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軍戶家裏多餘的成年男丁,就叫餘丁。


    大明采取世襲製,在沒有被三楊攪和,拿走糧倉之前,當兵的還是人上人。


    那時候,當兵不但光榮,還是吃皇糧的啊!


    況且,邊境線上的這一圈,除了福建等幾處,糧食權已經被拿走之外。


    大部分地方,糧倉還在衛所手中掌管。


    因為是世襲製,這些軍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最低等的“小勳貴”。


    隻要一直對外發動戰爭,軍戶就是實際得利的一方。


    說個難聽的分配現實:


    土地歸了國家,金銀珠寶歸了皇帝、勳貴。


    軍官們一人分幾頭牛,當兵的一人分幾隻羊……


    再不濟,還能落個羊腿啃啃啊!


    隻要不嫌醜,捉住的女人,帶迴來就是老婆。


    這是不是實情?


    朱祁鎮一直都在對外發動戰爭,這些軍戶能少了好處?


    人家自然是會支持他的。


    ——畢竟有利益麽!


    在四十年前的靖難之役中,勳貴做了什麽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吧?


    隻剩下貼身護衛的朱棣——被勳貴抬到南京,坐在了龍椅上。


    朱祁鎮出事,頂層勳貴幾乎被屠戮一空,文臣又用糧食大權,控製住了邊將。


    軍方無法直接幫助朱祁鎮……


    但是,人家安排幾個“餘丁”逃亡——這不是輕輕鬆鬆的事?


    這八萬人不可能是正規軍。


    因為大明是不缺馬匹的。


    八萬缺少戰馬,隻能當步兵的人—— 這八萬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餘丁。


    文臣能夠拉攏武將,逼他們放棄朱祁鎮——前提就是拿到糧食大權,掌握了武將的命脈。


    勳貴又被屠戮一空。


    在沒有勳貴帶頭的情況下,那些軍頭們,就隻能安排餘丁,來幫助朱祁鎮。


    或者說——是站隊!


    當勳貴被清洗一空,邊將又被文臣控製住之後,武將們隻能派遣餘丁幫助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失勢,誰又能保證——人家不會東山再起呢?


    大明永樂帝,就是前例啊!


    朱棣都被逼得裝瘋賣傻了,最後還不是絕地翻盤?


    也許有人要問——軍官派遣餘丁到來,就不怕文臣知道了嗎?


    因為在這之前,文官根本就管不了武將,武將自然不怕得罪了文人。


    更何況文臣管不了餘丁啊!


    餘丁——國家不發糧餉,自己耕作軍戶田,還要上繳收獲的一半,給國家。


    文臣用什麽條框來約束他們?


    造反?


    謀逆?


    我尼瑪,按照大明律——就算坐實了謀反又怎樣?


    ——領頭的殺了,脅從者充軍!


    在餘丁看來:


    “就算你文臣真抓了我們,判了老子的罪,老子也還是軍戶啊!


    咋,你還能給老子迪奧咬了?”


    再說了軍戶——戶籍在五軍都督府,可不在戶部!


    文臣有什麽權利去管軍籍的人?


    退一萬步說,就算失敗……


    無非是從北邊邊關軍戶所,調到南方邊關充軍罷了!


    轉來轉去,還是老本行——人家怕個卵?


    ……


    這就是八萬步兵聚集在朱祁鎮身邊的真相。


    這就是明史記載,也先有八萬步兵的唯一真相!


    ……


    喜寧去了京師一趟,立刻給也先獻上送朱祁鎮去南京的主意。


    此去南京,千裏迢迢,沿途又都在大明腹地。


    到時候,四周都是敵人……


    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也先不可能帶著八萬累贅趕路。


    朱棣能夠打迴南京,是因為整個勳貴階層,都在支持朱棣。


    而也先可沒有這個地位,他隻有硬生生殺過去。


    > 但是,他的兵又少。


    這八萬人,他必須利用起來!


    因此,這時候也先就要先籌備戰馬!


    喜寧就給也先獻計——去西邊養馬場搶馬!


