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獵西風,嘶嘶戰馬,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極目不見故土,抬頭卻是同一片星空。這裏是地斤澤,年輕的黨項拓跋部勇士李繼遷,躺在帳篷外的草地上,久久不能平靜。
李繼遷何許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之祖父也。西夏享國將近兩百年,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說李元昊是建高樓者,那麽李繼遷就是那塊最堅實的地基。
李繼遷,本姓拓跋氏,出身黨項族平夏部,“建隆四年(963),生於銀州無定河”,據說他生下來就有牙齒。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李繼捧族弟,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
“繼遷生而英奇,長而剽悍”“擅騎射,饒智數”,以勇敢、尚武而聞名鄉裏。十一歲時,李繼遷率眾出獵,遭遇猛虎,隨從嚇得不知所措,李繼遷毫不膽怯,令屬下躲在林中,他自己爬到一顆大樹上,將猛虎射死。
獨自一人射殺猛虎,讓李繼遷名噪一時。開寶八年(975),李繼遷的族叔,黨項首領,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深愛其才,就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射虎英雄,做了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黨項族的首領、定難節度使李繼捧,放棄世襲的銀、夏、綏、宥、靜等五州之地,主動到東京開封朝覲,帶領族人遷往開封,太宗大喜,授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不甘心受到宋朝管製的李繼遷不願跟著遷移,他覺得,安逸會吞噬黨項人的靈魂,他告誡自己的族兄:“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我們不能脫離這塊賴以生存的遊牧之地。”
為了續寫祖先的神話,二十歲的李繼遷決定流亡他鄉,雖然前途渺茫,生死難料,但是,隻有這樣,他才能卷土重來,有一天恢複祖先的基業。他打著送葬的名義,詐稱乳母死了,要到郊外安葬,將兵器藏在棺材裏,帶著自己的家人和數十名追隨者,逃出宋軍把守嚴密的銀州城。
夏州東北方向三百裏處,有一片不毛之地,就是今天的毛烏素沙漠,沙漠中有一塊綠洲,黨項人稱它叫地斤澤,這裏也住著一部分遊牧的黨項人。
地斤澤進可攻退可守,在這裏,李繼遷豎起了反宋自立的大旗。他掛起高祖拓跋思忠的畫像,這是黨項人心中的英雄,拓跋部的戰神。見到畫像的人,紛紛泣涕跪拜,慢慢地,李繼遷拉起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隊伍。
“他們強健得像公牛一樣,與大象搏擊,則象牙墜落,他們機敏得如獵犬一般,和老虎戰鬥,則虎爪截斷……”。這是黨項人讚美祖先的歌,每當唱起這首歌,李繼遷就覺得自己又滿血複活。祖先們從遠古走來,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堅強地站立起來,隻為心中那個不滅的夢想。
◆ 崛起高原
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強烈的日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反射著耀眼的白光。
“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麵父塚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黑黑的頭發,紅紅的臉龐,祖先的石頭城,就在白河邊上。這首古老的詩歌,唱的就是黨項人的祖先和他們曾經的輝煌。
黨項羌是古羌族人的後裔,原本稱為彌藥人,南北朝時開始遊牧於青海湖一帶,崇拜天神,尚武而勇猛;無法令,無徭賦,各為生業,不相往來,有戰陣則相互屯聚;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曆法,以樹上的果子熟了幾次來計算歲月。
雪山是白色的,天上的雲是白色的,羊群是白色的,乳汁是白色的,黨項人崇尚白色,自稱“大白上國”。他們按照姓氏劃分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八大姓氏部落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有冤必伸,有仇必報,當受到外族人侵害時,必須複仇。未複仇前,蓬首垢麵赤足,不能吃肉,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複正常吃喝。
唐貞觀時,黨項首領之一的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太宗在黨項聚居地設立軌州(今四川鬆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與吐穀渾結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赤辭,在與唐軍作戰中,兵敗投降。唐太宗任命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封平西公。
吐蕃崛起,滅了吐穀渾部落,黨項部落也麵臨著同樣的命運。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向唐肅宗建議,將黨項部遷往銀州(今陝西橫山)以北、夏州以東重新安置。
