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一下,因為糧倉就在軍官掌控下。


    他們想貪汙,是按兵員實數領糧,然後克扣士兵口糧……


    還是,多報士兵數據,多領一些糧食?


    這兩條方法,他們會選哪一條?


    很顯然——


    將領要是讓手下吃不飽……


    大家都是世代當兵的,將領不怕上了戰場,後背射來冷箭嗎?


    也就是說,隻要糧倉的管轄權在軍戶手上,就算貪汙,他們也會保證軍戶的正常口糧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隻要皇帝招唿一聲,當兵的當場就會打開糧倉,背上糧食,去皇帝身邊。


    既然糧倉被拿走,文人集團又布置了這麽大一張天羅地網。


    將領想貪汙,就隻能在口糧上做手腳。


    更別說——文人稍微拖延幾天,拿不到糧食的士兵……


    他不跑路,難道等著餓死嗎?


    這就是66萬士兵,忽然逃亡的原因!


    這可是殺局中布局最早、謀劃最深、刀子最狠的一招!


    當然,這個殺招不一定是針對朱祁鎮的。


    但是——必然是針對朱家皇帝的!


    ——自此以後,隻要朱家皇帝不聽話,糧食就發不到位。


    糧食發不到位,軍官就隻有克扣口糧,士兵就隻有逃亡……


    士兵逃亡,邊防不足,外敵就要侵犯。


    外敵來犯,皇帝就要掏錢……


    死循環!


    歐耶!


    完美!


    自此以後,皇帝就隻能和咱們掰腕子了,再也無法惦記咱們的海外領地。


    多好!


    又能安心掙大錢了!


    到了後來,又出了個小皇帝,有個牛人,玩了一手更狠的。


    自此以後,文人集團捏著皇帝的糧倉,皇帝卻隻能掏出真金白銀,交給兵部。


    兵部找人分包,再從文人集團手上,將糧庫裏的糧食買迴來,發給當兵的。


    完事,各部還要“照例漂沒”……


    這是懂工程的。


    總包、二包、三包……八九十來包……


    而這條規矩是誰定的?


    張居正時期的文人集團!


    大明以前是收實物稅,也就是直接收糧食。


    張居正改革後,老百姓需要先找士紳賣糧換錢,再拿錢給官府交稅;


    皇帝還要拿著錢,再從士紳手上換成糧。


    這一手狠啊!


    不但吃了上家吃下家,更是裏裏外外、倒倒騰騰,前後左右吃了個十幾遍!


    自此起,大明原本存糧足夠全國吃三年——變成了一粒糧也沒有了!


    張居正改革,站在百姓角度上,天下烏鴉照樣黑。


    士紳收糧,壓價是正常操作。


    小吏收稅,刁難是正常過程。


    站在國家角度上,這是亡國之策。


    那要是站在士紳角度上,那這可就是仁政了。


    屁股不同,看待問題的答案,是絕對不一樣的。


    所有的分析啊,就看你站在誰的那一邊……


    比如——他們前段時間,遍布抖音的輿論:狼犯錯,不能限製狼崽子當官……


    屁股坐對,絕對正確。


    ……


    這麽多證據,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三楊拿走糧倉——就是為了圖謀控製皇權!


    明英宗不聽話,那就成了削弱朱祁鎮對軍權掌控能力的最佳手段!


    因為——軍戶管理糧倉,隻需要朱祁鎮一份詔書,大軍就能立刻出發!


    土木堡之前,石亨這個將領,敢跟三楊對著幹。


    他怎麽這麽有膽?


    就因為他有糧,文臣無法拿捏武將!


    土木堡之後,將領就成了文人集團的狗!


    哪怕到了南明,依舊如此!


    南明亂世!


    士紳竟然不直接掌控軍權,就能無憂無慮……


    不就是因為這個麽!


    再牛逼的大軍,餓你三天……


    還骨頭硬?


    那就再餓七天!


    ……


    為什麽朱祁鎮出了北京,各地立刻就亂套了?


    糧食大權沒了!


    帶兵的,被攥住了喉嚨管……


    正如袁承煥、孫承宗對待勤王援軍那樣——娘的皮,不聽話,老子讓你餓著肚子,來迴跑幾百裏!


    敢來支援皇帝?


    老子餓不死你!


    看看、看看……


    一模一樣的套路!


