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令人細思極恐(二)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祁鎮打韃靼、兀良哈,是因為這是大明意識形態上的敵人!
朱家立國的前提是什麽——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啊!
朱祁鎮對北方的用兵核心,大家懂了吧。
有意思的是,就在三伐蒙古的同時——他還辦了好幾件大事。
對西南——四伐麓川。
麓川這個地方,就是“三宣六慰”最主要的一部分。
麓川是那麽好打嗎?
三楊堅決反對,王振作為朱祁鎮的人,力主南征。
第一次南征。
思任發進攻掠奪騰衝、南甸、孟養等地,屠殺騰衝,並占領潞江。
正統四年沐國公沐晟兵敗,沐晟暴亡。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
初掌權的英宗,下旨斥責新任沐國公沐昂,讓他討伐麓川。
麓川思任發,趕緊遣使來朝。
這是第一次。
沒啥值得說道的地方。
文人集團的無恥,盡在其中……
總體就是——朱祁鎮沒掌權,三楊一貫的“不要國土”。
(因為這裏要主講的是於謙的死因,詳細過程不展開,大家可以搜一下。
很有意思!
明朝文臣的無恥,展現的淋漓盡致。)
真要說,那血壓就要爆表……
正統六年,二征麓川:
朱祁鎮讓定西伯蔣貴掛帥,讓太監曹吉祥監軍,在朝野全部反對的情況下,再次出征麓川。
要知道,這是同時北伐和南伐啊!
結果——
大勝!
思任發遠遁。
朱祁鎮升蔣貴為侯爵。
正統七年,剛剛結束一南一北,兩場戰事的朱祁鎮——
三征麓川。
朱祁鎮命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再次遠征麓川。
這一仗,一直打了三年。
為什麽打這麽久——楊士奇等人堅決反對增兵!
甚至,還出現了給遠征軍下絆子的行為。
正統九年,楊士奇病死。
明英宗的掣肘,去了倆,南征軍這才開始發力。
次年,也就是正統十年。
明軍斬首思任發,抓捕思任發全家,歸朝。
麓川大捷!
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
至此,朱祁鎮在朝中的對手,全部倒下。
正統十三年,就在土木堡之變的前一年。
朱祁鎮四征麓川,從三月出征,到十月凱旋,竟然隻用了短短七個月。
稀奇不?
明明上一次還打了三年之久,這一次,竟然隻用了七個月時間!
就很有意思了……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請問: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鎮下一步的用兵方向,是哪裏?
他會不會全部收迴南方失土?”
紮心不?
……
你們覺得,明英宗這麽能幹,以明朝的慣性,他還能活著嗎?
……
外部國際環境講完。
再講內部。
正統八年,朱祁鎮準備重開大航海。
並讓郭琰擔任福建福州府同知,開始造船。
讓馬雲巡視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剌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及古裏官廠。
正統九年,福建、江西、浙江交界處,就爆發了一千人規模的礦工起義。
……
史書上將這一次叛亂,美化成農民起義,然後遮遮掩掩。
實際上,這夥人是盜銀賊。
這裏的銀礦,每年單單福建一地的銀礦稅收,要上繳八萬兩。
正統初年,這一片的銀礦,在文臣的建議下,就全部被關閉了。
那麽——這些礦工是誰的工人?
……
並且,人家不朝江西、浙江——這兩個富裕的地方打。
專門硬著頭皮,一個勁朝福建打!
為啥?
妄自猜測一下——郭琰就在福州造船唄!
還特麽製造了海船120艘!
我日了,永樂大帝最大的一次下西洋,也才兩百來艘啊!
朱祁鎮上來就這麽大——人家能容忍他?
……
朱祁鎮本來沒當迴事,下令讓地方剿滅。
一個千把人的礦工造反,還要朝深山老林鑽。
在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朱祁鎮看來……
那叫事麽?
餓也給他餓死了啊!
誰特娘的知道,浙江、福建、江西去平叛的士兵越多,叛軍規模越大。
到了正統十三年,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坐擁二十餘座城池。
並且浙江、福建,接連爆發了好幾股叛軍。
這個時候,正好三楊全部去世,朝堂上能壓製朱祁鎮的人,已經不存在了。
真實消息再也壓不住,詳細情況,終於被送到了朱祁鎮這裏。
英宗重視起來。
他做了兩手準備。
其一,發放糧食,安撫百姓,以利益,誘使百姓歸家。
其二,調派京營,出動精兵鎮壓。
朱祁鎮出動京營士兵了……
然而,稀奇的是——福建、浙江爆發民變,朱祁鎮派遣多少大軍前往鎮壓,史書中莫說給出答案了。
就連這件事都忌諱莫深,支支吾吾。
這麽大規模的叛亂,明史竟然語焉不詳。
離譜不?
猜測一下——這裏牽製兩三萬京營士兵,輕輕鬆鬆吧?
這場叛亂,直到朱祁鈺去世的前兩年,才徹底平息。
也就是說,這最少兩三萬京營兵馬……
直到八年後,才返迴京師。
在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時候,他們是絕對不會出現在京營的!
