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抗水救災


    抗洪這種事,是一件對組織力要求相當高的事情。


    地方衙門雖然可以征召的大量的民眾,但是想要阻止這麽多的民眾參與抗洪,其實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而軍方在這一方麵就不存在什麽問題了,一聲令下,幾千幾萬人就會奔赴指定區域,然後參與修築堤壩等事務。


    而且軍方的將士都是身強體壯的,其體能可比普通的青壯強得多了,一個人都能夠頂的上幾個民夫的工作量。


    畢竟這年頭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普通民眾想要吃飽不太容易,哪怕是青壯,但是很多也是沒幾兩肌肉的,那裏像軍方的將士們一樣的,一個個都是身強體壯,渾身肌肉。


    溫玉森當即道:“有軍方的鼎力相助,定然能夠安然度過這一次為難的!”


    不過溫玉森說了這句後,也是沒有多說什麽了,畢竟軍政分離,在這種涉及到軍務的事情上,言多必失,哪怕是抗洪也一樣。


    他們地方衙門和軍方的關係向來不怎麽樣,沒辦法,軍政分離的大環境下,沒矛盾也要製造矛盾啊,要不然大王還以為他們這些官員和將領勾結起來要造反呢。


    這一次抗洪也是如此,軍方是軍方,地方是地方,兩者互不幹涉。


    不過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表麵姿態而已,實際上,雙方還是要配合起來的,而且軍方也是不太可能單獨作戰,很多事情還是需要聽從地方的安排的。


    畢竟讓他們打仗的話,那簡單,直接就上了。


    但是抗洪這種事,他們陸軍真不專業,雖然兵力充足,但是具體怎麽搞,還是要聽從地方上的意見。


    第十三兵團的兵團長趙誌煥陸軍中將已經是給過他指示了,這一次抗洪,要盡量的配合地方,充分發揮陸軍自身的長處。


    什麽長處?


    打仗?肯定不是啊!


    和洪水打毛仗啊!


    麵對洪水,軍方的長處是當工兵!


    陸軍天天挖工事,這修工事和修堤壩雖然不太一樣,但都是土木工程,陸軍表示一點問題都沒有。


    雖然說,楚文墨陸軍少將這個河南省守備司令,不歸第十三軍管,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人家趙誌煥可是陸軍中將,而且還是野戰兵團的兵團長,軍方的實權中將,未來那是有希望繼續高升一步,成為上將的人物。


    那是他一個當年連主力步兵師的師長位置都競爭不過,最後競爭失敗後被迫到地方任職守備司令的人所能夠相提並論的啊。


    第十三兵團趙誌煥說的話,哪怕不是什麽正式的命令,他也得聽著。


    所以為了表明陸軍的態度,楚文墨在後續的會議裏並沒有多說,而是聽著地方官員在說,他們說的都是要在那裏加固河堤,要在那裏修築備用的河堤,商討準備在什麽區域充當泄洪區,犧牲一片地方,用來保障黃河的安全。


    這些事,他並不插口,隻是在他們說起,在加固某段河堤,修築某段備用堤壩,尚缺人手若幹時,他才會開口:“沒問題,交給我們陸軍!”


    軍政雙方,在商討如何抗洪一事上,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分歧。


    很快,會議就是結束,眾人就是各自披上雨衣走出了巡撫衙門,其他人有著各自的任務要去處理,而溫玉森則是準備去河堤再看一看。


    冒著小雨,他帶著一行人再一次登上了河堤,並見到了開封府知府孫林溪。


    孫林溪的樣子,比他溫玉森還要狼狽,溫玉森是沒睡好,雙眼布滿血絲,路上的時候,腳上沾染了不少的泥水。


    但是這個孫林溪,整個人看起來疲憊不堪,這一問才知道,這人已經是在河堤上待了兩天了!


    不管此人是因為壓力才被迫的,而是隻是想要作秀,但是能夠做到這樣,溫玉森還是很欣慰的。


    甭管怎麽想的,但是他隻要看到表現!


    有這麽一個知府住在河堤上,估計也沒幾個人敢怠慢了!