    仔細看看土木堡之變中,邊將的態度……


    就會發現,與大明的一件往事,簡直就一模一樣——


    靖難之役!


    朱棣裝瘋賣傻,絕地翻盤。


    隻剩900護衛,朱允炆都打破北京城了,打的最厲害的先鋒,立馬被召迴。


    下一刻……


    朱棣900變十萬!


    朱祁鎮這一次土木堡之變,也一樣。


    也先就三萬人,剛剛還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明軍,卻任他馳騁。


    也先帶著朱祁鎮,就跟遛彎一樣,來到京師城外……


    明明隨手就能弄死也先的邊將,卻坐看瓦剌橫衝直撞,絕不出城迎戰,絕不打贏瓦剌。


    為啥咧?


    靖難之役,他們就是這麽做的啊!


    打生打死,那是朱家人的內部事……


    ……


    三楊真是正直大臣啊!


    我們“絕不會貪汙”的文人集團,接管了糧食大權,是絕對不會“貪汙”的。


    不過短短13年時間……


    大明的軍戶們,就已經逃走66萬人!


    當然,你要說,這是朱祁鎮當政,不管文臣的事……


    糧食大權被拿走後,天順三年,就清查了一次。


    結果,逃亡軍戶高達120萬人……


    這時期,可是三楊主抓一切權柄吧!


    ……


    這66萬人逃亡。


    隻能說明朱祁鎮掌權後,他們收斂了一些,不敢繼續如此肆意妄為了!


    ……


    如果於謙忠於皇帝——請問,他在哪裏?


    他為什麽不指出這個問題?


    事情已經發生,他為什麽不站出來,指出問題所在?


    我擺出來時間線後,隻要腦子還帶點拐彎能力,就能看清楚的問題。


    為何——於謙閉嘴不言了?


    就因為他是文臣集團的一份子!


    或者,在縮小一點——他是長三角文人士紳集團的一份子!


    他效忠的,不是朱家皇帝,而是這個文人集團的核心利益!


    再說一個紮心的事實——


    就在於謙上奏分發窮苦百姓糧食的奏疏,得以執行之後。


    不單單於謙得到了山西、河南的民心。


    (於謙得民心,是他能夠打贏朱祁鎮奪京師之戰的核心,也是他必死的另一個原因。


    京師保衛戰中,於謙一聲令下,短短一個月時間。


    從浙江、南直隸、河南、山西、山東,調兵、民近三十萬人。


    並且,調走了126萬件兵器!


    單單火炮——800門!


    裝炸藥的神火飛鴉火箭44萬支!


    火槍超過3萬柄!


    這個動員軍隊、民夫、調動軍械的能力,就是於謙必死的主因。


    一個兵部侍郎,竟然有這麽大的能力,他不死誰死?


    前腳朱祁鎮就遭遇了無法理解的叛亂,後腳你就來展示自己……


    他還能活著嗎?


    這就算了,短短幾天時間,於謙就將通州的900萬石糧食,全部運迴北京。


    好吧,軍權、民心、糧草、武器……


    全占了!


    這就是朱祁鎮要殺他的另一個原因——後勤保障能力如此之強的於謙,偏偏在朱祁鎮出征的時候,讓皇帝斷糧數天之久!


    朱祁鎮複辟,不管於謙是忠是奸,他都隻有死路一條。


    正如——不管張居正是好是壞,萬曆掌權,必然要清算他!


    拿了不該拿的權利,站了不該站的隊,在政治上,就沒有活路了……)


    ……


    於謙通過分發糧食,盡得河南、山西民心。


    甚至到了一聲令下,幾十萬民夫進京的程度。


    其他人自然不甘落後。


    就在正統六年,於謙拿到分糧權利後,文人集團,更是給朱祁鎮上了這麽一份統計:


    北直隸境內,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所屬州縣有饑民1萬多戶……


    真定府所屬州縣有饑民戶……


    山東兗州府所屬沂州逃移者5500餘戶……


    濟南、青州、萊陽、登州四府所屬州縣逃戶甚多,拋荒田地頃……


    諸城一縣逃戶2400餘……


    為何忽然多了這麽多有零有整的數據?


    這不就是在告訴朱祁鎮——


    “快點也給我們放糧的大權吧!


    不單單是於謙治下有窮鬼,我們治下也有啊!”


