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何愁國朝不興


    這些人抗洪救災的經驗可比普通官員豐富多了。


    河南防洪抗洪督導組的組長乃是督察院正三品左僉都禦史黃逸鋒,其品級雖然說不如從二品的巡撫,但是他卻是督察院的人,天生就是監督官員的,更何況,人家是督導組的組長,還是手持王命而來,這傳統意義上來說,就是欽差,權限相當大。


    所以哪怕是溫玉森,對這個督導組的組長黃逸鋒也是不敢有任趙的怠慢,督導組剛到,他就是告知了相關的災情,並請示後續工作。


    不過黃逸鋒卻是沒有仗著欽差的身份胡亂插手,他來之前就已經是很清楚自己的責任了,他就是來監督的,並不插手具體的事務。


    隻要溫玉森不做出什麽大錯誤,導致出現大問題的話,他就當自己不存在,要不然的話,雖然自己算得上是欽差,手握大權,但是真搞出問題了,身家性命也別指望能夠保住了。


    人家溫玉森好歹是封疆大吏,這運氣後了,以後是要進入內閣成為侍郎甚至尚書的,這能不得罪還是別得罪的好。


    黃逸鋒不插手,不過他手底下的督導組的其他成員,其實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開始指導當地的軍民進行抗洪。


    溫玉森得到了這幾個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的幫忙,也算是鬆了一口氣。


    督導組的成員們,除了幾個督察院派來督查的禦史外,其他的都是專業人才,內閣從各部門抽調過來的,都是擁有豐富的抗洪救災經驗,有實踐經驗也有理論水平。


    這些專業人才,比普通的地方官員靠譜多了。


    僅僅是兩天時間,就是整理出來了完善的抗洪措施,期間黃河水位也是越來越高,並且還是出現了一個小缺口,不過剛好有一艘海軍的內河戰艦在附近,出現險情後,不等後方的官員通報呢,其艦長就是當機立斷,直接下令駕船進入缺口,然後直接坐沉。


    八十多噸的戰艦,雖然說也不算大,但是缺口一開始也小,好歹也是堵住了一大半,隨後又是緊急抽調了兩艘滿載砂石的貨船坐沉堵缺口,如此才算是堪堪沒有讓缺口進一步擴大。


    然後官府迅速抽調民眾去堵住缺口,隨後一整個團的預備師官兵增援而來,不過缺口很難重新徹底堵上,所以他們迅速轉移了目標,開始在後方利用地形修築堤壩,避免災情的進一步擴大。


    這個時候,他們提前準備的那些備用堤壩也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雖然堤壩一開始並不算高,但是黃河上決堤的缺口也不算太大,尤其是還經過了海軍的一艘乙等內河戰艦和兩艘民船的坐沉,堵住了大半缺口。


    所以早期的洪水並不算多!


    在多達近萬人的奮戰之下,一天後,備用堤壩初步成型,隨後,緊急增援而來的三萬多青壯和一萬五千名將士也是投入了修築堤壩。


    總數達到五萬人日以繼夜的在加固修築備用堤壩,最後成功的在水位上漲之前,完成了備用堤壩的修築。


    杜絕了洪水進一步向內陸蔓延!


    但是雖然缺口重新堵上,但是這幾天時間裏,依舊有大量的河水通過這個缺口流向後方,大片的土地被淹沒。


    而備用堤壩以內的大片土地以及村莊,更是徹底化為一片湖泊,田地消失了,村莊也徹底消失了。


    僅僅是這一次的險情,就導致了數百人的死亡、失蹤。而其中參與抗洪的陸海軍將士就陣亡、失蹤二十多人,其他的則是參與抗洪的青壯居多。


    至於後方的普通百姓,則是已經提前轉移,倒是沒有遭到什麽傷亡。


    然而財產的損失卻是非常龐大的,不僅僅是現有財產的損失後,這緊急轉移出來的五千多民眾已經失去了他們家園,就算以後洪水退卻了,恐怕這一片地方短時間內也沒辦法生活居住了,這五千多人安置起來也是個麻煩事。


    不過好說好歹,總算是沒有造成大規模的洪澇,這讓溫玉森安心了不少。


    當溫玉森初步安心的時候,在黃河下遊的淮河流域,江北道的官員們卻更是提心吊膽的!


