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名字叫小托馬斯?斯當東。
小托馬斯?斯當東(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應該是英國最早的中國通。
1792—1793年,其父老斯當東作為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的副使出使中國,小斯當東隨行;來華途中,小斯當東跟隨使團雇傭的華人翻譯學習中文,進步很快,隨後在使團謁見乾隆皇帝時用官話和乾隆皇帝直接交談,一舉成名。
1798年他進入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服務,任文書,1804年出任貨物管理人,1808年任中文翻譯。1810年,《大清律例》由他翻譯在英國出版,這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譯為英文的書。
1816年,升任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特派委員會主 席(即中方所稱的東印度公司大班),同年,作為副使隨同阿美士德出使北京。
1818年,參加選舉進入英國議會,此後長期擔任下院議員(1826年未得連任,1830年重新當選,1836年和1837年連續兩屆大選失利,1838年又通過補選重新進入議會,1852年退休。)在議會中,一直屬於以坎寧為領袖的政治派別,這一派別在1830年之前被稱為“自由派保守黨”,之後脫離保守黨與自由黨合並。
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時刻,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漫長的辯論過程中,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視。在他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人們聽得異常認真。小斯當東以果斷的口吻說,通過他對中國統治者性格的了解,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
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製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他認為,對中國的武力征服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麽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此時全場肅靜,所有人都在傾聽他的講話。幾分鍾後,他給出了最後的結論:“盡管令人遺憾,但我還是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隨即,大廳裏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選擇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發言結束後,下院裏響起了長時間的鼓掌聲。在後來進行的投票中,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說,如果再多5張反對票,鴉片戰爭就不會在那時爆發。
大部分議員都十分相信小斯當東,因為他13歲就到過中國,而且還曾經與乾隆皇帝親切交談,得到乾隆的特殊關注與喜愛。
原來,小斯當東正是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馬戛爾尼訪華時,13歲的他被作為“見習侍童”帶到中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十,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小斯當東因負責為特使提鬥篷的後沿,也得以見到天顏。
在駛往中國的漫漫旅途中,小斯當東閑來無事,向翻譯們學起了中文。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極強的,何況斯當東爵士的兒子智商很高。很快他就掌握了許多日常對話。在覲見的時候,和珅向皇帝介紹,說這個小鬼子會說中國話。
刻板嚴格的程序被打破了,乾隆皇帝微笑著命孩子跪得再近一些,“讓他講中國話。或許是因為孩子的謙遜,或許由於他講話的漂亮用詞使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後者欣然從自己的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親自賜予該童”。
英國人沒感覺有什麽大不了的,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手工繡成的錢包。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卻是了不得的恩典。“賜給自己身上的荷包可說是一種特殊恩惠:東方人把皇帝身上帶過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視為無價之寶。”小斯當東自己也感到很榮幸,這個荷包後來他一直保存著。(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盡管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導致了中國形象的急劇惡化,但天真無邪的小斯當東卻對這個懷柔遠人的國家抱有善意,他津津樂道於乾隆皇帝對自己的接見,還與大學士鬆筠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於是在1800年,小斯當東決定重返中國。
1800年,小斯當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聘為書記員,再次來到中國。
1801年,老斯當東去世後,小斯當東承襲了父親的爵位。1814年,小斯當東當選為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的管理機構——特選委員會的成員。
