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2022隨筆6


    我對長城的理解和周圍多數人有些不同,不少人認為長城是固守防禦,軍事意義不大,我卻認為長城軍事價值至關重要。它並非是一條簡單孤立的線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麵,隘口、堡壘、重鎮於一體的係統性防禦體係。其中之一的信息傳遞功能也是相當重要的,在信息交通還不發達的古代,烽火可以快速的傳遞軍事情報,以便更好的采取有效的防禦支援作用。有人說遊牧騎兵搶了就跑怎麽防?長城城牆平均高度七八米,有些地方達十幾米,古人的智慧因地製宜,因勢而建,陡峭的地方較低,平緩的地方較高,一般的地方較低,關鍵的地方較高。七八米的一堵城牆橫在前方,而且還有防守,你說幾十幾百這樣的遊牧小分隊襲擾的概率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因為那座牆不是那麽容易翻過去的,大部分地段還沒有門,人能爬過去馬也不行,說鑿牆的你得帶多少工具鑿多久?就不會被發現?是有哨塔的。能阻攔住大部分的小股力量,而小股力量又是對邊民平時生活影響最大的,減少了大概率的襲擾,邊民相對就安穩多了。可以說牆內少有小股,小股隻能多在邊關開放小鎮或牆外運輸交流的路上,不能輕易深入牆內腹地,農耕基礎就還在。也有人說長城萬裏之長,隨意破其一點,根本防不勝防,我的意見是萬裏牆本身防的是幾十幾百的小股,關隘重鎮才防大軍,而且萬裏之中的山上牆基本不用防,傳遞信息就可以,高山之上騎兵能爬的上去嗎?防守主要在平緩地帶,而平緩地帶的城牆普遍又更高更厚,沒有器械是不行的。而且主要是普通段沒有門,人爬過去了馬也要爬梯子嗎?離開馬的騎兵跑不動也跑不liao,除非拆牆,在冷兵器時代讓小股部隊拆城牆?一段一個哨站還在觀察著情況呢?有門的地方有,把門撞開了就行,可是有門的地方又多是城堡、隘口和重鎮,你讓小股去送人頭嗎?需大隊人馬加攻城器械才可以。不要認為騎兵就不需要後勤,草原上的後勤可以多帶匹馬,放在馬上,馬邊吃邊走人邊搶,一旦大隊人馬攻城或入牆,內地可不是遍地是草,馬匹的草料消耗,破防需要的各種器械物資等大體積都得帶,沒有車軲轆是不行的,而車軲轆又大大影響了速度,所以你會發現草原上也有不少車軲轆,不僅打仗平時也需要載具運輸。所以大隊人馬更需要從關隘重鎮走,攻破並至少控製一個方解後顧之憂才能一往無前,最終還是要迴來的,如果一個控製都不在自己手中,一旦被咬住,就麻煩了。何況農耕的城池並不是一攻就破,一倆天就能拿下來的,一般拿不下來,二般多是自己不爭氣,少是差距過大,等到一時拿不下來的時候,援兵也就不遠了。所以整體上騎兵攻關的次數應當遠遠大於拿下的次數,非想當然的一擊即破,三倆日之功,更多時候個把月三五月都正常,騎兵本就不善攻城,善掠地。當然上麵說的前提都是長城防禦體係要基本上完整的掌握在自己手裏,宋之所以邊關勢弱,除了國策重文輕武,也因許多重要關隘重鎮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裏,防禦有大缺口,比如幽雲十六州,西北的陰山隘口也是重中之重。長城不是表麵上看起來的被動防禦,而是中原政權可以依據長城,可守可攻,和長城配套的應當還有幾個大牧場,大牧場掌握在中原手裏,中原就有優秀騎兵,就有主動出擊的資本,大牧場掌握在遊牧民族手裏,此消彼長,他們將如虎添翼,中原的防守就被動了。漢唐的祁連山、河套等地都是產優良戰馬的地方,有了優良戰馬才有優良的騎兵,騎兵即使防守也是快反機動部隊,反之沒有牧場,遊牧一旦破其一點,便可長驅直入,再難攔截。長城體係的重鎮關隘和城牆可以有效的增強我們對牧場的控製,牧場又可反作用於長城體係有守有攻,良性循環下在長城之外也可以設置軍鎮遙相唿應。反觀大宋無優良草場,無完整體係,惡性循環。細思之下,長城和長江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大軍入內地必先克一部關隘或重鎮,大軍過江也必先占一地碼頭和船廠,長江也長,但同樣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過大隊人馬的,幾個幾十,千八百人或許可以乘幾艘小船選個隱蔽處悄悄渡過,之後呢?小船能帶幾個梯子,能帶幾個撞開厚重城門的器械,能帶多少萬支弓箭?