好了——京營大軍已經被調走三萬人……
正統十四年三月。
就在土木堡之變的前五個月。
貴州爆發苗民叛亂。
幾乎一瞬間,就占領了思州府城和清浪、鎮遠等地。
速度之快,莫說朝廷了,近在咫尺的廣西,都沒反應過來。
再迴過頭來,看看老朱當年的那道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能跟著老朱砍人的大明百姓,還是據守城池,對付叛亂……
竟然一瞬間就丟了幾個府?
當年親眼看到這一幕的百姓,都還在呢!
要知道,這時候就連靖難勳貴,都還有好幾人呢!
才幾十年時間啊?
現代有人說是朱祁鎮屢屢對西南用兵,致使當地百姓困苦,不得不造反……
我尼瑪!
臉咧?
朱祁鎮下過這樣的一封聖旨,大意就是:
趁著太皇太後張氏大壽之際,給全國老年人發放福利。
並且明文天下——今後:
凡六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免除一切苛捐雜稅,勞役、徭役,不計、不征。
凡七十歲以上人口,國家每年發放糧食。
凡九十歲以上老人,發放糧食數額加倍。
朱元璋的“與民休息”政策,在在朱祁鎮這裏,再一次得到延續,並且更進一步。
前文說過此時大明的糧食情況——足夠全國不勞作,也能食用三年之久!
我就不說此時的邊關用糧,是直接從衛所糧庫調撥了!
他們說的這個理由,站得住腳嗎?
如果說因為朱祁鎮對西南用兵,而導致的叛亂?
總要有加稅的聖旨吧?
說出自己的判斷,拿出原文資料,這才能讓人信服啊!
再說了——就算是造反,也沒有這麽快吧?
這是有電話啊,還是有手機啊,竟然一夜之間,就幾個府一起造反?
但凡民變,必有先兆!
為何之前卻不見蹤影呢?
為何上一次打了三年之久,都不見叛亂?
偏偏連出征時間也算上,才七個月的時間,就有了如此大規模的反叛?
誰組織的他們?
用什麽組織的他們?
難道——大明造反百姓,真的研究出了手機、電話?
這就是極限嗎?
士紳集團:瓜娃子,你小瞧誰呢!
我們既然要玩,就不會小打小鬧啊!
大招來了!
緊接著——就在幾天後!
西自永寧,東至沅州,北起播州,東南達武岡的廣大地區內……
在這短短幾天時間內,就爆發出了最少20萬人規模的大起義。
按照現在劃分,這叫席卷四省。
臥槽!
啥?
大明造反百姓……
特麽的,竟然真有手機和信號基站……
短短幾天時間,就能聯動好幾個省!
不對啊!
他沒這個科技呢……
臥槽!
不好!
大明造反百姓會修仙,還都已經達到金丹期——千裏傳音人人都會!
——玄幻裏的飛鶴傳音,都沒有這麽快啊!
……
這麽大的範圍,這麽龐大的叛亂人數,這麽短的幾天時間……
大家覺得誰能做到?
還特麽就在朱祁鎮南征北戰,北邊幾乎全部收複國土,南邊也即將對“丟失”的國土,動手的時候……
就在朱祁鎮聲望日隆,權柄直逼明太祖、明成祖之際!
……
你們覺得這正常嗎?
李自成都沒這麽牛啊!
快遞小哥專業造反十幾年……
明朝滅亡前,還特麽在壓著李自成暴揍呢!
張角還傳道幾十年呢!
就這,還特麽被朝廷先發製人了……
而席卷四聲,參與人數高達二十多萬的大造反——不管是軍隊體係也好,還是錦衣衛體係也罷……
竟然一點信號都沒發現!
這科學不?
……
你們說——是不是朱祁鎮的行為,傷害了某群人呢?
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此時的朱祁鎮在北方,已經恢複了永樂鼎盛時期的國土麵積。
也就是說——北邊沒有掣肘了。
同時,打服了麓川,使得西南十萬大山,短期內不會牽扯朱祁鎮的精力。
恰恰這時候,朱祁鎮派去南洋宣撫海外領土的使臣,迴來了!
下西洋,已經成為了定局!
以朱祁鎮的脾氣,他隻要下西洋,就會在南洋設郡置縣,直接納入中央管控。
而南洋——最少自唐代起,就有華夏勢力在經營。
宋代發達的貿易,使得當地勢力,已經壯大成了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南宋滅亡,南逃的官方勢力,更是在當地建立了好幾個邦國。
在本書大約40--50章鄭成功出場的那裏,我也說了:
——華夏豪族,已經控製了當地的貨幣發行權。
南洋華夏勢力如此龐大,你們猜——他們有沒有與本土豪族勢力,已經有了融合呢?
為什麽強權如永樂大帝,下了幾次西洋,暴斃在出征的路上?
出征途中暴斃——朱棣哭得稀裏嘩啦……
為什麽——棺材都給他準備好了?