    在雨一天一天的下,雖然說的隻有一開始是暴雨,後麵的都是中小雨,但是卻依舊造成了河水暴漲!


    而更加重要的是,江北道本地降雨也就算了,偏偏河南、皖北道那邊也是普降暴雨,這些可都是上遊地區啊,這些上遊的洪水,不管會不會給皖北道和河南造成災害,但是最後肯定還是要流向下遊的。


    而江北道就是倒黴催的下遊!


    這意味著,淮河不僅僅要承擔本地的大量降雨,同樣還需要承擔黃河中遊的洪水!


    所以,雖然說目前來說,淮河流域的情況整體還算是安定,本地的降雨並沒有造成什麽大範圍的洪災,但是他們卻是知道,這真正的考驗還沒有來呢。


    等淮河各支流的中上遊以及黃河中遊的大量洪水沿江而下的時候,才是真正考驗淮河下遊的時候!


    但是根據天氣預報的判斷,以及河南、皖北道那邊五百裏加急快馬通報的消息,很明顯,這兩個地方的降雨量非常大,這也就意味著,洪水非常大。


    督導組裏的工部派來的水利司的官員經過計算後,得出了非常悲觀的結論,那就是以目前淮河流域的堤壩,根本無法抵抗如此大規模的洪水!


    怎麽辦?


    淮河的泄洪量是有限的,哪怕是加固,加高堤壩,也是沒有太大的作用了。


    水太多,無法迅速排出進入大海的話,就會留在淮河流域,進而造成整個淮河流域的水位暴漲。


    到時候,恐怕整個江北都要化為一片湖泊了!


    經過多方討論後,他們開始了製定了主要的防洪措施,那就是緊急提高洪澤湖的麵積以及堤壩的高度,厚度,對洪澤湖地區進行擴容,以容納更多的洪水。


    避免過多的洪水瞬間衝擊淮河堤壩,造成決堤,進而淹沒大片區域。


    洪澤湖,這個湖泊並不是天然的產物,一開始其實隻有幾個小湖泊而已,而黃河奪淮入海後,導致水位暴漲,經常造成洪澇,為了治理洪澇,前明永樂年間開始重鑄洪澤湖大堤,最後形成了一段數十公裏長大規模堤壩。


    前明各朝代的一百多年裏,也是先後加固加高該堤壩,由此形成了洪澤湖這麽一個大型的淡水湖。


    大乾統一全國後,也是把修築洪澤湖堤壩作為一個重點工程,並嚐試著花費巨資,把土堤壩換成石堤壩。


    不過時間比較短暫,所以成效有限。


    如今,眼看著洪水超過了淮河的容量,甚至預計會超過洪澤湖堤壩的抗洪能力,緊急加高加固洪澤湖大堤也就成為了最為緊要的任務。


    如今洪澤湖大堤上,超過十五萬青壯和軍人正在進行施工!


    沒辦法,沒有和後世一樣有著大型的工程機械的情況下,想要短時間內加固加高堤壩,也隻能是堆人了。


    實際上,江北道這邊的防洪抗洪工作,在四月底就已經是開始了,因為金陵城派出了五百裏加急進行通報,江北道的官員們接到消息後,那裏敢怠慢啊,立即就是開始組織人手進行防洪工作了。


    而要防洪,最主要的工程就是加固加高洪澤湖大堤了。


    官府為了抗洪,直接采用了征召模式,從江北道各州府、皖北道部分地區直接征召青壯。


    除了青壯外,軍方也是大力協助,附近地區的部隊,不管是主力部隊還是預備師,基本上都是緊急調動前往,此外還大量組織其他地區的部隊緊急增援。


    相對黃河中遊,大乾更加重視淮河中下遊的安全。


    因為淮河中下遊更加危險!


    如果說,河南那邊的抗洪救災,隻是一地的抗洪救災,那麽江北道的抗洪救災,那麽就是集合了大乾的大量力量了!


    短短幾天內,十五萬人就是陸續抵達然後開始施工!


    與此同時,軍方還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物資,那就是水泥!


