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在錯誤的指揮下,打了一場錯誤的遭遇戰,被遼軍給包了餃子。四麵楚歌,十麵埋伏,這場仗有多激烈,夜幕之下,麵對著十多萬宋軍,遼軍鐵騎如砍瓜切菜一般,來迴的衝撞廝殺,小小的高粱河區域,頓成人間的絞肉機,幾萬個鮮活的生命,就此喋血疆場。


    大宋皇帝趙光義大腿上挨了兩箭,乘坐著一輛驢車,狂奔一百多裏,遼將耶律休哥帶著傷乘坐馬車也跟著狂追了一百裏。在幽州通往涿州的官道上,一個是拚命地跑,一個是玩命地追,夾雜著時不時的雕翎箭雨,攔截廝殺,雙方玩出了一場曆史上最長的飆車馬拉鬆。


    遼軍追到涿州,耶律休哥見無法追上,怕中埋伏,命令大軍停止追擊,在高瓊、唿延讚等將領的護衛下,趙光義總算撿了條命。


    激戰了一夜,宋軍損兵折將,趙光義逃走涿州,除了他身邊的侍衛,沒有人知道,或者知道的人已經被遼軍斬殺。天亮時分,臣子們找不到皇上,心裏麵那不是一般的急,皇帝是死還是被俘,沒人知道。


    國不可一日無君,群龍無首,必將大亂,大宋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把控不好就可能會引發混戰,難道讓天下再一次四分五裂嗎?這正是石守信等大宋元老們最擔心的事情。


    皇上人選是現成的,不用找,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德昭了。於是,石守信聯合潘美、劉遇、史珪等大宋股肱將領,召開陣前緊急會議,大家一致同意擁立太祖嫡長子趙德昭為新君。很快,趙德昭被眾將擁至營中大帳,眾將一起跪倒,要求他當皇帝,重整旗鼓,統領全軍,殺敗遼軍。


    “如今契丹武力正盛,我軍新敗,皇上失蹤,軍心動蕩,社稷岌岌可危,天不可一日無日,國不可一日無君,我等願意擁立貴人為新皇,願我主重整旗鼓,蕩平北蠻,護我家邦,揚我國威,興我大宋,則天下幸甚,臣等幸甚!萬民幸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說完,眾將一齊向上叩頭。


    趙德昭連連的擺手,“使不得!使不得!這萬萬使不得……!”


    眾將愕然,這天底下還有不想當皇帝的?你是太祖趙匡胤的嫡長子,這天下本該就是該你傳承的!


    趙德昭道:“列位叔叔伯伯,你們很多都是跟隨太祖皇帝走南闖北的兩朝元老,股肱之臣,皇上平日裏待我等甚厚,現在,皇上音信全無,生死未卜,大家應該全力以赴,找到皇上,穩定軍心,整軍再戰,方為上策!”


    擁立新君,無異於犯上作亂,趙德昭不接這個皇帝,就是將所有的將士們放在火上烤,此事非同小可,弄不好那是要滿門抄斬的,這種事趙光義是有可能做得出來的!眾將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一時間亂哄哄的,說啥的都有。


    現在是什麽時候,此時是關乎大宋時局和命運走向的危急時刻,如果趙德昭向前一步,像他爹當年那樣,照葫蘆畫瓢,再搞一個“幽州兵變”黃袍加身,這天下就迴到了自己的手裏。可以說,此時此刻,是趙德昭一生中第二次能夠當皇帝的機會,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


    眼看著就能奪迴本屬於自己的江山,趙德昭卻退卻了。一旦他答應做這個皇帝,就算大家找到了趙光義,那也是個過氣的廢皇帝,即使不除掉趙光義,也會將他軟禁。這些擁立的將士們,不會讓趙光義好好的。畢竟以趙光義的性格,這些擁立新君的將領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肯定都會被趙光義處死。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誰都會不惜一切地保護新君趙德昭,除掉趙光義。