    下麵的各縣縣令,各鎮鎮長什麽的,也都是親自帶著屬下以及征召而來的民夫在抗洪的第一線。


    不管事情最後怎麽發展,但是在抗洪一事上,當地官員們都是奮鬥在第一線了,哪怕是其中有人怕死不願意來,但是連巡撫溫玉森自己都連續來了兩次河堤,開封知府都住在河堤上了,你敢不來,分分鍾被摘掉烏紗帽信不信!


    進入了河堤上的臨時茅屋,溫玉森脫下了雨衣,一個個問候這些官員,以及部分鄉賢,又重點囑咐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這才迴去。


    這可不是什麽迴巡撫衙門休息之類的,這下了河堤,他還有一大堆的事要忙了。


    首先,他去了距離一段比較危險的河堤外數公裏外的地方,這裏是他們臨時選定的備用河堤的地方,準備依靠當地的地形,臨時修築一條堤壩。


    這樣不至於危險的河堤決口後,洪水直接肆虐大片平原地區,而是能夠堵在這裏。


    備用河堤的施工工地上,可以看見上萬民夫以及數千將士正在奮力的施工。


    這年頭也沒什麽施工用的機械設備之類的,隻能是用鐵鍬,鋤頭之類的工具一點點的挖,用人力肩挑手提運輸土石。


    這也就注定了,但凡想要幹掉什麽工程,人數都得多,而像這種修築長度達到好幾公裏的備用河堤,而且還需要短時間內修起來,沒有個幾千上萬人是別指望了。


    也好在溫玉森在幾天前,暴雨來臨之前就是接到了來自金陵城的加急警報,提前了兩天安排相關的工作,暴雨剛開始就是組織了大量青壯參與防洪。


    要不然的話,這得遲好幾天才能夠動起來呢。


    這種關鍵時刻,一天兩天的差距,就足夠決定生死了!


    溫玉森巡視各處工地之後,迴到了城內,這迴到城內幹嘛?自然不是迴去睡大覺,他要親自召見開封城以及周邊地區的士紳以及大商家。


    幹嘛,讓他們出錢啊!


    抗洪這種事,別看隻是動員民夫修堤壩什麽的,但實際上花費是相當多的,這參與抗洪的人大幾萬人的,需要為他們準備糧食,準備醫藥,這都是要花錢的。


    而偏偏,官府財政又沒幾個錢!


    河南的地方財政一直都是不寬裕,沒辦法,這地方本來就是個農業省份,而且受到黃河泛濫的影響,民政收入本來就不高,而地方財政收入自然也沒幾個。


    這些年,好不容易在開封發展工業,搞了十來家工廠,但是這些工廠都是中小工廠,基本上無法為地方財政提供太大的幫助。


    地方財政沒錢,但是要抗洪,之後還要救災,這需要的錢多了去,難道要死等著財務部撥款下來?


    那樣黃花菜都涼了,說不準開封城都被淹沒了,財務部的款子都還沒撥下來呢!


    遇到大事,官府組織、大戶出錢、小戶出力,這曆來是華夏王朝的處理方式,即便是到了大乾也不能免俗。


    當然了,大乾從來都不搞什麽強行攤派,這不符合大乾的仁義作風!


    大乾往往是以捐助的形式進行,遇上什麽事了就會召集大戶募捐。


    理論上來說,捐多捐少甚至不捐全憑自願!


    嗯,僅限理論上!


    大乾的各地方衙門搞的捐助活動,往往是官方組織,甚至是地方官員一把手組織的,籌集資金用來修路鋪橋,或用來救濟災民,或用於其他的民生工程,這些即是關乎一個地方的發展,同樣也是關乎著官員的政績。


    不捐也行,但是你都不讓地方官員高興了,他們能讓你高興?


    分分鍾給你穿小鞋!


    脾氣好的隻是今天有巡警來查江洋大盜,明天來檢查消防,後天檢查衛生,這種都還算好的,如果遇上心眼小的,各種手段能直接就把你店鋪給折騰沒了。


    所以哪怕是為了不得罪頭頂上的父母官,士紳商人們都會捐助一部分的錢財的。


    更不要說,今天你給了父母官麵子,人家也會給你麵子啊,這捐了就是人情,而人情這東西,可大可小。


    至於捐多捐少,得看情況了!


