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令人細思極恐(五)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任何集體性行為,隻要做了,就必然要留下痕跡。
就算是所謂的“完美犯罪”。
當時無法找到線索,不代表就能永遠隱藏下去。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終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
好了,通過對景泰朝利益所得者的還原。
土木堡事變的外部嫌疑人,已經可以清晰的推斷出兩個——脫脫不花、兀良哈三衛。
那麽第三個是誰?
女真!
當時,朱祁鎮身邊跟著一個太監——喜寧。
現代有人說他是蒙古人……
實際上這就是在混淆視聽。
他是女真出身,按照明初的規矩,應該是戰俘。
土木堡之變前,喜寧是禦用監大太監,也就是24監掌權者之一。
喜寧通“外語”,就是懂蒙古話。
正統初年,朱祁鎮沒掌權的時候,朝廷讓他出使蒙古(應該就是去見脫脫不花)。
他就是這一次高升的。
換句話說,他是文臣集團,在拿走糧食大權之時,布置的暗子。
明朝文臣集團對皇宮的滲透之深,遠超現代人的理解。
你看,朱祁鎮複辟後,剛要對遼東動手,馬上就再次中招。
這一次,直接被幹掉。
他兒子朱見深躲在皇宮裏,還隻敢相信一直都在伺候自己的萬貴妃。
《萬曆野獲編》說的很清楚:“每上出遊,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
萬貴妃被人弄死,犁庭掃穴的成化帝——
卻哭著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
偌大的皇宮,朱見深卻隻能相信萬貴妃。
這就足以說明明朝皇宮內的危險局勢了!
果然——1487年正月,萬貴妃死,八月,朱見深就死了。
……
喜寧被人安插,是準備幹什麽呢?
尋找一樣東西——
永樂帝身邊有個得力太監——王彥,他是首任遼東鎮守太監。
這人是五朝元老,曆經六任皇帝。
明太祖時期,他叫王狗兒,是朱棣身邊的使喚小太監。
朱棣賜名王彥。
王彥自小服侍朱棣,這是朱家皇帝的自己人。
朱棣靖難成功,登上皇位,就將王彥派去鎮守奴兒幹。
就這樣,王彥成了第一個鎮守遼東的大太監。
除了所謂的“漢王朱高煦謀反”那短暫的時間內,他被召迴京師外,一直都在遼東坐鎮。
王彥是有大功勞的。
這個功勞之大,讓皇帝都無法報答。
我為什麽這麽說呢?
朱祁鎮掌權前,王彥已經七十歲了,於是將他召迴京師養老。
少年天子朱祁鎮特意撥款,在昌平縣桃穀口,給他建了個廣寧寺。
並且讓大學士楊榮,寫了個《敕賜廣寧寺記》。
皇帝給一個太監建廟祈福,還是活著的太監,這個功勞之大,就可以想象了。
土木堡之變,王振後悔莫及,拔劍自刎。
就這朱祁鎮再次繼位後,才給他建了一個報恩寺。
就從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王彥的功勞到底有多大!
王彥坐鎮遼東四十年,可以說遼東的一切,都在他腦子裏。
或許……也在家裏!
遼東——在永樂帝時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造海船!
既然王彥管著這個差事,他家裏是不是有某些人需要的東西?
比如——航海圖?造船資料?船廠內部信息?遼東風土人情……
(吉林當時是造船廠——阿什哈達遺址,已經挖掘出來了。)
……
在土木堡之變之前,明朝的權利構成是這樣——文官就負責做官,皇帝還要派人去監督他們。
勳貴、武將掌軍。
軍事大權文臣不能插手,皇帝監督軍隊的——是太監。
與航海有關的這條線上——
不管是遼東方向、蒙古方向,交趾方向,三宣六慰方向,還是海洋重要港口、海島——全是太監、勳貴掌管。
文官根本就插不上手!
勳貴、太監掌管——這就等於皇帝親自掌握!
你看看永樂帝的這些布置,就會清楚的發現——與航海貿易有關的,能直接威脅到大明天下的,全在朱家皇帝手中!
包括船隊停靠的港口,補給地點……
我前文說過,永樂帝挖運河、修皇宮、修武當、南征北戰……
曆史上凡是“暴君”所為,他全做了!
一件不落!
凡是“暴君”所為,朱棣一件不落。
朱棣幹的事——“暴君”未必幹完了。
同時,國內土地稅收,隻有三十比一,商業稅也是三十比一。
(商業稅最初是十五比一、立國不久就降到二十比一,沒幾年,又降到三十比一。)
三十稅一……
曆史上最出名的兩個仁君——西漢文景盛世,也才這麽幹啊!
然後,朱棣西洋下了一次又一次……
仗打了一次又一次……
按照他們的說法,蠻夷拿著兩條臭魚幹,假裝國王來朝貢,還要賞賜一船金子……
永樂帝在位,大手大腳的花錢,到處都是大工程,到處都是大手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永樂大帝還能給民夫發工錢!