為什麽他一死,方便遠洋船補給的交趾,就給廢了?
為什麽朱瞻基重開西洋,卻再次暴斃?
明朝皇帝沒有善終的。
朱元璋死於準備傳位朱棣。
朱高熾死因是準備遷都南京……)
(閻王一拍驚堂木,驚詫道:
“堂下何人?為何你等都是陽壽未盡之人?”
朱元璋茫然:“不知道啊,三天前,咱還說傳位給俺家老四。
前麵的哥仨全死了,他就是嫡長子。
俺跟大臣們吵了一架,咱就被塞棺材裏了……”
朱標:“爹啊,老二是被人冤枉的……”
朱元璋:“娃啊,你死得慘呐,你是咱家第一個落水的啊!”
朱樉:“爹,我特麽被人毒了”。
身後,朱檀、朱梓、朱棡三兄弟,苦逼的看著老爹和大哥,咋迴事,咱爹、咱哥咋也下來陪咱了……
朱允炆憤恨:“該死的朱棣,竟然逼得我自焚!”
朱棣一巴掌抽過去:“滾你媽的,你就是個傻逼,看看你那幫人將大明禍禍成啥了?”
朱允炆縮頭,唯唯諾諾:“四叔,你不是還一樣陽壽未盡。”
朱棣一臉的苦逼:“不是個球!老子特麽正打仗呢,人就沒了……還特麽早就做好了鐵棺材,還學了秦始皇,來一個秘不發喪……”
朱高熾:“爹啊,我就準備再把京師搬迴南京。
南京當時不是地震不斷麽,我拖延了一下,臭罵李時勉一頓,當晚——我人就沒了……”
朱瞻基縮縮脖子:“爹啊,這時我都繼位一年多了,出了皇宮才知道的。
我當場就要砍了李時勉,他說,他當晚是勸你少近女色……”
朱高熾大怒:“他放他娘的屁!
你看看他之前為啥被投入大獄的!”
朱棣:“好聖孫,你咋也死了?”
朱瞻基愁眉苦臉:“爺爺啊,我就學你下了次西洋,就沒了……我死的時候,才36呢!”
閻王翻了翻生死搏,特麽的,還有五十來年陽壽……
朱祁鈺:“我不該說話,我就是改了個太子,兒子沒了,老婆沒了,連我自己也沒了……”
朱祁鎮兩眼望天,說啥咧?
心累!
這都第二次了!
上次沒擋住,這次照樣沒擋住……
朱見深:“我……我躲在皇宮裏,都能沒了……
不過,自從俺婆娘暴斃後,我就知道自己要死了……”
朱佑樘:“我學建文的,對他們可好了……
結果他們還是不放過我……
還特麽給我兒子弄死,給老子弄絕後了……”
朱厚照:“爹啊,我早就習慣了,不就是吐血麽……
我以為吐著、吐著,產生抗體就沒事了。
誰特娘知道,我剛適應了毒性,他們就給我摁水裏了……
爹啊,喝水這個抗體不好弄啊……”
朱厚熜:“我能說我特麽南巡一次,火攆著老子燒了好幾次麽。
他們還跟對待堂哥一樣,給我也來了次落水。
唯一敢救我的禦醫,馬上就被弄死了。”
朱厚熜拍了拍朱厚照肩膀:“哥啊,我比你強,我不但有後,我還有……還有禦醫敢救我。
不像你們,弄死你們祖孫三代的禦醫,不但高升,還能富貴到老……”
朱載坖:“爹啊,別說了!
我怕了啊!
我就將海外貿易大權都交出去了……結果還是能沒落了好。
我也暴斃了……”
朱翊鈞:“還說啥呢……
我被人打斷了腿,打破了腦袋,起居注都不敢記錄。
我隻好編個謊話,說夢裏被老虎咬的……
對了,那幫孫子,把我挖出來後,還給我挫骨揚灰了,這下……
徹底死無對證……”
朱常洛躲在角落內,不敢說話,蹲在地上畫圈圈。
嘴裏念念有詞:“我詛咒你們生兒子沒屁 眼,詛咒你們生女兒多根棍。
我特麽對你們那麽好,免了你們家工廠、礦場的稅收……
還兩天時間內,給你們發200萬白銀。
結果,皇位——我一個月都沒坐夠……”
朱翊鈞看著朱常洛:
這傻逼兒子,老子就不該傳位給你……
朱由校抱著朱厚照:“叔太爺啊,我跟你一樣,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就是……也被摁水裏了……”
倆年輕的魂魄,抱頭痛哭……
朱標瞅了瞅倆同病相憐的晚輩,哀歎一聲:
“特麽,我是咱老朱家——第一個被摁水裏的……”
閻王愁眉苦臉的看著生死簿,這哥幾個——一個37歲,一個30歲,一個22歲……
都還有幾十年陽壽哩……咋辦?
不對,這特麽朱家人活到四十歲的都少見……
陽壽未盡……
閻王也發愁啊!