    這年頭,軍方才是水泥的最大用戶,修築各類工事都會采用水泥,他們直接從戰略物資倉庫裏調運了大批的水泥充當抗洪物資。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水泥並不是直接運往江北,因為江北那邊還下著雨呢,水泥可沒辦法快速幹燥凝固。


    這些水泥其實都是直接在天氣良好,已經開始烈日高照的鎮江等地區直接製作水泥磚,然後把這些大型的水泥磚裝船通過運河運往施工地。


    這些水泥磚,乃是用來取代石塊的。


    因為短時間內,他們無法獲得大量的平整石條用來修築大堤,而水泥磚則是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直接澆築就行。


    不過時間緊迫,水泥也很難短時間內徹底幹燥,所以用處還是不大。


    更主要的還是需要靠原始的辦法,直接用砂石加高加固大堤!


    看著十五萬人在湖堤上日夜不停的施工,就算是看過大場麵的軍方將領都是忍不住的驚歎,這種大工程,絲毫不亞於一場戰略決戰啊!


    至於那些地方官員,則是更加驚歎了!


    這種大工程,平常時候可是幹不出來的,不僅僅是緊急強行征召青壯容易惹出來麻煩,而且即便是有了青壯,這花費也不是一般的大。


    而這一次,江北地方財政不用擔心,因為這一次抗洪救災,所需的一切經費,都將會由王室銀行、大乾銀行聯合墊付,事後地方財政頂多就是隻需要出一小部分,而大頭則是中央財政買單!


    有錢有人,這洪澤湖大堤也是一天比一天的厚,高,而且速度相當快!


    但是,大乾官府修築河堤快,但是黃河的洪水來的也不慢!


    洪澤湖大堤上,十多萬人正在奮力工作著,他們從遠處挖來泥土,石頭,然後通過人力挑運或者是獨輪車運輸到大堤上。


    與此同時,後方還有大量的四輪馬車,雙輪馬車滿載著木樁、成型的石條等前往大堤上。


    為了緊急加固大堤,大乾官方已經是動員了幾乎整個江北道的民眾,除了直接上堤壩修築的青壯外,其實後方還有相當多的人工作著。


    動員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洪澤湖大堤的加固也是相當快速。


    不過這個時候,黃河中遊以及淮河上遊的洪水也是奔騰而來了。


    這些洪水倒不是咻的一聲就全部跑過去了,而是源源不斷的從上遊湧上來。


    河流看似依舊平緩,但水位卻是一天比一天的高。


    淮河下遊的排水量,已經是逐漸無法承受,於是乎,大量的水就是停留在了洪澤湖,並導致洪澤湖的水位迅速上漲。


    洪澤湖是一片非常廣闊的區域,以往中間還有大片的沼澤,附近也有大量的村莊和農田,但是隨著水位的逐步上漲,沼澤徹底化為了湖泊。


    以往並不相連的大大小小的湖泊,開始逐步連成一片!


    洪澤湖的一側的一個小村子裏,湖水逐步上漲,已經是掩護了地形比較低的大片區域,而村莊裏的人們正在拖家帶口的進行緊急轉移。


    昨天鎮上來人,說要緊急轉移的時候,很多村民都是不願意甚至是排斥的,因為這裏是他們的家,有著他們的土地和房屋,如今官府卻是讓他們轉移,這無疑是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家園和土地,那裏願意啊。


    因此昨天隻有少數人聽從官府的組織進行了轉移。


    但是誰想到,這水位越來越高,昨天夜裏水位已經是逼近了村莊,這個時候,就算是再頑固的人,也是知道,他們的家園保不住了。


    這才是開始收拾東西拖家帶口的進行轉移!


    但是,整體的氣氛卻是非常的悲傷,好多人看著洪水淹沒了村外自己的田地,哭的那叫嘶聲裂肺。


    這一邊哭著,一邊拿著自己為數不多可以帶走的家產跟著大部隊開始轉移。


    看著村民開始轉移,一個正七品官員,也就是當地的鎮長楊東平也是忍不住歎氣!


    背井離鄉的不僅僅是他們這些普通村名,就算是他這個當官的也同樣如此!