然而——國家還就是蒸蒸日上。
朱棣時期大明王朝多有錢,就可以想象得到了!
這錢,是從哪來的?
不就是海外貿易所得麽!
朱棣能夠掌握所有的外貿所得嗎?
怕是三成也夠嗆吧!
三成的貿易所得,朱棣就能幹這麽多事……
這個航海所得的利潤之巨,就可以想象了!
海外市場,人家豪紳最少從唐朝就開始培養了。
海外市場終於成熟……
好家夥,好不容易到了撈大錢的時候,你朱家人要一刀切?
豪紳集團,會眼看著朱家人摘桃子嗎?
不弄你才怪呢!
弄明白了這個,就能解釋清楚明朝由始至終的一切行為!
建文朝為啥文人獨霸朝堂?
英宗朝福建浙江為啥叛亂?
嘉靖帝為何沿海掃倭?
看看這片地:
浙江長三角一帶——絲綢、茶葉、瓷器產地!
福建——茶葉、瓷器產地!
江西——茶葉、瓷器產地!
貴州、湖廣——茶葉產地,還是茶馬古道!
臥槽!
絲、茶、瓷,這是華夏對外貿易的重頭戲!
財富源頭啊!
而朱家皇帝掌握這條線的——全是勳貴、太監!
洪武、永樂定的這個朝廷規矩,到底是為什麽,大家就都明白了吧?
這條線就是金山銀山!
外貿重地長三角這一片的豪族大紳,能不眼紅?
明朝的一切讓人費解的大小事件,就都有了原因了吧?
那些稀奇的、古怪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操作,就都找到答案了吧?
土木堡之變後——這些規矩,全都被於謙一刀砍了!
然後反過來,自己掌控京師軍權、派文臣監督武將,放棄邊關,控製軍權收迴各地鎮守太監(這些人大部分迴來就給當場弄死來了)……
皇帝讓太監監督軍隊,於謙就讓文臣監督軍隊!
皇帝讓文臣內部互相監督、互相掣肘,於謙就全給裁撤了!
皇帝讓太監鎮守內地各處工、礦產業區,於謙就給全砍了!
皇帝讓太監、勳貴、交錯布置,防衛京師,於謙就親自掌握京師,自己一句話,皇帝都要臉色大變!
皇帝讓大軍駐紮邊關、開墾關外,設置屯堡以為眼線,於謙就讓當兵的迴到京師……
(這一條要是不理解,看看正統朝的第一次北伐。
打下來土地為何不守?
——守了還怎麽走私呢?)
……
於謙在景泰朝,他就是沒有名分的攝政王!
拿到了軍權的於謙,不進內閣——是因為內閣要聽他說話,看他眼色行事。
朱祁鎮能夠迴來,就是這個集團,內部對於謙不滿了。
於謙的這些行為,也是明朝文臣集團,貫穿整個大明朝的執政方針!
自然也包括方孝孺,三楊,東林黨……
……
講清楚了這個背景,就能夠知道遼東鎮守太監的重要性!
這是皇家航海線的基礎。
造船基地——才是下西洋的前提。
南京明代造船廠遺址,挖出了一根11米長的船舵杆。
根據孔槽來還原,舵葉高達6.035米。
船隻之龐大,就能想象了。
華夏境內已經開發幾千年了,上哪裏去找這麽大的造船木材?
不就是奴兒幹都司要幹的事麽!
那邊到處都是原始森林,還能少了大樹了?
美洲那個世界第一樹有多高?
說個不好聽的,砍下來掏個洞,別看那是獨木舟,放在水裏就是巨無霸了。
奴兒幹那邊,能少了大樹?
說到造船,有個小故事,北歐那邊,去年不是有個消息——
幾百年前種的橡木終於成材了,結果,這世界早已進入鋼鐵巨艦世代……
王彥坐鎮遼東四十年,他手上究竟掌握了多少與航海有關的資料?
或者——遼東造船的內裏,究竟是什麽情況?
文人集團能不想知道些這些嗎?
他們想知道,喜寧就出場了。
正統九年閏七月十六日,鎮守遼東大太監王彥死了。
明代的太監,不是大家“認識”裏的那麽自由,各地鎮守太監死了後,皇帝要派人上門查賬的!
喜寧奉命去查賬。
怎麽查的沒記載。
有記載的是——他當時就開始動手腳了。
他做了什麽事?
《明史》上是這麽說的“王彥妻吳氏,訴喜寧私取其奴仆、駞馬、金銀器皿、田園、鹽引等物。”
“帝詔宥寧罪”……
哦,貪汙啊!
一笑置之吧……
明史麽,江南那幫人改了一百多年,參考就可以了,他的這個罪名,那是不能信的。
喜寧在王彥家翻箱倒櫃……
被投訴到朱祁鎮這裏,朱祁鎮說喜寧有罪!
他在找什麽?
誰讓他去找的?
