不自知,這樣的國家有什麽好羨慕的?即使有點錢也終不得安逸,一旦天下有變,就可能被別人吃掉,還組什麽天團?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聲勢磅礴的邊塞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與中原農耕在交融過程中的交流陣痛,許多時候這種交流方式很粗暴也很直接。龍城飛將是誰?主流說法是飛將軍李廣,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衛青,當然說是衛青和李廣倆個人的也有,還有人說龍城飛將是泛指一批優秀的邊關將領,這個說法我也是認同的。如果單說龍城飛將是指一個人,我並不認同就是李廣,李廣被稱為飛將軍不假,但飛將與飛將軍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我聽過一種說法說霍去病才應當是飛將。龍城和李廣沒有多大關係,倒是衛青的成名一戰: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如果把龍城泛指遊牧,那李廣倒也說的過去。可讀到下一句的時候,胡馬陰山就真沒李廣什麽事了。我們都知道詩詞是前後句對應的!衛青複陰山取河套,七戰七捷,徹底解除了長安北部來自匈奴的威脅。李廣可沒有這麽大的能力,不教胡馬度陰山。一直有部分人認為李廣的風采是被衛青和霍去病的太牛逼蓋過了,其實飛將軍也很厲害。我看未必,在衛青出道之前李廣已是從軍幾十年,也沒見得他有多大光輝。李廣隻是一個不錯的老將,至於他有多牛?要靠戰績說話。不要說和衛、霍比,霍去病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敵倍於我,就是同為老李家的百年之前的武安君李牧,他能比得過嗎?李廣、李牧同為防守匈奴,一個是守中有攻,一個是保守。當然你可以找各種原因給他洗白,戰績是洗不出來的。軍事方麵特別需要天賦,在常人裏麵李廣已經是接近天花板的人物了,畢竟幾十年的戰鬥經驗在那放著,但在天賦方麵,他並不是一個天才,隻能是一個將軍,飛將軍的名號幸好創立的早,因為早期確實沒有幾個突出的將領,當然各種原因都有,李廣的名號也就大了,如果李廣個人往後位移個幾十年,這個名號恐怕就落不到他身上了。不少人說李廣運氣不好,一倆次是運氣不好,很多次呢?武帝對他還是不錯的,給過他很多出手的機會,有一次出戰給他配了張騫這樣的大神助手,他都沒能達到預定目標。即使最後一戰漢武帝密令衛青換掉李廣前鋒,據傳武帝曰:這個人點背。換就換吧,還真點背,遇風沙又迷了路,與匈奴單於擦肩而過,多麽可惜的戰機,如果讓霍去病遇上了會怎麽樣?所以老將的心也就涼了。實話實說,李廣的功勞封個侯的確是板上釘釘的沒問題,前期是自己有點作,後期暫且就說他運氣不好吧。誰讓自衛霍相繼出現後,飛將軍就徹底失去了當主力的機會。如果換了一個君主,肯定會有人把一些責任轉移到君主身上,把難封侯說成主昏暈,奈何當時是一代大帝漢武,這個曆史套路他們在這裏就很難用成了。許多人同情李廣不幸的遭遇,理由是老將戎馬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別的理由我還能接受,這個理由卻要不得。軍事隻有輸贏,沒有苦勞,戰爭玩的就是生死,哪裏來的情感?情感來錯地方了。來錯了地方還被接受了,別的領域可以,軍事領域萬萬不能,那是要誤國的。看一看誤國的人,書生居多。書生可以升級為文臣,可以好好治國,但不能升級為誰和誰的關係好,看著誰舒服就宣傳誰,就記載和美化誰,反之就選擇摸黑或遺忘,實在遺忘不了的還可以輕描淡寫或編造一個得力的輔助用以分解。武將最高的榮譽一直是封狼居胥,勇冠三軍,他們很少主動去攻擊一個文人,你看看文人有多少,少了羨慕嫉妒恨,雖然也有例外,比例不高。我聽說中原隻有霍去病和朱棣二人打到過貝加爾湖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過冠軍侯是真的。還有人說霍去病不過是二十歲的小夥子,主要是勇,知兵少,我想冠軍侯能一直連贏很多把,並非一個勇字那麽簡單,他是有獨特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沒有很高的戰術素養和開闊的戰略眼光,誰帶幾萬人出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奔個幾千裏就能帶個戰功迴來?仁義的劉皇叔倒是知兵,後來又怎樣?當然劉皇叔能忍,政治能力還是高的。我認為文人眼裏的厲害武將十個就有五個不厲害,為了顯得文人厲害,顯得文人有標準,他們就塑造了諸葛亮這般碾壓武將的軍事人物,羽扇冠巾、智計無雙。真實是古時候不會武力的軍事人才極少,即使是儒將他也有一馬之勇。文人勇不起來,所以才多言匹夫之勇。文人滿腹心思經綸、滿口妙計智謀,瞧不上簡單粗放的武人,誰讓發言權和筆杆子都掌握在他們手裏。我還是喜歡劉慈欣的那句話:失去人性會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將失去一切。我想崇文尚武,不崇文會失去知識,不尚武會失去生命。如今不缺崇文,有各種補習,尚武尚缺,反觀鮮肉娘炮文化盛行。歐巴歐巴,聽說歐巴打架很猛,為什麽打仗就成了五渣?這裏插一句:高句麗是古代東北的地方政權,和高麗沒有傳承連續性,一個國家每年花大價錢養的全民兵役的幾十萬大軍,竟然軍隊指揮權不在自己手裏,在倆萬多米軍手裏,同時還有動不動就被北邊窮的掉土的兄弟威脅都城會瞬間一片火海,都這樣的情況了一天還不發展強國文化,不思進取的竊取他人曆史文化或杜撰吹捧自己的莫須有,立於危牆而不自知,這樣的國家有什麽好羨慕的?即使有點錢也終不得安逸,一旦天下有變,就可能被別人吃掉,還組什麽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