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看著每況愈下的國勢,李煜憂心如焚,每每在半醉半醒之時,借悲歌來紓解憂愁。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李煜崇佛向善,崇經弘法,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堪稱天下第一居士。
金陵城西有座清涼山,山上的清涼寺是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祖庭。法眼宗是由五代時的“法眼大禪師”文益禪師所創,他的《三界唯心》歌,標題為心,實際指眼。歌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自五祖弘忍大師在東山大闡佛法,禪宗都是以《金剛經》來印心,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成佛教法,更是讓文人士大夫對《金剛經》推崇倍至,奉為至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成為天底下讀書人最喜聞樂道的盛事。
文益大師門下數十位弟子都是大江南北學修並重的高僧祖師,五代十國時期,法眼宗成為天下最炙手可熱的禪門修學。
一天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弟子茫然不知,隻有法燈泰欽和尚迴答說:“解鈴還須係鈴人”,從此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文益圓寂後,法燈泰欽禪師接任清涼寺住持大和尚。
李煜還是鄭王時,就經常跟法燈泰欽禪師一起探究佛法,當時,大江南北到清涼寺學習“法眼心法”的佛子絡繹不絕。
你的愛好有時候就是別人刺向你的溫柔一刀。趙匡胤早知道李煜信佛,為了刺探南唐的虛實,他決定派個人到江南,這次,他決定派個小和尚,借著佛教的外衣,打入南唐宮廷。湖北地方官吏向趙匡胤舉薦少年神童江正,趙匡胤一見就喜歡上了這孩子,詢問之下,江正願意削發為僧,投到清涼寺法燈泰欽禪師門下。
在趙匡胤的安排下,江正毫無懸念地成為法燈禪師的弟子。聰明人幹啥都是一把好手,沒出幾個月,江正對《楞嚴經》《大悲咒》《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全能倒背如流,由於深懂佛理,人稱其為“小長老”。
法燈泰欽禪師經常入宮講經,作為貼身弟子,江正經常隨行入宮。“小長老”用袈裟作偽裝,迷惑李煜,慫恿李煜慷慨布施,廣建佛寺,度人學佛,澤被蒼生,狂燒國庫的銀子。
李煜成了繼梁武帝之後,又一位“居士皇帝”,佛教在江南又呈現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興旺景象。
在南唐,剃度出家的比丘,待遇等同國家的公務員,一切費用花銷,皆由府庫調撥。出家做和尚,一不用交稅,還可以免除兵役,不用死於非命,還有工資貼補家用,如此一來,誰還會不願意做和尚呢?
而在北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原一帶經過周世宗柴榮滅佛,大量的佛寺被毀壞,出家人被迫還俗,佛門元氣大傷,十多年來,依舊慘淡經營。
開寶七年(974)六月,法燈泰欽禪師圓寂後,“小長老”江正繼承了“法眼宗衣缽”,成了清涼寺住持。作為法眼宗傳人,小長老頻繁出入宮廷,為李煜講經,真正成為大宋安插在江南的一雙“法眼”。
李煜恨不得親自侍奉佛陀,順治皇帝的那首《歸山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似乎就是李煜心境的最佳寫照。
作為一國之主,出家不行,那就在宮中修行。李煜與小周後雙雙身披海青,虔誠地跪在佛前,祈求佛祖保佑南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長時間的叩拜,以至於前額都磕出了一個大包。
李煜對佛教的狂熱,小長老看在眼中,喜在心裏。他稱讚李煜“功德無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唐一朝君臣,全都禮佛念佛,各個都是菩薩,金陵儼然成為人間樂土,西天佛國。滿朝文武,醉生夢死,這正是趙匡胤求之不得的!
那個幫助李煜寫勸降書的改革家潘佑,不能眼睜睜看著南唐就這麽日益衰削,他一遍又一遍地勸李煜振作起來,早點迷途知返,憤切上疏,“後主雖數賜手劄嘉歎,終無所施用”。文死諫武死戰。在寫完第八封勸諫書,潘佑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愔愔,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己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則奸迴,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奸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中書舍人張洎趁機非議潘佑,李煜受到鼓動,遂發怒,將潘佑下獄,“家國愔愔,如日將暮”,潘佑不忍看著南唐滅國,在獄中懸梁自盡,年僅三十六歲。
處士劉洞賦詩吊之,雲:“千裏長江皆渡馬,十年養士得何人!翻憶潘郎章奏內,愔愔日暮好沾巾。”
◆ 憤青誤國
李煜一邊接二連三地除掉那些“不識大體”的臣子,自我麻醉;另一邊,小長老的諜報工作一天也沒停歇。不但如此,小長老還有意結交一些南唐憤青,讓他們為大宋做事。
那日,在清涼寺,小長老結識了一位科場失意的秀才,池州縣太爺的公子樊若水,這是一個典型的南唐憤青。
樊若水,字仲師,池州人,他的爺爺在吳國做過金壇縣令,老爸在南唐做過漢陽、石埭縣令。樊若水人很聰明,作為官家子弟,從小就恃才傲物,心高氣傲,把誰都不放在眼裏,總想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科場落第之後,他很不甘心,就給皇帝李煜寫信,提出一些強國方案,理政建議,並奉上了幾首得意詩作,其中一首開篇之句就是“大漠孤煙落日圓。”
李煜是南唐文章妙手,詞壇扛把子,樊若水的幾首歪詩,怎麽能入得了他的龍目法眼,當場扔進了廢紙簍,還時不時地拿這事當笑話來說。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隻能是背影。樊若水不甘心就此老死鄉野,泯沒江湖,他想求進步謀發展,就在金陵做起“南漂”。
由於經常往清涼寺跑,慢慢地就結識了小長老江正。言談之中,小長老見樊若水頗有才華,噴起國事來,喋喋不休,一針見血,對南唐一百個不滿意。
江正覺得此子可用,便開導他道:“泱泱華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古到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大唐太宗李世民,奉天承運,力統天下,使得萬邦來服,鑠震海宇。僖宗李儇以來,生民塗炭久已,天下一統必將是大勢所趨。當今之時,大宋征伐南北,天下割據政權僅存南唐吳越。吳越小國,必不能擋大宋虎狼之師,江南獨木難支,天下必將歸為一統。吾觀大宋天子趙匡胤,頗有太宗皇帝李世民之風,乃真龍也!”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樊若水聽明白了,他決定擇明主而事之,到大宋那邊求取仕途。可是沒兩把刷子,跑到東京也不一定就能做到官,要得到趙匡胤的賞識,自己又拿什麽做見麵禮呢?