喜寧是誰的人?
這就值得深思了吧?
正統十二年,就在文臣集團對朱祁鎮布局的重要時間上。
喜寧又問朱祁鎮要河間府青縣土地四百一十五傾。
朱祁鎮派人去調查了一下,發現青縣就在運河邊。
在這種戰略要地上,他要這麽大一塊地幹什麽?
朱祁鎮沒給他,隻給了七十五傾零八十畝。
……
先說說這塊地的作用——
先看結局:
土木堡之後,於謙短短時間,就立刻拿下朱祁鎮留下來的軍方大佬。
他靠什麽拿下的?
嘴一說,朱祁鎮任命的那些防守京師的大將,就會拱手將大權交出來?
不可能吧?
沒有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東西,他們會交權嗎?
太子還在京師呢!
大不了擁立太子上位!
孫太後就是這麽想的啊!
這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於謙帶著文臣,卻立了朱祁鈺為帝。
那些軍方大將,能同意嗎?
這時候的文臣,手中可沒有指揮軍隊的權利啊!
能讓軍方大將乖乖交權,隻能說明於謙調來了部隊!
這個部隊,藏在了哪裏?
必然是在京師附近——因為進京速度太快,軍方來不及做出反應!
好了,來看時間線:
——朱祁鎮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俘”。
未卜先知的千古忠臣於謙,短短四天時間。
在八月十九日,調山東軍4500人,北直隸人,一共四萬多人進了京。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
十二萬民夫進京,同時調大同石亨進京。
封石亨為武清伯,升官右都督,掌握五軍大營。
……
於謙控製京師的速度,簡直就像坐了高鐵一樣。
當時,朱祁鎮留下來掌握京城防守大權的,是駙馬都尉郭敬。
他是仁宗之女慶都公主的駙馬,也就是朱祁鎮姑父。
但是,這個時候,慶都公主已經死九年時間了。
姑父和舅,是不一樣的。
舅,那是血親,外甥子是他姐妹身上的肉,他能去拚命。
姑父是親戚。
姑在,那就是親侄兒,姑都沒了,哪裏還有什麽親情啊!
——不絕對,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
焦敬因為放高利貸,被文臣攻擊。
朱祁鎮氣急了,就給他鎖在長安街的右門,戴枷示眾。
正統十三年,又因為不上朝,被朱祁鎮罰了一年俸祿。
本就沒感情,又被朱祁鎮這樣落臉麵,焦敬能為朱祁鎮去玩命?
前麵說過,土木堡之變時,按照明史記載來推算,京師本來就隻剩四萬多人了,我給它放寬再放寬,也不過七萬人。
朱祁鎮帶走一批人,剩下的——頂天兩萬!
兩萬估計都沒有!
十六萬大軍當麵……
焦敬當場就叛變了,直接打開了京師大門。
京師分為三道城牆,城牆、皇城、宮城。(這時候還沒有外城,這要到嘉靖時才修建。)
掌握城牆的焦敬叛變,朱祁鎮留下控製京師的,就剩下掌握紫禁城的馬順了。
八月二十三日,於謙召集百官上朝。
就在朝堂上,文官咬的咬,打的打,又給掌握著紫禁宮城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弄死。
至此,京師徹底落入於謙掌控中。
……
看看這個時間——八月十五日,朱祁鎮被俘。
十九日,於謙的四萬零五百大軍進京。
二十日,12萬大軍進京。
焦敬叛變。
石亨掌握京師。
二十三日,馬順死!
迴過頭來想想,喜寧要這麽大一塊地幹什麽?
是不是要藏一些不該藏的東西?
比如,一群人悄咪咪的躲在京師之外……
青縣距離北京隻有三百裏,騎馬的話,一天時間就到了。
就算四萬大軍,也頂天兩三天。
這時間線,是不是立馬就對上了?
更別說,青縣就在運河邊上——將兵器藏船艙裏,隻要有人遮掩,誰能想到呢?
更何況是皇帝出事,人心惶惶的時候!
……
說迴喜寧。
又過了三個月,到了正統十二年閏四月的時候。
喜寧又去搶當朝太師、勳貴大頭領英國公張輔家的田宅。
張輔不從,喜寧讓他弟弟勝,帶著一杆自宮了的狗腿子,扒了張輔佃戶的房子。
張輔家人前去阻止,勝指揮人,將張輔的家人——一個孕婦,給打流產了。
一個太監,敢去搶英國公的產業?
還這麽焦急,這麽沒下限,這麽找死……
這是在幹啥?
動軍方老大……
這不就是——配合文臣,削弱張輔在軍方的威信麽!
如此不顧臉麵的動手,不就是被催的急了麽!
朱祁鎮就按照慣例,從犯充軍。
於是,將這些人流放廣西。
然後讓勝贖罪。
——就是要治他的罪了。
然而,勝握著張輔的把柄。
當場就上告——說張輔家有私自招募的太監。
這事就沒法處理了。
因為張輔是軍方老大,朱祁鎮不能因為這件小事,去調查他啊。
假設大明是一個公司,朱家皇帝是董事長,張輔就是大股東。
董事長總不能因為大股東招募幾個丫鬟下人,在家穿著公司的製服,就調查人家吧?