1815年,他又被選為特選委員會主 席,全麵負責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事宜。
十幾年的中國經驗,給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1811年,小斯當東與“好朋友”鬆筠在廣州再度碰麵。新任兩廣總督的鬆筠,為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官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勤奮的小斯當東注定會成為最了解中國的英國人。
在華期間,他十分注重搜集和整理有關中國曆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麵的資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
就在這本著作問世的時候,小斯當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視角。
迴到英國後,小托馬斯?斯當東並沒有浪費他此行打下的中文基礎。中國之行激發了他的興趣,他繼續刻苦學習中文。
中文特長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5年後,也就是1798年他被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的書記官,長駐廣州,幾年後就任總管專員,居留中國18年。
同時在1810年,他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大清律例評論》,直接批評馬戛爾尼對這個民族產生了更高的估計,而自己的父親卻猶豫不定,隻有巴羅的觀點準確而公正。
中國經曆在他心底結下了濃濃的中國情結。他終生喜歡中國事物。他在城裏修了一個中國式的亭園,起名為“古亭萊園”,其中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仿中國樣式的燈塔狀古亭。
古亭萊園的書房中藏有大量中國書籍。他用10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這是第一本直接從中文譯成英文的著作。
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中英商業往來劄記》《1816年英國使團訪京紀實》《論中英關係及其改善之進言》《英中商務考察》以及譯著《異域錄》等。
他與henry thomas colebrook(亨利·托馬斯·科爾布魯克)共同創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這使他成為英國漢學史上一位知名的漢學家。(《英國漢學史》)
小斯當東還積極推動英國的漢學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和帝國學院聘請教授,開設漢學課,專門教授漢學課。他由此被譽為“英國漢學之父”。
此時的小斯當東,對於中國已經從最開始的向往變成了精通,他期待著自己能有一個機會,去完成當年馬戛爾尼勳爵和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
終於,在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節前往中國,這次的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勳爵,為了避免重蹈馬戛爾尼無功而返的覆轍,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國經驗的英國人作自己的副手。
小斯當東當然是不二人選。
在此時,中國也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時代了,乾隆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給了嘉慶皇帝。
而嘉慶皇帝的命運似乎遠不如他的祖先,剛剛上台,中國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為了鎮壓這場起義,嘉慶朝前後耗費了數億多兩白銀,從此清王朝陷入財政虧空的困境。
但是,嘉慶皇帝此時依然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他對於西方世界所發生的的一切,並不知情。
此時的英國剛剛贏得了反法戰爭的勝利,在整個西方世界已經所向無敵。
而即將完成的工業革命更是把英國變成了世界工廠,渴望世界市場的英國人比23年前更加迫切想打開中國的市場。
盡管有馬戛爾尼的前車之鑒,他們依然希望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隻是,這一次,使團比馬戛爾尼遇到了比之前更加糟糕的經曆。
就是在嘉慶年間的1816年,小斯當東隨同英國使團參加了英國另一次對中國不成功的出使。這次出使徹底斷了英國人通過和平手段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念頭。1817年後,他返迴英國南漢普頓,成為下院議員。
1816年7月28日,使團到達北直隸時便展開了“叩頭還是不叩頭”的老問題的爭論。
使團第三把手埃利斯認為叩頭隻是無關大局的形式,而小斯當東則堅決反對叩頭。
他在給阿美士德勳爵的報告中直言不諱:“哪怕會導致使命的失敗,也完全不應該同意叩頭。”
阿美士德接受了他的意見。
1816年8月28日,阿美士德使團夜裏才抵達北京,而清政府則安排他們連夜前往皇宮。
在一場推推搡搡,連拉帶拽的禮儀之爭中,阿美士德明確表示拒絕向嘉慶皇帝叩頭。
顯然,嘉慶皇帝對於當初馬戛爾尼未向乾隆皇帝叩頭的事情依然記憶猶新,因而此時看到了英國的態度,憤怒的嘉慶立即下旨將英國使團趕出北京。
在小斯當東眼裏,這一次的屈辱遠遠勝過了上一次。當他們沿著舊路南下廣州的時候,陪同官員的敵意代替了乾隆時代的微笑,供給也惡劣得讓人難以容忍。
而嘉慶皇帝寫給英國攝政王的信更讓英國人感到絕望:“嗣後毋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但能傾心效順,不必歲時來朝,如稱問化也。俾爾永遵,故茲敕諭。”
意思很明確,大清王朝不歡迎英國人。不僅如此,嘉慶皇帝還下令將小斯當東驅逐迴國。
盡管事後中國政府出於歉意或者息事寧人的目的頒布了幾個有利於歐洲人經商的地方法規,卻無法平息小斯當東內心的憤怒。