    趙德昭在最關鍵的時候,膽怯了,放棄了這麽一個大好的時機,這是慈悲呢?還是愚忠而不懂變通?也許隻有他自己知道。


    有人說趙德昭這孩子太老實,還有些木訥,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不是有點傻,其實,這正是德昭的處世之道。有老爹在的時候,他是最有可能成為儲君的人,如果太過張揚,整天張牙舞爪,酒肆勾欄,遛鳥泡妞,這樣的人還會有人願意推舉他做皇帝嗎?一直以來,趙德昭給人的感覺就是謹言慎行,為臣忠心,待人寬厚,平易近人,一心為國為民。


    幸福是什麽?其實幸福並不複雜,餓了,吃上一頓飽飯就是幸福;渴了,喝上一杯水就是幸福;困了,好好睡上一覺就是幸福;累了,放鬆清閑一下就是幸福;愛時,牽掛是幸福;離後,迴憶是幸福;車裏有油,兜裏有錢,四季有衣穿,這就是幸福。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趙德昭就是具有這種幸福感的人。


    今天擁立不成,也為趙德昭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隱患。幸福,對趙德昭來說,意味著馬上變成悲劇。


    ◆ 下旨撤軍


    高梁河之戰,趙光義敗得很狼狽,差點被耶律休哥給抓了俘虜。逃到涿州,隨軍太醫廢了好大的勁兒,將趙光義腿上的箭鏃取出,箭頭入骨很深,趙光義流了很多血,吃了不少苦頭,半個身子都不能動彈。趙光義發誓,從此之後,再也不禦駕親征了。


    趙德昭這邊把“皇上”推來推去,在涿州的趙光義得到消息,被嚇得半死,也氣得半死。


    趙光義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太祖趙匡胤死得太過突然,趙德昭沒能搶在趙光義前麵登上帝位。論政治經驗和武裝勢力,趙德昭是無法跟自己這個叔叔相比,然而,趙德昭的存在,一直是自己帝位的最大威脅。所以,對趙德昭的防範,趙光義一直不敢放鬆,每次出征或遠行,都要把趙德昭帶在身邊,單獨將他留在開封,不放心哪!這不,一天沒看到他,趙德昭竟然就要當皇帝了。


    有人竟然敢背著他玩擁立,這是誰的主意?誰有這麽大的膽!於是,趙光義立即派人到幽州傳旨,曉諭三軍將士:皇上現在涿州,一切安好,大家莫要慌張!詔令,戰事稍停,大軍疲憊,接到詔令,立即整軍,班師迴京,欽此!


    潘美、曹彬、石守信、宋偓等諸將,接到詔令,隻得聽命,由孟玄喆、崔彥進等人帶兵斷後,諸將心懷忐忑,各率本部人馬陸續向南迴撤。


    第二天,大軍到達涿州,諸將紛紛前來見駕問疾,大家都跟沒事人似的,既然自己說話還算數,趙光義也揣著明白裝糊塗。


    接上鑾駕,三軍人心稍安,趙光義下達口諭:詔令大軍即日班師迴朝。


    大宋單方麵撕毀了開寶七年的“宋遼和約”,捅了契丹的馬蜂窩,為鞏固伐遼成果,阻止遼軍南下,詔令定武節度使孟玄喆屯兵定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屯兵關南(指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三關以南的大片區域,今河北白洋澱以東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一帶),都鈐轄劉廷翰屯兵鎮州。


    七月二十八日,大軍迴到京師,伐遼之戰,以大敗收場。


    ◆ 秋後算賬


    迴到開封,趙光義數日沒有上朝,這次的箭傷差點要了他的老命,他要好好休養幾日。同時,他也在徹查,到底是誰能有這麽大的膽子,敢於背著他,擁立新君。


    這一查不要緊,擁立新君的全都是石守信這樣一些開國老臣,即使這樣,趙光義覺得自己也不能坐視不理,必須殺雞駭猴,以儆效尤。


    八月五日,將河南尹、西京(洛陽)留守兼中書令石守信,以從征燕京失利為由,給他定了個“督前軍失律”的罪,貶為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彰信軍節度使劉遇,以“坐所部失律”的罪名,貶為宿州觀察使;巡檢使史珪,以“所領軍隊徘徊觀望”的罪名,貶為定武行軍司馬。史珪就是和石漢卿共同誣陷,害死大宋名將、殿前都虞侯張瓊的那位。