對吧!
真要是這樣,這特麽大股東就算不撤股,也要給你下了絆子啊!
朱祁鎮隻好各打五十大板,一股腦將人全部送到廣西充軍。
張輔有了這個“汙點”,在朱祁鎮親征時,很多話他就不能說了。
可能常理上無法理解這句話,然而在政治上,這是實際要遵守的規矩。
……
前後將這人做的事,串聯起來——朱祁鎮身邊對外透露信息之人,必然就是這個喜寧!
為啥這麽肯定?
為啥就不能是真貪財?
那就要講他接下來,在土木堡之變後的作為了——
朱祁鎮“被俘”後,帶著也先從宣府,轉悠到了大同,卻處處碰壁。
到處都不接納朱祁鎮。
京城裏——於謙還立馬將朱祁鈺,扶上了皇位。
也先慌了。
喜寧就上躥下跳,蠱惑也先深入腹地搶掠。
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鎮根本就不信任喜寧。
他根本就不知道朱祁鎮和也先的秘密!
也先給朱祁鎮送不迴去,隻好派喜寧給於謙傳信:
“今天送太上皇迴京,若不得正位,雖五年、十年務要讎殺。”
也先的話,就能給看出“土木堡之變”的性質了。
看看也先給於謙說的這話——我就算打五年、十年,也要讓朱祁鎮再當皇帝!
為啥?
正統六年,朱祁鎮給也先封的是淮王!
一字王,親王才能有的封號!
這特麽比朝鮮這個乖兒子,都高級啊!
大明藩國,從來都是雙字王,也就是郡王。
大家可以去找找看,明朝給外藩封一字王的,還有沒?
正統八年,朱祁鎮又給也先加封太師,中書右丞相,並且規定,脫脫不花等內外勢力,稱唿也先時,必須以“太師淮王中書右丞相”相稱。
朱祁鎮在提高也先在草原上的地位,讓他在製衡脫脫不花的時候,有了大義名分。
朱祁鎮隻要一死,也先必然第一個被幹掉!
也先能不懂嗎?
這就是也先為什麽說——就算打五年、十年,也要讓朱祁鎮再當皇帝的原因。
說白了——換了別人當皇帝,也先的利益第一個受損!
最後呢?
朱祁鎮成為太上皇,被囚禁南宮後,也先第一個出局。
也先能將蒙古皇帝脫脫不花捏在手心裏,他是傻子嗎?
他隻有死保朱祁鎮。
他倆才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為了讓朱祁鎮迴去當皇帝,也先連死戰都喊出來了。
結果……
於謙就是死活不要朱祁鎮。
喜寧返迴之後,忽然給也先說了一個解決辦法——
“既然北京不要皇帝,咱們就將皇帝送到南方去當皇帝!”
南方就是南京。
臥槽——這不是明朝文臣集團最想幹的事嗎?
為何喜寧去了京師一趟,迴來就有了這個主意?
——有人給他出主意了!
這個出主意的人,必然就是不滿於謙獨霸朝堂的江南內部人。
任何一個集團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的。
這就像鴿派與鷹牌。
殺皇帝,隻要傳出去,不但全家都毀了,子子孫孫都要被王朝、後世王朝針對。
必然有人不想弄死朱祁鎮的。
再加上於謙行事太霸道,好處自己一個人撈了,人家能不想著自家也弄一個攝政王來當當啊!
隻要朱祁鎮去了南京,就算他是神,他也要被人擺布了。
聽話,那就當一個蓋章機器。
不聽話,塞給你幾個女人,乖乖育種,種子出來了,再弄死就行了。
所以說,喜寧的這句話,是有人再給他出主意。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喜寧到底是誰的人!
朱祁鎮知道大明的實際情況——他隻要去南京,最好的結果,就是立刻被架空。
所以,朱祁鎮是絕對不會走這一條路的。
但是,也先動心了。
他準備按照喜寧的計策,給朱祁鎮送到南方當皇帝。
要去南方,千裏迢迢,還都在大明腹心,速度一定要快。
一旦被於謙反應過來,給他堵在半路上,那就全軍覆沒了。
但是呢,不知道為何?
草原實際權柄第一的也先,竟然史稱有八萬步兵。
他需要馬匹。
搞笑呢?
也先有八萬步兵……
這個記載——就像大陸還有八億人吃不上茶葉蛋,一樣可笑。
身為草原上掌控著北元皇帝的也先太師,怎麽可能缺少馬匹?
也先千裏迢迢而來,也不可能讓手下兩條腿趕路啊!
這個記載,他就絕對有錯誤!
如果真有八萬……
不對!
這八萬應該是真的!