    前麵講朱元璋處理帖木爾的時候,不是說過——老朱給了好幾次擦屁股紙後,終於滿意了。


    於是,準許帖木爾在西北交易馬匹。


    明朝外藩朝貢是這樣的——


    “各國帶著東西進京。


    皇帝挑挑揀揀,好東西自己拿了。


    國家需要的,或者是不值錢的東西,就指定一處地方,讓藩國使團拿過去交易。”


    外藩進貢的打頭,就是戰馬。


    因此,明初設置了四個養馬場,分別是:北直隸、遼東、平涼、甘肅。


    整個大明,都是不缺戰馬的。


    這就是史書上說——喜寧獻計——去寧夏洗劫養馬場的原因。


    ……


    我說也先是朱祁鎮的人,就因為這一次的後續。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身邊的親信,幾乎全部死完。


    太監就剩喜寧。


    扈從以錦衣衛校衛袁彬為首。


    哈銘因為是蒙古歸化人,一直都擔任奉使外藩通事,也在身邊。


    (這兩人是朱祁鎮的絕對心腹,後來先後擔任天順朝、成化朝的錦衣衛指揮使。)


    也先商議進軍方略,朱祁鎮身邊的這兩人,都在場。


    也先就問袁彬的意見。


    廢話!


    能去南京嗎?


    哪怕朱祁鎮全須全尾到了南京,也不過是皇城之中一囚徒!


    最好的結果,就是生育機器+蓋章狂魔……


    袁彬就隨便找了個理由,說:“不能去,天太冷了。”


    也先問哈銘,哈銘也是同樣的態度。


    明史說朱祁鎮被也先俘虜——請問怎麽解釋連錦衣衛百戶都不是的袁彬,一句話,也先就不能去搶馬了?


    不就是因為袁彬背後就是朱祁鎮嘛!


    人家是天子近臣,也先不敢當場反駁啊!


    也先很生氣,就準備要殺兩人,但是,找不到殺兩人的辦法。


    因為這兩人是朱祁鎮的親信!


    ——他不敢直接殺了。


    朱祁鎮都這麽落魄了,也先都還要遵守君臣大義——請問他怎麽敢“俘虜”朱祁鎮?


    也先氣個半死,縱然這兩人當時官職低微,也先都不敢殺。


    也先的態度有意思吧?


    ……


    明史啊,參考一下就得了,用眼睛去看,用腦袋去想……


    這背後,水深得很!


    ……


    喜寧就私下獻計,讓也先請兩人喝酒,半夜的時候再殺。


    就算是這樣,也先還不敢一起殺了。


    他準備先殺袁彬,於是將袁彬喊去,喝酒喝到了大半夜。


    也先要殺朱祁鎮的人,自然身邊都是親信,他不可能讓消息泄露麽!


    結果,人剛拖出去……


    ——朱祁鎮當場就趕去了。


    現在有人說——是朱祁鎮苦苦哀求,置皇帝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也先這才放過袁彬……


    這看看就行了。


    如果要靠朱祁鎮苦苦哀求,才能保住袁彬的性命……


    也先根本就不用這麽費事!


    一刀將兩人砍了,朱祁鎮又能怎麽辦呢?


    《明史》說的很清楚——“帝聞,如失左右手,急趨救,乃免。”


    也先周密計劃,拖到下半夜,才要多殺袁彬。


    誰知道,就這樣,還是有人將消息告訴了朱祁鎮。


    朱祁鎮急忙趕到!


    也先隻好收手。


    那麽——是誰將這個消息告訴的朱祁鎮?


    自然不可能是喜寧。


    那就隻有也先的親信,並且是參與了這件事的絕對親信——前去給朱祁鎮告密了。


    想想看——也先身邊的親信,都跑去給朱祁鎮告密。


    這就說明縱然明英宗身在也先大營,朱祁鎮依舊有著很高的地位的!


    這種地位之高,甚至讓也先的親信,都不惜叛變!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隻要說一句——自己要砍了也先……