大宋要攻取南唐,最大的障礙是長江,無論你再能打,如果過不了江,也隻能止步於此,望江興歎,周世宗就是個例子,他三征南唐,最多就是奪取了江北十四州,江那邊就是肉,看到卻吃不到,南唐還是好好的。
他決定將金陵附近江麵的軍事數據全部拿到手,再給大宋天子獻上《平唐策》,以此作為自己的進身之階。
長江是南唐最重要的軍事屏障,險要位置均有駐軍布防。於是,樊若水白天裝作在長江邊垂釣,晚上收集軍事情報。為了測得相關數據,樊若水把繩子的一頭係在石頭上,大捆的放置在船艙內,夜裏神不知鬼不覺地劃向對岸,反複勘測江麵的寬度和水流的緩急。對長江渡口、圩堰、關卡、要塞、江麵寬度等,一一做好標注。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在采石磯,樊若水想到了長眠於此的詩仙李白。李白一生仕途不得意,而自己為了不埋沒鄉野,也做著迫不得已的事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采石磯與對麵的天門山夾江對峙,樊若水反複測量,發現這裏江麵最窄,可以搭橋渡江,他認定這裏就是大宋最佳的渡江地點。如果能在大江上搭座橋,那麽大宋進軍就再無後顧之憂。
要在唐軍眼皮子底下測量長江,這是掉腦袋的事情,肯定不能公開行事,隻能暗中活動。經人介紹,樊若水來到采石磯附近的廣濟寺當了一名和尚,借此身份掩人耳目,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采石磯一段江麵,來來迴迴勘測了十幾迴。
要搭建浮橋,必須要有固定浮橋的橋墩。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這瀘定橋就是由數根鐵鏈,連接大渡河的兩端的橋墩,鋪設木板而成的。
為了給浮橋找一個牢靠的橋墩,樊若水就以“廣種福田”的名義,建議廣濟寺在牛渚山臨江處鑿石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過往船隻的平安。
樊若水親自督工,不到兩個月,石洞石塔順利完工,浮橋的橋墩也有了著落。
開寶三年(970),樊若水將測定的水文地理資料繪製成圖後,便離開廣濟寺,直奔宋都東京去也。
這天,趙匡胤正和眾大臣商議如何攻打南唐,侍衛來報,有個從江南來的書生樊若水,要求麵見聖上,求取官職。
趙匡胤聽聞江南書生來求官,料定此人定有真才實學,便宣他上殿。
樊若水首先向趙匡胤獻上了一份大禮:他親手繪製的《橫江圖說》,一張突破長江天險的地圖;接著,樊若水又向趙匡胤獻上《平南策》,“請造浮梁以濟師”。他建議趙匡胤在長江上搭建一座浮橋,宋軍就可以順利突破長江天險,兵臨金陵城下。
趙匡胤看後龍顏大悅,笑道:“朕得此橫江圖,南唐李煜小兒已盡入我囊中矣!”
當即命人給樊若水賜座,親切地問道:“你叫樊若水,為什麽要取‘若水’這個名字呢?”
樊若水道:“草民自幼喜好讀書,看到唐朝有個尚書右丞叫倪若水,為人剛直,甚是仰慕,所以也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
此話一出口,旁邊侍立的大臣差點兒沒笑噴了。原來唐朝那個大臣叫倪若冰,不叫倪若水。“冰”字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一點,如果不仔細看,難免會把“冰”看成“水”。
趙匡胤雖然行武出身,當上皇帝後,也開始愛上讀書,對古代的一些君君臣臣的史料還是知道的。他佯裝不知,笑嗬嗬地道:“看來你對古人的事跡知道的還不少呢,不錯不錯,那朕就給你改個名字,你就叫樊知古吧。”
大宋皇帝親賜嘉名,這是何等的榮耀,樊若水立即跪倒,山唿萬歲,謝主隆恩!