站上南都的城牆是靠人爬的嗎?也就是因為幾十幾百人的目標小才能隨便找個地方渡過去,幾萬人,十幾萬人呢?如果沒有可靠的碼頭,如果沒有大船水軍,一旦渡到一半對手大船水軍來到,便如案板魚肉。大軍可是一個大目標,若想做到悄無聲息就不是自己有多強了,你應該押對手有多菜才是,這樣很危險。所以說長江很長,南征哪裏都可以渡的人和城牆隨便找一個偏僻的地方翻過去一樣,那是探馬和斥候或許可以幹的事情,大軍一般不行。對地理選擇是有要求的,和攻城一樣,有的能繞過去,有的必須拿下,必須從那個或那幾個地方過,即使對手在那些地方都修建了堅固的防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勝利的結果,從而忽略了過程中不夠刺激的關鍵,比如霍去病打仗也是有條件的不需要後勤,率八百和一倆萬騎兵可以在草原上自由馳騁,但到了漠北決戰這種級別這種遠距離的大規模決戰,冠軍侯也是需要輜重後勤的,那一戰動員了幾十萬保障部隊也就成了必須的。蒙古騎兵大規模西征就沒有後勤嗎?當然有。騎兵的身後是帶著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的跟隨遷徙,以部落為後勤,如土爾扈特部,軍事力量更多的時候還是在等著有車輪子的後勤部隊,並且一直保持著有效距離。長城和長江不一樣的可能是,長城有險可守,城上和城下截然不同,長江尤其是下遊,少有險守,江寬水緩,對於攻守雙方來說都是對等的,唯一的險就是裝備和人員素質的險,強大的水軍方可守。長江以北的淮河區域倒是更有利於防守者,不僅水網有利,重鎮位置也有利,攻方需先花力氣拿下那幾個重鎮才可無後顧之憂,也不是不可以省點力氣不拿下,繞過去,需要看具體局勢允不允許,拿下最好。繞過去這三個字突然讓我想起了馬奇諾防線,馬奇諾南邊的瑞士可以繞,但瑞士山多,拿破侖時代的軍隊可以翻山,二戰的時代變了,因為大量的機械化重裝備是翻不過山間小路的,沒有重武器的士兵麵對有重武器的法軍,攻城掠地基本不可能。馬奇諾北邊也可以繞,不過法國認為有比利時作為緩衝地帶,而且法軍及英法等聯軍在此也部署有重兵集團,德軍入侵波蘭戰爭已然升級,如果侵入比利時會更升級,法國政治考慮的多,軍事考慮的還是一戰的思維。很多人經常取笑馬奇諾防線,我們想到的,法國當時也想到了,法國自認為自己把能繞的路都堵死了。結果是路是堵了,沒堵死,閃擊戰太快,緩衝地帶的比利時不堪一擊,還停留在一戰套路的法國重兵集團也不堪一擊,麵對全新的戰爭模式,敗的太快,來不及有時間補救。所以不久以後就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所以馬奇諾本身不可笑,它隻是一個堅固的防禦體係,防禦思維才可笑,或許戰爭壓根就不應該有單純的防禦思維,攻防是一體的,凡是單獨強調其中一麵的都是極端,多沒有好下場,刀太鋒利易折,盾太保守易鏽,我的邏輯。說起二戰,盤尼西林也是一大誤區,盤尼西林是同盟國的專屬裝備,德日當時並沒有生產技術,而且1943年10美軍才簽訂了首批生產合同,美軍都到了43年10月,其他國呢?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能研製生產盤尼西林的七大國之一,七大國是:美、英、法、荷蘭、丹麥、瑞典和中國,蘇聯當時都不是七大國。你看一看七大國都是漂亮國和它的同盟國。德日是哪裏的?隻有繳獲或從黑市上購買了,當時盤尼西林的技術要求相當高,掌握在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手裏,即將戰敗德日還有多少心力研發?所以才特別珍貴,有一兩黃金一支盤尼西林的說法,一般人用不起,本子當時其他的藥品比我們豐富,盤尼西林還真沒有幾盒,肯定沒有重慶多。很多年以後技術得到了突破,現在再看盤尼西林,也就沒有那麽傳奇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時間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時間開始之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時間開始之前並收藏我和時間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