就這樣,一部分黨項人,在唐帝國的庇護下,離開了他們祖先賴以生存的土地,走進黃土高原。這塊遼闊卻並不富裕的土地,瞬間成了這些黨項人眼中的天堂。
黨項人每個部落的首領都被封為刺史,最大的拓跋部,首領被封為都督,各位刺史們平時還是各自管理各自的部落。
唐末,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唐僖宗出逃,在全國征召能夠平叛的力量。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覺得自己世受皇恩,決定用自己的鮮血扞衛大唐的榮譽,替李家皇帝奪迴長安城。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拓跋思忠率領數千黨項男兒,毫無懼色,全部戰死在渭水河畔。
在黨項人的奮戰下,大唐最終收複了長安。最為迴報,唐僖宗任命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加封夏國公,賜姓李。為拓跋思忠建立祠堂,贈宥州刺史,其子李仁顏封為銀州防禦使。將拓跋思恭管轄的以夏州為中心的五州之地,改名為“定難軍”。
定難五州包括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綏州(今陝西綏德)、靜州(今寧夏永寧)、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敖勒召其古城)、銀州。自此黨項李氏成為銀夏地區具有絕對領導權的部族。
◆ 內部分裂
大宋立國,拓跋首領李彝殷便選擇歸順於宋,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名諱,將名字改為李彝興。太祖趙匡胤加封李彝殷為太尉,位列三公。
男人有三愛:扳指、玉帶、手把件。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太祖想送給李彝興一條玉帶,就問來使道:“汝帥腹圍幾何?”來使道:“彝興腰複甚大。”太祖笑道:“汝帥真福人也。”
建隆元年(960),李彝殷協助宋軍攻打北漢。建隆三年(962),李彝殷向宋進貢良馬。乾德五年(967),李彝殷去世,宋廷追封李彝殷為夏王,其子李光睿權知州事,繼任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死後,其子李繼筠繼任。太平興國四年(979),李繼筠率軍助宋滅了北漢。
蕩平北漢之後,太宗趙光義對定難軍李氏的割據自治,一直耿耿於懷,他想讓定難軍早點迴歸大宋,像吳越王錢俶和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樣,將地盤主動獻給朝廷。畢竟表麵上的歸順和實際控製,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太平興國五年(980),李繼筠卒,“子幼不得嗣”,其弟李繼捧承襲定難軍節度。十八歲的李繼捧難以服眾,“失禮諸父,宗族多不協”,矛盾激發,定難軍內部發生分裂。
銀州刺史李克遠“素暴悍”,他曾幫助趙光義滅了北漢。太平興國六年(981)秋八月,李克遠與其弟李克順率兵襲擊夏州。李繼捧打探到消息,事先做好埋伏,“伏兵以待”,李克遠誤中包圍圈,戰敗而死。
李繼捧的叔父綏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是個親宋派,太平興國七年(982)三月,向太宗上書,“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偕至夏州,諭令入覲。”請求太宗將李繼捧招入朝堂。
真是瞌睡遇上枕頭,太宗正愁不能控製夏州地區,這迴終於找到借口了。他頒布昭書,委任李克文為權知夏州事,同時派遣尹憲為同知夏州事,讓李繼捧帶五服以內的親眷離開夏州,舉族遷往京師開封,將夏州的管理權移交朝廷。
在叔父李克文的步步緊逼之下,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李繼捧不得不率族人遷移,入朝覲見太宗,向朝廷獻出定難五州之地,傳承了數百年的定難政權瞬間終結。
太宗喜不自言,當即賜李繼捧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封為彰德軍(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治相州。這隻是一個虛職,不到任,隻是拿這份工資,每年奉朝請。
可以說,黨項走到這一步,這背後作怪的就是李克文。不久,李克文入朝,被授予澧州刺史,仍權知夏州事。
這群大白上國的孩子,高原給了他們公牛般的體魄和青鬆般的意誌,在血與火的曆練中,他們繁衍生息,頑強發展,為了生存,他們又被迫不斷地遷徙。
到這時,證據顯示,黨項族大體分成了三塊:唐肅宗時,從青海湖石頭城遷徙時,選擇留下來那部分黨項人,漸漸融入了吐蕃王國,成為現在的藏民;宋太宗時,拓跋首領李繼捧將一批族人帶到開封,融入中原;未遷徙開封的一部分黨項人,繼續在定難五州之地繁衍生息。李繼遷就是這樣一批不願意離開故土的黨項人,他是李繼捧的堂弟,這一年李繼遷年僅二十歲。
◆ 永不言敗
李繼遷在地斤澤的人氣與日俱增,歸附他的部落越來越多,很快聚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他遣使向宋太宗上表,“世澤長存,祖功未泯,人心思舊,蕃部樂推,不望通顯皇朝,但假餘生戎落。”要求繼承祖先的五州之地,長久鎮守邊陲,成為一個不侵不叛之臣。
到嘴的肥肉怎能輕易的送人,太宗理所當然不同意了,他派遣宦官秦翰前去宣旨。秦翰於太祖時入宮,有勇有謀,善於領兵,屢次參與對遼作戰,功勳顯著,深受太宗賞識。詔曰:“業經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遠居荒俗!……(若歸順朝廷)寵秩有加,不失當躬富貴,恩榮勿替,永貽奕世箕裘,禍福分途,從違早計。”