    打了勝仗就該賞,就算打了敗仗,也得象征性地給軍人家屬發放撫恤金,這是曆朝曆代延續下來的慣例。一文錢都不舍得出,哪裏還會有人肯為朝廷賣命。


    迴到京師,由於北伐幽燕失利,趙光義好久沒有給太原之戰的功臣將士論功行賞。由於趙德昭的身份特殊,有人就慫恿趙德昭,抽空的時候幫忙問問,看看皇上什麽時候開始論功行賞,畢竟,罰的都罰了,該賞的也要賞,有些人還在等著領到賞銀,拿迴家蓋房子娶媳婦呢。再不發賞銀,將士們已經開始罵娘了!


    趙德昭出於對將士們的愛護,也為了安撫眾將,硬著頭皮進宮去找叔叔趙光義,向他奏報將士們征太原的賞賜事宜。


    趙光義還在生趙德昭的氣,謀立這件事,說明趙德昭在軍中人氣很旺,趙光義鬱悶了很久。現在趙德昭竟然出頭給將士們討要封賞,認定他此舉又是在收買人心,趙光義立即發飆,怒斥道:“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不要問了,等你小子當上皇帝後,再賞賜他們也不晚。一句話,把趙德昭給懟迴去了。


    趙德昭沒想到皇上還生著這麽大的氣,親叔叔也不行啊!這一幕,好像是在哪兒見過,或者經曆過,怎麽也想不起來了。


    趙德昭大駭,灰溜溜地離開上書房,樹上,兩隻花喜鵲嘰嘰喳喳地吵鬧著,似乎是在嘲笑他的愚蠢之舉。


    可憐的孩子,還是政治經驗太低,這個時候躲都來不及,偏偏又要去捅皇上這馬蜂窩,往他的傷口上撒鹽。可以說,誰都可以去提去說請賞的事,偏偏你趙德昭不行,你難道忘了謀立之事了嗎?我們這位心懷天下,慈悲眾生的賢王趙德昭,偏偏又是躺著中槍了。


    ◆ 逼死趙德昭


    趙德昭字日新,母賀皇後。打小就是一個“喜慍不形於色”的人,太祖也一直將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著力培養。


    乾德二年(964)出閣,皇子自幼養育在宮廷之中,成年後從宮中遷出自立府邸,皇帝老爹再給他一份政府公務員的工作,稱之為出閣。按照慣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衝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使”,趙匡胤為了更好地曆練德昭,沒有讓他過早地封王,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讓他多增長一些政治閱曆,漸漸進封為王。


    趙德昭也沒有辜負老爹的厚望,積極上進,從貴州防禦使,沒幾年,就被授任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至宰相。


    可惜的是,由於太祖趙匡胤離奇猝死,趙德昭始終沒有被封王。趙光義即位後,改封趙德昭“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大宋的永興軍路在陝西西安,慶曆二年(1042),朝廷設置京兆府(治所在今陝西西安),此處的京兆尹不是都城開封市市長,等於說京兆尹就是個虛職,估計趙德昭也高興不起來。後又封他為武功郡王,“詔與齊王廷美自今朝會宜班宰相之上”,詔令趙德昭和齊王趙廷美在朝會時,班位列在宰相之上,以示尊榮。


    早在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964),十四歲的皇子趙德昭就已經納檢校太傅、保信軍節度使,人稱“陳佛子”的陳思讓之女陳氏為妻。


    太平興國三年(978)二月,趙光義又將太子太傅王溥之女王氏許配給趙德昭為妻,同時冊封王氏為韓國夫人。這年冬天郊祀時,趙光義又加任趙德昭為檢校太尉。外人看起來,這叔叔對自己的大侄子還不錯,又是給娶媳婦又是封王的,相當的照顧。


    卻說趙德昭由於政治經驗不足,兩次都是躺著無辜中槍,上一次是擁立,這一次是請賞,他氣鼓鼓地迴到家中,心裏麵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惶恐至極,老叔這是還在懷疑自己要搶他的寶座當皇帝啊!