    也先的手下,立馬就會將刀子捅進他肚子裏。


    草原上可沒有這麽多規矩。


    自從朱元璋、朱棣父子持續數十年的北伐之後,蒙古各部,就俯首稱臣了。


    也先能夠起家,靠的就是朱祁鎮的扶持。


    朱祁鎮在也先大營裏有多自由——


    這幾件事一發生,朱祁鎮知道喜寧已經叛變了。


    於是,他決定弄死喜寧。


    朱祁鎮提前一步,安排一個手下去宣府報信,讓宣府守將弄死喜寧。


    然後讓喜寧和他手上一個叫高磐的錦衣衛,一起去宣府城內送信。


    明朝那些事,將這個功勞歸功於謙,說是於謙下令千刀萬剮……


    這是完全沒有邏輯的。


    實際上親手殺死喜寧的是楊洪之子楊俊。


    楊洪、楊俊父子,雖然已經投向奪權的這一邊,但是,在國家利益上,他們和朱祁鎮還是一致的。


    這就是楊俊會配合朱祁鎮的原因。


    家、利益集團、國,這是有區別的。


    奪權的這一派,要的是航海利益,而不是讓大明亡國。


    這時期的文人集團,對朱家皇帝,還沒有那麽“失望”。


    直到一代又一代的朱家人,始終硬骨頭,絕不屈服之後,他們才想著換一個朝廷……


    喜寧根本不可能是送迴京師後,才被於謙刮了的。


    試想:


    土木堡之變的第一瞬間,於謙就殺了一個人頭滾滾。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司禮監掌印、東廠提督王振九族,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全家被誅殺,廣寧伯劉安被下獄(文臣本來要殺,朱祁鈺保住的)……


    這些人——誰不比喜寧高級?誰不比喜寧權力大?


    於謙手軟了嗎?


    還不是直接就給砍了!


    還——九族上下,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處死的呢!


    於謙會不敢殺喜寧?


    是喜寧長得太醜,於謙砍不下去?


    他若是要殺喜寧——喜寧去北京談判的時候,就給砍了,根本就不會讓他再迴到也先身邊。


    ……


    你看——也先自己的大營——朱祁鎮的人,能夠帶著已經投靠了也先的喜寧,來去自如。


    這也從側麵印證了朱祁鎮被俘後的地位了吧?


    朱祁鎮要殺喜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獻計也先,準備將朱祁鎮送到南方當皇帝!


    這個南方……


    就很有意思了!


    ——還都南京唄!


    這是自從朱棣北遷,文臣集團一直最想做到的事情!


    朱家皇帝隻要到了南方,大明就不姓朱了!


    就像建文朝、弘光朝、隆武朝那樣——


    他姓“江南士紳集團”。


    永曆依靠大西軍奪權,這才擺脫了這個魔咒。


    但是,很快,永曆就被獻出去勒死了……


    朱祁鎮隻要去了南方,文臣集團就會立馬給他塞幾個女人,讓他趕緊生孩子。


    然後弄死他!


    或者是他前腳到南京,後腳就被弄死,再讓隻有一歲多的朱見深,去南京繼位。


    朱祁鎮怎麽可能去南方?


    再說了,朱祁鎮的太爺爺朱棣、爺爺朱高熾、老爹朱瞻基,都在北邊躺著哩。


    朱棣一發狠,將自己埋在邊境——天子守國門啊!


    r> 祖墳在這裏,朱祁鎮能跑嗎?


    於是,他設了個計,派親信高磐,帶著喜寧進入宣府。


    就在明軍將領的地盤上,將喜寧捉拿,然後給弄死了。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


    ——在當時的將領看來,土木堡之變實際上就是又一次的“靖難之役”。


    雙方之間,還有默契的配合。


    明初勳貴掌軍,軍方的態度,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這就是喜寧的死因。


    那麽我為什麽說——女真是第三個嫌疑人呢?


    現代刑偵,有個第一定律:誰得利,誰嫌疑。


    不分中外,在破案時,首先需要查找的就是得利方的嫌疑。


    將這個定律拿到古代,一樣適合。


    朱祁鈺上位,女真就是得利方之一。


    朱祁鈺朝堂,對女真是很好的——要什麽給什麽。


    好到了——原本一窮二白的女真,不但拿到了互市的好處。


    更是在成化皇帝剛剛繼位,就開始攻打朝鮮、南下搶劫大明。


    黃道周的《建夷考》,說的很清楚:


    “景泰朝中期,巡撫王,遣使招諭。稍歸所掠。複款關。 ”


    “董山糾毛憐、海西諸夷,盜邊無虛月。”


    民國《清朝全史》:“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清史稿·列傳九》也有:——董山放出話來:“揚言歸且複叛!”


    這才有了朱見深“犁庭掃穴”的軍事行動。


    誰給他們的膽子?


    誰放任他們南下搶劫?


    ——為什麽給了他們這麽大的好處?


    唐朝中後期,王朝衰弱,無力對付叛軍,這才以準許搶掠京師為代價,請藩兵助剿。


    於謙執政的景泰朝,憑什麽給出這等賞賜?


