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快車總會把我們帶到不同的站點,無論你是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乃至於大師巨匠,或是販夫走卒,都會經受屬於你的悲歡離合,起起落落。木分鬆柏楊柳,人有三六九等,煩惱卻沒有三六九等,你的心靈世界,別人看不懂。


    這段時間,對趙光義來說,上早朝仍是一件糟心的事情,大腿的箭傷還未痊愈,仍需由兩名太監架著登上寶座。而且坐的時間不能太長,時間久了,半邊身子都僵住了。


    這天,年逾百歲的華山道士丁少微應召進宮,道長仙風道骨,精神矍鑠,身康體健。史載:丁少微常服食巨勝、靈芝,“年百餘歲,康強無疾”。老道長在華山潼穀修仙養性,聽聞皇上身體受了重創,特意獻上金丹和巨勝(芝麻)、南芝、玄芝,同時為趙光義配了幾副活血化瘀的膏藥和湯劑。


    上書房,趙光義半側著身子,躺在榻上,問起華山陳摶老祖和道長苗廣義。


    丁少微道:“貧道與陳摶,雖係同鄉,在華山,住得也比較近,然陳摶嗜酒放浪,與貧道修真之法頗為不同,故而少有往來。”


    趙光義道:“朕經常會想到當年在陳橋的舊事,苗道長能掐會算,朕有些想他了,不知苗廣義道長,近來如何?”


    丁少微道:“苗道長神龍見首不見尾,老道見他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風聚雲散,何必再生癡念,此處心安天涯即故園,皇上隻需保重龍體,該放下的就放下吧,放下即解脫。”


    趙光義點頭。


    一直要找尋苗廣義,趙光義的心裏有另外的算盤。當年在陳橋驛,太祖趙匡胤被黃袍加身,代周立宋,陳橋驛是一個點,大宋王朝的起點。陳橋兵變的導演之一就是苗廣義,“他怎麽會算到那一天天上會出現兩個太陽?”


    趙匡胤一生都在迴避一個問題,那就是陳橋兵變時自己是無辜的,是眾將強迫自己做皇帝的,自己如果不答應,恐怕會有性命之憂,迫不得已,隻能勉強當這個皇帝。其實,趙匡胤再怎麽推托,也賴不掉叛國謀反的罪名。那些參加陳橋兵變的將領,全都成了大宋的開國元勳,像是被鍍過金了,自帶能量,金光耀眼,講話都有分量。這麽重要的高光時刻,趙光義自己卻無緣參加,這也是他這一生頗感遺憾的事情。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陳橋兵變時,趙光義滿打滿算才二十一歲,還是個生瓜蛋仔,他跟母親杜太後在一起,職責是保護好家人,這是趙匡胤特意安排的。據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趙匡胤出軍之時,他讓家人全都躲進了一個名叫定力院的寺廟內,以防不測。


    當年郭威想黃袍加身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家人可是被北漢皇帝劉承佑給殺光了,趙匡胤參與了郭威造反的全過程,他不想讓郭威的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趙匡胤在率軍離開開封的時候,就策劃好了一切。


    他“義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殿前司的高級將領,也是趙匡胤的副手。作為趙匡胤事前安排好的內應,趙匡胤不在開封,石守信就是殿前司留守京城的最高指揮官。


    陳橋兵變時,趙匡胤派心腹小校郭延贇馳迴京城向石守信報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將士環列待旦”,等待策應趙匡胤兵變部隊迴京,同時派兵護住定力院,保護好趙匡胤的一家老小。由於有石守信的內應,趙匡胤才得以順利進城,他的家人才能安全無恙。趙匡胤登基,石守信位列六位翊戴功臣之一,趙匡胤把他之前的歸德節度使之位封給了石守信,把他抬得絕對夠高。


    沒撈著參加陳橋兵變的趙光義,自然就沒有翊戴之功,也帶不了什麽光環,這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的一個心病。他找道長苗廣義就是為了增加點擁立的光環,把自己列入開國元勳的行列,為自己登基做皇帝加上一塊厚重的砝碼。


    太平興國三年(978)春,趙光義命翰林學士李昉與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實錄》。在談到陳橋兵變時,趙光義特地囑咐李昉:是他趙光義和苗廣義、趙普全程參與謀劃了陳橋兵變一事,授意將士們將黃袍披在剛剛酒醒的趙匡胤身上,眾將拜於庭下,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的。無論多麽蒼白的理由,正史怎麽寫,都是皇帝說了算。