李繼遷是想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五州之地,看來這個想法是行不通了,他把秦翰留在帳中,派人看管起來。秦翰想乘機殺掉李繼遷,一直沒有機會,後來趁著警衛不備,逃了出來,向太宗複命。
既然談不攏,那隻有打。為了收複被李繼捧送出去的五州之地,從太平興國八年(983)開始,李繼遷跟大宋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自此,銀夏各地終無寧日。不得已,太宗派都巡檢使田欽祚與西上合門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河西諸地。
太平興國八年(983)五月,李繼遷率軍從柞嶺襲擊宋軍,兩軍戰於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李繼遷不敵,被殺得丟盔棄甲,大敗而走。
九月,李繼遷跟田欽祚在三岔口又打了一仗,損失人馬七百餘眾,再次敗北。宋軍依山紮營,李繼遷在山下紮營,田欽祚招募勁卒勇士五十人,跑到李繼遷大營放火,宋軍乘勢襲擊,李繼遷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營房被毀,軍士死傷千餘人。
十二月,太宗詔令銀、夏、綏等州官員,以雄厚的財力和物產招撫李繼遷轄地的流民,迴到家園繼續耕作,對李繼遷實行釜底抽薪之計,部下將士都有迴歸大宋的心思。
謀臣張浦道:“宋軍駐紮在銀、夏的兵力眾多,我們很難與其爭鋒,是宥州土地豐饒,且依托橫山為界,如果能占據這裏,也是一條圖謀複興的良策。”
李繼遷覺得此計可行,於是糾合西戎部眾,合兵兩萬,攻打宥州。宋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兵馬,將李繼遷擊退。李繼遷奔迴地斤澤,養精蓄銳,以圖再戰。
不久,黨項咩嵬族酋領魔病人乜崖,被李繼遷的弟弟李繼衝招降,李繼遷派軍師張浦前去接收。
◆ 夜襲地斤澤
夏州西北的王庭鎮,是眾蕃部聚居的地方。雍熙元年(984)五月,李繼遷率大軍前去襲擾,俘擄人口數以萬計。夏州知州尹憲自夏州前往救援,李繼遷聞風而走,宋軍趕到後,一個人影也沒見到。
由於地斤澤深處大漠之中,宋軍一直找不到李繼遷的老巢,所以,李繼遷的遊擊戰非常奏效。但是這次,李繼遷還是大意了,畢竟幾萬人,人吃馬喂的,即使是大漠,沿途也留下非常多的蛛絲馬跡。比如牲畜糞便、生活垃圾什麽的。
雍熙元年(984)九月,尹憲派人偵察到李繼遷的宿營之地。“地斤四麵沙磧,兵難驟進”,都巡檢曹光實率精騎數千,在沙漠裏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到晚到達地斤澤。
夜裏,宋軍發起偷襲,斬首五百級,焚燒大帳四百餘帳,獲牛羊、器械萬計。
都巡檢曹光實抓獲李繼遷的妻子和母親罔氏,後送到開封,留作人質。“繼遷僅以身免”,李繼遷與其弟李繼衝趁亂逃走。
地斤澤根據地被毀,李繼遷元氣大傷,惶惶如喪家之犬,從此居無定所,漂泊不定。打這以後,李繼遷再也沒見到過自己的母親和妻子。
◆ 連取二州
隻要不死,就一定跟宋廷奮戰到底,為了取得黨項其他部落的支持,李繼遷之後多次求取黨項豪族的女子為妻。河西之地的大族因為李氏家族在當地的善行,紛紛前來歸附;西北民眾因為李氏在這裏素來有名望,也願意站出來,支持他們。
李繼遷拿出高祖拓跋思忠的畫像,對當地豪族道:“我們李氏一族世代統治這裏,如今落到如此地步,你們還不忘我先人的恩澤,如今能和我一起恢複先祖的基業嗎?”
部落酋長們都表示願意追隨,紛紛迴答:“諾!”
十二月,李繼遷又在夏州以北的黃羊坪聚集力量。“招來蕃眾,兵勢複振”,李繼遷的勢力又得以壯大起來。利用同豪族大姓通婚的方式,李繼遷和野利氏等部族建立起反宋聯盟。
李繼遷這隻打不死的小強,注定是趙光義的克星,在黃河“幾”字形的西北高原上,李繼遷的騎兵團通過機動靈活的遊擊戰,擾得宋軍一刻不得安寧,打得宋軍聞風喪膽,風聲鶴唳。
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繼遷和張浦決定使用詐降計,誘殺曹光實,攻取銀州。李繼遷遣使至銀州,向曹光實遞上降書道:“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公許我降乎?”李繼遷說自己已經山窮水盡,無路可走,請求歸降朝廷。曹光實信以為真,雙方約定了受降的時間和地點。
到了這一天,曹光實帶了百餘騎隨從,來到約定的葭蘆川。李繼遷已經率領數十人,早早在那裏等候。雙方下馬,李繼遷很恭敬地請都巡檢大人去招撫自己的部下。曹光實來到李繼遷的營帳,恰似羊入虎口,李繼遷甩動馬鞭,大聲吼道:“仇人到了!”埋伏好的幾千部卒,瞬間殺將出來。
曹光實手下的百十號人,就是長了三頭六臂,也架不住這麽多如狼似虎的黨項兵。曹光實力戰不支,殞命當場,時年五十五歲,後來他的侄兒曹克明搶迴了他的遺體。
殺了曹光實,李繼遷馬上帶領部下,冒用曹光實的旗號,乘勢攻占了銀州。李大信等將領建議推舉李繼遷為定難節度、西平王,以便號令蕃眾。
軍師張浦道:“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安身之地,應該先設官授職,以定尊卑,讓部落酋長,各領州郡,人自為戰。則宋廷疲於備禦,我得盡力於西土矣。”
李繼遷道:“此正合我意。”於是,李繼遷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醜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李光祜、李光允等為團練使;複署蕃酋折八軍為並州刺史,折羅遇為代州刺史,嵬悉咩為麟州刺史,折禦乜為豐州刺史,弟弟李廷信為行軍司馬,其他的將領也都一一封官加爵。