    ——不就是因為在“京師奪權之戰”中,女真出力了麽!


    這就是第三個外部嫌疑人——女真。


    我為什麽這麽肯定不是喜寧個人參與,而是整個女真呢?


    朱祁鎮複辟後,天順年號用了八年。


    實際上他第二次在位,隻有短短七年時間。


    天順八年剛過年,朱祁鎮就又被弄死了。


    弄死他的原因,是因為天順七年,朱祁鎮要對遼東再次動兵了。


    在天順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明英宗派錦衣衛都指揮金事馬鑒等,前往奴兒幹、吉列迷、黑龍江等“女直”地方“買賣”。


    這個買賣是假。


    說白了——就是準備趁機把被景泰朝,內遷至鐵嶺的奴兒幹治所,遷迴廟街。


    這其中的另一個隱藏緣由,必然是準備奪迴“奴兒幹造船基地”——準備再開下西洋了。


    馬鑒等人來到開原, 按照規矩,需要等候“夷人接護”。


    然而,夷人“過期不來”。


    後來,嘔罕河衛頭領你哈答,率眾到邊,“詐言迎接”。


    等到天色擦黑,竟然直接帶人在使團燒殺搶掠。


    天順七年。


    朱祁鎮命令守開原左參將曹廣剿,同一直留在奴兒幹的馬鑒,一起領兵追擊。


    攻破清河寨,斬首四十餘,諸部皆遁去。


    這件事具體發生在幾月,明史沒有給出準確時間。


    但是,以東北那氣候,必然是夏秋時節。


    夏秋——第二年正月,也就半年時間。


    就過了半年——等到天順八年的正月,朱祁鎮就被弄死了!


    朱祁鎮前腳剛死,朱見深一上位——


    立刻清理皇宮,更換錦衣衛指揮使,換上了朱祁鎮的鐵杆袁彬。


    朱祁鎮雖然死了,卻給他兒子打下了一個好底盤。


    朱祁鎮二次複辟,沒人會去說他幹了什麽事——被於謙等人禍禍的大明,幾乎被全部扳了迴來。


    朱見深一上位,就等於站在了朱祁鎮的肩膀上!


    成化元年,平廣西、四川叛亂。


    成化二年,廢除於謙的團營。(革除於謙製定的文臣掌軍)


    荊襄叛亂立馬就平定了。


    成化三年,征討蒙古。


    同年,騰出手來的朱見深,立刻開始對女真用兵。


    ……


    將這倆父子的用兵方略連起來看——這特麽就是在清除於謙等人留下的爛攤子啊!


    ……


    朱祁鎮再次複辟,短短七年,就在他即將再次雄起的時候,離奇暴斃了!


    明史說是縱欲過度……


    兄弟們,你們相信嗎?


    更有意思的是——朱祁鎮前腳下令征伐遼東。


    後腳……南北兩京、四川、湖廣、荊襄地區,再次發生大規模叛亂。


    然後,自己就噶了……


    ……


    朱祁鎮複辟的歲月,滿打滿算也就隻有七年時間。


    就這短短七年時間,朱祁鎮掃平了福建、浙江、貴州、湖廣等地的叛亂,恢複當地治理。


    等他梳平了國內,就是天順六年了。


    正特麽要對遼東出手呢,剛打了一次,就“縱欲而亡”了……


    死的時候才37歲……


    兄弟們,你們相信這個——縱欲而亡嗎?


    將整個明朝加起來看:


    除了朱元璋、朱棣外,明朝所有皇帝全算上,隻要正常上朝的——


    誰活過了40歲?


    弘治帝朱佑樘,對他們那麽好,就活了個35.


    隆慶帝朱載垕,一樣對他們那麽好,一樣活了個35.


    泰昌帝朱常洛——38歲.


    天啟帝朱由校——22歲.


    反倒是後期不上朝——大玩“視朝即退”的朱見深,活了個40歲。


    嘉靖帝朱厚熜 ,躲在皇宮不露麵……


    哦,不!


    嘉靖跑到皇宮之外,新建的西苑,住在自己的窩內,活到了50 。


    萬曆帝朱翊鈞,索性連朝都不上,活到了57.


    ……


    發現規律沒——離文臣近了,就沒超過40 歲的。


    反倒是,跟文臣隔絕的越厲害,歲數越高!


    你們告訴我——明朝哪個皇帝是正常死亡的?