趙匡胤要為樊知古加官進爵,樊知古道:“請聖上準許知古參加進士考試,臣想憑真才實學考中進士,到時候再任命臣官職,若臣不中,那是臣才疏學淺,臣願意一生白衣。”趙匡胤點頭應允。
很快,樊知古參加東京的科考,進士及第,經吏部銓選,授舒州軍事推官,並獲得參與征伐南唐軍務的資格。
根據樊若水的《平南策》,趙匡胤真的開始著手準備建橋。這可是曆史上前無古人的一項驚世之舉,兩個敢為天下先的人走在了一起,一個敢想,一個敢幹;一個出錢,一個出力。一切都有可能。
作為總設計師,樊知古全程參與整個建造工作。人有的時候就是欠一個說法,缺乏安慰,樊知古終得重用,深感皇恩浩蕩,敢不效死命。
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當李煜還在醉生夢死之際,他不知道,那個讓他曾經嘲笑不止的無名小輩,如今已經成了大宋的軍事高參。一個樊知古,能抵百萬兵。
一介草民樊若水叛逃的消息很快傳迴南唐,大臣們紛紛要求嚴懲其家屬。李煜又怯於趙匡胤的威勢,不敢把那樊氏家人怎麽樣,隻能軟禁了事。很快,大宋使者來到南唐,要求帶樊若水的家人到東京,李煜不敢得罪宋廷,就隻得將樊若水家人待若上賓,又是送禮,又是賠罪。得罪叛國者的家人,就是得罪趙匡胤,殷情小心,向他們賠罪,就是奢望他們能在趙匡胤麵前為自己美言幾句。
可憐一代國主如此奴顏婢膝,仰人鼻息;可惜了一代大才含恨離鄉,若水變知古。沒有誰對誰錯,各打五十大板。
◆ 知己知彼
《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武子教導主帥,不要拿國家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沒有勝算的戰役不要打,真正的勝利是打敗了敵人,自己的實力還能得到提高,兩敗俱傷不是真勝利。打仗須做好一切準備功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為征伐南唐,趙匡胤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開寶三年(970),南唐落魄秀才樊若水投奔大宋,獻上“建浮橋以渡宋軍攻取南唐”的《平南策》,在荊湖之地,趙匡胤依照樊若水的計策建造了數千艘黃黑龍船。
開寶四年(971),大宋首先滅掉南漢,徹底解決了南部疆域問題,斬斷南唐一切可能的外援。割據政權,除了北部的北漢,隻剩下東南方的南唐和吳越。為避免南唐吳越聯手,趙匡胤采取積極拉攏吳越,孤立南唐的策略。
開寶五年(972)閏二月,大宋行使反間計,借刀殺人,讓南唐自斷臂膀。李煜賜死了南都留守林仁肇,大宋輕鬆除掉了南唐最能打的第一虎將。
開寶六年(973)四月,趙匡胤派遣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以給李煜過生日為噱頭,刺探虛實。
盧多遜,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後周顯德初年,考中進士,授任秘書郎、集賢殿修撰。大宋立國,曆任祠部員外郎、權知貢舉、兵部郎中、太原知府,入為翰林學士。
盧多遜博涉經史,聰明強記,喜用術數,有謀略,計謀常常成功。趙匡胤喜歡讀書,盧多遜就讓史館的圖書管理員告訴自己,趙匡胤每次都借閱了什麽書,他也取一套相同的書,快速閱讀一遍,等到趙匡胤問到書中的事情時,盧多遜都對答如流,這讓趙匡胤對他刮目相看,同僚們也都很佩服他。
在翰林院時,每次召對,盧多遜常常攻擊趙普的短處,讓趙普很是不爽,因為互撕,二人一直不和。趙普常對人說“身為開國舊臣,總被權幸大臣中傷”,這權幸大臣指的就是盧多遜。
開寶六年,盧多遜出使南唐,迴朝後升任中書舍人、參知政事。後官至吏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兵部尚書等職,成為大宋初期的宰相。
盧多遜出使南唐,一到金陵,就展開糖衣炮彈攻勢。對南唐上下都很客氣,又是送禮,又是請客,很快和南唐君臣打成一片。
南唐人發現,跟之前頤指氣使的“天使”(上朝派來的使臣)相比,這位天使非常溫和謙卑,很懂禮貌,很仁義。南唐君臣很感動,他們很快和盧多遜成了好哥們。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盧多遜跟一群即將亡國之人搞得這麽近乎,隻能說明,盧多遜醉翁之意不在酒。
等到盧天使大人坐船離開金陵時,南唐的大臣們都紛紛送至江邊,依依不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哥們,你慢走啊,有空來玩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盧多遜走了,留給南唐上下一肚子的失落感。
船到宣化口,還沒出南京水域,盧多遜忽然命令將船靠岸。
盧多遜立即派人跑迴金陵,向南唐後主李煜稟報了自己的一個想法,“國主大人,你知道的,我是史官館長,我突然想起來,朝廷計劃重修天下圖籍經典,現在隻差你們江東幾個州的,希望你們能給我一份,我順便帶迴去,讓我完成使命。”狐狸終於露出自己的尾巴。
既然都認了哥們,再加上南唐又是大宋的屬國,李煜隻好安排中書舍人徐鍇,連夜將江東的地理謄畫一份,贈給盧多遜。
就這樣,盧多遜輕而易舉地將江東十九州的地理形勢、屯兵遠近、人口多寡等資料全部拿到手,交給宋太祖趙匡胤。對於盧多遜的意外收獲,趙匡胤非常高興。
搞到了地圖,趙匡胤便對南唐的形勢、山川、人口、兵力部署情況,一覽無餘,了然於心。
◆ 給天下人一個出兵的理由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擒賊先擒王,趙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經給過南唐後主李煜三次體麵投降的機會,都被李煜拒絕了。
第一次招降是在禮賢齋建好時。
趙匡胤在安頓好李從善之後,就命人開始修建禮賢齋,這是專為李煜打造的一套豪宅。裏麵的裝飾風格全部仿照江南園林,樓榭亭台,小橋流水,花草魚蟲,應有盡有。
禮賢齋建好後,趙匡胤馬上讓李從善給李煜寫信,讓李煜來東京做禮賢齋的主人。並向李煜保證,隻要他來,自己不僅不會傷害他的性命,還會保他一生榮華富貴。這其實就是要李煜投降,隻不過,說法比較委婉而已。
李煜當然知道這是怎麽迴事,他當即向趙匡胤表示,自己在江南挺好,不想去禮賢齋。人沒到錢要到,李煜又派人送去了大量金銀珠寶表示感謝。
第二次招降是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
開寶七年(974)秋,趙匡胤派東上閣門使梁迥出使南唐,詔李煜進京,參加祭天儀式。
梁迥見到李煜,開口便問道:“天子特意為國主準備了別墅豪宅禮賢齋,你怎麽不去住呢?”