八百裏緊急邊報傳到開封,太宗大驚,立即派遣秦州知州田仁朗、西上閣門使王侁、副使董願、宮苑使李繼隆等會師討伐。
李繼遷占領銀州(今陝西橫山)後,決定乘勝攻打會州(今甘肅靖遠)。銀州到會州,兩地的直線距離超過一千裏,到底是馬上民族,兩條腿到哪裏去追四條腿的,李繼遷把宋軍直接甩在千裏之外。
一到會州城下,李繼遷就命令軍士們開始攻城,同時向城內放射火箭,會州軍民死傷數以千計,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
“會州地居四塞,銀、夏有警,秦、涇援師皆得赴此。”李繼遷覺得會州四通八達,不利於防守,燒殺搶掠之後,一把火將會州城燒了個幹幹淨淨,讓宋軍從此無法在此駐軍,算是清理掉一個極大的隱患。
◆ 放棄銀州
雍熙二年(985)四月,田仁朗率軍第一個來到綏州(今陝西綏德)前線,聽聞李繼遷率軍攻打撫寧(今陝西米脂),田仁朗覺得勢單力薄,就向太宗上書,奏請增兵,等了一個月未見答複。
此時,黨項大將折禦乜斬殺了宋軍監軍使臣,與李繼遷合兵一處。太宗得到戰報大怒,急令軍器庫使劉文裕取代田仁朗的指揮權。
田仁朗不知自己已經被劉文裕所取代,聽說李繼遷率大軍攻打撫寧,他高興地對眾將道:“以往黨項這些烏合之眾襲擾我邊境,勝則進,敗則走,無法找到他們的老巢。如今李繼遷聚集了羌、戎數萬人,盡其所有兵力攻打一座孤城。撫寧城小而固,兵少而精,沒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攻破的。等李繼遷大軍疲乏之時,我們派大軍前去掩殺,另外派三百強駑手,截斷敵軍的退路,定能一舉擒獲李繼遷。”
部署已定,田仁朗故意向李繼遷釋放迷霧彈,在軍中縱酒賭博,顯得鬆鬆垮垮,毫無戰鬥力。副將王侁向太宗進獻讒言,打小報告,故意誣陷田仁朗。太宗聽說河西三族寨已經失陷,田仁朗又不思進取,當即詔令田仁朗迴京受審。
田仁朗這才知道被人算計了,迴到京師,太宗要禦史台辦他的貽誤軍機之罪,田仁朗辯解道:“臣已定下了擒拿李繼遷的策略,皇上此時召我迴京,導致計劃無法實現。”田仁朗詳細地解釋了他的戰略部署,它是這麽這麽一迴事。
接著,田仁朗又道:“李繼遷在西北當地深得民心,願陛下能下詔,給予優厚待遇,讓他歸順朝廷,或者給予當地部落酋長厚利,讓他們幫忙捉拿李繼遷,如若不然,他日必成大患。”禦史官員將田仁朗的話,寫成卷宗奏報太宗。太宗赦免了田仁朗的死罪,流放商州(今陝西商洛),命王侁等進兵李繼遷。
王侁率軍由綏州到達濁輪川,李繼遷聞訊,迅速撤迴圍困撫寧的軍隊,來戰王侁。此一戰,黨項軍傷亡慘重,“喪失五千餘”,麾下沒邵浪、悉訛及兔頭川東、西等部族都被攻殺,攻城守城,對馬上民族來說,這是他們的軟肋,李繼遷率領各部人馬,棄銀州逃走。
王侁統兵出銀州北,接連進攻黨項各零散的部落,殺死多名部落酋長,李繼遷屬下的代州刺史折羅遇與其弟埋乞戰敗而死,折禦乜被宋朝俘虜處死。
隨後宋軍進兵濁輪川,李繼遷率軍趕來增援,又被王侁揮兵殺敗,李繼遷隻得放棄銀州,退到地斤澤,宋兵乘勝收複了銀、夏、麟三州。
六月,內客省使郭守文接到詔令,乘驛馬奔至夏州,與夏州知州尹憲帶兵,清剿黨項諸部。最終,黨項諸部一百二十五族,合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九戶,都表示願意歸附朝廷。
◆ 和親封王
沒有失敗,隻有暫時沒有成功。幹不過對手,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找幫手,拉讚助。
雍熙三年(986)春二月,李繼遷見諸部潰散,無路可走,決定依附遼國做小弟,借力打力發展自己的勢力。
李繼遷對眾將道:“我們起兵多年,至今依不能光複舊業,宋廷太過強大,單憑我們自己,兵單力弱,很難成功。北方遼國勢力正強,我想去尋求他們的援助,來實現祖業中興。”於是讓軍師張浦持重幣,跟隨自己一同至契丹,請求歸附於遼,對抗大宋。
此時的遼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在李繼遷起兵反宋的太平興國七年(982)九月廿四日,年僅三十五歲的遼景宗外出狩獵時,死於雲州(今山西大同)的行宮。繼承皇位的是他年僅十二歲的長子梁王耶律隆緒,即遼聖宗,留下二十九歲的寡婦蕭綽,小名燕燕,成為遼國實際的決策者,蕭燕燕就是著名的蕭太後。
蕭太後想征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西南招討使韓德威道:“河西為中國(指大宋朝廷)右臂……今李氏來歸,國之利也,宜從其請。”
李繼遷在黃土高原不斷壯大的勢力已經對大宋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對宋軍有牽製作用。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盟友,這一點,蕭太後很清楚,她非常愉快地接見了李繼遷和張浦。
雙方很快達成共識,李繼遷向遼國效忠,成為大遼的臣子,遼國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其弟李繼衝被任命為副使。
有了大遼的支持,許多歸順宋廷的黨項部落也跟著宣布棄宋投遼,轉身投奔李繼遷,李繼遷的軍事實力大增。
為了鞏固聯盟,牢牢抱住遼國這條大腿,雍熙三年(986)冬十二月,李繼遷決定跟耶律氏聯姻,他帶領五百親兵,到達遼境,向遼請婚,道:“願婚大國,永作藩輔。”主動表達了自己想做大遼國的女婿,願意世代為大遼的藩屬屏障。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為了讓李繼遷成為自己的得力附庸,更好地對付大宋,蕭太後把王子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讓其下嫁李繼遷,同時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這是遼和夏的第一次和親。