朱由檢長歎:“唉,感情我老朱家辣麽多皇帝,隻有我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死……
掛了吧、掛了吧……
一死解百愁……”
朱由崧:“堂弟啊,你還是自己掛在樹上的,還好留個體麵。
我特麽被人捉住,兩個人抬身子,兩個人按著腿……
就像抬豬一樣送給韃子,還被人片了片……”
……
訴苦大會持續三天三夜……
閻王愁眉苦臉的抬起頭來,看向一眾朱家皇帝身後。
媽呀!
還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皇室子弟……)
……
人家出手了!
一出手,就是殺招!
先用叛亂,牽製朱祁鎮的刀子,然後再布置一個殺局!
這個事件的原本預期——就是朱祁鎮被幹掉!
朱祁鎮沒死的原因——也先不能讓他死了。
……
朱祁鎮一死……
咦!
好啊、好啊!
太子才一歲多哩!
那特麽還不是大權在握啊!
嘿嘿嘿……
又可以棄守邊關,收縮國土了!
大權又在握了,一如建文帝時期那樣。
……
短短時間內,福建、浙江,貴州、湖廣,長江以南,烽火遍地。
這兩處叛變的規模太大了!
朱祁鎮不得不第一時間,就調動京營十幾萬人,前去平叛。
這還不算地方衛所。
這十幾萬京營大軍,直到景泰帝二年,才控製了戰場。
然而,這時候,局勢已經不是“它們”可以掌控的了。
已經沾了血,嚐到了甜頭的“叛軍”,豈能輕易就投降了……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再次繼位的天順五年,才徹底平息。
這十幾萬人,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時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京師的。
……
我前文講過,在朱祁鎮時期,京營最多隻能容納18萬人。
直到朱祁鈺繼位,朱祁鎮帶著也先打迴來,(因為上麵的大軍未歸)於謙不得不擴大京營。
至此,京營的最大極限,才能達到容納24萬大軍的規模。
——就這,出操時都已經容不下了!
我放寬一點,按照朱祁鎮時期,京營大軍有二十萬人,來計算。
不說各處戰場,單單這兩地叛亂,就已經牽走了最少11萬京營大軍。
也就是說,滿打滿算,就算南征北戰的京營士兵,已經全部返迴!
就算他們一個人都沒死!
土木堡事變時,京營人馬也絕對不足十萬人!
按照我的計算,當時的京師,隻有七萬不到。
成國公朱勇的奏疏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奉命選拔三幹大營、五軍、神機等營精銳官軍十五萬一幹有奇。”
明史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種有零有整的,絕對是假的!
比如:人口統計,竟然有精確到“半個”的。
一條腿、一隻手、半拉身體……
這是人?
也就是說,這份奏疏裏麵,必然是真實數據。
京營實際兵馬總數出來了——十五萬一千人。
十五萬一千,扣去調往南方的十一萬。
由此可見:朱祁鎮離開京師時,京師的準確兵力,隻有四萬人!
而於謙手裏的兵呢?
當時京營,由班軍;和在京衛所操練官軍、幼官、舍人組成。
在京衛所——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班軍——京師周邊的衛所、省份,輪班抽調士兵,在京訓練。
關於班軍人數,有詳細的記載——“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前班三月還,八月到;後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
《明史》記載很清楚,總數16萬,分為前後兩班。
由此可見,在京師保衛戰中,於謙手上除了朱祁鎮留下看門的京營外,還有八萬被召迴的輪值班軍。
也就是說,就算朱祁鎮走時,一個人都沒留,於謙手上,最少都還有飽經訓練的八萬正規軍!
土木堡之變前——朱祁鎮手裏的刀,放寬、再放寬,隻剩下七萬人了。
按照明史記載,更是隻剩下四萬人。
通過以上證據,就可以清晰的發現:朱祁鎮的兵,已經被調走了……
手裏沒兵,皇帝還是皇帝嗎?
手裏拿不出糧食,皇帝還能調來勤王大軍嗎?
梳理一下思路,就會發現,在文臣集團的操作下,此時的朱祁鎮沒兵、沒糧。
這就是為什麽土木堡之變過程中,各地官軍表現竟然如此詭異的原因!
這個殺局的完善程度,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夠做到的!
這件事,背後隻有一個真兇——與外貿有關的“商賈、豪紳、文臣集團體”。
並且,他們不單單掌控或者說服了邊軍,更是在後宮之中,也得到了內應!
這就是文人集團的極限了嗎?
不!
它們的手段,還沒展現完呢!
在殺局開動的前一年,因為糧食大權被端走,正統十三年,兵部上了這麽一個奏疏——
“因為無糧無食,全國軍戶逃亡人數激增,需要消兵冊的士兵,就已經高達66萬人。”
66萬士兵,全部跑沒影了,找不迴來,趕緊在花名冊上刪除吧!
明朝軍戶的叛逃主因,就是糧倉歸屬權的轉移。
因為最初時候,糧倉就在衛所治下,朝廷大軍的糧食調撥,是直接從當地糧倉調撥的。
朱家立國的前提是什麽——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啊!
