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袁世振(下)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袁世振心中忐忑不已的時候,案牘後的朱由檢也在仔細打量著麵前身材有些消瘦的中年人。
早在幾個月前,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曾向他進言,想要向他舉薦一名叫做袁世振的文官,聲稱其在財政之道頗有心得,尤其擅長整飭各式各樣的課稅,昔年曾任兩淮鹽法道按察使,負責整飭鹽稅。
彼時的朱由檢正將注意力放在千裏之外的陝西大地,一門心思用來應付在曆史上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故而對於畢自嚴的舉薦並沒有放在心上,隻是草草敷衍,應付了事。
也許是瞧出了天子並沒有太大興趣,擔心自己此舉恐有\"結黨營私\"嫌疑的畢自嚴便將此事暫且揭過,而朱由檢也是完全將其忘在腦後。
直至幾天前,朱由檢下定決心整頓南直隸之後,方才在司禮監秉筆王承恩無意間的提醒下,猛然想起了曾被畢自嚴舉薦的兩淮鹽法道按察使。
為此,朱由檢一邊授意戶部尚書畢自嚴,將袁世振召至京師,一邊令王承恩搜集了些許關於袁世振的過往經曆。
在朱由檢看來,能夠被畢自嚴冒著\"結黨營私\"的風險親自舉薦之人,定然是有真才實幹的能臣。
但當他仔細了解了袁世振的過往經曆之後,才發現自己依舊小覷了這位於史書上聲名不顯的能臣。
袁世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早年間曾在地方為官,政績頗佳,尤其在民間官聲甚好。
但真正讓袁世振發光發熱,乃至於得到萬曆皇帝親自嘉獎的,卻是因為他在財政之道上的才幹。
萬曆四十五年,袁世振由應天府治中升任為兩淮鹽法道按察使。
至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袁世振到任之後,立即著手對腐朽的\"鹽政\"予以改革,並且提出廢除朝廷沿用兩百餘年的開中法,實行\"綱引法\"。
在袁世振的一番籌措之下,朝廷積壓多年的鹽引得到了妥善處理,淮揚兩地的鹽商們也是從中獲取了更大的利益,從而為朝廷上繳了更多的賦稅。
從萬曆四十五年,袁世振就任兩淮按察使,並且整飭鹽稅開始,前後四年不到的時間,僅淮揚兩地,便是為朝廷上繳了超過四百萬兩的賦稅,幾乎相當於彼時大明半年的財政收入。
但是隨著萬曆皇帝撒手人寰,在淮揚兩地大刀闊斧改革的袁世振便是受到了清算。
彼時剛剛繼位的泰昌皇帝有感於\"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出力甚多,故而大肆提拔東林官員,並且聽信這些人的讒言,誤以為袁世振縱容其子收受賄賂,故而將其論罪下獄。
此後,最為諷刺的一幕出現了,當淮揚兩地的鹽商們得知袁世振被論罪下獄之後,竟是集體代為繳納\"贓款\",為其免去了牢獄之災。
在袁世振去職還鄉之後,其推行的綱引法自是\"無疾而終\",朝廷又施行起腐朽不堪的\"開中法\",之前每年至少能為朝廷貢獻幾十萬兩的\"鹽稅\"也是消失不見。
至於這幾十萬兩白銀去了哪裏,卻是無人問津...