    趙光義想:既然,丁少微也找不到苗廣義,現在,最能證明自己是否參與陳橋兵變的,隻剩下趙普,太祖時期,朝堂上唯一能跟自己抗衡的,也隻有趙普。如果沒有趙普,整個大宋朝廷,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都會成為當年晉王府的常客。如何讓趙普主動就範,乖乖地聽從自己的召喚,趙光義又開動了腦筋。


    趙光義手下的四大金剛:賈琰、程羽、陳從信、程德玄,如今隻剩下三個人,最懂自己的賈琰,前年(太平興國二年)就病逝了,沒了賈琰,趙光義感覺自己連個幫助出主意的人都沒了。程羽也很聰明,不過就是做事情太書呆子氣了。


    ◆ 宋揮玉斧


    如果說太平興國四年(979)有什麽特點,可以說這一年犯戰事。大宋從正月裏出兵北漢,這一年就沒閑著,不是打別人就是被打。這不,河北這邊還沒消停,西南那邊又扛上了。


    乾德三年(965),宋滅後蜀,大將王全斌力主繼續西進,攻取雲南的大理。太祖趙匡胤查看了後蜀地圖,覺得如果攻打大理,很可能會重蹈唐朝時久攻不下,兵力深陷南詔的尷尬境地,決定放棄大渡河以外的地方。於是用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劃了一條線,道:“此外非吾所有也”,這就是“玉斧劃界”的由來,也是天下第一長聯——大觀樓長聯中“宋揮玉斧”的出處。


    大理也如太祖趙匡胤所料,並沒做任何阻礙大宋南北統一的行為,反而主動要求成為大宋的藩屬國,不過,趙匡胤沒答應。直到宋神宗時,才允許大理前往開封納貢,宋徽宗時,大理國皇帝段和譽(《天龍八部》中的段譽)統治時,正式成為大宋的藩屬國,同時使用宋朝的“政和”年號。


    太平興國四年(979)九月,大宋剛打退北麵大遼的進攻,取得滿城大捷;十一月,西南麵又出現戰事,西南夷入侵,“寇鈔邊境”,掠奪邊境。


    漢代對分布於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總稱西南夷,趙光義立即擢升兵部郎中許仲宣為西川轉運使,讓他去平定邊患,解決爭端。


    許仲宣,字希粲,青州(今山東濰坊青州)人。後漢乾佑年間,十八歲的許仲宣,進士及第。大宋立國,許仲宣付朝廷述職,趙匡胤見他氣概容貌雄偉,甚是歡喜,提拔他為太子中允,北海知軍。後因功升任刑部郎中,主管永興軍府事。


    許仲宣並未出兵圍剿,《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親自來到大渡河邊,“諭以逆順,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以叛逆和歸順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運宣示,夷人全部歸服。


    許仲宣不費一兵一卒,隻用三寸不爛之舌就安定了西南邊亂。朝裏那些不甘心吃閑飯的就坐不住了,有言事官向趙光義奏報,說“江南用兵時,許仲宣吞沒國家錢財,中飽私囊。”


    大宋征伐南唐時,許仲宣擔任南麵隨軍轉運使,主管戰備物資糧餉的運輸事務。十多萬宋軍,遠在江南,一年多時間,供饋無闕,許仲宣可謂功不可沒。南唐平定後,許仲宣“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受職入朝謝恩時,召他升殿獎勵表彰,賜給緋色的官服。


    有人告他貪汙,許仲宣接到詔書,隻得迴京接受調查。趙光義令禦史台搜集全部財務會計簿查對,“凡數年而畢,無有欺隱。改廣南轉運使,會征交州”。查來查去,搞了幾年時間,結果查出了一個大大的清官,許仲宣沒有任何欺騙和隱瞞不報的事情,沒有貪腐一兩銀子。這就戲劇了,不知告他貪汙的人有沒有被處罰。


    此時,大宋正對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廣東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用兵。既然鬧了個大烏龍,趙光義對許仲宣也就放心了,派他做廣南轉運使,還是管戰備物資糧餉的運輸事務。


    ◆ 雄關漫道真如鐵


    三交城是春秋古城,是春秋時晉大夫竇犨的食邑。《方輿紀要》載:“三交城,太原府北十五裏,舊有三交驛,路通忻州。”三交城北控石嶺關,南鎮太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遼多由此進犯宋境。


