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劉存旭下揚州


    對於童子軍的改革,也是楚行在這個時代,小心翼翼展開後,進行的現代教育的一個嚐試。


    因為師資力量極其匱乏,除了一些開明的士大夫、傳教士之外,真正能夠挑大梁的隻有他自己。


    而且楚行自己也忙碌的很,這就注定這種方式短時間內很難大規模展開的。


    隻能先培養那麽一小戳人才,而且還無法花費太多的時間培養。


    隻能是選擇最優秀,自學能力最強的那一批人進行培養。


    楚行培養他們的目的也不是讓他們能成為科學家之類的,楚行隻是希望能夠培養出來有一批種子來,然後讓這些種子擔任老師,教導更多的人而已。


    這也是為什麽要在童子軍采取高年級生教授低年級生的緣故。


    楚行自忖,童子軍的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肯定是最尊重學長的一批人了,因為他們的知識,往往便是來自於學長的傳授。


    講武堂、國子監、童子軍,這就是楚行目前所采取的三種人才教育方式,每一種的教育方式乃至學生的對象都是不同。


    禦學堂的學生都是現役軍官,這些現役軍官的身前乃是棄筆從戎的士子。


    國子監的學生乃是普通學子。


    而這兩個群體的學生入學之處一般都是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了,放在這個年代來說都是成年人了,三觀已定,接受能力不強,但是簡單培養一番後也能勉強可用。


    而童子軍的學生清一色都是孤兒,而且年紀偏小,沒有家庭束縛,同時三觀尚未形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楚行愛怎麽培養就怎麽培養。


    而這一次登極恩科裏那些算學以及雜學成績優異者,都將會被補充到國子監裏學習。


    不過這些人裏頭並不包括劉存旭。


    作為一個傳統家庭培養出來的士子,他能夠讀書就已經不錯了。


    劉存旭家裏也沒有條件讓他去讀什麽兵書雜學,算學也隻能算是勉強。


    他真的拿得出手的,便隻有楚行極其看不上的四書五經,以及還算是不錯的史學和策略。


    不過這也算是不錯了,畢竟人是可以在工作崗位行培養了。


    用老朱的教書育人的理論,便是德行操守都不錯的人才,是可以重用的。


    楚行即便是想要革新,但是在出現巨大的成果之前,還是要沿著前輩的老路往前走的。


    徐州院試的考試成績出來後,劉存旭以第六十七名上榜,成為了大乾王朝的第一批新科生員。


    劉存旭考中新科秀才後,並沒有著急著返迴老家,而是繼續在徐州城裏帶著,準備參加不用多久後舉行的鄉試。


    為了確保四月份能夠準時的舉辦會試,各地的縣試、府試、院試不僅僅是合並在一起考試,而且距離鄉試的舉辦也是沒有多遠。


    而為了讓新占領去的學子們可以參加鄉試,這一次鄉試就地就在徐州舉辦,預計參加的人數恐怕會有好幾百人。


    因為不僅僅是徐州府的這些新科生員,其他非占領區的學子也可以來。


    哪怕是前明的秀才們,大乾的布告上也是允許他們考的。


    大乾王朝的這一次登極恩科,前明的秀才隻要願意都可以來直接參加鄉試,不需要非得是稟生之類的。


    很多以往連鄉試都沒資格參加的明朝秀才們聽聞後大為意動,不少人都是提前跑到了徐州參加鄉試。


    院試和鄉試的舉辦時間間隔很短,劉存旭還沒來得及休息幾天調整狀態呢,鄉試就是開始了,而這一次鄉試的參加人數比他預計的還要多,一共竟然有八百多人報名應考。


    雖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新科生員,但是前明的秀才們也是占據了半數之多。


    鄉試也是三天,考試的內容也是院試類同,隻不過題目肯定是更加困難的,這一次劉存旭為了脫穎而出,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等考完後整個人都感覺要虛脫了。


    等到放榜之日後,他和趙文章等幾個一同參加鄉試的人一大早就去等候看榜了。


    這一看不要緊,他竟然是發現自己的名字位於前列,雖然不是前三,但卻也是位於第四名。


    這要是換成殿試的話,可就是二甲頭名了。


    這讓他興奮異常,因為他終於考中舉人了,哪怕這舉人是大乾王朝的舉人,但也是舉人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哪怕是後續會試落敗了,但是也能夠當一個七品官了。


    他的至交好友趙文章同樣沒有落榜,隻不過名次低了一點,隻有兩百多名。


    這一次大乾控製下南直隸各府鄉試,八百多人應考,但是選撥的人數就足足有兩百五十人,可見錄取的概率還是很大的,但是這對於考生而言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考上了。