他意識到“屈服隻能導致恥辱,而隻要扞衛的立場是合理的,態度堅決卻可以取勝”。
在他的內心世界裏,乾隆時代帶給他的那一點點的親切感已經隨著嘉慶皇帝粗暴的態度徹底消失了。
1818年至1852年間,小斯當東數次當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是當時英國下議院中對中英關係較有影響的議員之一。
就在小斯當東們因為中英之間的困境而一籌莫展的時候,另一股力量正在改變著中英兩國的關係,他們就是鴉片走私商。
由於自從貿易開展以來,英國人的各種工業產品都無法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商人,隻能走私鴉片來平衡過於畸形的中英貿易。
但是,鴉片走私的暴利很快就超出了始作俑者的意料,參與走私的也不僅是英屬東印度公司。
鴉片走私的猖獗徹底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平衡,中國由入超變為出超,大量白銀外流,引起了國內的銀荒。
而吸食鴉片對中國人身體的殘害更讓中國人擔心它將摧毀帝國的武裝力量。
於是,清政府中禁煙的唿聲一浪高過一浪,最終道光皇帝決定委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立即引起了英國下議院的激烈討論。
議員格萊斯頓反對為了一種罪惡的交易而挑起戰爭,日不落帝國,絕對不能成為“武裝販毒集團”。
而此時,小托馬斯?斯當東站了起來:“我們進行鴉片貿易,是否違反了國際法呢?沒有!當兩廣總督用他自己的船運送毒品時,沒有人會對外國人也做同樣的事感到驚訝。”
“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麽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此時全場肅靜,所有人都在傾聽他的講話。幾分鍾後,他給出了最後的結論:“盡管令人遺憾,但我還是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隨即,大廳裏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三天後下議院投票,結果是: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就這樣,在英國人看來是為了正義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小托馬斯?斯當東也成了促成了鴉片戰爭的爆發的始作俑者。
而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英國獲得了勝利,大清帝國一蹶不振。
這樣一個人當然在中英關係中最有發言權。濃厚的中國情結並沒有妨礙他向英國人建議進攻中國。乾隆皇帝的荷包也於事無補。事實上,中國之行令年少氣盛的他深感屈辱,從中國迴來後,他就一再告訴英國人,對中國必須采取強硬手段,想通過和平手段讓中國人尊敬英國是不可能的。
小托馬斯?斯當東不會想到,他對中國的看法不僅引發了一場鴉片戰爭,而是徹底的終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打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小托馬斯?斯當東(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應該是英國最早的中國通。
1792—1793年,其父老斯當東作為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的副使出使中國,小斯當東隨行;來華途中,小斯當東跟隨使團雇傭的華人翻譯學習中文,進步很快,隨後在使團謁見乾隆皇帝時用官話和乾隆皇帝直接交談,一舉成名。
1798年他進入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服務,任文書,1804年出任貨物管理人,1808年任中文翻譯。1810年,《大清律例》由他翻譯在英國出版,這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譯為英文的書。
1816年,升任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特派委員會主 席(即中方所稱的東印度公司大班),同年,作為副使隨同阿美士德出使北京。
1818年,參加選舉進入英國議會,此後長期擔任下院議員(1826年未得連任,1830年重新當選,1836年和1837年連續兩屆大選失利,1838年又通過補選重新進入議會,1852年退休。)在議會中,一直屬於以坎寧為領袖的政治派別,這一派別在1830年之前被稱為“自由派保守黨”,之後脫離保守黨與自由黨合並。
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時刻,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漫長的辯論過程中,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視。在他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人們聽得異常認真。小斯當東以果斷的口吻說,通過他對中國統治者性格的了解,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
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製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他認為,對中國的武力征服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麽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此時全場肅靜,所有人都在傾聽他的講話。幾分鍾後,他給出了最後的結論:“盡管令人遺憾,但我還是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隨即,大廳裏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選擇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發言結束後,下院裏響起了長時間的鼓掌聲。在後來進行的投票中,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說,如果再多5張反對票,鴉片戰爭就不會在那時爆發。