    而這一次情況也是類似,而且是更加嚴重的洪災,正是需要官府、大戶、百姓相互合作,共度難關的時候。


    如果他們捐助的錢財達不到溫玉森的心理預期,那麽以後就別指望在河南混了!


    所以他坐下來就是對著一群士紳大戶們道:“如今數萬百姓和軍方將士,正在前線奮力抗洪,而諸位在開封等地,都是有家有業的,這抗洪保的可是在座諸位的產業!”


    溫玉森並沒有和他們進行太多的廢話,如果隻是普通的知府,縣令這些,恐怕還會有一些的顧忌,但是溫玉森卻是河南巡撫,封疆大吏,可沒有什麽心情和他們多廢話。


    所以開始就是的直接說道:“洪水當頭,此時正是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時候!”


    雖然還沒有明確說捐錢,但是在場的人都不是愚笨之人,來之前就已經是知道為什麽而來了,眾人都是有了心理準備的。


    當即,一個年約六十的老者就是開口道:“時值危難,我們唐家自然是不會無動於衷的,我們唐家雖然家底薄弱,不過也願意捐助白銀一萬兩,衣服五千套,帳篷一千頂,另還會有價值三千兩銀子的糧食以及藥物,以供抗洪救災所用!”


    聽到這話,溫玉森微微點頭,這個唐老頭,既然敢第一個開頭,自然也是有頭有臉的人,其家族的財富在河南一省,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他捐助的現金雖然隻有一萬兩銀子,不過卻是還有衣服五千套、帳篷五百頂,這個衣服五千套也價值幾千兩銀子了,至於帳篷也是差不多幾千銀子了。


    綜合算下來,唐家捐獻的現銀以及物資,總價值已經是超過了兩萬兩銀子了。


    這個數字,可不算小了,唐家雖然家大業大,但是拿出這麽一筆錢也算是盡力了。


    唐家的產業眾多,擁有不少的土地和商鋪之外,也是和國內的絕大多數士紳家族一樣,這些年逐步涉足工商業,尤其是工業,士紳家族開工廠已經是成為了潮流,唐家也不例外,早些年就是投資建立了吉豐紡織公司。


    不過他們的公司掛著紡織公司的名頭,但實際上並不從事繅絲、紡紗、織布等這些紡織業的上遊產業,而是從事下遊產業,也就是直接生產各種直接麵向消費者的成品,比如服飾、被服等。


    他們直接從那些大型紡織公司裏購入機製布匹,呢料等原材料,然後雇傭大量的工人裁剪,縫製各類成衣以及其他各類紡織產品。


    其產品除了物美價廉的服飾外,還生產其他各類紡織製品,比如被套被單,蚊帳,帳篷等。


    別小看了他們家的這些紡織產品,實際上他們的實力相當不錯,其服飾遍布好幾個北方省份呢,雖然說服飾這一塊,受到國內男耕女織的傳統小農經濟的大環境所影響,所以和布匹一樣,很難在農村打開市場,不過在城市裏卻是依舊有一定的市場。


    除了服飾外,唐家的吉豐紡織公司所生產的其他產品也不錯,尤其是他們的帳篷!


    一開始,他們所生產的帳篷其實隻是一個附加產品,因為這玩意本來就是小眾產品,市場需求非常小,但是其質量卻是不錯,成本控製的也非常好,物美價廉之下獲得了軍方的青睞,並采購了他們家的帳篷,讓唐家的被服廠成為了國防合作企業,軍需品供應商。


    各種產業加起來,也算是讓唐家在過去幾年裏賺了不少錢,唐老頭子說自家沒啥錢,隻是謙虛而已,實際上在場諸人裏,就他最有錢。


    溫玉森對他的捐贈還是比較滿意的,算是帶了一個好頭!