朱祁鎮對北方的用兵核心,大家懂了吧。
有意思的是,就在三伐蒙古的同時——他還辦了好幾件大事。
對西南——四伐麓川。
麓川這個地方,就是“三宣六慰”最主要的一部分。
麓川是那麽好打嗎?
三楊堅決反對,王振作為朱祁鎮的人,力主南征。
第一次南征。
思任發進攻掠奪騰衝、南甸、孟養等地,屠殺騰衝,並占領潞江。
正統四年沐國公沐晟兵敗,沐晟暴亡。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
初掌權的英宗,下旨斥責新任沐國公沐昂,讓他討伐麓川。
麓川思任發,趕緊遣使來朝。
這是第一次。
沒啥值得說道的地方。
文人集團的無恥,盡在其中……
總體就是——朱祁鎮沒掌權,三楊一貫的“不要國土”。
(因為這裏要主講的是於謙的死因,詳細過程不展開,大家可以搜一下。
很有意思!
明朝文臣的無恥,展現的淋漓盡致。)
真要說,那血壓就要爆表……
正統六年,二征麓川:
朱祁鎮讓定西伯蔣貴掛帥,讓太監曹吉祥監軍,在朝野全部反對的情況下,再次出征麓川。
要知道,這是同時北伐和南伐啊!
結果——
大勝!
思任發遠遁。
朱祁鎮升蔣貴為侯爵。
正統七年,剛剛結束一南一北,兩場戰事的朱祁鎮——
三征麓川。
朱祁鎮命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再次遠征麓川。
這一仗,一直打了三年。
為什麽打這麽久——楊士奇等人堅決反對增兵!
甚至,還出現了給遠征軍下絆子的行為。
正統九年,楊士奇病死。
明英宗的掣肘,去了倆,南征軍這才開始發力。
次年,也就是正統十年。
明軍斬首思任發,抓捕思任發全家,歸朝。
麓川大捷!
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
至此,朱祁鎮在朝中的對手,全部倒下。
正統十三年,就在土木堡之變的前一年。
朱祁鎮四征麓川,從三月出征,到十月凱旋,竟然隻用了短短七個月。
稀奇不?
明明上一次還打了三年之久,這一次,竟然隻用了七個月時間!
就很有意思了……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請問: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鎮下一步的用兵方向,是哪裏?
他會不會全部收迴南方失土?”
紮心不?
……
你們覺得,明英宗這麽能幹,以明朝的慣性,他還能活著嗎?
……
外部國際環境講完。
再講內部。
正統八年,朱祁鎮準備重開大航海。
並讓郭琰擔任福建福州府同知,開始造船。
讓馬雲巡視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剌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及古裏官廠。
正統九年,福建、江西、浙江交界處,就爆發了一千人規模的礦工起義。
……
史書上將這一次叛亂,美化成農民起義,然後遮遮掩掩。
實際上,這夥人是盜銀賊。
這裏的銀礦,每年單單福建一地的銀礦稅收,要上繳八萬兩。
正統初年,這一片的銀礦,在文臣的建議下,就全部被關閉了。
那麽——這些礦工是誰的工人?
……
並且,人家不朝江西、浙江——這兩個富裕的地方打。
專門硬著頭皮,一個勁朝福建打!
為啥?
妄自猜測一下——郭琰就在福州造船唄!
還特麽製造了海船120艘!
我日了,永樂大帝最大的一次下西洋,也才兩百來艘啊!
朱祁鎮上來就這麽大——人家能容忍他?
……
朱祁鎮本來沒當迴事,下令讓地方剿滅。
一個千把人的礦工造反,還要朝深山老林鑽。
在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朱祁鎮看來……
那叫事麽?
餓也給他餓死了啊!
誰特娘的知道,浙江、福建、江西去平叛的士兵越多,叛軍規模越大。
到了正統十三年,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坐擁二十餘座城池。
並且浙江、福建,接連爆發了好幾股叛軍。
這個時候,正好三楊全部去世,朝堂上能壓製朱祁鎮的人,已經不存在了。
真實消息再也壓不住,詳細情況,終於被送到了朱祁鎮這裏。
英宗重視起來。
他做了兩手準備。
其一,發放糧食,安撫百姓,以利益,誘使百姓歸家。
其二,調派京營,出動精兵鎮壓。
朱祁鎮出動京營士兵了……
然而,稀奇的是——福建、浙江爆發民變,朱祁鎮派遣多少大軍前往鎮壓,史書中莫說給出答案了。
就連這件事都忌諱莫深,支支吾吾。
這麽大規模的叛亂,明史竟然語焉不詳。
離譜不?
猜測一下——這裏牽製兩三萬京營士兵,輕輕鬆鬆吧?
這場叛亂,直到朱祁鈺去世的前兩年,才徹底平息。
也就是說,這最少兩三萬京營兵馬……
直到八年後,才返迴京師。
在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時候,他們是絕對不會出現在京營的!