    這些普通村民都還不知道,但是他卻是知道,要放棄的不僅僅是幾個村莊,而將會是一大片區域,包括他的城鎮。


    等洪水上來後,他這個鎮長治下的土地將會盡數化為湖泊……


    不過讓他慶幸的是,上頭已經是緊急準備了安置地,聽聞安置地裏有著諸多的帳篷等著了,他治下的這些數千百姓等到了地方後,總不至於在雨天裏露宿。


    同時聽聞安置地區裏不僅僅有帳篷,也有糧食和醫藥等物資,這轉移過去後,一時半會的倒也不用擔心生計。


    安置地點有點遠,這一群數千人足足走了兩天才抵達安置地,抵達此地後,就是發現這片地方雖然是荒野,但是卻遍布了大大小小數千頂帳篷,並且看到了大量的人影,可見安置地裏已經是有不少和他們一樣的民眾了。


    這些帳篷都是統一製式,而且都是軍用帳篷,按照固定的距離進行布置的,看上去彷佛軍營一樣。


    營地裏,還看到了不少身穿軍服的將士正在巡邏!


    這讓剛抵達這片安置地的民眾安心了不少!


    雖然一路上,那些當官的都在說,等到了地方後,會有住的地方,吃的喝的也會有,甚至到時候還會重新給民眾發土地。


    不過之前沒到地方,也沒看到帳篷和糧食,這心裏頭總是有些不相信的。


    畢竟從古至今,遇上天災逃荒的百姓多了去,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官府會給遭難的百姓住的吃的,甚至還免費發土地的。


    一個年老,穿著儒服長袍的老秀才,當他帶著妻女走進分給他的帳篷,同時還領取了米糧,臨走前,那個科員還不忘告訴他,等會記得去大營門口去登記,到時候分派新的土地!


    這個時候,他不由得深吸了口氣,然後喃喃道:“老夫活了將近一甲子,這種事還是頭一次遇上!有大王在朝,國朝何愁不興!”


    與此同時,安置地大營內,一頂大型的帳篷裏,幾個官員匯集一堂!


    為首的是一個從六品的官員,桃源縣縣丞楚雄飛。


    如今整個江北,尤其是淮安府以及臨近的徐州府、隔壁皖北道的鳳陽府都是被動員了起來,淮安府下屬桃源縣的縣令,此時正帶領軍民抗洪呢。


    這轉移民眾,安置民眾的事情,就是交給了桃源縣縣城楚雄飛來負責了。


    根據江北道防洪抗洪督導組的指示,轉移民眾,安置民眾,應當確保民眾安全,並讓逃離家園的民眾能夠有屋住,有衣穿,對於部分家園被徹底淹沒,無法返迴的百姓,做到就地安置,分發土地,讓他們在新地方建立新的家園。


    根據這個指示,淮安府指示桃源縣在安全地區設立安置點,同時分為臨時安置點,永久安置點,臨時安置點的民眾,是那些洪水過後,可以返迴家鄉的民眾,而永久安置點,則是為那些洪水過後無法返迴家鄉的民眾所設立,因為他們的家園到時候已經是變成一片湖泊了,迴不去了。


    這個被稱之為‘新頭山安置點’的地方,正是一個永久安置點,目前已經是接納了一千多民眾,今天有來了三千多人,不出外,明天還會有幾百人抵達。


    總數將會容納約五千人!


    五千人,不多,也不算少了,而類似這樣的永久安置點,整個江北道以及皖北道,有二十幾個,之所以有這麽多,那是因為官方打算永久性轉移大約十萬民眾。


    轉移十萬民眾的工程量自然是非常龐大的,不過相對於抗洪而言,則是要簡單的多了。


    對於這些民眾,官方將會直接從官田裏拿出土地裏進行免費發放,當然了,大部分都是沒有開墾的荒地,江北,皖北這地方,那些已經開墾的土地大多都是有人耕種的了,不管人家是自由的還是租用的,這都已經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無法輕易動彈的。


    所以,分給安置民眾的土地,都是荒地!


    而考慮到荒地開墾困難,同時開墾荒地的期間需要口糧!


    大乾官方直接采用了以工代賑的模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明末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