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說,迄今為止我對於銷售這個行業多少還是有些無感的。


    盡管在這淌“渾水”裏已經摸爬滾打了足有三年多的時間,內心就銷售這個工作的認知和理解,可以說是在不斷的刷新,以及不斷的推翻中逐漸構架而成的。


    做到今天,談不上有多大的成就,但還是有些感悟在的。


    因此,我不歧視這個職業,但也說不上多熱愛。


    隻能說,就大環境而言,在這個以銷冠為尊,以事業合夥人及創業為目的的行業背景下,我這三年下來的所學所聞及心得,幾乎跟這些被絕大多數同行競相追逐的名和利不沾半點邊兒。


    可以說,我不算一個受業內普遍認可的“好銷售”。


    當然,自捫也不算是一個太失敗的銷售。隻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看待問題的方式。


    我的不“優秀”,是建立在跟大多數人思想不在同一維度上而被蓋棺定論的。


    不諱言的講,我不算是一個對錢有太大需求的人。


    倒不是因為我錢多花不完。


    恰恰相反,我並不算是一個有錢的人,屬於妥妥的月光族一枚。


    父母都是國營單位的工人,比起同齡人的父母多是附近農村的農民,或是在外奔波的打工族,單從這點來看,我的童年是不缺乏父母陪伴的。


    當然,這方麵也絕離不開我爺爺和姥爺他們那代人的付出和努力。


    爺爺和姥爺那代人都生於戰亂之年,正值日本全麵侵華,抗戰爆發前後,可謂朝不保夕。


    我爺爺的父親,據說是一名國民黨下層軍官,職務是連長還是排長,具體記不清了。後來也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


    具體犧牲時間不明。


    年份應該是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的1941年,也是抗戰最為艱苦的一段時期。


    那年,我爺爺才剛滿5歲。


    我依稀記得爺爺在世的時候,曾不厭其煩地講述過他孩童時期遇見日本鬼子的情形。


    他說第一次見到日本鬼子,還是在老家連雲港板浦鎮。


    那時,連雲港作為日本某海軍艦隊增兵的主要登陸點和軍事駐地,在抗戰全麵爆發初期就過早的被日軍所占領。


    因此,自爺爺記事起,貌似在連雲港及周邊等地區就再沒爆發過較大的軍事行動。


    他第一次見到日本兵,是在他三四歲的時候,那時已差不多進入到1940年。


    久無戰事的連雲港,似乎隻是換了一個臨時負責該地治安和製定政策的政府。


    在那個普遍文盲率占比較大的曆史背景下,亡國奴的概念並沒有深切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思想當中去。


    加上日軍又在連雲港製定了一係列混淆視聽的“親民”政策和所謂的“日中親善”的宣傳,並迅速在全國範圍內的日占區大肆推廣和實施。


    像什麽背腿腳不便的老婦過橋啊;像什麽跟農村婦女們促膝談心啊;給小孩兒免費做體驗、送糖吃呀……


    這幾乎成了他們用來打心理戰和迴應國際輿論的最好方式。


    而據爺爺的迴憶,他當時也成了被日本人“優待”的對象。


    在一次上街趕集的途中,就撞上了兩名日本軍曹。


    帶他上街的人好像是我爺爺的舅舅。


    據說,那兩個日本鬼子軍服穿的很鬆垮,感覺像是剛從被窩裏出來似的,帽子戴的也有點歪。


    按照爺爺後來調侃的話來說,這哪有點正規軍的樣子,感覺比保安團的偽軍強不到哪兒去。


    但對於這倆鬼子來說,見到我爺爺的那一刻,就好像星探在馬路上遊走時,偶然發現了一位形象和氣質俱佳的未來的明星種子選手一樣,瞬間兩眼放光,並擋住了我爺爺和他舅舅的去路。


    沒錯,對鬼子而言,他們迫切需要的宣傳素材來了。


    所以我至今都嚴重懷疑,那時候常駐日占區的小鬼子們,除了日常巡邏和訓練外,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考核指標?


    就跟一些銷售公司在薪資標準這塊兒,設置了好幾個門檻兒。


    每個月加好友多少多少、電話溝通數量多少多少、文案創意多少多少、每月銷售業績不得少於多少多少。


    哪樣沒達標,就扣上一筆。


    銷售公司以流量和業績迴報作為考核指標,那這些鬼子兵沒事兒在大街上瞎轉悠,保不齊也是在為完成上司分派給他們的指標和任務,而尋找屬於他們的“意向客戶”。


    若真是如此,那麽當時的爺爺,作為一名正兒八經少不更事的小屁孩兒,自然成了日本鬼子的“團結對象”和“宣傳委員”。


    爺爺說,那倆日本兵就橫在他麵前,倆人背對太陽,遮住了陽光,讓他格外瘦削的身板兒頓時變得更加晦暗了。


    站在比自己要高大許多,穿著怪異,一臉壞笑的陌生人麵前,內心居然驀地爆發出一股強烈的自我保護欲,下意識地知道往舅舅身後躲……


    倆日本兵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有意表現的十分和藹,衝他招招手,笑吟吟地說:“小孩,不要怕,出來……”


    爺爺的舅舅估計是怕惹惱日本兵,就把外甥從身後拽了出來,並帶頭衝倆日本鬼子鞠了一躬。


    那時候關於信息傳播這塊兒並不順暢,交通也不發達。


    但不知道為什麽,對日本人的稱唿多數都是以“官長”、“老總”和“太君”為主。


    尤其是“太君”這一稱唿,傳遞的最為廣泛,也很讓日本鬼子受用。


    以至於爺爺長大以後,讀了《楊家將》的故事,對裏麵一重要角色,也是七郎八虎的母親———佘太君的身份也表示過懷疑。


    難不成說,這曾帶領一眾楊門女將大破遼兵的巾幗英雄,還他媽是個日本人?


    爺爺鼓起勇氣站在倆日本兵麵前,眼神裏或許多少都是帶有些拘謹和手足無措的。


    倆日本兵滿意地點點頭,衝爺爺說:“小孩,鞠躬、鞠躬……”


    說來這倆日本鬼子也是枉費心機,用夾生的中國話去跟一個幾乎不識字,尚隻能跟大人做簡單交流的孩子去講什麽“鞠躬”。


    他哪兒知道鞠躬是幹嘛的?


    鬼子既不表演也不示範,光知道做手勢,但他們的表達方式又確實生硬,別說一個孩子了,就是一個成年人第一次見,估計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爺爺的舅舅顯然是見過一定世麵了,看見鬼子的手勢以後,立馬心領神會。


    由於怕惹惱日本兵,他趕忙用手搭在外甥的後腦勺上,活學活用地教會了爺爺如何向人做90度鞠躬的動作。


    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鞠躬。


    鬼子兵見狀大喜。


    據爺爺後來迴憶說,當時這倆日本軍曹的笑聲極其恐怖,甚至有些癲狂,不知道的以為是吸過鴉片以後的應激反應。


    這時,旁邊恰好路過一扛著草靶子賣糖葫蘆的小販。


    其中一個日本軍曹眼疾手快,順手便從草靶子上扯下一串糖葫蘆,錢也不給,直接塞到了我爺爺的手裏,呲著牙邊笑邊做出吃糖葫蘆的動作:“拿著,小孩,咪西咪西!”


    賣糖葫蘆的小販敢怒不敢言,心裏怕是早已將那日本鬼子家裏的女性長輩挨個兒糟踐了個遍。


    但苦於忌憚對方手裏的槍,隻好悻悻地離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銷售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侍曉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侍曉禹並收藏銷售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