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爺爺還特意描述,並對比過日本鬼子戰敗前後對老百姓態度上的變化,可謂大相徑庭。
先拿戰敗前來說。
日本鬼子跟大街上巡邏的時候,一旦饞了渴了,二話不說,徑直走到附近的攤位前,見什麽拿什麽。
蘋果、糖葫蘆、烤紅薯、酸梅湯……甭管是啥,看上了就沒別的,白吃白喝白拿還不給錢,老百姓也不敢多說什麽。
有的甚至還得賠個笑臉,問問太君還需要點什麽?夠不夠吃的?不夠再帶點迴去要不……
而自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以後,先前還兇得跟餓狼似的小鬼子,立馬變成了一群極其溫順服帖的小綿羊。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就像是一群有社交恐懼症和自閉症的孩子一樣,興許還需要咱中國人開導和體恤他們一道。
日本人就這揍性。
打不贏他們的時候,這幫孫子什麽缺德事兒都能幹得出來。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軍人被稱作是“戰爭機器”一般的存在。
日本兵在二戰中的表現,更像是一群受到長期欺辱和虐待後,有朝一日終於喜提精神病患者稱號,並開始對社會進行瘋狂報複和蹂躪的變態之流。
其手段之齷齪,做法之狠毒,心理之扭曲,全世界任何國家的軍人怕是都無人能出其右。
可一旦等他們戰敗了,立馬大變樣,一改之前窮兇極惡、嗜血如命的嘴臉。
單一宿的工夫,立馬成了世界上最規矩、最老實、最有紀律性的部隊,讓幹嘛就幹嘛,絕不敢炸刺兒。
據爺爺迴憶,日本戰敗後,駐板浦的日軍部隊也隨即繳械投降,並被逐批次地遣返迴國。
那時,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或以班為單位,或以個人為單位的落單兒的日本士兵,整齊劃一地在大街上、集市上走過。
他們早已沒了當年胡作非為時的神氣,猶如一群過街老鼠般,被鬧市上的老百姓指指點點、罵罵咧咧。
即便如此,也絲毫不敢迴嘴。
有道是:橫眉冷對小日本,再敢放屁汙蒼天。要殺就殺,要砍就砍,斷頭猶如風吹帽,拚將丹心獻爾前。我心多安然。
如今,板浦的老百姓可算是“老太太踩電門———抖起來了”。
奶奶個熊的,抗戰八年,可算是把這幫狗日的給攆走了!
細一端詳,看這些個小日本鬼子是越發的不順眼。
別的不說,單長相就是。
羅圈腿、地不平,個兒還沒爺們兒屌高呢,跟他媽殘廢差不多。
就這還敢跟咱中國人炸刺兒?姥姥!
又矮又挫不說,還愛欺負咱中國人。如今是風水輪流轉,不能就這麽放他們走了!揍他個小舅子的!
某天,一個小青年正在集市裏支攤兒,一日本兵恰好路過。
途經水果攤兒,或是口渴了,賊眼一瞄後,竟惡習不改,快速走上前去,拿起一隻蘋果,愣都不打一下,轉身就走,邊走邊把手中的蘋果往嘴裏送。
這可惹惱了賣蘋果的小青年。
年輕人本就血氣方剛,再說今時不同往日。
過去怕你們小日本兒,是因為你們手裏有槍。
現如今你們都繳了械啦,還敢白吃白拿?連聲招唿都不帶打一下的,還真是記吃不記打的揍性。
今兒咱是新賬老賬一塊兒算,不打得你這孫子跪在地上叫爺爺,今兒這事兒就不算完!
說時遲那時快,小青年繞過攤子,大步流星地衝到那日本兵前麵,二話不說,左右開弓先抽了對方倆大耳貼子。
日本兵隻感到眼前生風,雙手便下意識地擋在麵門前……
卻不想這一巴掌過來,直接把手裏的蘋果給抽飛了,落在了兩米開外的土坷垃裏,鐵定是沒法撿起來再吃了。
小青年見狀,更加怒火中燒。隨手抄起一根靠牆的扁擔,也不管是誰家的,掄起來就是一頓暴打。
那日本兵先是挨了倆嘴巴,還沒等迴過味兒來呢,天靈蓋就又挨了一悶棍,瞬間感覺眼前發黑,直冒金星,看人都重影。
隨後便是一通電光火石般迅猛的棍雨迎麵襲來……
據說當時圍觀過來的老百姓是越來越多,大多是起哄架秧子的。
不是指著畫地掙紮的日本兵大罵他祖上和先人,就是順帶著補上兩腳,一解心中的鳥氣。
更有甚者,會嚷嚷著招唿大夥兒把路堵死,別讓小鬼子跑了,今兒非把這小日本兒的腦花給打出來不可!
市集上的騷動和一陣陣的叫罵聲,很快便吸引來了在附近巡邏的國民黨憲兵和警察。
他們費了老半天勁才擠進人群,並措辭嚴厲地製止了小青年的行為,問道:“怎麽迴事兒?”
小青年一揩腦門兒上的虛汗,指著在地上打滾哀嚎、滿臉是血的日本兵,訴苦道:
“老總,這小鬼子連聲招唿都不打,就白拿我攤兒上的蘋果吃。我上去跟他理論,他狗日的還衝我瞪眼。我抽他倆大耳刮子吧,他還跟我炸刺兒。這還了得?這幫日本雜種欺負咱中國人這麽多年,好不容易翻了個過兒,輪到咱中國人挺直腰板啦。您說,我該不該揍他?”