這八萬人,極有可能就是聽到皇帝出事,前來護駕的餘丁!
就算是所謂的“完美犯罪”。
當時無法找到線索,不代表就能永遠隱藏下去。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終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
好了,通過對景泰朝利益所得者的還原。
土木堡事變的外部嫌疑人,已經可以清晰的推斷出兩個——脫脫不花、兀良哈三衛。
那麽第三個是誰?
女真!
當時,朱祁鎮身邊跟著一個太監——喜寧。
現代有人說他是蒙古人……
實際上這就是在混淆視聽。
他是女真出身,按照明初的規矩,應該是戰俘。
土木堡之變前,喜寧是禦用監大太監,也就是24監掌權者之一。
喜寧通“外語”,就是懂蒙古話。
正統初年,朱祁鎮沒掌權的時候,朝廷讓他出使蒙古(應該就是去見脫脫不花)。
他就是這一次高升的。
換句話說,他是文臣集團,在拿走糧食大權之時,布置的暗子。
明朝文臣集團對皇宮的滲透之深,遠超現代人的理解。
你看,朱祁鎮複辟後,剛要對遼東動手,馬上就再次中招。
這一次,直接被幹掉。
他兒子朱見深躲在皇宮裏,還隻敢相信一直都在伺候自己的萬貴妃。
《萬曆野獲編》說的很清楚:“每上出遊,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
萬貴妃被人弄死,犁庭掃穴的成化帝——
卻哭著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
偌大的皇宮,朱見深卻隻能相信萬貴妃。
這就足以說明明朝皇宮內的危險局勢了!
果然——1487年正月,萬貴妃死,八月,朱見深就死了。
……
喜寧被人安插,是準備幹什麽呢?
尋找一樣東西——
永樂帝身邊有個得力太監——王彥,他是首任遼東鎮守太監。
這人是五朝元老,曆經六任皇帝。
明太祖時期,他叫王狗兒,是朱棣身邊的使喚小太監。
朱棣賜名王彥。
王彥自小服侍朱棣,這是朱家皇帝的自己人。
朱棣靖難成功,登上皇位,就將王彥派去鎮守奴兒幹。
就這樣,王彥成了第一個鎮守遼東的大太監。
除了所謂的“漢王朱高煦謀反”那短暫的時間內,他被召迴京師外,一直都在遼東坐鎮。
王彥是有大功勞的。
這個功勞之大,讓皇帝都無法報答。
我為什麽這麽說呢?
朱祁鎮掌權前,王彥已經七十歲了,於是將他召迴京師養老。
少年天子朱祁鎮特意撥款,在昌平縣桃穀口,給他建了個廣寧寺。
並且讓大學士楊榮,寫了個《敕賜廣寧寺記》。
皇帝給一個太監建廟祈福,還是活著的太監,這個功勞之大,就可以想象了。
土木堡之變,王振後悔莫及,拔劍自刎。
就這朱祁鎮再次繼位後,才給他建了一個報恩寺。
就從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王彥的功勞到底有多大!
王彥坐鎮遼東四十年,可以說遼東的一切,都在他腦子裏。
或許……也在家裏!
遼東——在永樂帝時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造海船!
既然王彥管著這個差事,他家裏是不是有某些人需要的東西?
比如——航海圖?造船資料?船廠內部信息?遼東風土人情……
(吉林當時是造船廠——阿什哈達遺址,已經挖掘出來了。)
……
在土木堡之變之前,明朝的權利構成是這樣——文官就負責做官,皇帝還要派人去監督他們。
勳貴、武將掌軍。
軍事大權文臣不能插手,皇帝監督軍隊的——是太監。
與航海有關的這條線上——
不管是遼東方向、蒙古方向,交趾方向,三宣六慰方向,還是海洋重要港口、海島——全是太監、勳貴掌管。
文官根本就插不上手!
勳貴、太監掌管——這就等於皇帝親自掌握!
你看看永樂帝的這些布置,就會清楚的發現——與航海貿易有關的,能直接威脅到大明天下的,全在朱家皇帝手中!
包括船隊停靠的港口,補給地點……
我前文說過,永樂帝挖運河、修皇宮、修武當、南征北戰……
曆史上凡是“暴君”所為,他全做了!
一件不落!
凡是“暴君”所為,朱棣一件不落。
朱棣幹的事——“暴君”未必幹完了。
同時,國內土地稅收,隻有三十比一,商業稅也是三十比一。
(商業稅最初是十五比一、立國不久就降到二十比一,沒幾年,又降到三十比一。)
三十稅一……
曆史上最出名的兩個仁君——西漢文景盛世,也才這麽幹啊!
然後,朱棣西洋下了一次又一次……
仗打了一次又一次……
按照他們的說法,蠻夷拿著兩條臭魚幹,假裝國王來朝貢,還要賞賜一船金子……
永樂帝在位,大手大腳的花錢,到處都是大工程,到處都是大手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永樂大帝還能給民夫發工錢!