    趙德昭這人心思重,不善言語,也不願意與人多話,人不能總想著自己的不是,或者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否則,再進一步就是萬丈深淵,那些尋思著跳樓跳崖的,還是心結沒有打開。


    既然皇上懷疑自己要搶他的皇位,自己多說無益,最好的辯白就是死,死了,皇上對自己的疑慮將不攻自破。


    這世上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死了認慫,既然死的決心都有,那為什麽就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既能作繭自縛,何不破繭成蝶,不試一試怎麽知道能不能行。


    這裏麵,我們要說一件事情,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吧:眼前發生的某件事,自己似曾經曆過,但是怎麽想,也想不起來什麽時候在哪兒經曆過,很快,這種感覺瞬間就消失不見了。有人說,這興許是我們的靈魂在投胎前,有看過接下來這一生的整個劇本。這個劇本會在我們出生後的那一瞬間全給忘了,因此,任何的似曾相識似乎都不值得奇怪。如果我們看過了劇本,依舊選擇投胎,說明這一生一定會有一個極其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曆經磨難,去擁抱它,擁有它。所以,請不要輕易地放棄自己的人生。老人言: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這個理。


    司馬懿要不是因為活得久,熬死了諸葛亮,活過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操的孫子曹叡,也不會有後來的西晉王朝,司馬懿死後也不可能被追封為宣皇帝。


    南京燕子磯,有一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立的救命木牌,木牌兩麵寫著“想想死不得”,給那些想在此處了結餘生、撒手紅塵的輕生者以當頭棒喝,很多來這裏投江的人看到木牌,從而死念頓消,懸崖勒步,重新開始了自己的人生。


    苦難是一所大學,它讓我們學會了堅強,否極泰來,有些時候,再堅持一下,一切就好了!佛家講“自殺是最大的殺生”,如果輕易地放棄生命,等做了傻事,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然而,趙德昭,趙得招,此時也認為自己沒招了。皇上都已經說了,“等你當了皇帝再封賞,”老叔這是懷疑自己要跟他爭皇位,如果自己不死,按照趙光義的脾氣,他也會派人送來一壺毒酒。一山不容二虎,如今已經到了“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地步。


    “我將何去何從……?”趙德昭一遍一遍地質問著自己,最是無情帝王家,如果有來生,他寧願不要生在帝王之家。


    既然遭到趙光義的懷疑和猜忌,與其被人所殺,不如自殺,自殺還能不拖累自己的妻兒。


    史載,趙德昭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趙惟正,次子趙惟吉,三子趙惟固,四子趙惟忠,五子趙惟和。除次子趙惟吉明確記載其生母為“鄭國夫人陳氏”外,其他四子都沒有說明他們是誰所生。韓國夫人王氏嫁給趙德昭才僅僅一年的時間,生一子的可能性比較大,史書上沒有記載趙德昭另外三個兒子的生母是哪一位。


    為自證清白和維護尊嚴,趙德昭決定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宋史》就一句話記載:“德昭退而自刎。”這是官方給與的說法。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戶,取割果刀自刎。”趙德昭迴到府中,問侍從帶刀了嗎,侍從迴答說王府之內不敢帶刀,於是趙德昭跑到酒樓,把門反鎖,用削水果的刀自刎而死。


    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說趙德昭喜歡吃肥豬肉,吃多了把自己身體吃壞了,結果中毒而死。天下養豬吃肉,已經傳承了數千年,也沒聽說過,誰是吃豬肉給毒死的,很明顯這種說法站不住腳,顯然是在掩蓋趙德昭的真正死因。


    關於趙德昭的死法,還有一種說法出自野史,說趙德昭迴到府中,當晚中毒而死,下毒的人不用說,除了趙光義,天下哪裏還能找出第二個人選。


    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二十七日,年僅二十九歲的一代賢王,“玻璃心”的趙德昭因為這樣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送了命。這一天,汴河水在宋城(趙匡胤當年的封地,宋朝名字的由來地)洶湧著,奪堤而出。


    “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趙光義聞訊,又驚又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道:“癡兒何必這樣呢!”