\"聽聞愛卿整飭鹽商,頗有心得..\"
不知過了多久,大明天子朱由檢清冷的聲音便是在暖閣中悠悠響起,令得心中忐忑不已的袁世振為之一驚。
\"草民惶恐..\"
雖然朱由檢始終以\"愛卿\"相稱,但曾對大明心灰意冷的袁世振卻是說什麽也不敢應承。
畢竟,他可是吃足了苦頭,知曉這朱家皇帝,都是出了名的\"翻臉不認人\"。
萬曆皇帝對他信任有加,推崇備至,甚至親自下旨嘉獎他,但繼位的泰昌皇帝卻是一道聖旨,將其打迴原形,險些深陷牢獄。
現如今,這崇禎皇帝卻又將他召迴,並且還表現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模樣,實在是讓他心中忐忑。
如若不是心中還殘存著對大明的一份\"眷戀\",他說什麽也不肯重新進入\"你死我活\"的官場。
\"愛卿曾遭受的冤屈,朕已然知曉了...\"
\"委屈愛卿了。\"
迎著袁世振有些錯愕的眼神,案牘後的天子緩緩頷首,朝其露出了一抹略帶歉意的笑容。
常言道子不言父過,尋常百姓尚且如此,遑論他是當今天子,大明之主。
就算他已是桃代李僵,與昔日的\"泰昌皇帝\"沒有半點關係,也不好說些什麽。
\"草民不敢!\"
聞聽朱由檢如此言說,本就身軀微微顫抖的袁世振更加激動,一個頭磕在地上,眼眸深處竟是有晶瑩在閃爍,聲音也是變得哽咽起來。
他萬萬想不到,作為泰昌皇帝之子的朱由檢,竟會對他如此態度,這哪裏像傳聞中的\"不近人情,苛待臣工\"。
\"南方士紳目無法紀,橫行霸道,朕早晚要拿這些人開刀。\"
輕輕擺手,示意一旁的司禮監秉筆將跪在地上輕輕啜泣的袁世振攙扶而起,朱由檢微微眯起了眼睛,一臉凝重的朝著南直隸的方向說道。
袁世振整飭淮揚鹽政,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便是兩地的士紳豪商,其中豪商因為朝廷積壓的鹽引得到了解決,收益也是水漲船高,自是不可能仇視袁世振,唯有那些把持\"鹽引\"的士紳們才會將袁世振視為眼中釘。
而東林黨出身南直隸,自是與當地的士紳沆瀣一氣,故而在掌權之後,便是毫不猶豫的將觸碰到己身利益的袁世振排擠出官場。
這大明朝,是天下人的,是朱家皇帝的,但是這白花花的銀兩,卻是他們自己的。
\"當下時機尚不成熟,愛卿暫且委屈些。\"
\"先在京中戶部擔任個主事..\"
不多時,案牘後的朱由檢便是整理好了自己的心情,其清冷的聲音也是在袁世振的耳畔旁炸響。
聽得此話,心神激蕩的袁世振顧不上平複激動的情緒,下意識地便要起身謝恩,卻不想朱由檢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他愣在當場。
\"南京戶部尚書的位置,朕給愛卿留著!\"
早在幾個月前,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曾向他進言,想要向他舉薦一名叫做袁世振的文官,聲稱其在財政之道頗有心得,尤其擅長整飭各式各樣的課稅,昔年曾任兩淮鹽法道按察使,負責整飭鹽稅。
彼時的朱由檢正將注意力放在千裏之外的陝西大地,一門心思用來應付在曆史上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故而對於畢自嚴的舉薦並沒有放在心上,隻是草草敷衍,應付了事。
也許是瞧出了天子並沒有太大興趣,擔心自己此舉恐有\"結黨營私\"嫌疑的畢自嚴便將此事暫且揭過,而朱由檢也是完全將其忘在腦後。
直至幾天前,朱由檢下定決心整頓南直隸之後,方才在司禮監秉筆王承恩無意間的提醒下,猛然想起了曾被畢自嚴舉薦的兩淮鹽法道按察使。
為此,朱由檢一邊授意戶部尚書畢自嚴,將袁世振召至京師,一邊令王承恩搜集了些許關於袁世振的過往經曆。
在朱由檢看來,能夠被畢自嚴冒著\"結黨營私\"的風險親自舉薦之人,定然是有真才實幹的能臣。
但當他仔細了解了袁世振的過往經曆之後,才發現自己依舊小覷了這位於史書上聲名不顯的能臣。
袁世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早年間曾在地方為官,政績頗佳,尤其在民間官聲甚好。
但真正讓袁世振發光發熱,乃至於得到萬曆皇帝親自嘉獎的,卻是因為他在財政之道上的才幹。
萬曆四十五年,袁世振由應天府治中升任為兩淮鹽法道按察使。
至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袁世振到任之後,立即著手對腐朽的\"鹽政\"予以改革,並且提出廢除朝廷沿用兩百餘年的開中法,實行\"綱引法\"。
在袁世振的一番籌措之下,朝廷積壓多年的鹽引得到了妥善處理,淮揚兩地的鹽商們也是從中獲取了更大的利益,從而為朝廷上繳了更多的賦稅。
從萬曆四十五年,袁世振就任兩淮按察使,並且整飭鹽稅開始,前後四年不到的時間,僅淮揚兩地,便是為朝廷上繳了超過四百萬兩的賦稅,幾乎相當於彼時大明半年的財政收入。
但是隨著萬曆皇帝撒手人寰,在淮揚兩地大刀闊斧改革的袁世振便是受到了清算。
彼時剛剛繼位的泰昌皇帝有感於\"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出力甚多,故而大肆提拔東林官員,並且聽信這些人的讒言,誤以為袁世振縱容其子收受賄賂,故而將其論罪下獄。
此後,最為諷刺的一幕出現了,當淮揚兩地的鹽商們得知袁世振被論罪下獄之後,竟是集體代為繳納\"贓款\",為其免去了牢獄之災。
在袁世振去職還鄉之後,其推行的綱引法自是\"無疾而終\",朝廷又施行起腐朽不堪的\"開中法\",之前每年至少能為朝廷貢獻幾十萬兩的\"鹽稅\"也是消失不見。
至於這幾十萬兩白銀去了哪裏,卻是無人問津...