李煜恭敬地答道:“天子建造的宮殿,這是何等的禮遇啊,我怎麽承受得起。”
見李煜這樣說,梁迥隻能報以嗬嗬,他說明來意,道:“天子在今冬準備舉行祭祀儀式,行柴燎禮,如此盛會,國主可一定要前去助興啊!”
趙匡胤詔李煜入東京,是想在開戰前扣押李煜,南唐大臣陳喬和張洎早已識破趙匡胤的計謀,他們向李煜打手勢使眼色,極力勸阻李煜進京。
李煜心中盤算著如何推托,見梁迥並沒有挑明這是趙匡胤的意思,於是,就裝作沒聽懂的樣子,打個哈哈,這事就算搪塞過去了。
趙匡胤親自派人,還是沒請動李煜,李煜又硬氣了一迴。
第三次招降是以冬獵為由,詔李煜入京。
趙匡胤已經為進攻南唐做好了充分的部署,梁迥的無功而返,也是他意料之中的。擒賊先擒王,為了控製南唐,他再次派知製誥李穆出使南唐,以冬獵為理由,詔請李煜進京。他讓李穆這迴要把話講明說透,不給李煜反駁的機會。
果然,李穆開門見山,直接傳達了趙匡胤的最高指示:“天子冬天要舉行冬獵,要你務必前去助陣!”
李煜還是老主意,不去!去,就迴不來了,丟了性命沒關係,不能讓祖宗的江山毀在自己手裏。他推辭道:“我病了,實在無法陪天子打獵,請轉告天子,讓天子體諒下我的病體。”
李穆見李煜還是不想去,也不想再留什麽情麵,直言道:“你前幾次也說自己生病了,這次還這樣搞,能不能換點新鮮的托辭?”
李煜黯然道:“卑躬屈膝,稱臣納貢,事奉大國是為求生存,現在如果跟你入京,隻有死路一條。”
李穆冷笑道:“入朝與否,國主自己做主吧。大宋軍隊精銳,物力雄厚,你這小小的江南恐怕抵擋不了我大宋精銳的兵鋒,你可要想清楚了,不要自貽後患。”
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示弱了一輩子的李煜,在大宋使臣麵前終於又硬氣了一把,他麵無表情,冷冷地說道:“我已考慮清楚,打與不打,悉聽尊便,入京就免了!”
李穆道:“如果真要開戰,江南必敗!”
李煜道:“如果敗了,我將攜全家老小自焚,決不苟活!”
勸降談崩了,李穆氣唿唿地甩袖走了,李煜呆呆地坐在寶座上。
心事數莖白發,生涯一片青山。君王不幸,詞家幸,你有金戈鐵馬,我有似水柔情,一首《九月十日偶書》,隨後在南唐宮中,淺吟低唱起來: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黃花冷落不成豔,紅葉颼飀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狼吃羊從來是不用跟羊講道理的。在趙匡胤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的同時,他也做好了征伐南唐的軍事部署。
開寶七年(974)九月,趙匡胤派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任命滅蜀功臣曹彬為主帥,與李漢瓊、田欽祚先行到荊南征發戰艦,任命平漢功臣潘美為副帥,與劉遇、梁迥等人率領步兵南下江陵,做好進攻南唐前的一切準備。
李煜稱病,不願入朝東京。趙匡胤這迴不想再等了,就以李煜“不朝”之名,昭告天下,興師伐唐。
開寶七年(974)十月,詔命曹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艦都部署,潘美為督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升州是當時南唐國都金陵所在的州名,為占領金陵,預先封主帥一個金陵的官名,也為博個好彩頭,這是趙匡胤一貫的招數。
同時,趙匡胤又任命吳越國國主錢俶為升州東南麵行營招撫置使,賜戰馬二百匹,並任命丁德裕率領禁軍一千人為錢俶先鋒,同時擔任錢俶部的監軍。
一場多路出擊、水陸並進、架橋和作戰等部署有序的軍事行動開始了。但見:
大江東去,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金戈鐵馬,盔明甲亮,旌旗飄揚。大宋兵分五路,浩浩蕩蕩,殺奔唐都金陵。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李煜崇佛向善,崇經弘法,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堪稱天下第一居士。