    朱元璋到死,都還在念叨:“燕王來否?”


    然而,還是被立刻裝進了棺材裏。


    自古以來,皇帝的葬禮都是有規定天數的。


    反倒是朱元璋這個開國之君,草草被埋葬。


    甚至連停槨的具體時間,都不敢記載!


    後人隻能從字裏行間推斷——絕對不超過七天!


    他們說什麽這是祖製,天氣熱,怕臭,怕勞民傷財……


    扯幾把蛋!


    朱元璋農曆五月初十死的,端午節後五天而已,天氣很熱嗎?


    真當古代防腐技術差啊?


    實在不行,皇宮冰窖裏的冰堆起來,也能防腐吧?


    我在南京武家嘴那邊呆了一年——這時候,早上起早點,都還要穿薄外套呢!


    這還是建立在現在鋼筋水泥建築,溫室效應更加明顯的情況下。


    明朝那時候,能有現在熱?


    馬皇後八月死的,不比這熱?


    馬皇後都停槨一個多月,朱元璋竟然不到七天就下葬了!


    還特麽當天就裝棺材裏……


    就算尋常老百姓,也要將屍體放兩天,等下葬前才會釘棺材啊!


    還特麽說老朱特意留下遺詔——不讓兒子奔喪……


    我尼瑪,老爺子死了,不讓兒子奔喪?


    你們誰見過——老爺子死了,不讓兒子奔喪的?


    ……


    對啊!


    如果皇帝死了,讓藩王奔喪——明朝皇帝的歲數會這麽短嗎?


    定下祖製,這不是好操作多了!


    ……


    燕王來否?


    朱棣能來個屁!


    人家都到了淮安,快到南京了——被朱允炆假傳聖旨,給趕了迴去!


    但凡看過明史,就會發現明朝皇帝死之前,必然出現三個字——“上不豫”。


    你看,都已經“上不豫”了,那暴斃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


    再來看看朱祁鎮出征這條線:


    七月十四日,朱祁鎮下詔出征。


    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在隻有兩天準備的情況下,立即出城。


    在京營隻剩下七萬兵馬的情況下,他能帶走多少人?


    我說五萬,就已經是頂天了的!


    有意思的五十萬大軍……


    並且,朱祁鎮直接帶上朝中幾乎所有的頂級文臣,一同前往!


    ——內閣首輔曹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文淵閣大學士張益、刑部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右副都禦史鄧棨、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吏科給事中包良佐、給事中姚銑、監察禦史魏貞、四川道禦史申佑、兵部車駕司郎中齊汪、監察禦史童存德……


    (我懶得查了,誰想反駁,自己去搜籍貫吧)


    有意思的出征朝臣成員……


    有意思的籍貫……


    朱祁鎮帶上這些大佬,帶上這些與造反地方有關的大臣——是幹啥的?


    ——肉票!


    前麵說了明英宗三征蒙古,兄弟們應該已經有了認知——邊關是朱祁鎮的地盤。


    因此,兵部上報給他的這些消息,朱祁鎮是絕對不信的。


    他知道這是有陰謀了,於是,特意給自己加了一道保險。


    ——直接帶走了朝中頂尖大臣!


    並且是特意挑選,特意按照籍貫選人!


    也許他當時是這麽想的:


    ——老子帶走了你們,就不信你們還敢發動叛變了?


    帶上的朝臣,就是他的肉票!


    朱祁鎮為啥敢朝大同去?


    早在六月的時候,他就派了人,前往宣大了。(宣大即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等地)


    再加上第二次北伐,他授意石亨在豐州灘設立軍戶所!


    而豐州灘就是敕勒川,就是今日的唿和浩特平原,也叫土默川。


    正在大同北方。


    蒙古人會飛?


    能夠在豐州灘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進入大明二道防線?


    所以,實際上兵部的這道消息一上來,朱祁鎮就知道是假的!


    他也明白,朝臣這麽做,就是要對他動手了!


    他自認為,隻要在宣大,他甚至要比京師更加安全!


    朱祁鎮去大同,就是去找他的班底的!


    而且,他以為——隻要這些大臣在手,他們應該不敢動手!


    隻可惜,朱祁鎮低估了文人集團的無恥。


    朱祁鎮抓走的這些大臣,被他們背後的集團,給拋棄了!


    ——或者說,這些人,成了陪葬品……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