好了——京營大軍已經被調走三萬人……
正統十四年三月。
就在土木堡之變的前五個月。
貴州爆發苗民叛亂。
幾乎一瞬間,就占領了思州府城和清浪、鎮遠等地。
速度之快,莫說朝廷了,近在咫尺的廣西,都沒反應過來。
再迴過頭來,看看老朱當年的那道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能跟著老朱砍人的大明百姓,還是據守城池,對付叛亂……
竟然一瞬間就丟了幾個府?
當年親眼看到這一幕的百姓,都還在呢!
要知道,這時候就連靖難勳貴,都還有好幾人呢!
才幾十年時間啊?
現代有人說是朱祁鎮屢屢對西南用兵,致使當地百姓困苦,不得不造反……
我尼瑪!
臉咧?
朱祁鎮下過這樣的一封聖旨,大意就是:
趁著太皇太後張氏大壽之際,給全國老年人發放福利。
並且明文天下——今後:
凡六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免除一切苛捐雜稅,勞役、徭役,不計、不征。
凡七十歲以上人口,國家每年發放糧食。
凡九十歲以上老人,發放糧食數額加倍。
朱元璋的“與民休息”政策,在在朱祁鎮這裏,再一次得到延續,並且更進一步。
前文說過此時大明的糧食情況——足夠全國不勞作,也能食用三年之久!
我就不說此時的邊關用糧,是直接從衛所糧庫調撥了!
他們說的這個理由,站得住腳嗎?
如果說因為朱祁鎮對西南用兵,而導致的叛亂?
總要有加稅的聖旨吧?
說出自己的判斷,拿出原文資料,這才能讓人信服啊!
再說了——就算是造反,也沒有這麽快吧?
這是有電話啊,還是有手機啊,竟然一夜之間,就幾個府一起造反?
但凡民變,必有先兆!
為何之前卻不見蹤影呢?
為何上一次打了三年之久,都不見叛亂?
偏偏連出征時間也算上,才七個月的時間,就有了如此大規模的反叛?
誰組織的他們?
用什麽組織的他們?
難道——大明造反百姓,真的研究出了手機、電話?
這就是極限嗎?
士紳集團:瓜娃子,你小瞧誰呢!
我們既然要玩,就不會小打小鬧啊!
大招來了!
緊接著——就在幾天後!
西自永寧,東至沅州,北起播州,東南達武岡的廣大地區內……
在這短短幾天時間內,就爆發出了最少20萬人規模的大起義。
按照現在劃分,這叫席卷四省。
臥槽!
啥?
大明造反百姓……
特麽的,竟然真有手機和信號基站……
短短幾天時間,就能聯動好幾個省!
不對啊!
他沒這個科技呢……
臥槽!
不好!
大明造反百姓會修仙,還都已經達到金丹期——千裏傳音人人都會!
——玄幻裏的飛鶴傳音,都沒有這麽快啊!
……
這麽大的範圍,這麽龐大的叛亂人數,這麽短的幾天時間……
大家覺得誰能做到?
還特麽就在朱祁鎮南征北戰,北邊幾乎全部收複國土,南邊也即將對“丟失”的國土,動手的時候……
就在朱祁鎮聲望日隆,權柄直逼明太祖、明成祖之際!
……
你們覺得這正常嗎?
李自成都沒這麽牛啊!
快遞小哥專業造反十幾年……
明朝滅亡前,還特麽在壓著李自成暴揍呢!
張角還傳道幾十年呢!
就這,還特麽被朝廷先發製人了……
而席卷四聲,參與人數高達二十多萬的大造反——不管是軍隊體係也好,還是錦衣衛體係也罷……
竟然一點信號都沒發現!
這科學不?
……
你們說——是不是朱祁鎮的行為,傷害了某群人呢?
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此時的朱祁鎮在北方,已經恢複了永樂鼎盛時期的國土麵積。
也就是說——北邊沒有掣肘了。
同時,打服了麓川,使得西南十萬大山,短期內不會牽扯朱祁鎮的精力。
恰恰這時候,朱祁鎮派去南洋宣撫海外領土的使臣,迴來了!
下西洋,已經成為了定局!
以朱祁鎮的脾氣,他隻要下西洋,就會在南洋設郡置縣,直接納入中央管控。
而南洋——最少自唐代起,就有華夏勢力在經營。
宋代發達的貿易,使得當地勢力,已經壯大成了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南宋滅亡,南逃的官方勢力,更是在當地建立了好幾個邦國。
在本書大約40--50章鄭成功出場的那裏,我也說了:
——華夏豪族,已經控製了當地的貨幣發行權。
南洋華夏勢力如此龐大,你們猜——他們有沒有與本土豪族勢力,已經有了融合呢?
為什麽強權如永樂大帝,下了幾次西洋,暴斃在出征的路上?
出征途中暴斃——朱棣哭得稀裏嘩啦……
為什麽——棺材都給他準備好了?