金陵城西有座清涼山,山上的清涼寺是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祖庭。法眼宗是由五代時的“法眼大禪師”文益禪師所創,他的《三界唯心》歌,標題為心,實際指眼。歌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自五祖弘忍大師在東山大闡佛法,禪宗都是以《金剛經》來印心,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成佛教法,更是讓文人士大夫對《金剛經》推崇倍至,奉為至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成為天底下讀書人最喜聞樂道的盛事。
文益大師門下數十位弟子都是大江南北學修並重的高僧祖師,五代十國時期,法眼宗成為天下最炙手可熱的禪門修學。
一天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弟子茫然不知,隻有法燈泰欽和尚迴答說:“解鈴還須係鈴人”,從此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文益圓寂後,法燈泰欽禪師接任清涼寺住持大和尚。
李煜還是鄭王時,就經常跟法燈泰欽禪師一起探究佛法,當時,大江南北到清涼寺學習“法眼心法”的佛子絡繹不絕。
你的愛好有時候就是別人刺向你的溫柔一刀。趙匡胤早知道李煜信佛,為了刺探南唐的虛實,他決定派個人到江南,這次,他決定派個小和尚,借著佛教的外衣,打入南唐宮廷。湖北地方官吏向趙匡胤舉薦少年神童江正,趙匡胤一見就喜歡上了這孩子,詢問之下,江正願意削發為僧,投到清涼寺法燈泰欽禪師門下。
在趙匡胤的安排下,江正毫無懸念地成為法燈禪師的弟子。聰明人幹啥都是一把好手,沒出幾個月,江正對《楞嚴經》《大悲咒》《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全能倒背如流,由於深懂佛理,人稱其為“小長老”。
法燈泰欽禪師經常入宮講經,作為貼身弟子,江正經常隨行入宮。“小長老”用袈裟作偽裝,迷惑李煜,慫恿李煜慷慨布施,廣建佛寺,度人學佛,澤被蒼生,狂燒國庫的銀子。
李煜成了繼梁武帝之後,又一位“居士皇帝”,佛教在江南又呈現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興旺景象。
在南唐,剃度出家的比丘,待遇等同國家的公務員,一切費用花銷,皆由府庫調撥。出家做和尚,一不用交稅,還可以免除兵役,不用死於非命,還有工資貼補家用,如此一來,誰還會不願意做和尚呢?
而在北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原一帶經過周世宗柴榮滅佛,大量的佛寺被毀壞,出家人被迫還俗,佛門元氣大傷,十多年來,依舊慘淡經營。
開寶七年(974)六月,法燈泰欽禪師圓寂後,“小長老”江正繼承了“法眼宗衣缽”,成了清涼寺住持。作為法眼宗傳人,小長老頻繁出入宮廷,為李煜講經,真正成為大宋安插在江南的一雙“法眼”。
李煜恨不得親自侍奉佛陀,順治皇帝的那首《歸山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似乎就是李煜心境的最佳寫照。
作為一國之主,出家不行,那就在宮中修行。李煜與小周後雙雙身披海青,虔誠地跪在佛前,祈求佛祖保佑南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長時間的叩拜,以至於前額都磕出了一個大包。
李煜對佛教的狂熱,小長老看在眼中,喜在心裏。他稱讚李煜“功德無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唐一朝君臣,全都禮佛念佛,各個都是菩薩,金陵儼然成為人間樂土,西天佛國。滿朝文武,醉生夢死,這正是趙匡胤求之不得的!
那個幫助李煜寫勸降書的改革家潘佑,不能眼睜睜看著南唐就這麽日益衰削,他一遍又一遍地勸李煜振作起來,早點迷途知返,憤切上疏,“後主雖數賜手劄嘉歎,終無所施用”。文死諫武死戰。在寫完第八封勸諫書,潘佑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臣乃者繼上表章,凡數萬言,詞窮理盡,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諂偽,遂使家國愔愔,如日將暮。古有桀、紂、孫皓者,破國亡家,自己而作,尚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則奸迴,敗亂國家,不及桀、紂、孫皓遠矣。臣終不能與奸臣雜處,事亡國之主。陛下必以臣為罪,則請賜誅戮,以謝中外!”