在大宋和強遼的夾縫中,這位高原雄主不斷地探尋著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不知道,距離心中那個不滅的夢想,自己還要走多遠。
李繼遷何許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之祖父也。西夏享國將近兩百年,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說李元昊是建高樓者,那麽李繼遷就是那塊最堅實的地基。
李繼遷,本姓拓跋氏,出身黨項族平夏部,“建隆四年(963),生於銀州無定河”,據說他生下來就有牙齒。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李繼捧族弟,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
“繼遷生而英奇,長而剽悍”“擅騎射,饒智數”,以勇敢、尚武而聞名鄉裏。十一歲時,李繼遷率眾出獵,遭遇猛虎,隨從嚇得不知所措,李繼遷毫不膽怯,令屬下躲在林中,他自己爬到一顆大樹上,將猛虎射死。
獨自一人射殺猛虎,讓李繼遷名噪一時。開寶八年(975),李繼遷的族叔,黨項首領,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深愛其才,就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射虎英雄,做了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黨項族的首領、定難節度使李繼捧,放棄世襲的銀、夏、綏、宥、靜等五州之地,主動到東京開封朝覲,帶領族人遷往開封,太宗大喜,授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不甘心受到宋朝管製的李繼遷不願跟著遷移,他覺得,安逸會吞噬黨項人的靈魂,他告誡自己的族兄:“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我們不能脫離這塊賴以生存的遊牧之地。”
為了續寫祖先的神話,二十歲的李繼遷決定流亡他鄉,雖然前途渺茫,生死難料,但是,隻有這樣,他才能卷土重來,有一天恢複祖先的基業。他打著送葬的名義,詐稱乳母死了,要到郊外安葬,將兵器藏在棺材裏,帶著自己的家人和數十名追隨者,逃出宋軍把守嚴密的銀州城。
夏州東北方向三百裏處,有一片不毛之地,就是今天的毛烏素沙漠,沙漠中有一塊綠洲,黨項人稱它叫地斤澤,這裏也住著一部分遊牧的黨項人。
地斤澤進可攻退可守,在這裏,李繼遷豎起了反宋自立的大旗。他掛起高祖拓跋思忠的畫像,這是黨項人心中的英雄,拓跋部的戰神。見到畫像的人,紛紛泣涕跪拜,慢慢地,李繼遷拉起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隊伍。
“他們強健得像公牛一樣,與大象搏擊,則象牙墜落,他們機敏得如獵犬一般,和老虎戰鬥,則虎爪截斷……”。這是黨項人讚美祖先的歌,每當唱起這首歌,李繼遷就覺得自己又滿血複活。祖先們從遠古走來,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堅強地站立起來,隻為心中那個不滅的夢想。
◆ 崛起高原
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強烈的日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反射著耀眼的白光。
“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麵父塚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黑黑的頭發,紅紅的臉龐,祖先的石頭城,就在白河邊上。這首古老的詩歌,唱的就是黨項人的祖先和他們曾經的輝煌。
黨項羌是古羌族人的後裔,原本稱為彌藥人,南北朝時開始遊牧於青海湖一帶,崇拜天神,尚武而勇猛;無法令,無徭賦,各為生業,不相往來,有戰陣則相互屯聚;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曆法,以樹上的果子熟了幾次來計算歲月。
雪山是白色的,天上的雲是白色的,羊群是白色的,乳汁是白色的,黨項人崇尚白色,自稱“大白上國”。他們按照姓氏劃分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八大姓氏部落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有冤必伸,有仇必報,當受到外族人侵害時,必須複仇。未複仇前,蓬首垢麵赤足,不能吃肉,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複正常吃喝。
唐貞觀時,黨項首領之一的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太宗在黨項聚居地設立軌州(今四川鬆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與吐穀渾結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赤辭,在與唐軍作戰中,兵敗投降。唐太宗任命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封平西公。
吐蕃崛起,滅了吐穀渾部落,黨項部落也麵臨著同樣的命運。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向唐肅宗建議,將黨項部遷往銀州(今陝西橫山)以北、夏州以東重新安置。
就這樣,一部分黨項人,在唐帝國的庇護下,離開了他們祖先賴以生存的土地,走進黃土高原。這塊遼闊卻並不富裕的土地,瞬間成了這些黨項人眼中的天堂。