    兄弟們,能明白文人的這個操作嗎?


    這都是經濟啊!


    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你們懂的……


    不明白的話,看看十年前的廉租、低保……都有誰……


    ……


    那麽朱祁鎮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有!


    王佐在朱祁鎮繼位後的宣宗十年,提出了轉移糧食歸屬權的奏章。


    朱祁鎮初掌權後,就開始動手了。


    正統六年。


    戶部尚書劉中敷,直接被下獄。


    然後文臣換了王佐上來。


    還是被下獄。


    這是尚書,至於之下的侍郎,朱祁鎮抓了一大堆。


    就連於謙,也被下獄了。


    朱祁鎮的態度已經很明確——


    他要查糧食問題了!


    文官集團自然不能放任王佐等人被審訊啊——一旦朱祁鎮知道了真相,那還得了?


    君臣相鬥之下,那時候手中權力不大的朱祁鎮。


    隻能退讓,將他們放了出來。


    這裏隻講於謙,作為第一個請求發糧的人,他直接被關了三個月!


    就算被放出來後,朱祁鎮卻隻同意對他降職使用。


    直接從侍郎,降到了大理寺少卿。


    然後又在山西抓住他,給丟進監獄。


    朱祁鎮的想法很簡單:


    京師無法動手?


    好!


    我讓錦衣衛去地方審訊!


    但是,朱祁鎮算漏了一點:


    前文講過——於謙在河南、山西大發國糧……收盡民心!


    在當地,他民聲很好啊。


    就在一瞬間,於謙被抓的消息,就傳遍了河南、山西。


    老百姓不遠千裏,趕到山西監獄紛紛求情。


    眼見百姓越聚越多,朱祁鎮撐不住了。


    他不能因此鬧出民變!


    朱祁鎮隻得再次放了他,並恢複了他兩省巡撫的職位。


    但是,侍郎沒了,隻有大理寺少卿的頭銜。


    (於謙的職務,到了正統十三年,才又加迴來。)


    正統八年,朱祁鎮掌權後,又來動手了!


    吏部尚書郭璡,革職。


    廷推換上王直,還是給下獄了……


    但是,很遺憾,文臣集團的權利太大,最後朱祁鎮——隻能再次將人放了出來。


    ……


    接連兩次動手,都失敗了。


    但是,朱祁鎮並沒有退縮,既然朝廷中央無法下手,那就從地方下手!


    正統十年,朱祁鎮掉了個頭,開始查糧倉。


    這一查……


    查到了哪裏,哪裏就開始失火!


    十年:羽林前衛、忠義後衛,糧倉著火。


    十一年:京都、太倉、大寧中衛、彭城衛、南京新倉,糧倉著火。


    十二年:景陵衛糧倉著火。


    十三年:忠義前衛糧倉失火……


    ……


    這都是慣例了,曆朝曆代,隻要查糧倉,豈有不失火的!


    文人集團:


    傻逼,老子們好不容易才搶來的好處,你還想查?


    你查一座,老子們就燒一座!


    讓你查無可查!


    ……


    兄弟們將自己帶入朱祁鎮的角色上,來仔細想想——


    你南征北戰無敵手,連蒙古都給幹趴了。


    偏生內政上,處處碰壁,每每自己查到了一點苗頭,馬上證據鏈就斷了。


    你是會罷手啊,還是要繼續深究呢?


    我猜——朱祁鎮,一定會繼續查吧……


    ……


    我前麵講了糧食問題、外部問題、內部問題、紳權皇權爭鬥問題。


    來說朱祁鎮被俘真相吧!


    正統十四年,四月。


    就在土木堡之變的三個多月前。


    福建叛亂的頭目之一鄧茂七、麓川叛亂的頭目思機發,紛紛被大軍抓了迴來。


    你們說,以錦衣衛的手段——有沒有撬開他們的嘴?


    朱祁鎮是不是——知道了什麽不該知道的消息?


    他會不會再次動手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某群人是不是要做些什麽?


    果然!


    五月。


    朱祁鎮親自下令,命錦衣衛在東廠的帶領下,抓捕前福建巡按禦史柳華。


    早已調任山東按察使副使的柳華,立刻服毒自盡。


    速度之快,就連錦衣緹騎都跑不過……


    朱祁鎮大怒,下令將柳華抄家,男子戍邊,婦女沒入浣衣局。


    線索又斷了。


    這時候,一個人怕了。


    他就是時任浙江巡按禦史黃英。


    《明史》在一百六十五卷,留下了這麽幾個字——“恐得罪,具白澄止兵狀。”


    啥意思?