然而——國家還就是蒸蒸日上。
朱棣時期大明王朝多有錢,就可以想象得到了!
這錢,是從哪來的?
不就是海外貿易所得麽!
朱棣能夠掌握所有的外貿所得嗎?
怕是三成也夠嗆吧!
三成的貿易所得,朱棣就能幹這麽多事……
這個航海所得的利潤之巨,就可以想象了!
海外市場,人家豪紳最少從唐朝就開始培養了。
海外市場終於成熟……
好家夥,好不容易到了撈大錢的時候,你朱家人要一刀切?
豪紳集團,會眼看著朱家人摘桃子嗎?
不弄你才怪呢!
弄明白了這個,就能解釋清楚明朝由始至終的一切行為!
建文朝為啥文人獨霸朝堂?
英宗朝福建浙江為啥叛亂?
嘉靖帝為何沿海掃倭?
看看這片地:
浙江長三角一帶——絲綢、茶葉、瓷器產地!
福建——茶葉、瓷器產地!
江西——茶葉、瓷器產地!
貴州、湖廣——茶葉產地,還是茶馬古道!
臥槽!
絲、茶、瓷,這是華夏對外貿易的重頭戲!
財富源頭啊!
而朱家皇帝掌握這條線的——全是勳貴、太監!
洪武、永樂定的這個朝廷規矩,到底是為什麽,大家就都明白了吧?
這條線就是金山銀山!
外貿重地長三角這一片的豪族大紳,能不眼紅?
明朝的一切讓人費解的大小事件,就都有了原因了吧?
那些稀奇的、古怪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操作,就都找到答案了吧?
土木堡之變後——這些規矩,全都被於謙一刀砍了!
然後反過來,自己掌控京師軍權、派文臣監督武將,放棄邊關,控製軍權收迴各地鎮守太監(這些人大部分迴來就給當場弄死來了)……
皇帝讓太監監督軍隊,於謙就讓文臣監督軍隊!
皇帝讓文臣內部互相監督、互相掣肘,於謙就全給裁撤了!
皇帝讓太監鎮守內地各處工、礦產業區,於謙就給全砍了!
皇帝讓太監、勳貴、交錯布置,防衛京師,於謙就親自掌握京師,自己一句話,皇帝都要臉色大變!
皇帝讓大軍駐紮邊關、開墾關外,設置屯堡以為眼線,於謙就讓當兵的迴到京師……
(這一條要是不理解,看看正統朝的第一次北伐。
打下來土地為何不守?
——守了還怎麽走私呢?)
……
於謙在景泰朝,他就是沒有名分的攝政王!
拿到了軍權的於謙,不進內閣——是因為內閣要聽他說話,看他眼色行事。
朱祁鎮能夠迴來,就是這個集團,內部對於謙不滿了。
於謙的這些行為,也是明朝文臣集團,貫穿整個大明朝的執政方針!
自然也包括方孝孺,三楊,東林黨……
……
講清楚了這個背景,就能夠知道遼東鎮守太監的重要性!
這是皇家航海線的基礎。
造船基地——才是下西洋的前提。
南京明代造船廠遺址,挖出了一根11米長的船舵杆。
根據孔槽來還原,舵葉高達6.035米。
船隻之龐大,就能想象了。
華夏境內已經開發幾千年了,上哪裏去找這麽大的造船木材?
不就是奴兒幹都司要幹的事麽!
那邊到處都是原始森林,還能少了大樹了?
美洲那個世界第一樹有多高?
說個不好聽的,砍下來掏個洞,別看那是獨木舟,放在水裏就是巨無霸了。
奴兒幹那邊,能少了大樹?
說到造船,有個小故事,北歐那邊,去年不是有個消息——
幾百年前種的橡木終於成材了,結果,這世界早已進入鋼鐵巨艦世代……
王彥坐鎮遼東四十年,他手上究竟掌握了多少與航海有關的資料?
或者——遼東造船的內裏,究竟是什麽情況?
文人集團能不想知道些這些嗎?
他們想知道,喜寧就出場了。
正統九年閏七月十六日,鎮守遼東大太監王彥死了。
明代的太監,不是大家“認識”裏的那麽自由,各地鎮守太監死了後,皇帝要派人上門查賬的!
喜寧奉命去查賬。
怎麽查的沒記載。
有記載的是——他當時就開始動手腳了。
他做了什麽事?
《明史》上是這麽說的“王彥妻吳氏,訴喜寧私取其奴仆、駞馬、金銀器皿、田園、鹽引等物。”
“帝詔宥寧罪”……
哦,貪汙啊!
一笑置之吧……
明史麽,江南那幫人改了一百多年,參考就可以了,他的這個罪名,那是不能信的。
喜寧在王彥家翻箱倒櫃……
被投訴到朱祁鎮這裏,朱祁鎮說喜寧有罪!
他在找什麽?
誰讓他去找的?
喜寧是誰的人?
這就值得深思了吧?