    當即,其他的士紳大戶們也是陸續開口了,這裏頭,大部分都是開封當地的士紳大戶,有的家底豐厚一些,有的家底薄弱一些,有的已經是大規模轉向工商業,有的也是死撐著依靠土地的產出,個人根據自身的實力,另外還根據整體的特殊情況,捐獻了或多或少的現金以及物資。


    物資大多都是能夠直接在救災上用得上的,主要是糧食以及藥物還有衣物,工具什麽的,至於說其他用不上的東西,也沒人敢傻乎乎的拿出來捐獻。


    比如從事瓷器產業的許家,人家就很明智的沒有捐獻哪怕一件瓷器,而是直接捐獻了五千兩銀子的現銀。


    除了本地士紳大戶們外,還有幾個人是國內的幾家大型企業派駐到開封的管理層。


    河南雖然說工業發展的不咋地,但是好歹也是中原腹地,同樣也是傳統的糧食產區,而開封也是省城,所以還是有不少的企業在這裏開設了分公司或者是分廠。


    不過這些管理層的權限有限,自然是不可能捐獻太多的,隻能是一兩千兩銀子的捐。


    這倒不是說他們所屬的公司小氣,實際上這些大公司不小氣,哪怕是為了企業的聲譽,在遇上這種大災難的時候,也會捐獻大筆資金的。


    浙北聯合紡織公司,這家由浙江的眾多傳統從事絲綢行業的傳統商人們,聯合組建的民營紡織公司,從事蠶繭、生絲、絲綢等一係列生絲製品的生意。


    在前麵浙北部分府縣遭到洪澇的時候,一次性就捐獻了二十萬兩的現銀以及救災物資。


    這也是大乾立國以來,眾多民營企業裏,所捐獻出來的最大額度善款了。


    為此,大乾周刊都是破天荒的給他們做了一個重點報道,當然了,主體並不是他們,主體是當代社會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聯合紡織公司隻是被作為典型進行舉例而已。


    而這一篇的重點報道,也是浙北聯合紡織公司的名聲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一次的捐款既體現了該公司的社會責任感,又是彰顯了他們公司的財力。


    你想啊,尋常公司的總資產都沒二十萬兩銀子呢,但是人家一次性就捐款二十萬兩銀子了,這說明什麽?


    說明他們不差錢!


    而商業挑選合作對象的時候,總是喜歡和不差錢的企業合作,這樣才能夠合作順利,避免出現各種麻煩,生絲行業,本來就是重資產產業,利潤雖然高,但是成本也高,風險也大。


    那些蠶農們自然是更喜歡和這樣不差錢的生絲企業簽訂蠶繭收購合同,那些貿易商人也是喜歡和隻有這樣的公司合作,購入並代理銷售他們的生絲以及絲綢成品。


    二十萬兩銀子的捐獻,給該公司帶來的是翻倍的業務增長,而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中,繼續這麽發展下去,過幾年怕是要挑戰生絲產業的龍頭企業,江南紡織公司的地位了。


    這二十萬兩銀子,其實都不是捐贈,而是廣告費了,麵向全國,效果良好的廣告。


    不過,這麽的數額的捐獻,肯定是需要企業總部乃至董事會的同意的,普通的經理沒這麽大的權限,在場的幾個管理層,隻是代表分公司捐獻一定的數額而已。


    等眾人都是先後報出了捐獻數字後,溫玉森露出了滿意的神情!


    這些人,還是很上道的,在座十七人,代表十七個家族或者企業,一共捐獻了十一萬兩銀子的現銀或者用得上的救災物資,這已經不算少了。


    有了這麽一筆款子,再加上地方財政的款子,至少短期內是不用擔心抗洪所需要的費用了,至於後續救災的費用也有了一部分,不過肯定是不夠的,到時候就需要發動全省的力量乃至全國的力量了。


    不過,那已經不是溫玉森現在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現在,他的重點是保障抗洪所需,努力做到黃河不決堤,不造成大規模的洪澇。


    要不然,今年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受災,有多少人餓死呢。


    溫玉森努力帶著官員軍民抗洪的時候,從金陵城一路狂奔,路上幾乎沒有休息過哪怕一天的,河南防洪抗洪督導組也終於是抵達了開封!


    他們的到來,也是讓溫玉森鬆了一口氣,因為這個督導組裏,除了督查的禦史外,還有好幾個專業的人才,都是內閣挑選出來擁有豐富抗洪救災經驗的官員,這些人抗洪救災的經驗可比普通官員豐富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明末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