    恐得罪:害怕自己有罪;


    具:在這裏是秘密上疏;


    白:坦白;


    澄:是一個人;


    止兵狀:讓士兵停止的事。


    這個叫“澄”的人是誰?


    現任福建禦史汪澄!


    也就是說,浙江巡按禦史黃英,害怕自己牽連進去。


    於是秘密上奏,說汪澄曾經要求地方不要抵抗叛軍!


    他將自己知道的消息,悄咪咪密奏給了朱祁鎮。


    證據再次到手了!


    錦衣衛立刻出動,這一次,應該是有軍方的人也參與了。


    因為此時的靖難功臣寧陽侯陳懋,就在福建平叛。


    汪澄沒跑開,甚至都來不及自盡,就被抓了。


    而汪澄又把另一人咬出來了——再前一任福建禦史柴文顯。


    好家夥,連續三任福建巡按禦史!


    我尼瑪!


    又是窩案啊!


    朱祁鎮調動錦衣衛,立刻審訊之後,是怎麽處理的?


    《明史》是這麽記載的“遂俱下吏,獄成。”


    下麵的吏員全抓!


    “獄成”——招供了!


    他們招供了什麽?


    招供了什麽,按照江南那幫人修《明史》的慣性,是絕對不會記載的!


    但是有個結局。


    朱祁鎮下令將柴文顯施以“磔刑,籍其家。”


    也就是本人千刀萬剮,全族誅殺,未成年流放!


    而汪澄,被判處腰斬棄市。


    同時,朱祁鎮下令將宋新、按察使方冊……等,十人俱坐斬!


    也就是說,這件事,成為了朱祁鎮的突破口。


    一次性斬殺十幾個省級高官,還要麽判處淩遲處死、夷全族,要麽全部砍死……


    這個案子的規模,就可想而知了!


    能讓朱祁鎮如此大動幹戈的,你們說這會是什麽供詞?


    朱祁鎮是不是抓到了冰山一角?


    以少年天子的脾氣,他會善罷甘休嗎?


    好事接連而來!


    這些人的被抓,震住了官場。


    這個時候,一個湖南官員出場了。


    擔任浙江巡撫的安化人張驥,他一出手就是王炸!


    他設計誘捕了已經自稱為王,建國號太平,建年號恭定的反賊大頭領——陳鑒湖。


    張驥為什麽出手?


    因為江南圈子,在明初是很固定、且排外的——核心成員全是南直隸、浙江、江西出身。


    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擔任閣輔大臣、六部大臣的,一大半都來自這些地方。


    整個明朝,這些地方出身的重臣人數,就能單挑全國。


    這個地方,現在叫長三角。


    對外貿易重地。


    嗬嗬——明朝也是,宋朝也是,元朝還是。


    哦,清朝也是……老蔣也是……


    這些人對外瘋狂打壓,對內相互扶持。


    建文時期,朱元璋屍骨未寒,文臣第一時間就恢複了舉薦製。


    比如方孝孺,這家夥一個人就舉薦了八百多人為官。


    舉薦,就是連舉人都考不上的那種。


    因為明初——舉人出身進了中央,身居要職的,不要太多!


    朱棣靖難成功後,清掃這些人,卻莫名背上“誅十族”的黑鍋。


    ……


    也就是說,張驥不是這個集團的人。


    他投靠朱祁鎮,是非江南籍官員的日常選擇。


    朱祁鎮給他的加職,一樣是大理寺少卿。


    和於謙平級。


    張驥幫助了朱祁鎮,能落好嗎?


    自然不會啊!


    果然,張驥馬上就被清除了!


    就在同年,朱祁鎮出事之後的第一時間,於謙召正在平叛的張驥進京。


    離任後剛走了不多遠的張驥,在半路暴斃!


    身為一省巡撫,加職中央重臣,死了就像死條狗一樣,沒有一個人去查查……


    他為什麽而死……


    納悶不?


    一個跟於謙平級的封疆大吏,世人竟然一點印象都沒有。


    哦?


    於謙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啊!


    那——張驥還滅了一個國呢!


    於謙英名天下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