正統十二年,就在文臣集團對朱祁鎮布局的重要時間上。
喜寧又問朱祁鎮要河間府青縣土地四百一十五傾。
朱祁鎮派人去調查了一下,發現青縣就在運河邊。
在這種戰略要地上,他要這麽大一塊地幹什麽?
朱祁鎮沒給他,隻給了七十五傾零八十畝。
……
先說說這塊地的作用——
先看結局:
土木堡之後,於謙短短時間,就立刻拿下朱祁鎮留下來的軍方大佬。
他靠什麽拿下的?
嘴一說,朱祁鎮任命的那些防守京師的大將,就會拱手將大權交出來?
不可能吧?
沒有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東西,他們會交權嗎?
太子還在京師呢!
大不了擁立太子上位!
孫太後就是這麽想的啊!
這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於謙帶著文臣,卻立了朱祁鈺為帝。
那些軍方大將,能同意嗎?
這時候的文臣,手中可沒有指揮軍隊的權利啊!
能讓軍方大將乖乖交權,隻能說明於謙調來了部隊!
這個部隊,藏在了哪裏?
必然是在京師附近——因為進京速度太快,軍方來不及做出反應!
好了,來看時間線:
——朱祁鎮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俘”。
未卜先知的千古忠臣於謙,短短四天時間。
在八月十九日,調山東軍4500人,北直隸人,一共四萬多人進了京。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
十二萬民夫進京,同時調大同石亨進京。
封石亨為武清伯,升官右都督,掌握五軍大營。
……
於謙控製京師的速度,簡直就像坐了高鐵一樣。
當時,朱祁鎮留下來掌握京城防守大權的,是駙馬都尉郭敬。
他是仁宗之女慶都公主的駙馬,也就是朱祁鎮姑父。
但是,這個時候,慶都公主已經死九年時間了。
姑父和舅,是不一樣的。
舅,那是血親,外甥子是他姐妹身上的肉,他能去拚命。
姑父是親戚。
姑在,那就是親侄兒,姑都沒了,哪裏還有什麽親情啊!
——不絕對,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
焦敬因為放高利貸,被文臣攻擊。
朱祁鎮氣急了,就給他鎖在長安街的右門,戴枷示眾。
正統十三年,又因為不上朝,被朱祁鎮罰了一年俸祿。
本就沒感情,又被朱祁鎮這樣落臉麵,焦敬能為朱祁鎮去玩命?
前麵說過,土木堡之變時,按照明史記載來推算,京師本來就隻剩四萬多人了,我給它放寬再放寬,也不過七萬人。
朱祁鎮帶走一批人,剩下的——頂天兩萬!
兩萬估計都沒有!
十六萬大軍當麵……
焦敬當場就叛變了,直接打開了京師大門。
京師分為三道城牆,城牆、皇城、宮城。(這時候還沒有外城,這要到嘉靖時才修建。)
掌握城牆的焦敬叛變,朱祁鎮留下控製京師的,就剩下掌握紫禁城的馬順了。
八月二十三日,於謙召集百官上朝。
就在朝堂上,文官咬的咬,打的打,又給掌握著紫禁宮城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弄死。
至此,京師徹底落入於謙掌控中。
……
看看這個時間——八月十五日,朱祁鎮被俘。
十九日,於謙的四萬零五百大軍進京。
二十日,12萬大軍進京。
焦敬叛變。
石亨掌握京師。
二十三日,馬順死!
迴過頭來想想,喜寧要這麽大一塊地幹什麽?
是不是要藏一些不該藏的東西?
比如,一群人悄咪咪的躲在京師之外……
青縣距離北京隻有三百裏,騎馬的話,一天時間就到了。
就算四萬大軍,也頂天兩三天。
這時間線,是不是立馬就對上了?
更別說,青縣就在運河邊上——將兵器藏船艙裏,隻要有人遮掩,誰能想到呢?
更何況是皇帝出事,人心惶惶的時候!
……
說迴喜寧。
又過了三個月,到了正統十二年閏四月的時候。
喜寧又去搶當朝太師、勳貴大頭領英國公張輔家的田宅。
張輔不從,喜寧讓他弟弟勝,帶著一杆自宮了的狗腿子,扒了張輔佃戶的房子。
張輔家人前去阻止,勝指揮人,將張輔的家人——一個孕婦,給打流產了。
一個太監,敢去搶英國公的產業?
還這麽焦急,這麽沒下限,這麽找死……
這是在幹啥?
動軍方老大……
這不就是——配合文臣,削弱張輔在軍方的威信麽!
如此不顧臉麵的動手,不就是被催的急了麽!
朱祁鎮就按照慣例,從犯充軍。
於是,將這些人流放廣西。
然後讓勝贖罪。
——就是要治他的罪了。
然而,勝握著張輔的把柄。
當場就上告——說張輔家有私自招募的太監。
這事就沒法處理了。
因為張輔是軍方老大,朱祁鎮不能因為這件小事,去調查他啊。
假設大明是一個公司,朱家皇帝是董事長,張輔就是大股東。
董事長總不能因為大股東招募幾個丫鬟下人,在家穿著公司的製服,就調查人家吧?