\"聽聞愛卿整飭鹽商,頗有心得..\"
不知過了多久,大明天子朱由檢清冷的聲音便是在暖閣中悠悠響起,令得心中忐忑不已的袁世振為之一驚。
\"草民惶恐..\"
雖然朱由檢始終以\"愛卿\"相稱,但曾對大明心灰意冷的袁世振卻是說什麽也不敢應承。
畢竟,他可是吃足了苦頭,知曉這朱家皇帝,都是出了名的\"翻臉不認人\"。
萬曆皇帝對他信任有加,推崇備至,甚至親自下旨嘉獎他,但繼位的泰昌皇帝卻是一道聖旨,將其打迴原形,險些深陷牢獄。
現如今,這崇禎皇帝卻又將他召迴,並且還表現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模樣,實在是讓他心中忐忑。
如若不是心中還殘存著對大明的一份\"眷戀\",他說什麽也不肯重新進入\"你死我活\"的官場。
\"愛卿曾遭受的冤屈,朕已然知曉了...\"
\"委屈愛卿了。\"
迎著袁世振有些錯愕的眼神,案牘後的天子緩緩頷首,朝其露出了一抹略帶歉意的笑容。
常言道子不言父過,尋常百姓尚且如此,遑論他是當今天子,大明之主。
就算他已是桃代李僵,與昔日的\"泰昌皇帝\"沒有半點關係,也不好說些什麽。
\"草民不敢!\"
聞聽朱由檢如此言說,本就身軀微微顫抖的袁世振更加激動,一個頭磕在地上,眼眸深處竟是有晶瑩在閃爍,聲音也是變得哽咽起來。
他萬萬想不到,作為泰昌皇帝之子的朱由檢,竟會對他如此態度,這哪裏像傳聞中的\"不近人情,苛待臣工\"。
\"南方士紳目無法紀,橫行霸道,朕早晚要拿這些人開刀。\"
輕輕擺手,示意一旁的司禮監秉筆將跪在地上輕輕啜泣的袁世振攙扶而起,朱由檢微微眯起了眼睛,一臉凝重的朝著南直隸的方向說道。
袁世振整飭淮揚鹽政,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便是兩地的士紳豪商,其中豪商因為朝廷積壓的鹽引得到了解決,收益也是水漲船高,自是不可能仇視袁世振,唯有那些把持\"鹽引\"的士紳們才會將袁世振視為眼中釘。
而東林黨出身南直隸,自是與當地的士紳沆瀣一氣,故而在掌權之後,便是毫不猶豫的將觸碰到己身利益的袁世振排擠出官場。
這大明朝,是天下人的,是朱家皇帝的,但是這白花花的銀兩,卻是他們自己的。
\"當下時機尚不成熟,愛卿暫且委屈些。\"
\"先在京中戶部擔任個主事..\"
不多時,案牘後的朱由檢便是整理好了自己的心情,其清冷的聲音也是在袁世振的耳畔旁炸響。
聽得此話,心神激蕩的袁世振顧不上平複激動的情緒,下意識地便要起身謝恩,卻不想朱由檢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他愣在當場。
\"南京戶部尚書的位置,朕給愛卿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