中書舍人張洎趁機非議潘佑,李煜受到鼓動,遂發怒,將潘佑下獄,“家國愔愔,如日將暮”,潘佑不忍看著南唐滅國,在獄中懸梁自盡,年僅三十六歲。
處士劉洞賦詩吊之,雲:“千裏長江皆渡馬,十年養士得何人!翻憶潘郎章奏內,愔愔日暮好沾巾。”
◆ 憤青誤國
李煜一邊接二連三地除掉那些“不識大體”的臣子,自我麻醉;另一邊,小長老的諜報工作一天也沒停歇。不但如此,小長老還有意結交一些南唐憤青,讓他們為大宋做事。
那日,在清涼寺,小長老結識了一位科場失意的秀才,池州縣太爺的公子樊若水,這是一個典型的南唐憤青。
樊若水,字仲師,池州人,他的爺爺在吳國做過金壇縣令,老爸在南唐做過漢陽、石埭縣令。樊若水人很聰明,作為官家子弟,從小就恃才傲物,心高氣傲,把誰都不放在眼裏,總想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科場落第之後,他很不甘心,就給皇帝李煜寫信,提出一些強國方案,理政建議,並奉上了幾首得意詩作,其中一首開篇之句就是“大漠孤煙落日圓。”
李煜是南唐文章妙手,詞壇扛把子,樊若水的幾首歪詩,怎麽能入得了他的龍目法眼,當場扔進了廢紙簍,還時不時地拿這事當笑話來說。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隻能是背影。樊若水不甘心就此老死鄉野,泯沒江湖,他想求進步謀發展,就在金陵做起“南漂”。
由於經常往清涼寺跑,慢慢地就結識了小長老江正。言談之中,小長老見樊若水頗有才華,噴起國事來,喋喋不休,一針見血,對南唐一百個不滿意。
江正覺得此子可用,便開導他道:“泱泱華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古到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大唐太宗李世民,奉天承運,力統天下,使得萬邦來服,鑠震海宇。僖宗李儇以來,生民塗炭久已,天下一統必將是大勢所趨。當今之時,大宋征伐南北,天下割據政權僅存南唐吳越。吳越小國,必不能擋大宋虎狼之師,江南獨木難支,天下必將歸為一統。吾觀大宋天子趙匡胤,頗有太宗皇帝李世民之風,乃真龍也!”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樊若水聽明白了,他決定擇明主而事之,到大宋那邊求取仕途。可是沒兩把刷子,跑到東京也不一定就能做到官,要得到趙匡胤的賞識,自己又拿什麽做見麵禮呢?
大宋要攻取南唐,最大的障礙是長江,無論你再能打,如果過不了江,也隻能止步於此,望江興歎,周世宗就是個例子,他三征南唐,最多就是奪取了江北十四州,江那邊就是肉,看到卻吃不到,南唐還是好好的。
他決定將金陵附近江麵的軍事數據全部拿到手,再給大宋天子獻上《平唐策》,以此作為自己的進身之階。
長江是南唐最重要的軍事屏障,險要位置均有駐軍布防。於是,樊若水白天裝作在長江邊垂釣,晚上收集軍事情報。為了測得相關數據,樊若水把繩子的一頭係在石頭上,大捆的放置在船艙內,夜裏神不知鬼不覺地劃向對岸,反複勘測江麵的寬度和水流的緩急。對長江渡口、圩堰、關卡、要塞、江麵寬度等,一一做好標注。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在采石磯,樊若水想到了長眠於此的詩仙李白。李白一生仕途不得意,而自己為了不埋沒鄉野,也做著迫不得已的事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采石磯與對麵的天門山夾江對峙,樊若水反複測量,發現這裏江麵最窄,可以搭橋渡江,他認定這裏就是大宋最佳的渡江地點。如果能在大江上搭座橋,那麽大宋進軍就再無後顧之憂。
要在唐軍眼皮子底下測量長江,這是掉腦袋的事情,肯定不能公開行事,隻能暗中活動。經人介紹,樊若水來到采石磯附近的廣濟寺當了一名和尚,借此身份掩人耳目,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采石磯一段江麵,來來迴迴勘測了十幾迴。
要搭建浮橋,必須要有固定浮橋的橋墩。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這瀘定橋就是由數根鐵鏈,連接大渡河的兩端的橋墩,鋪設木板而成的。
為了給浮橋找一個牢靠的橋墩,樊若水就以“廣種福田”的名義,建議廣濟寺在牛渚山臨江處鑿石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過往船隻的平安。
樊若水親自督工,不到兩個月,石洞石塔順利完工,浮橋的橋墩也有了著落。
開寶三年(970),樊若水將測定的水文地理資料繪製成圖後,便離開廣濟寺,直奔宋都東京去也。
這天,趙匡胤正和眾大臣商議如何攻打南唐,侍衛來報,有個從江南來的書生樊若水,要求麵見聖上,求取官職。
趙匡胤聽聞江南書生來求官,料定此人定有真才實學,便宣他上殿。
樊若水首先向趙匡胤獻上了一份大禮:他親手繪製的《橫江圖說》,一張突破長江天險的地圖;接著,樊若水又向趙匡胤獻上《平南策》,“請造浮梁以濟師”。他建議趙匡胤在長江上搭建一座浮橋,宋軍就可以順利突破長江天險,兵臨金陵城下。
趙匡胤看後龍顏大悅,笑道:“朕得此橫江圖,南唐李煜小兒已盡入我囊中矣!”
當即命人給樊若水賜座,親切地問道:“你叫樊若水,為什麽要取‘若水’這個名字呢?”
樊若水道:“草民自幼喜好讀書,看到唐朝有個尚書右丞叫倪若水,為人剛直,甚是仰慕,所以也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
此話一出口,旁邊侍立的大臣差點兒沒笑噴了。原來唐朝那個大臣叫倪若冰,不叫倪若水。“冰”字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一點,如果不仔細看,難免會把“冰”看成“水”。
趙匡胤雖然行武出身,當上皇帝後,也開始愛上讀書,對古代的一些君君臣臣的史料還是知道的。他佯裝不知,笑嗬嗬地道:“看來你對古人的事跡知道的還不少呢,不錯不錯,那朕就給你改個名字,你就叫樊知古吧。”
大宋皇帝親賜嘉名,這是何等的榮耀,樊若水立即跪倒,山唿萬歲,謝主隆恩!