對吧!
真要是這樣,這特麽大股東就算不撤股,也要給你下了絆子啊!
朱祁鎮隻好各打五十大板,一股腦將人全部送到廣西充軍。
張輔有了這個“汙點”,在朱祁鎮親征時,很多話他就不能說了。
可能常理上無法理解這句話,然而在政治上,這是實際要遵守的規矩。
……
前後將這人做的事,串聯起來——朱祁鎮身邊對外透露信息之人,必然就是這個喜寧!
為啥這麽肯定?
為啥就不能是真貪財?
那就要講他接下來,在土木堡之變後的作為了——
朱祁鎮“被俘”後,帶著也先從宣府,轉悠到了大同,卻處處碰壁。
到處都不接納朱祁鎮。
京城裏——於謙還立馬將朱祁鈺,扶上了皇位。
也先慌了。
喜寧就上躥下跳,蠱惑也先深入腹地搶掠。
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鎮根本就不信任喜寧。
他根本就不知道朱祁鎮和也先的秘密!
也先給朱祁鎮送不迴去,隻好派喜寧給於謙傳信:
“今天送太上皇迴京,若不得正位,雖五年、十年務要讎殺。”
也先的話,就能給看出“土木堡之變”的性質了。
看看也先給於謙說的這話——我就算打五年、十年,也要讓朱祁鎮再當皇帝!
為啥?
正統六年,朱祁鎮給也先封的是淮王!
一字王,親王才能有的封號!
這特麽比朝鮮這個乖兒子,都高級啊!
大明藩國,從來都是雙字王,也就是郡王。
大家可以去找找看,明朝給外藩封一字王的,還有沒?
正統八年,朱祁鎮又給也先加封太師,中書右丞相,並且規定,脫脫不花等內外勢力,稱唿也先時,必須以“太師淮王中書右丞相”相稱。
朱祁鎮在提高也先在草原上的地位,讓他在製衡脫脫不花的時候,有了大義名分。
朱祁鎮隻要一死,也先必然第一個被幹掉!
也先能不懂嗎?
這就是也先為什麽說——就算打五年、十年,也要讓朱祁鎮再當皇帝的原因。
說白了——換了別人當皇帝,也先的利益第一個受損!
最後呢?
朱祁鎮成為太上皇,被囚禁南宮後,也先第一個出局。
也先能將蒙古皇帝脫脫不花捏在手心裏,他是傻子嗎?
他隻有死保朱祁鎮。
他倆才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為了讓朱祁鎮迴去當皇帝,也先連死戰都喊出來了。
結果……
於謙就是死活不要朱祁鎮。
喜寧返迴之後,忽然給也先說了一個解決辦法——
“既然北京不要皇帝,咱們就將皇帝送到南方去當皇帝!”
南方就是南京。
臥槽——這不是明朝文臣集團最想幹的事嗎?
為何喜寧去了京師一趟,迴來就有了這個主意?
——有人給他出主意了!
這個出主意的人,必然就是不滿於謙獨霸朝堂的江南內部人。
任何一個集團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的。
這就像鴿派與鷹牌。
殺皇帝,隻要傳出去,不但全家都毀了,子子孫孫都要被王朝、後世王朝針對。
必然有人不想弄死朱祁鎮的。
再加上於謙行事太霸道,好處自己一個人撈了,人家能不想著自家也弄一個攝政王來當當啊!
隻要朱祁鎮去了南京,就算他是神,他也要被人擺布了。
聽話,那就當一個蓋章機器。
不聽話,塞給你幾個女人,乖乖育種,種子出來了,再弄死就行了。
所以說,喜寧的這句話,是有人再給他出主意。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喜寧到底是誰的人!
朱祁鎮知道大明的實際情況——他隻要去南京,最好的結果,就是立刻被架空。
所以,朱祁鎮是絕對不會走這一條路的。
但是,也先動心了。
他準備按照喜寧的計策,給朱祁鎮送到南方當皇帝。
要去南方,千裏迢迢,還都在大明腹心,速度一定要快。
一旦被於謙反應過來,給他堵在半路上,那就全軍覆沒了。
但是呢,不知道為何?
草原實際權柄第一的也先,竟然史稱有八萬步兵。
他需要馬匹。
搞笑呢?
也先有八萬步兵……
這個記載——就像大陸還有八億人吃不上茶葉蛋,一樣可笑。
身為草原上掌控著北元皇帝的也先太師,怎麽可能缺少馬匹?
也先千裏迢迢而來,也不可能讓手下兩條腿趕路啊!
這個記載,他就絕對有錯誤!
如果真有八萬……
不對!
這八萬應該是真的!
這八萬人,極有可能就是聽到皇帝出事,前來護駕的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