黨項人每個部落的首領都被封為刺史,最大的拓跋部,首領被封為都督,各位刺史們平時還是各自管理各自的部落。
唐末,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唐僖宗出逃,在全國征召能夠平叛的力量。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覺得自己世受皇恩,決定用自己的鮮血扞衛大唐的榮譽,替李家皇帝奪迴長安城。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拓跋思忠率領數千黨項男兒,毫無懼色,全部戰死在渭水河畔。
在黨項人的奮戰下,大唐最終收複了長安。最為迴報,唐僖宗任命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加封夏國公,賜姓李。為拓跋思忠建立祠堂,贈宥州刺史,其子李仁顏封為銀州防禦使。將拓跋思恭管轄的以夏州為中心的五州之地,改名為“定難軍”。
定難五州包括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綏州(今陝西綏德)、靜州(今寧夏永寧)、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敖勒召其古城)、銀州。自此黨項李氏成為銀夏地區具有絕對領導權的部族。
◆ 內部分裂
大宋立國,拓跋首領李彝殷便選擇歸順於宋,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名諱,將名字改為李彝興。太祖趙匡胤加封李彝殷為太尉,位列三公。
男人有三愛:扳指、玉帶、手把件。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太祖想送給李彝興一條玉帶,就問來使道:“汝帥腹圍幾何?”來使道:“彝興腰複甚大。”太祖笑道:“汝帥真福人也。”
建隆元年(960),李彝殷協助宋軍攻打北漢。建隆三年(962),李彝殷向宋進貢良馬。乾德五年(967),李彝殷去世,宋廷追封李彝殷為夏王,其子李光睿權知州事,繼任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死後,其子李繼筠繼任。太平興國四年(979),李繼筠率軍助宋滅了北漢。
蕩平北漢之後,太宗趙光義對定難軍李氏的割據自治,一直耿耿於懷,他想讓定難軍早點迴歸大宋,像吳越王錢俶和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樣,將地盤主動獻給朝廷。畢竟表麵上的歸順和實際控製,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太平興國五年(980),李繼筠卒,“子幼不得嗣”,其弟李繼捧承襲定難軍節度。十八歲的李繼捧難以服眾,“失禮諸父,宗族多不協”,矛盾激發,定難軍內部發生分裂。
銀州刺史李克遠“素暴悍”,他曾幫助趙光義滅了北漢。太平興國六年(981)秋八月,李克遠與其弟李克順率兵襲擊夏州。李繼捧打探到消息,事先做好埋伏,“伏兵以待”,李克遠誤中包圍圈,戰敗而死。
李繼捧的叔父綏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是個親宋派,太平興國七年(982)三月,向太宗上書,“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偕至夏州,諭令入覲。”請求太宗將李繼捧招入朝堂。
真是瞌睡遇上枕頭,太宗正愁不能控製夏州地區,這迴終於找到借口了。他頒布昭書,委任李克文為權知夏州事,同時派遣尹憲為同知夏州事,讓李繼捧帶五服以內的親眷離開夏州,舉族遷往京師開封,將夏州的管理權移交朝廷。
在叔父李克文的步步緊逼之下,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李繼捧不得不率族人遷移,入朝覲見太宗,向朝廷獻出定難五州之地,傳承了數百年的定難政權瞬間終結。
太宗喜不自言,當即賜李繼捧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封為彰德軍(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治相州。這隻是一個虛職,不到任,隻是拿這份工資,每年奉朝請。
可以說,黨項走到這一步,這背後作怪的就是李克文。不久,李克文入朝,被授予澧州刺史,仍權知夏州事。
這群大白上國的孩子,高原給了他們公牛般的體魄和青鬆般的意誌,在血與火的曆練中,他們繁衍生息,頑強發展,為了生存,他們又被迫不斷地遷徙。
到這時,證據顯示,黨項族大體分成了三塊:唐肅宗時,從青海湖石頭城遷徙時,選擇留下來那部分黨項人,漸漸融入了吐蕃王國,成為現在的藏民;宋太宗時,拓跋首領李繼捧將一批族人帶到開封,融入中原;未遷徙開封的一部分黨項人,繼續在定難五州之地繁衍生息。李繼遷就是這樣一批不願意離開故土的黨項人,他是李繼捧的堂弟,這一年李繼遷年僅二十歲。
◆ 永不言敗
李繼遷在地斤澤的人氣與日俱增,歸附他的部落越來越多,很快聚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他遣使向宋太宗上表,“世澤長存,祖功未泯,人心思舊,蕃部樂推,不望通顯皇朝,但假餘生戎落。”要求繼承祖先的五州之地,長久鎮守邊陲,成為一個不侵不叛之臣。
到嘴的肥肉怎能輕易的送人,太宗理所當然不同意了,他派遣宦官秦翰前去宣旨。秦翰於太祖時入宮,有勇有謀,善於領兵,屢次參與對遼作戰,功勳顯著,深受太宗賞識。詔曰:“業經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遠居荒俗!……(若歸順朝廷)寵秩有加,不失當躬富貴,恩榮勿替,永貽奕世箕裘,禍福分途,從違早計。”