趙匡胤要為樊知古加官進爵,樊知古道:“請聖上準許知古參加進士考試,臣想憑真才實學考中進士,到時候再任命臣官職,若臣不中,那是臣才疏學淺,臣願意一生白衣。”趙匡胤點頭應允。
很快,樊知古參加東京的科考,進士及第,經吏部銓選,授舒州軍事推官,並獲得參與征伐南唐軍務的資格。
根據樊若水的《平南策》,趙匡胤真的開始著手準備建橋。這可是曆史上前無古人的一項驚世之舉,兩個敢為天下先的人走在了一起,一個敢想,一個敢幹;一個出錢,一個出力。一切都有可能。
作為總設計師,樊知古全程參與整個建造工作。人有的時候就是欠一個說法,缺乏安慰,樊知古終得重用,深感皇恩浩蕩,敢不效死命。
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當李煜還在醉生夢死之際,他不知道,那個讓他曾經嘲笑不止的無名小輩,如今已經成了大宋的軍事高參。一個樊知古,能抵百萬兵。
一介草民樊若水叛逃的消息很快傳迴南唐,大臣們紛紛要求嚴懲其家屬。李煜又怯於趙匡胤的威勢,不敢把那樊氏家人怎麽樣,隻能軟禁了事。很快,大宋使者來到南唐,要求帶樊若水的家人到東京,李煜不敢得罪宋廷,就隻得將樊若水家人待若上賓,又是送禮,又是賠罪。得罪叛國者的家人,就是得罪趙匡胤,殷情小心,向他們賠罪,就是奢望他們能在趙匡胤麵前為自己美言幾句。
可憐一代國主如此奴顏婢膝,仰人鼻息;可惜了一代大才含恨離鄉,若水變知古。沒有誰對誰錯,各打五十大板。
◆ 知己知彼
《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武子教導主帥,不要拿國家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沒有勝算的戰役不要打,真正的勝利是打敗了敵人,自己的實力還能得到提高,兩敗俱傷不是真勝利。打仗須做好一切準備功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為征伐南唐,趙匡胤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開寶三年(970),南唐落魄秀才樊若水投奔大宋,獻上“建浮橋以渡宋軍攻取南唐”的《平南策》,在荊湖之地,趙匡胤依照樊若水的計策建造了數千艘黃黑龍船。
開寶四年(971),大宋首先滅掉南漢,徹底解決了南部疆域問題,斬斷南唐一切可能的外援。割據政權,除了北部的北漢,隻剩下東南方的南唐和吳越。為避免南唐吳越聯手,趙匡胤采取積極拉攏吳越,孤立南唐的策略。
開寶五年(972)閏二月,大宋行使反間計,借刀殺人,讓南唐自斷臂膀。李煜賜死了南都留守林仁肇,大宋輕鬆除掉了南唐最能打的第一虎將。
開寶六年(973)四月,趙匡胤派遣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以給李煜過生日為噱頭,刺探虛實。
盧多遜,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後周顯德初年,考中進士,授任秘書郎、集賢殿修撰。大宋立國,曆任祠部員外郎、權知貢舉、兵部郎中、太原知府,入為翰林學士。
盧多遜博涉經史,聰明強記,喜用術數,有謀略,計謀常常成功。趙匡胤喜歡讀書,盧多遜就讓史館的圖書管理員告訴自己,趙匡胤每次都借閱了什麽書,他也取一套相同的書,快速閱讀一遍,等到趙匡胤問到書中的事情時,盧多遜都對答如流,這讓趙匡胤對他刮目相看,同僚們也都很佩服他。
在翰林院時,每次召對,盧多遜常常攻擊趙普的短處,讓趙普很是不爽,因為互撕,二人一直不和。趙普常對人說“身為開國舊臣,總被權幸大臣中傷”,這權幸大臣指的就是盧多遜。
開寶六年,盧多遜出使南唐,迴朝後升任中書舍人、參知政事。後官至吏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兵部尚書等職,成為大宋初期的宰相。
盧多遜出使南唐,一到金陵,就展開糖衣炮彈攻勢。對南唐上下都很客氣,又是送禮,又是請客,很快和南唐君臣打成一片。
南唐人發現,跟之前頤指氣使的“天使”(上朝派來的使臣)相比,這位天使非常溫和謙卑,很懂禮貌,很仁義。南唐君臣很感動,他們很快和盧多遜成了好哥們。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盧多遜跟一群即將亡國之人搞得這麽近乎,隻能說明,盧多遜醉翁之意不在酒。
等到盧天使大人坐船離開金陵時,南唐的大臣們都紛紛送至江邊,依依不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哥們,你慢走啊,有空來玩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盧多遜走了,留給南唐上下一肚子的失落感。
船到宣化口,還沒出南京水域,盧多遜忽然命令將船靠岸。
盧多遜立即派人跑迴金陵,向南唐後主李煜稟報了自己的一個想法,“國主大人,你知道的,我是史官館長,我突然想起來,朝廷計劃重修天下圖籍經典,現在隻差你們江東幾個州的,希望你們能給我一份,我順便帶迴去,讓我完成使命。”狐狸終於露出自己的尾巴。
既然都認了哥們,再加上南唐又是大宋的屬國,李煜隻好安排中書舍人徐鍇,連夜將江東的地理謄畫一份,贈給盧多遜。
就這樣,盧多遜輕而易舉地將江東十九州的地理形勢、屯兵遠近、人口多寡等資料全部拿到手,交給宋太祖趙匡胤。對於盧多遜的意外收獲,趙匡胤非常高興。
搞到了地圖,趙匡胤便對南唐的形勢、山川、人口、兵力部署情況,一覽無餘,了然於心。
◆ 給天下人一個出兵的理由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擒賊先擒王,趙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經給過南唐後主李煜三次體麵投降的機會,都被李煜拒絕了。
第一次招降是在禮賢齋建好時。
趙匡胤在安頓好李從善之後,就命人開始修建禮賢齋,這是專為李煜打造的一套豪宅。裏麵的裝飾風格全部仿照江南園林,樓榭亭台,小橋流水,花草魚蟲,應有盡有。
禮賢齋建好後,趙匡胤馬上讓李從善給李煜寫信,讓李煜來東京做禮賢齋的主人。並向李煜保證,隻要他來,自己不僅不會傷害他的性命,還會保他一生榮華富貴。這其實就是要李煜投降,隻不過,說法比較委婉而已。
李煜當然知道這是怎麽迴事,他當即向趙匡胤表示,自己在江南挺好,不想去禮賢齋。人沒到錢要到,李煜又派人送去了大量金銀珠寶表示感謝。
第二次招降是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
開寶七年(974)秋,趙匡胤派東上閣門使梁迥出使南唐,詔李煜進京,參加祭天儀式。
梁迥見到李煜,開口便問道:“天子特意為國主準備了別墅豪宅禮賢齋,你怎麽不去住呢?”