為什麽他一死,方便遠洋船補給的交趾,就給廢了?
為什麽朱瞻基重開西洋,卻再次暴斃?
明朝皇帝沒有善終的。
朱元璋死於準備傳位朱棣。
朱高熾死因是準備遷都南京……)
(閻王一拍驚堂木,驚詫道:
“堂下何人?為何你等都是陽壽未盡之人?”
朱元璋茫然:“不知道啊,三天前,咱還說傳位給俺家老四。
前麵的哥仨全死了,他就是嫡長子。
俺跟大臣們吵了一架,咱就被塞棺材裏了……”
朱標:“爹啊,老二是被人冤枉的……”
朱元璋:“娃啊,你死得慘呐,你是咱家第一個落水的啊!”
朱樉:“爹,我特麽被人毒了”。
身後,朱檀、朱梓、朱棡三兄弟,苦逼的看著老爹和大哥,咋迴事,咱爹、咱哥咋也下來陪咱了……
朱允炆憤恨:“該死的朱棣,竟然逼得我自焚!”
朱棣一巴掌抽過去:“滾你媽的,你就是個傻逼,看看你那幫人將大明禍禍成啥了?”
朱允炆縮頭,唯唯諾諾:“四叔,你不是還一樣陽壽未盡。”
朱棣一臉的苦逼:“不是個球!老子特麽正打仗呢,人就沒了……還特麽早就做好了鐵棺材,還學了秦始皇,來一個秘不發喪……”
朱高熾:“爹啊,我就準備再把京師搬迴南京。
南京當時不是地震不斷麽,我拖延了一下,臭罵李時勉一頓,當晚——我人就沒了……”
朱瞻基縮縮脖子:“爹啊,這時我都繼位一年多了,出了皇宮才知道的。
我當場就要砍了李時勉,他說,他當晚是勸你少近女色……”
朱高熾大怒:“他放他娘的屁!
你看看他之前為啥被投入大獄的!”
朱棣:“好聖孫,你咋也死了?”
朱瞻基愁眉苦臉:“爺爺啊,我就學你下了次西洋,就沒了……我死的時候,才36呢!”
閻王翻了翻生死搏,特麽的,還有五十來年陽壽……
朱祁鈺:“我不該說話,我就是改了個太子,兒子沒了,老婆沒了,連我自己也沒了……”
朱祁鎮兩眼望天,說啥咧?
心累!
這都第二次了!
上次沒擋住,這次照樣沒擋住……
朱見深:“我……我躲在皇宮裏,都能沒了……
不過,自從俺婆娘暴斃後,我就知道自己要死了……”
朱佑樘:“我學建文的,對他們可好了……
結果他們還是不放過我……
還特麽給我兒子弄死,給老子弄絕後了……”
朱厚照:“爹啊,我早就習慣了,不就是吐血麽……
我以為吐著、吐著,產生抗體就沒事了。
誰特娘知道,我剛適應了毒性,他們就給我摁水裏了……
爹啊,喝水這個抗體不好弄啊……”
朱厚熜:“我能說我特麽南巡一次,火攆著老子燒了好幾次麽。
他們還跟對待堂哥一樣,給我也來了次落水。
唯一敢救我的禦醫,馬上就被弄死了。”
朱厚熜拍了拍朱厚照肩膀:“哥啊,我比你強,我不但有後,我還有……還有禦醫敢救我。
不像你們,弄死你們祖孫三代的禦醫,不但高升,還能富貴到老……”
朱載坖:“爹啊,別說了!
我怕了啊!
我就將海外貿易大權都交出去了……結果還是能沒落了好。
我也暴斃了……”
朱翊鈞:“還說啥呢……
我被人打斷了腿,打破了腦袋,起居注都不敢記錄。
我隻好編個謊話,說夢裏被老虎咬的……
對了,那幫孫子,把我挖出來後,還給我挫骨揚灰了,這下……
徹底死無對證……”
朱常洛躲在角落內,不敢說話,蹲在地上畫圈圈。
嘴裏念念有詞:“我詛咒你們生兒子沒屁 眼,詛咒你們生女兒多根棍。
我特麽對你們那麽好,免了你們家工廠、礦場的稅收……
還兩天時間內,給你們發200萬白銀。
結果,皇位——我一個月都沒坐夠……”
朱翊鈞看著朱常洛:
這傻逼兒子,老子就不該傳位給你……
朱由校抱著朱厚照:“叔太爺啊,我跟你一樣,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就是……也被摁水裏了……”
倆年輕的魂魄,抱頭痛哭……
朱標瞅了瞅倆同病相憐的晚輩,哀歎一聲:
“特麽,我是咱老朱家——第一個被摁水裏的……”
閻王愁眉苦臉的看著生死簿,這哥幾個——一個37歲,一個30歲,一個22歲……
都還有幾十年陽壽哩……咋辦?
不對,這特麽朱家人活到四十歲的都少見……
陽壽未盡……
閻王也發愁啊!