    宋軍主動出兵伐遼,兵臨幽州城下,卻慘敗高梁河,趙光義隻得退守國內休養生息。為加強河東(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因在黃河以東,故稱山西這塊地方為河東)防禦,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趙光義又在太原故城以北十五裏處,設立三交行營,潘美被任命為三交行營總管。積粟屯兵,部署防禦。


    宋滅北漢,趙光義一氣之下火燒水淹太原城,毀掉了原為北漢國都的銅牆鐵壁,因此,此時的太原,隻是一個地名而已。潘美以太原為中心設置防線,這個防線卻連一座堅固的城池都沒有。


    九月的滿城一戰,大遼損失五萬人馬,遼景宗耶律賢不甘心就這麽被宋軍給欺負了,治愈心病最好的解藥就是再幹一票大的,也讓宋軍割點肉流點血。


    大宋在河北布防了十萬兵力,為什麽要派重兵,原因就是河北是平原,遼軍鐵騎衝破防線,就可以輕易越過黃河,抵達帝都開封;山西北部群山環繞,又有雁門關可守,因此在兵力布防上要比河北少得多。這次,耶律賢選擇宋軍防守薄弱的河東下手,占據代州雁門關,掃蕩山西。


    遼景宗耶律賢在代州雁門關外建立雁門、西涇、護國、南川等多處關寨,屯兵雁門關。十一月四日,尚食使石彥贇與都監董思願、劉緒、巡檢侯美,前往攻擊,破契丹千餘眾,獲鞍馬器仗甚眾。


    鄭州防禦使楊業,跟大遼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老於邊事,洞曉敵情。


    十一月七日,趙光義任命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也就是三交行營副總管),分領所部駐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門)。輔佐潘美,扞邊禦遼。


    出發前,“上密封囊裝,賜予甚厚。”趙光義密封錦囊給他,同時賞賜了豐厚的財物,可以說,在拉攏人心方麵,趙光義比趙匡胤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業到了代州,遼軍的噩夢就要來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十一月十五日,忻州傳來戰報,說與契丹交戰,破契丹數千眾,斬首四十五級,獲鞍馬鎧甲,並生擒十六人。


    緊接著,宋軍又在石嶺關南,大破契丹數萬眾,斬首一萬多級,獲駱駝五十三頭。


    兩次的小試牛刀,讓楊業的名字,響徹雁門關內外,深深地叩擊著遼景宗耶律賢的小心髒。


    針對大遼設置的關寨,在楊業的建議下,宋軍在在雁門關兩側的隘口上建起陽武寨、崞寨、西陘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門寨等九處堡寨。


    有潘美和楊業的堅守,大宋在河東的防線,比遼景宗耶律賢想象得要難打得多。


    ◆ 抗遼英雄楊家將


    楊業的父親楊弘信,麟州(今陝西神木北)人,因避諱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人稱他楊信。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嚴重,楊信身為麟州的土豪,地方豪強,自己組建武裝,和當時的契丹人、羌人爭奪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於是自封為麟州刺史。


    楊信有兩個兒子,老大楊崇貴,老二楊崇勳。


    適逢亂世,梟雄並起,楊信總要找個靠山,河東節度使劉崇,是北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勢力比較大,楊信就把大兒子楊崇貴,送到太原劉崇處做人質。為避劉崇之名,改“崇”為“重”,稱楊重貴。


    楊家一直以中原政權為正統,楊業到太原供職不久,郭威在開封建立後周,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楊信歸附後周,楊業及其妻折賽花落籍北漢。楊家父子分居兩國,各保一方,從此成為兩條道上的人。


    楊業對劉崇忠心耿耿,而且武藝高強,是難得的人才,北漢皇帝劉崇非常喜愛楊業這孩子,就讓他拜在太子劉鈞的門下,成為劉鈞的養子,自己的養孫,賜姓劉,改名劉繼業。


    楊業家傳的是三十六路梨花槍,但是楊業卻喜歡用刀,在北漢,他遍訪名師,遇到江湖異人金刀祖師,學會了八十一路金背砍山刀,征戰沙場所向披靡,人稱“金刀令公”劉繼業。


    以驍勇著稱的楊業先是擔任保衛指揮使,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楊業一生的主要時間都是在為北漢效力,由於楊業戰功卓著,北漢人稱其為“無敵”。