李繼遷是想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五州之地,看來這個想法是行不通了,他把秦翰留在帳中,派人看管起來。秦翰想乘機殺掉李繼遷,一直沒有機會,後來趁著警衛不備,逃了出來,向太宗複命。
既然談不攏,那隻有打。為了收複被李繼捧送出去的五州之地,從太平興國八年(983)開始,李繼遷跟大宋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自此,銀夏各地終無寧日。不得已,太宗派都巡檢使田欽祚與西上合門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河西諸地。
太平興國八年(983)五月,李繼遷率軍從柞嶺襲擊宋軍,兩軍戰於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李繼遷不敵,被殺得丟盔棄甲,大敗而走。
九月,李繼遷跟田欽祚在三岔口又打了一仗,損失人馬七百餘眾,再次敗北。宋軍依山紮營,李繼遷在山下紮營,田欽祚招募勁卒勇士五十人,跑到李繼遷大營放火,宋軍乘勢襲擊,李繼遷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營房被毀,軍士死傷千餘人。
十二月,太宗詔令銀、夏、綏等州官員,以雄厚的財力和物產招撫李繼遷轄地的流民,迴到家園繼續耕作,對李繼遷實行釜底抽薪之計,部下將士都有迴歸大宋的心思。
謀臣張浦道:“宋軍駐紮在銀、夏的兵力眾多,我們很難與其爭鋒,是宥州土地豐饒,且依托橫山為界,如果能占據這裏,也是一條圖謀複興的良策。”
李繼遷覺得此計可行,於是糾合西戎部眾,合兵兩萬,攻打宥州。宋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兵馬,將李繼遷擊退。李繼遷奔迴地斤澤,養精蓄銳,以圖再戰。
不久,黨項咩嵬族酋領魔病人乜崖,被李繼遷的弟弟李繼衝招降,李繼遷派軍師張浦前去接收。
◆ 夜襲地斤澤
夏州西北的王庭鎮,是眾蕃部聚居的地方。雍熙元年(984)五月,李繼遷率大軍前去襲擾,俘擄人口數以萬計。夏州知州尹憲自夏州前往救援,李繼遷聞風而走,宋軍趕到後,一個人影也沒見到。
由於地斤澤深處大漠之中,宋軍一直找不到李繼遷的老巢,所以,李繼遷的遊擊戰非常奏效。但是這次,李繼遷還是大意了,畢竟幾萬人,人吃馬喂的,即使是大漠,沿途也留下非常多的蛛絲馬跡。比如牲畜糞便、生活垃圾什麽的。
雍熙元年(984)九月,尹憲派人偵察到李繼遷的宿營之地。“地斤四麵沙磧,兵難驟進”,都巡檢曹光實率精騎數千,在沙漠裏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到晚到達地斤澤。
夜裏,宋軍發起偷襲,斬首五百級,焚燒大帳四百餘帳,獲牛羊、器械萬計。
都巡檢曹光實抓獲李繼遷的妻子和母親罔氏,後送到開封,留作人質。“繼遷僅以身免”,李繼遷與其弟李繼衝趁亂逃走。
地斤澤根據地被毀,李繼遷元氣大傷,惶惶如喪家之犬,從此居無定所,漂泊不定。打這以後,李繼遷再也沒見到過自己的母親和妻子。
◆ 連取二州
隻要不死,就一定跟宋廷奮戰到底,為了取得黨項其他部落的支持,李繼遷之後多次求取黨項豪族的女子為妻。河西之地的大族因為李氏家族在當地的善行,紛紛前來歸附;西北民眾因為李氏在這裏素來有名望,也願意站出來,支持他們。
李繼遷拿出高祖拓跋思忠的畫像,對當地豪族道:“我們李氏一族世代統治這裏,如今落到如此地步,你們還不忘我先人的恩澤,如今能和我一起恢複先祖的基業嗎?”
部落酋長們都表示願意追隨,紛紛迴答:“諾!”
十二月,李繼遷又在夏州以北的黃羊坪聚集力量。“招來蕃眾,兵勢複振”,李繼遷的勢力又得以壯大起來。利用同豪族大姓通婚的方式,李繼遷和野利氏等部族建立起反宋聯盟。
李繼遷這隻打不死的小強,注定是趙光義的克星,在黃河“幾”字形的西北高原上,李繼遷的騎兵團通過機動靈活的遊擊戰,擾得宋軍一刻不得安寧,打得宋軍聞風喪膽,風聲鶴唳。
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繼遷和張浦決定使用詐降計,誘殺曹光實,攻取銀州。李繼遷遣使至銀州,向曹光實遞上降書道:“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公許我降乎?”李繼遷說自己已經山窮水盡,無路可走,請求歸降朝廷。曹光實信以為真,雙方約定了受降的時間和地點。
到了這一天,曹光實帶了百餘騎隨從,來到約定的葭蘆川。李繼遷已經率領數十人,早早在那裏等候。雙方下馬,李繼遷很恭敬地請都巡檢大人去招撫自己的部下。曹光實來到李繼遷的營帳,恰似羊入虎口,李繼遷甩動馬鞭,大聲吼道:“仇人到了!”埋伏好的幾千部卒,瞬間殺將出來。
曹光實手下的百十號人,就是長了三頭六臂,也架不住這麽多如狼似虎的黨項兵。曹光實力戰不支,殞命當場,時年五十五歲,後來他的侄兒曹克明搶迴了他的遺體。
殺了曹光實,李繼遷馬上帶領部下,冒用曹光實的旗號,乘勢攻占了銀州。李大信等將領建議推舉李繼遷為定難節度、西平王,以便號令蕃眾。
軍師張浦道:“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安身之地,應該先設官授職,以定尊卑,讓部落酋長,各領州郡,人自為戰。則宋廷疲於備禦,我得盡力於西土矣。”
李繼遷道:“此正合我意。”於是,李繼遷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醜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李光祜、李光允等為團練使;複署蕃酋折八軍為並州刺史,折羅遇為代州刺史,嵬悉咩為麟州刺史,折禦乜為豐州刺史,弟弟李廷信為行軍司馬,其他的將領也都一一封官加爵。
八百裏緊急邊報傳到開封,太宗大驚,立即派遣秦州知州田仁朗、西上閣門使王侁、副使董願、宮苑使李繼隆等會師討伐。
李繼遷占領銀州(今陝西橫山)後,決定乘勝攻打會州(今甘肅靖遠)。銀州到會州,兩地的直線距離超過一千裏,到底是馬上民族,兩條腿到哪裏去追四條腿的,李繼遷把宋軍直接甩在千裏之外。