朱由檢長歎:“唉,感情我老朱家辣麽多皇帝,隻有我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死……
掛了吧、掛了吧……
一死解百愁……”
朱由崧:“堂弟啊,你還是自己掛在樹上的,還好留個體麵。
我特麽被人捉住,兩個人抬身子,兩個人按著腿……
就像抬豬一樣送給韃子,還被人片了片……”
……
訴苦大會持續三天三夜……
閻王愁眉苦臉的抬起頭來,看向一眾朱家皇帝身後。
媽呀!
還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皇室子弟……)
……
人家出手了!
一出手,就是殺招!
先用叛亂,牽製朱祁鎮的刀子,然後再布置一個殺局!
這個事件的原本預期——就是朱祁鎮被幹掉!
朱祁鎮沒死的原因——也先不能讓他死了。
……
朱祁鎮一死……
咦!
好啊、好啊!
太子才一歲多哩!
那特麽還不是大權在握啊!
嘿嘿嘿……
又可以棄守邊關,收縮國土了!
大權又在握了,一如建文帝時期那樣。
……
短短時間內,福建、浙江,貴州、湖廣,長江以南,烽火遍地。
這兩處叛變的規模太大了!
朱祁鎮不得不第一時間,就調動京營十幾萬人,前去平叛。
這還不算地方衛所。
這十幾萬京營大軍,直到景泰帝二年,才控製了戰場。
然而,這時候,局勢已經不是“它們”可以掌控的了。
已經沾了血,嚐到了甜頭的“叛軍”,豈能輕易就投降了……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再次繼位的天順五年,才徹底平息。
這十幾萬人,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時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京師的。
……
我前文講過,在朱祁鎮時期,京營最多隻能容納18萬人。
直到朱祁鈺繼位,朱祁鎮帶著也先打迴來,(因為上麵的大軍未歸)於謙不得不擴大京營。
至此,京營的最大極限,才能達到容納24萬大軍的規模。
——就這,出操時都已經容不下了!
我放寬一點,按照朱祁鎮時期,京營大軍有二十萬人,來計算。
不說各處戰場,單單這兩地叛亂,就已經牽走了最少11萬京營大軍。
也就是說,滿打滿算,就算南征北戰的京營士兵,已經全部返迴!
就算他們一個人都沒死!
土木堡事變時,京營人馬也絕對不足十萬人!
按照我的計算,當時的京師,隻有七萬不到。
成國公朱勇的奏疏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奉命選拔三幹大營、五軍、神機等營精銳官軍十五萬一幹有奇。”
明史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種有零有整的,絕對是假的!
比如:人口統計,竟然有精確到“半個”的。
一條腿、一隻手、半拉身體……
這是人?
也就是說,這份奏疏裏麵,必然是真實數據。
京營實際兵馬總數出來了——十五萬一千人。
十五萬一千,扣去調往南方的十一萬。
由此可見:朱祁鎮離開京師時,京師的準確兵力,隻有四萬人!
而於謙手裏的兵呢?
當時京營,由班軍;和在京衛所操練官軍、幼官、舍人組成。
在京衛所——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班軍——京師周邊的衛所、省份,輪班抽調士兵,在京訓練。
關於班軍人數,有詳細的記載——“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前班三月還,八月到;後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
《明史》記載很清楚,總數16萬,分為前後兩班。
由此可見,在京師保衛戰中,於謙手上除了朱祁鎮留下看門的京營外,還有八萬被召迴的輪值班軍。
也就是說,就算朱祁鎮走時,一個人都沒留,於謙手上,最少都還有飽經訓練的八萬正規軍!
土木堡之變前——朱祁鎮手裏的刀,放寬、再放寬,隻剩下七萬人了。
按照明史記載,更是隻剩下四萬人。
通過以上證據,就可以清晰的發現:朱祁鎮的兵,已經被調走了……
手裏沒兵,皇帝還是皇帝嗎?
手裏拿不出糧食,皇帝還能調來勤王大軍嗎?
梳理一下思路,就會發現,在文臣集團的操作下,此時的朱祁鎮沒兵、沒糧。
這就是為什麽土木堡之變過程中,各地官軍表現竟然如此詭異的原因!
這個殺局的完善程度,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夠做到的!
這件事,背後隻有一個真兇——與外貿有關的“商賈、豪紳、文臣集團體”。
並且,他們不單單掌控或者說服了邊軍,更是在後宮之中,也得到了內應!
這就是文人集團的極限了嗎?
不!
它們的手段,還沒展現完呢!
在殺局開動的前一年,因為糧食大權被端走,正統十三年,兵部上了這麽一個奏疏——
“因為無糧無食,全國軍戶逃亡人數激增,需要消兵冊的士兵,就已經高達66萬人。”
66萬士兵,全部跑沒影了,找不迴來,趕緊在花名冊上刪除吧!
明朝軍戶的叛逃主因,就是糧倉歸屬權的轉移。
因為最初時候,糧倉就在衛所治下,朝廷大軍的糧食調撥,是直接從當地糧倉調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