李煜恭敬地答道:“天子建造的宮殿,這是何等的禮遇啊,我怎麽承受得起。”
見李煜這樣說,梁迥隻能報以嗬嗬,他說明來意,道:“天子在今冬準備舉行祭祀儀式,行柴燎禮,如此盛會,國主可一定要前去助興啊!”
趙匡胤詔李煜入東京,是想在開戰前扣押李煜,南唐大臣陳喬和張洎早已識破趙匡胤的計謀,他們向李煜打手勢使眼色,極力勸阻李煜進京。
李煜心中盤算著如何推托,見梁迥並沒有挑明這是趙匡胤的意思,於是,就裝作沒聽懂的樣子,打個哈哈,這事就算搪塞過去了。
趙匡胤親自派人,還是沒請動李煜,李煜又硬氣了一迴。
第三次招降是以冬獵為由,詔李煜入京。
趙匡胤已經為進攻南唐做好了充分的部署,梁迥的無功而返,也是他意料之中的。擒賊先擒王,為了控製南唐,他再次派知製誥李穆出使南唐,以冬獵為理由,詔請李煜進京。他讓李穆這迴要把話講明說透,不給李煜反駁的機會。
果然,李穆開門見山,直接傳達了趙匡胤的最高指示:“天子冬天要舉行冬獵,要你務必前去助陣!”
李煜還是老主意,不去!去,就迴不來了,丟了性命沒關係,不能讓祖宗的江山毀在自己手裏。他推辭道:“我病了,實在無法陪天子打獵,請轉告天子,讓天子體諒下我的病體。”
李穆見李煜還是不想去,也不想再留什麽情麵,直言道:“你前幾次也說自己生病了,這次還這樣搞,能不能換點新鮮的托辭?”
李煜黯然道:“卑躬屈膝,稱臣納貢,事奉大國是為求生存,現在如果跟你入京,隻有死路一條。”
李穆冷笑道:“入朝與否,國主自己做主吧。大宋軍隊精銳,物力雄厚,你這小小的江南恐怕抵擋不了我大宋精銳的兵鋒,你可要想清楚了,不要自貽後患。”
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示弱了一輩子的李煜,在大宋使臣麵前終於又硬氣了一把,他麵無表情,冷冷地說道:“我已考慮清楚,打與不打,悉聽尊便,入京就免了!”
李穆道:“如果真要開戰,江南必敗!”
李煜道:“如果敗了,我將攜全家老小自焚,決不苟活!”
勸降談崩了,李穆氣唿唿地甩袖走了,李煜呆呆地坐在寶座上。
心事數莖白發,生涯一片青山。君王不幸,詞家幸,你有金戈鐵馬,我有似水柔情,一首《九月十日偶書》,隨後在南唐宮中,淺吟低唱起來: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黃花冷落不成豔,紅葉颼飀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狼吃羊從來是不用跟羊講道理的。在趙匡胤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的同時,他也做好了征伐南唐的軍事部署。
開寶七年(974)九月,趙匡胤派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任命滅蜀功臣曹彬為主帥,與李漢瓊、田欽祚先行到荊南征發戰艦,任命平漢功臣潘美為副帥,與劉遇、梁迥等人率領步兵南下江陵,做好進攻南唐前的一切準備。
李煜稱病,不願入朝東京。趙匡胤這迴不想再等了,就以李煜“不朝”之名,昭告天下,興師伐唐。
開寶七年(974)十月,詔命曹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艦都部署,潘美為督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升州是當時南唐國都金陵所在的州名,為占領金陵,預先封主帥一個金陵的官名,也為博個好彩頭,這是趙匡胤一貫的招數。
同時,趙匡胤又任命吳越國國主錢俶為升州東南麵行營招撫置使,賜戰馬二百匹,並任命丁德裕率領禁軍一千人為錢俶先鋒,同時擔任錢俶部的監軍。
一場多路出擊、水陸並進、架橋和作戰等部署有序的軍事行動開始了。但見:
大江東去,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金戈鐵馬,盔明甲亮,旌旗飄揚。大宋兵分五路,浩浩蕩蕩,殺奔唐都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