大部分議員都十分相信小斯當東,因為他13歲就到過中國,而且還曾經與乾隆皇帝親切交談,得到乾隆的特殊關注與喜愛。
原來,小斯當東正是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馬戛爾尼訪華時,13歲的他被作為“見習侍童”帶到中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十,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小斯當東因負責為特使提鬥篷的後沿,也得以見到天顏。
在駛往中國的漫漫旅途中,小斯當東閑來無事,向翻譯們學起了中文。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極強的,何況斯當東爵士的兒子智商很高。很快他就掌握了許多日常對話。在覲見的時候,和珅向皇帝介紹,說這個小鬼子會說中國話。
刻板嚴格的程序被打破了,乾隆皇帝微笑著命孩子跪得再近一些,“讓他講中國話。或許是因為孩子的謙遜,或許由於他講話的漂亮用詞使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後者欣然從自己的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親自賜予該童”。
英國人沒感覺有什麽大不了的,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手工繡成的錢包。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卻是了不得的恩典。“賜給自己身上的荷包可說是一種特殊恩惠:東方人把皇帝身上帶過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視為無價之寶。”小斯當東自己也感到很榮幸,這個荷包後來他一直保存著。(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盡管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導致了中國形象的急劇惡化,但天真無邪的小斯當東卻對這個懷柔遠人的國家抱有善意,他津津樂道於乾隆皇帝對自己的接見,還與大學士鬆筠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於是在1800年,小斯當東決定重返中國。
1800年,小斯當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聘為書記員,再次來到中國。
1801年,老斯當東去世後,小斯當東承襲了父親的爵位。1814年,小斯當東當選為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的管理機構——特選委員會的成員。
1815年,他又被選為特選委員會主 席,全麵負責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事宜。
十幾年的中國經驗,給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1811年,小斯當東與“好朋友”鬆筠在廣州再度碰麵。新任兩廣總督的鬆筠,為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官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勤奮的小斯當東注定會成為最了解中國的英國人。
在華期間,他十分注重搜集和整理有關中國曆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麵的資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
就在這本著作問世的時候,小斯當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視角。
迴到英國後,小托馬斯?斯當東並沒有浪費他此行打下的中文基礎。中國之行激發了他的興趣,他繼續刻苦學習中文。
中文特長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5年後,也就是1798年他被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的書記官,長駐廣州,幾年後就任總管專員,居留中國18年。
同時在1810年,他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大清律例評論》,直接批評馬戛爾尼對這個民族產生了更高的估計,而自己的父親卻猶豫不定,隻有巴羅的觀點準確而公正。
中國經曆在他心底結下了濃濃的中國情結。他終生喜歡中國事物。他在城裏修了一個中國式的亭園,起名為“古亭萊園”,其中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仿中國樣式的燈塔狀古亭。
古亭萊園的書房中藏有大量中國書籍。他用10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這是第一本直接從中文譯成英文的著作。
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中英商業往來劄記》《1816年英國使團訪京紀實》《論中英關係及其改善之進言》《英中商務考察》以及譯著《異域錄》等。
他與henry thomas colebrook(亨利·托馬斯·科爾布魯克)共同創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這使他成為英國漢學史上一位知名的漢學家。(《英國漢學史》)
小斯當東還積極推動英國的漢學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和帝國學院聘請教授,開設漢學課,專門教授漢學課。他由此被譽為“英國漢學之父”。
此時的小斯當東,對於中國已經從最開始的向往變成了精通,他期待著自己能有一個機會,去完成當年馬戛爾尼勳爵和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