一到會州城下,李繼遷就命令軍士們開始攻城,同時向城內放射火箭,會州軍民死傷數以千計,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
“會州地居四塞,銀、夏有警,秦、涇援師皆得赴此。”李繼遷覺得會州四通八達,不利於防守,燒殺搶掠之後,一把火將會州城燒了個幹幹淨淨,讓宋軍從此無法在此駐軍,算是清理掉一個極大的隱患。
◆ 放棄銀州
雍熙二年(985)四月,田仁朗率軍第一個來到綏州(今陝西綏德)前線,聽聞李繼遷率軍攻打撫寧(今陝西米脂),田仁朗覺得勢單力薄,就向太宗上書,奏請增兵,等了一個月未見答複。
此時,黨項大將折禦乜斬殺了宋軍監軍使臣,與李繼遷合兵一處。太宗得到戰報大怒,急令軍器庫使劉文裕取代田仁朗的指揮權。
田仁朗不知自己已經被劉文裕所取代,聽說李繼遷率大軍攻打撫寧,他高興地對眾將道:“以往黨項這些烏合之眾襲擾我邊境,勝則進,敗則走,無法找到他們的老巢。如今李繼遷聚集了羌、戎數萬人,盡其所有兵力攻打一座孤城。撫寧城小而固,兵少而精,沒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攻破的。等李繼遷大軍疲乏之時,我們派大軍前去掩殺,另外派三百強駑手,截斷敵軍的退路,定能一舉擒獲李繼遷。”
部署已定,田仁朗故意向李繼遷釋放迷霧彈,在軍中縱酒賭博,顯得鬆鬆垮垮,毫無戰鬥力。副將王侁向太宗進獻讒言,打小報告,故意誣陷田仁朗。太宗聽說河西三族寨已經失陷,田仁朗又不思進取,當即詔令田仁朗迴京受審。
田仁朗這才知道被人算計了,迴到京師,太宗要禦史台辦他的貽誤軍機之罪,田仁朗辯解道:“臣已定下了擒拿李繼遷的策略,皇上此時召我迴京,導致計劃無法實現。”田仁朗詳細地解釋了他的戰略部署,它是這麽這麽一迴事。
接著,田仁朗又道:“李繼遷在西北當地深得民心,願陛下能下詔,給予優厚待遇,讓他歸順朝廷,或者給予當地部落酋長厚利,讓他們幫忙捉拿李繼遷,如若不然,他日必成大患。”禦史官員將田仁朗的話,寫成卷宗奏報太宗。太宗赦免了田仁朗的死罪,流放商州(今陝西商洛),命王侁等進兵李繼遷。
王侁率軍由綏州到達濁輪川,李繼遷聞訊,迅速撤迴圍困撫寧的軍隊,來戰王侁。此一戰,黨項軍傷亡慘重,“喪失五千餘”,麾下沒邵浪、悉訛及兔頭川東、西等部族都被攻殺,攻城守城,對馬上民族來說,這是他們的軟肋,李繼遷率領各部人馬,棄銀州逃走。
王侁統兵出銀州北,接連進攻黨項各零散的部落,殺死多名部落酋長,李繼遷屬下的代州刺史折羅遇與其弟埋乞戰敗而死,折禦乜被宋朝俘虜處死。
隨後宋軍進兵濁輪川,李繼遷率軍趕來增援,又被王侁揮兵殺敗,李繼遷隻得放棄銀州,退到地斤澤,宋兵乘勝收複了銀、夏、麟三州。
六月,內客省使郭守文接到詔令,乘驛馬奔至夏州,與夏州知州尹憲帶兵,清剿黨項諸部。最終,黨項諸部一百二十五族,合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九戶,都表示願意歸附朝廷。
◆ 和親封王
沒有失敗,隻有暫時沒有成功。幹不過對手,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找幫手,拉讚助。
雍熙三年(986)春二月,李繼遷見諸部潰散,無路可走,決定依附遼國做小弟,借力打力發展自己的勢力。
李繼遷對眾將道:“我們起兵多年,至今依不能光複舊業,宋廷太過強大,單憑我們自己,兵單力弱,很難成功。北方遼國勢力正強,我想去尋求他們的援助,來實現祖業中興。”於是讓軍師張浦持重幣,跟隨自己一同至契丹,請求歸附於遼,對抗大宋。
此時的遼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在李繼遷起兵反宋的太平興國七年(982)九月廿四日,年僅三十五歲的遼景宗外出狩獵時,死於雲州(今山西大同)的行宮。繼承皇位的是他年僅十二歲的長子梁王耶律隆緒,即遼聖宗,留下二十九歲的寡婦蕭綽,小名燕燕,成為遼國實際的決策者,蕭燕燕就是著名的蕭太後。
蕭太後想征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西南招討使韓德威道:“河西為中國(指大宋朝廷)右臂……今李氏來歸,國之利也,宜從其請。”
李繼遷在黃土高原不斷壯大的勢力已經對大宋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對宋軍有牽製作用。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盟友,這一點,蕭太後很清楚,她非常愉快地接見了李繼遷和張浦。
雙方很快達成共識,李繼遷向遼國效忠,成為大遼的臣子,遼國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其弟李繼衝被任命為副使。
有了大遼的支持,許多歸順宋廷的黨項部落也跟著宣布棄宋投遼,轉身投奔李繼遷,李繼遷的軍事實力大增。
為了鞏固聯盟,牢牢抱住遼國這條大腿,雍熙三年(986)冬十二月,李繼遷決定跟耶律氏聯姻,他帶領五百親兵,到達遼境,向遼請婚,道:“願婚大國,永作藩輔。”主動表達了自己想做大遼國的女婿,願意世代為大遼的藩屬屏障。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為了讓李繼遷成為自己的得力附庸,更好地對付大宋,蕭太後把王子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讓其下嫁李繼遷,同時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這是遼和夏的第一次和親。
在大宋和強遼的夾縫中,這位高原雄主不斷地探尋著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不知道,距離心中那個不滅的夢想,自己還要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