    趙光義明麵上是在哭,實則肚子裏樂開了花,終於又扳倒了一個政治強敵,他此時流的不過是鱷魚的眼淚罷了。幹嚎了幾聲,趙光義轉身就起駕離開了,下令追贈趙德昭為中書令,追封為魏王,賜諡號為懿,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趙德昭一死,封賞將士的事,就沒人敢再提了。


    ◆ 滿城大捷


    為了報複宋軍的進犯,太平興國四年(979)九月初三,遼景宗耶律賢派遣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領十萬鐵騎自南京(今北京)分兩路南下,企圖攻占鎮州。


    東路軍由韓匡嗣、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率領,沿平原開進;西路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趨,九月三十日,遼軍進抵滿城(今河北保定滿城區)集結。


    趙光義在高粱河戰敗,料定遼軍必將反攻,南撤時,在鎮州、定州、關南這些要衝之地,全都設下重兵防守。趙光義定下的總體防禦戰略是:“會兵、設伏、夾擊之”,將定州、鎮州、關南三地的軍隊匯集起來,集中兵力,共同防禦。同時準其便宜從事,並授陣圖予諸將。為徹底阻擊遼軍南下,八月十六日,趙光義又派遣潘美駐屯河東三交口,抵禦山西南下的遼軍。


    接到遼兵進犯的消息,按照趙光義的“會兵、設伏、夾擊之”戰略,鎮州都鈐轄(河北前敵總指揮)劉廷翰率部急行軍二百餘裏,列陣於徐河(今滿城區北部的漕河)南岸;關南守將崔彥進率所部自關南北上黑蘆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轉向西進,沿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很快,鎮州兵馬鈐轄李漢瓊、定州守將崔翰、孟玄喆也領兵趕到徐河岸邊。


    趙光義在布置河北防線時親授陣圖給眾位守將,要求眾將按照陣圖排兵布陣,指揮打仗。八萬宋軍瞬間集結到徐河南岸,崔翰下令按趙光義所授陣圖,布下八個方陣,以此阻止遼軍渡河南下。


    趙光義太高估了自己,高粱河一戰,他還沒吸取教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這種理想當中的事想想可以,千萬別當真,好奇會害死貓,蹩腳的軍事指揮,再結合這種紙上談兵的戰法,那可是在拿八萬宋軍的性命開玩笑。


    同時,宋軍的總指揮也不符合常理,低級軍官(都鈐轄劉廷翰)代表皇帝指揮高級軍官(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誰敢不服,那就是抗旨不遵,趙光義的用意或許是想讓自己不在前線指揮作戰時,仍能牢牢控製前線的軍隊,不在前線,勝似前線。


    光祿大夫趙延進登高遠望,發現遼軍騎兵“東西亙野,不見其際”,宋軍按照趙光義的部署分為八陣對峙,每陣之間間隔百步,相當於一百米,力量過於分散,容易被敵人分割殲滅。


    趙延進不看不當緊,一看嚇一跳,宋軍八個方陣,各自為戰,這是擺明了要讓人家分開了屠殺,一根筷子輕輕掰折斷,一捆筷子才能牢牢抱成團,才更有戰鬥力。


    趙延進立即向崔翰建議,馬上改八陣為二陣,集中兵力對敵,否則無力阻擋契丹鐵騎的橫衝直撞,如果被敵人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那就慘了!


    趙延進道:“主上將邊事委托給我們,不過是期望克敵製勝罷了。如今敵人兵力如此強大,而我軍零星分散,氣勢相差甚遠,如果敵軍挾勢圍困,將要如何應對!我們不如合軍進擊,可以決一勝負。如果違背詔令能獲勝,不比喪師辱國更強嗎?”


    定州知州崔翰猶豫不決,恐怕違反了皇上的命令不好交待。道:“萬一不捷,則若之何?”當初趙光義想要征伐大遼,眾將都不表態,隻有崔翰站出來,力挺趙光義,結果,宋軍損兵折將。


    趙延進道:“倘有喪敗,那我獨當其責!”