終於,在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節前往中國,這次的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勳爵,為了避免重蹈馬戛爾尼無功而返的覆轍,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國經驗的英國人作自己的副手。
小斯當東當然是不二人選。
在此時,中國也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時代了,乾隆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給了嘉慶皇帝。
而嘉慶皇帝的命運似乎遠不如他的祖先,剛剛上台,中國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為了鎮壓這場起義,嘉慶朝前後耗費了數億多兩白銀,從此清王朝陷入財政虧空的困境。
但是,嘉慶皇帝此時依然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他對於西方世界所發生的的一切,並不知情。
此時的英國剛剛贏得了反法戰爭的勝利,在整個西方世界已經所向無敵。
而即將完成的工業革命更是把英國變成了世界工廠,渴望世界市場的英國人比23年前更加迫切想打開中國的市場。
盡管有馬戛爾尼的前車之鑒,他們依然希望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隻是,這一次,使團比馬戛爾尼遇到了比之前更加糟糕的經曆。
就是在嘉慶年間的1816年,小斯當東隨同英國使團參加了英國另一次對中國不成功的出使。這次出使徹底斷了英國人通過和平手段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念頭。1817年後,他返迴英國南漢普頓,成為下院議員。
1816年7月28日,使團到達北直隸時便展開了“叩頭還是不叩頭”的老問題的爭論。
使團第三把手埃利斯認為叩頭隻是無關大局的形式,而小斯當東則堅決反對叩頭。
他在給阿美士德勳爵的報告中直言不諱:“哪怕會導致使命的失敗,也完全不應該同意叩頭。”
阿美士德接受了他的意見。
1816年8月28日,阿美士德使團夜裏才抵達北京,而清政府則安排他們連夜前往皇宮。
在一場推推搡搡,連拉帶拽的禮儀之爭中,阿美士德明確表示拒絕向嘉慶皇帝叩頭。
顯然,嘉慶皇帝對於當初馬戛爾尼未向乾隆皇帝叩頭的事情依然記憶猶新,因而此時看到了英國的態度,憤怒的嘉慶立即下旨將英國使團趕出北京。
在小斯當東眼裏,這一次的屈辱遠遠勝過了上一次。當他們沿著舊路南下廣州的時候,陪同官員的敵意代替了乾隆時代的微笑,供給也惡劣得讓人難以容忍。
而嘉慶皇帝寫給英國攝政王的信更讓英國人感到絕望:“嗣後毋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但能傾心效順,不必歲時來朝,如稱問化也。俾爾永遵,故茲敕諭。”
意思很明確,大清王朝不歡迎英國人。不僅如此,嘉慶皇帝還下令將小斯當東驅逐迴國。
盡管事後中國政府出於歉意或者息事寧人的目的頒布了幾個有利於歐洲人經商的地方法規,卻無法平息小斯當東內心的憤怒。
他意識到“屈服隻能導致恥辱,而隻要扞衛的立場是合理的,態度堅決卻可以取勝”。
在他的內心世界裏,乾隆時代帶給他的那一點點的親切感已經隨著嘉慶皇帝粗暴的態度徹底消失了。
1818年至1852年間,小斯當東數次當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是當時英國下議院中對中英關係較有影響的議員之一。
就在小斯當東們因為中英之間的困境而一籌莫展的時候,另一股力量正在改變著中英兩國的關係,他們就是鴉片走私商。
由於自從貿易開展以來,英國人的各種工業產品都無法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商人,隻能走私鴉片來平衡過於畸形的中英貿易。
但是,鴉片走私的暴利很快就超出了始作俑者的意料,參與走私的也不僅是英屬東印度公司。
鴉片走私的猖獗徹底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平衡,中國由入超變為出超,大量白銀外流,引起了國內的銀荒。
而吸食鴉片對中國人身體的殘害更讓中國人擔心它將摧毀帝國的武裝力量。
於是,清政府中禁煙的唿聲一浪高過一浪,最終道光皇帝決定委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立即引起了英國下議院的激烈討論。
議員格萊斯頓反對為了一種罪惡的交易而挑起戰爭,日不落帝國,絕對不能成為“武裝販毒集團”。
而此時,小托馬斯?斯當東站了起來:“我們進行鴉片貿易,是否違反了國際法呢?沒有!當兩廣總督用他自己的船運送毒品時,沒有人會對外國人也做同樣的事感到驚訝。”
“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麽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此時全場肅靜,所有人都在傾聽他的講話。幾分鍾後,他給出了最後的結論:“盡管令人遺憾,但我還是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隨即,大廳裏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三天後下議院投票,結果是: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就這樣,在英國人看來是為了正義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小托馬斯?斯當東也成了促成了鴉片戰爭的爆發的始作俑者。
而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英國獲得了勝利,大清帝國一蹶不振。
這樣一個人當然在中英關係中最有發言權。濃厚的中國情結並沒有妨礙他向英國人建議進攻中國。乾隆皇帝的荷包也於事無補。事實上,中國之行令年少氣盛的他深感屈辱,從中國迴來後,他就一再告訴英國人,對中國必須采取強硬手段,想通過和平手段讓中國人尊敬英國是不可能的。
小托馬斯?斯當東不會想到,他對中國的看法不僅引發了一場鴉片戰爭,而是徹底的終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打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