    這些新科舉人們還沒來得及慶賀幾天呢,第二天就是被人帶著上了前往揚州的海軍運輸艦。


    不僅僅是他們,山東那邊的一百多名考生更是早就已經出發了,揚州府那邊幾個州府的考生也是在前往揚州的途中。


    當這二省一共大約五百名新科考生前往揚州的時候,實際上還有一小部分的考生已經是提前抵達了揚州,他們就是明王朝的舉人。


    雖然來的人很少,不過幾十人,而且大多都是不怎麽,考取明王朝進士無望的舉人,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前明舉人,而且還跑來參加大乾王朝的科舉了。


    對這些人,禮部可是優待的很,好吃好喝供著,就差送暖床的花姑娘了。


    這些人的學識水平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來參加科舉後,所發出的政治信號!


    而這些,就是楚行辦科舉的目的所在!


    劉存旭一路和其他新科舉人們坐著船順江而下,南下的速度很快,沒多久就是趕到了揚州。


    抵達揚州府之後,他發現揚州和徐州府城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


    與他印象之中的揚州完全不一樣。


    自古以來,揚州便是興盛繁榮之地,所以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說。


    明朝的揚州,因為交通便利,經濟異常繁榮,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發展也極其蓬勃。


    所以早先去過揚州的趙汝才,便在奏疏上這樣跟楚行提及過揚州:瓶水冷而知天寒。揚州一地之盛衰,可以戰國運。


    可是這依然是明朝的揚州,大體上依然是跟大明的其他城市差不太多的樣子。


    可是在劉存旭等人抵達揚州之後,依然被驚掉了下巴。


    雖然說,大乾占據了徐州之後,徐州便在極其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徐州的變化總體上來講,跟揚州的變化比起來,真的是不值一提。


    首先便是街道的變化,之前那種大風吹,漫天塵土不見了。


    取而代之則是整齊的街道,一眼望不到編輯的青石磚。幹淨的街道,幾乎讓人不敢相信。


    那個城市沒有隨地大小便之人?


    揚州就沒有!


    而且街道上的建築都是整整齊齊的,沒有任何一家商家敢侵占街道,也不是沒有,其實以前是有的,但是敢這麽做的人都已經是被罰款罰怕了。


    大乾王朝對待這些違反規矩的人,尤其是一些負麵影響不大的違法行為,一般都是懶得抓進監獄,而是以罰款為主,並且是重罰。


    這麽幹的理由很簡單,首先便是大王的命令,大乾的行政官員不敢有一分一毫的怠慢。


    其次就是窮給鬧得!


    大乾雖然被中都鳳陽給強行奶了一波,但是用大乾戶部的話說,大乾的錢,沒有一分是夠用的。


    所以大乾的執法機構,依然沒有改變他們的窮酸摸樣。


    各地的巡捕們,每日要做的事情,還是要自行開辟財源。


    大乾即便是富裕了,也顧不上他們的。


    所以罰款就是成為了巡捕的重要創收手段,甚至都還定有指標,上街巡邏治安、衛生的巡捕們一天必須罰款多少,罰的多了有獎金,罰的少了扣工資。


    在這種創收手段的打擊下,基本上大乾王朝治下的城市,市容市貌乃至治安都是明顯改善,幾個重要城市,比如海州、淮安、揚州更是好到了極點,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進入揚州後,劉存旭頻繁都能夠看見街麵上巡邏的黑製服巡捕們,並且還看到了不少穿著軍服的軍方士兵,成群結隊的在街麵上巡邏,還背著傳聞中的火槍。


    這在徐州可是看不到這麽多精銳士兵,更多的是黑製服的巡捕以及治安軍的士兵們,正規軍士兵他們是很少見的。


    抵達揚州城後,他們是被集中安置在了幾座大宅院裏住下,但是了,你不差錢的話也可以去外麵住客棧,有親友可以投靠的話也可以去投靠,這官方提供的吃住都是免費的,你愛來不來。


    劉存旭在揚州可沒有親友,不過他的好友趙文章在揚州這邊有親友可以投靠,準確的說這個親友乃是趙文章二爺爺的同僚,前明降官,如今在大乾王朝戶部下為官,趙文章二爺爺已經是提前寫信安排過了,等他們到了揚州後就可以去投靠,不僅僅吃住更方便一些,而且也能夠知道更多的科舉內幕。


    對他們的備考有著更大的好處!


    因此趙文章是帶著劉存旭一起去投靠了這個他二爺爺的同僚,在戶部任職的正六品秦主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明末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