    《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楊業(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楊業的失敗告終。如楊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楊業跳進護城河泅水逃跑,後來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


    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楊業還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直到趙光義派劉繼元親自招降,楊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降北宋,趙光義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同時恢複他的本姓楊,北漢沒了,“繼業”就不必了,改名單字“業”,稱楊業。


    所以說,《楊家將》中的頭號人物老令公楊業,竟然跟大宋對抗了將近三十年的北漢功臣名將,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忠的君是北漢的君,報的國是北漢國,這或許是那些說書人覺得最尷尬的事。


    如果說楊業在北漢有什麽可圈可點的事跡,那就是他是北漢晉北邊防的抗遼英雄,“無敵將軍”。


    射雕引弓,策馬大漠孤煙,有良人相伴,要什麽繁華三千?楊業戍守邊關,夫人折賽花在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教授子女武藝。


    曆史上,楊業有七個兒子,《宋史?楊業傳》載:“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既歿,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後改名延昭)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楊業死後,朝廷將他的兒子供奉官楊延朗升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官延浦、延訓同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同為殿直官。


    楊家七子,到底誰是老大?


    大多數人認為楊延昭名列次子之前,首先受封,當為老大;也有人說,在陳家穀口戰死的楊延玉是老大,之所以把楊延昭放在前麵,是因為他最有名,而且官位高,故列於前。曆代傳說中,認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


    楊延昭到底算老幾?史書中沒說明,楊業何時出生,史書也沒有說明。不過,我們根據史書記載推斷一下,《宋史》載:“(楊業)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人,要行加冠禮,因二十歲的年紀身體尚未強壯,故稱弱冠。


    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是乾佑四年(951)。楊業弱冠追隨劉崇,假定951年,楊業任保衛指揮使是二十歲,那麽958年楊延昭出生時,楊業已經二十八歲。


    如果楊延昭是老大,他下麵還有六個弟弟,楊七郎出生時,楊業起碼已經四十多歲了。可見,說楊延昭是老大,這個說法站不住腳。楊延昭排行老六,倒是很有可能,若是這樣估算,楊大郎出生時,楊業至少已有十八歲了。


    如果楊延玉是長子,一切就好解釋了,上陣父子兵,史書上記載,楊延玉一直跟隨楊業作戰,直至戰死疆場。按照常理,楊業有長子,不可能帶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南征北戰的。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楊延玉是大郎,楊延昭作為楊六郎是實至名歸。


    民間口口相傳的楊家七子: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七郎楊延嗣,名字真正對上號的隻有六郎楊延昭,其他的都是浮雲。


    說來也怪,楊家七子都對楊家祖傳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情有獨鍾,對楊業成名的金刀反而沒什麽興趣。


    楊家槍法,楊延昭同楊延玉二人學得最好,楊延昭得了槍法的一個“巧”字,楊延玉得了一個“猛”字,兄弟二人從小就隨父親征戰疆場。


    楊業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職,但沒有出戰的記錄,曆史上明確繼承楊業衣缽的,隻有六郎楊延昭。同楊業一樣,楊延昭威震邊關,宋真宗趙恆稱讚為“治兵護塞有父風”。


    太祖皇帝趙匡胤,字元朗,由於要避諱,楊延朗入宋後改名楊延昭。


    也有史籍記載說,宋真宗趙恆夢見神人指引,告訴他趙家祖先是趙玄朗(民間傳說的財神爺趙公明)。趙恆追尊趙玄朗為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聖祖。所以財神爺趙公明是中國曆史唯一一位被封為皇帝的神仙。


    趙玄朗被封為皇帝後,玄、朗二字成為世人的避諱,孔聖人的封號“玄聖文宣王”也被改為“至聖文宣王”。由於要避諱財神爺趙玄朗,楊延朗後來改名楊延昭。


    延昭這個名字,取“天日昭昭”之意,發誓要為父親楊業的死討迴公道,昭雪冤屈,他就是《楊家將》演義中著名的三關大帥六郎楊景楊延昭。


    關於楊六郎的名字來曆,有學者據《大象列星圖》中關於星象的解釋做出推論,南鬥六星固主兵機,為大將之象,而作為大將之象的北鬥第六星主鎮幽燕北方,楊延昭長期對付燕地遼軍,遼國人把楊延昭看做是他們的克星,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因此稱他為楊六郎。遼國人是不是這麽想的,沒有人知道,這隻是宋人單方麵的推測。