    危急關頭,鎮州都監李繼隆當場拍胸脯表示:“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監軍大人都表示願意承擔兵敗的罪名,崔翰終於下定決心,將八陣改為二陣,前後唿應,宋軍士氣大振。


    這場仗打得有意思,如果說大宋皇帝是個蹩腳的軍事指揮家,遼方主將韓匡嗣也好不到哪裏去,此人也是一個軍事門外漢,毫無戰場經驗,跟趙光義半斤對八兩。


    這邊,宋軍變八陣為二陣,需要準備的時間,為了穩住遼兵,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崔翰便遣使赴遼營以詐降計誆騙韓匡嗣。


    耶律休哥認為宋軍雖然經過高梁河的敗仗,並未大傷元氣,勸韓匡嗣嚴陣以待,防止宋軍使詐。韓匡嗣為人傲慢,他的耳朵聽不進任何人的規勸,遼軍由此放鬆了警惕。


    接著,假裝投降的宋軍按約定開始渡河,韓匡嗣得到信息,還在做著美夢,渡過河的宋軍突然發動襲擊,韓匡嗣登時目瞪口呆,感覺自己被耍了,一時間慌了手腳。


    遼軍慌亂而潰,韓匡嗣引兵向西敗逃,在西山設伏的崔彥進,再次重創遼軍,韓匡嗣殘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


    宋軍大獲全勝,追擊至遂城,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戰馬千餘匹、老幼三萬口,另繳獲眾多牛羊、鎧甲、車帳等不計其數。


    耶律休哥本來就有防備,臨危不亂,率所部且戰且退,安全撤迴遼境,遼軍才得以保存一支有生力量。遼西路軍耶律善補聽聞韓匡嗣兵敗,亦收兵而還。


    滿城之戰是宋遼戰史上遼軍首次主動入侵宋境的一場戰爭,宋軍在頗為不利的局麵下以弱勝強,違反聖旨用兵,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捷,化解了河北鎮州、定州、關南防線的軍事危機。


    此戰,宋軍斬殺遼軍上萬人,俘虜三萬多人,遼軍十萬大軍損失過半,短時間內很難恢複元氣。這麽重要的一場戰役,《宋史》中竟然一筆帶過,或許是認為自己使詐僥幸打贏的,這種事並不光彩的原因。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也隻是做了如下記載:“三戰大破之,獲人馬、牛羊、鎧甲數十萬”。


    “冬十月庚午,捷書聞,手詔褒之。”得到滿城戰報,趙光義大喜,沒有追究諸將的責任,也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發詔褒獎眾將。趙延進因功遷升為右監門衛大將軍、知鎮州。


    ◆ 終得封賞


    滿城大捷,趙光義又有了吹噓自己用兵如神的資本,大咖一高興,就喜歡在朋友圈發發紅包,皇上一高興,臣子們的福利就來了。


    趙德昭死了,收買人心的事情現在該輪到趙光義自己做了,此時的趙家皇帝,滿腦子都是除掉政敵之後的酣暢。平定北漢有功的將士們,你們有福了,十月二十九日早朝,新鮮出爐的封賞來了。


    齊王趙廷美進封為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官司空;次相沈義倫(因避太宗趙光義名諱而改名沈倫)加官左仆射;次相盧多遜兼兵部尚書;檢校太師曹彬兼侍中;楚昭輔、崔彥進、李漢瓊都加官檢校太尉;南院使潘美加官檢校太師;大內部署王仁贍加官檢校太傅;給事中石熙載加官刑部侍郎;大將白進超、崔翰、劉廷翰、田重進、米信都領諸軍節度使,文武從臣皆升官晉爵,三軍將士補發賞銀。


    一場沸沸揚揚口水不斷的求封賞事件,至此畫上了一個充滿遺憾的句號。


    除掉了趙德昭這顆眼中釘肉中刺,趙光義的算盤還沒打完,他想要的是一家獨攬大宋皇權。按照昭憲太後的遺命《金匱之盟》約定,在他的身後,還有四弟秦王趙廷美和大哥的幼子趙德芳排隊等著接班呢。若想皇位在他趙老三這一係傳承,他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