    成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帶領七個兒子:大郎延玉、二郎延浦、三郎延訓、四郎延環、五郎延貴、六郎延昭、七郎延彬,在與遼軍的對陣中,節節勝利,捷報頻傳,楊家將的威名,不脛而走,響徹北疆。


    ◆ 雁門關之戰


    由於趙光義的主動挑釁,按下了宋遼之間的戰爭開關,這個開關一開,誰都不可能會主動投降認輸,戰爭就成了宋遼雙方的家常便飯。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二十日,遼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雁門關進發,這是大遼的第二次大舉南侵,時間相隔滿城之戰僅半年。


    雁門關位於山西忻州代縣城北四十裏處的雁門山中,萬裏長城有九座關隘要塞,被稱為“天下九塞”,在這九座要塞裏,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從西周開始,雁門關共發生大小戰爭兩千多次,雁門關見證了從西周以來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穆天子西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文姬歸漢、昭君出塞等等,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內外,多次大敗匈奴。


    此時的雁門關也成了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


    遼兵十萬南犯雁門關,接到戰報,主帥潘美立即召開戰前會議。經研究決定,繼續采用滿城之戰的南北包抄戰法,由潘美率主力正麵迎敵,楊業率敢死軍,由西陘口出雁門山,繞道敵後,南北夾擊,重創遼軍。


    計議已定,楊業留副將守衛雁門關,自己率“麾下數百騎自西徑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正在全力以赴進攻雁門的遼軍,做夢也沒想到,宋軍會來背後偷襲這一手。


    “楊”字大旗迎風招展,漫天遍野喊殺連天,遼軍徹底慌了,“我的媽的媽,我的姥姥;了不得了,宋軍殺過來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呢,哥哥兄弟,快點跑吧……!”遼軍大亂,紛紛奪路逃竄。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楊業決定先來個“斬首”行動。混戰當中,他發現遼軍旌旗簇擁之處,有一人騎著高頭大馬,斷定此人必是遼軍主帥,於是帶人殺了過去。


    此人正是遼軍統帥、駙馬蕭咄李,楊業掄起金背砍山刀殺至遼軍中軍,蕭咄李的左右護衛哪裏是楊業的對手,幾下子就被楊業砍瓜切菜一般給收拾了。


    沒了護衛的保護,蕭咄李就成了孤家寡人,他撥馬就跑,楊業在後麵就追。崎嶇的山道,全是雙方混戰在一起的兵將,哪裏能跑得了,楊業手起刀落,蕭咄李頓時人頭落地。


    主帥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成了一盤散沙,全都無心戀戰,十萬大軍不戰自潰。潘美和雁門關守軍見楊業襲擊成功,也紛紛帶兵殺出。


    遼軍大敗,逃向雲州(今大同),楊業揮軍掩殺,生擒遼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繳獲鎧甲馬匹無數。


    “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主將戍邊者多忌之。”自此以後,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遼軍但凡見到“楊”字大旗,直接撤離,能躲多遠就躲多遠,畢竟,沒有哪一個主帥想成為第二個被“斬首”的靶子。


    楊業以數百騎襲擊大遼十萬大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雁門關大捷的消息傳至帝都開封,趙光義開心得有些模糊。盡管宋軍在高粱河戰役中以慘敗收場,很快就在滿城之戰、雁門關之戰中扳迴了兩局,總算挽迴了顏麵。


    隨戰報一同寄到開封的還有一些將領的誹謗書,劾奏楊業之短。楊業在大敵臨關的危急時刻,有膽有識,英勇殺敵,趙光義對自己欽點的這位楊副帥很滿意,他將這些“謗書”封好,遣使送給楊業,以示對其信任。同時提升楊業為雲州觀察使,兼任鄭州、代州刺史,算是對楊業雁門關大捷的獎賞。


    雁門關一戰,遼景宗耶律賢在河東戰場上又吃了一場敗仗,而且損兵折將,這種窩囊氣擱誰也咽不下去!既然河東有“楊無敵”,那就再迴到河北好了,耶律賢決定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徹底打殘打垮河北的宋軍,好好教訓一下大宋皇帝趙光義。


    這次,他要禦駕親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