“行啦,打兩下得啦。眼下日本人已經投降了,按照國際《日內瓦公約》,是要保證這些日本戰俘的人身安全的。這小日本兒炸刺兒,揍兩下就揍兩下,但還是得掌握尺度,不能給打死,不然對上不好交代。行啦,你打也打了,該擺攤兒擺攤兒,人我們帶走啦……”
其中一名國民黨憲兵對小青年進行一番口頭教育後,隨即抬腳踢了幾下日本兵的屁股,厲聲喝道,“起來!別他媽裝死啊。狗東西,不是號稱什麽武士道精神嗎?才挨這麽兩下就不行啦?趕緊起來,跟我們走,躺這兒一會兒還得有人揍你,狗日的小鬼子……”
從抗戰後期一直到全國解放,差不多五六年的時間,爺爺一直是靠給地主家放牛養活自己的。
我很小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迴老家時,那時爺爺身體還很硬朗,印象中應該是我們從老到少迴去最齊的一次。
自那以後,爺爺就因老邁年高和諸多因素,再沒迴過老家。
有事,都是我大伯或我父親迴去代辦。
爺爺的母親,按照我們這邊的叫法,應該稱唿為“老奶奶”。
我第一次迴老家的時候,她當時還健在,已是年近耄耋、白發蒼蒼的老人。
走起路來需要借助拐杖,或靠人扶。
咧嘴笑的時候,會露出為數不多的幾顆糟牙。
那時雖然我還很小,幼兒園的年紀。但據我的迴憶,爺爺跟他母親似乎並不親近。
姑姑、大伯,包括我父親在內,跟這位祖母也談不上有多親。
或是因為自小沒有跟他們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緣故,見麵也隻是簡單的寒暄下,點點頭、喊下人,以示禮貌。
據我父親後來描述,爺爺的父親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後,爺爺的母親就改嫁他人了,後麵又生了一個兒子,隨父姓陳。
可沒過幾年,她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去世原因不詳。
參考當時那個年代,醫療條件和衛生水平都很落後,我估計可能是染上什麽惡疾,也沒太重視,硬是把身體拖垮,最終不治而亡的。
爺爺對他這位同母異父的弟弟感情也很一般,多年來幾乎沒什麽交集。
自我記事起,我跟我爸這位遠在老家的叔叔也隻有過一麵之緣,還是在我初中的時候。
他從板浦老家隻身一人來到沛縣,妻子兒女都沒跟來,住了幾天就迴去了。
臨行前,大人們在就近飯店訂了個包間,為他餞行。
據說,臨走前,每家也都有所表示。買了些徐州和沛縣當地的特產,燒雞、狗肉這些。
除此之外,每家又給了五百塊錢。
爺爺給的最多,拿了一千。
後來,我爸告訴我說,爺爺這位同母異父的弟弟,現在也姓侍。
我問為啥。
他用調侃的口吻說,在爺爺的弟弟年齡還小的時候,爺爺的這個後爹就沒了。什麽原因不知道。
家裏唯一一個壯勞力的猝然離去,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真是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為雪上加霜。
而爺爺呢,早在母親改嫁他人以後,便另起爐灶,開始自己養活自己。
起初是給地主家放牛,慢慢長大一些,還在地主家裏當過一段時間的長工,溫飽不成問題。
主人家發發善心,還能給點賞錢。
因此,繼父去世後,母親便將幼子托付給了爺爺。
畢竟長兄為父,又是一母同胞。
苦口婆心一番後,怎麽說也不至於不顧他兄弟的死活,起碼能給口飯吃。
本以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可以讓爺爺在撫養弟弟這件事上不打折扣。
可沒成想,爺爺聽後,盡管十分爽快地答應了母親的請求,但也給母親打了一記太極拳。
在承諾撫養弟弟的這個事情上,爺爺提了一個附加條件。
條件說來簡單,但也挺讓母親為難的。
那就是弟弟必須改姓侍,原因很簡單。
作為哥哥,撫養弟弟並將其帶大,本是義不容辭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可這是建立在倆兄弟同父同母的前提下。
盡管跟弟弟的血緣關係是無法否認的,但繼父活著的時候,自己可以說沒有受到其絲毫的庇護和恩惠,全靠自己給地主家充當勞力養活的自己。
既是如此,即便自己不管弟弟吃喝,貌似也是說得過去的。
畢竟,未受其恩,何談報答?
後來,母親還是答應了爺爺提出的讓弟弟改姓這一條件。
畢竟,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是得想辦法活下去。
又不是什麽名門望族、顯赫家庭。
再說,天底下姓陳的多了去啦,也不差這一脈來延續香火。
何況人都要餓死了,還繼承哪門子香火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遇事兒還是得活泛一些,不能太認死理兒了。
後來,弟弟便由“陳”改姓為“侍”。
先拿戰敗前來說。
日本鬼子跟大街上巡邏的時候,一旦饞了渴了,二話不說,徑直走到附近的攤位前,見什麽拿什麽。
蘋果、糖葫蘆、烤紅薯、酸梅湯……甭管是啥,看上了就沒別的,白吃白喝白拿還不給錢,老百姓也不敢多說什麽。
有的甚至還得賠個笑臉,問問太君還需要點什麽?夠不夠吃的?不夠再帶點迴去要不……
而自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以後,先前還兇得跟餓狼似的小鬼子,立馬變成了一群極其溫順服帖的小綿羊。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就像是一群有社交恐懼症和自閉症的孩子一樣,興許還需要咱中國人開導和體恤他們一道。
日本人就這揍性。
打不贏他們的時候,這幫孫子什麽缺德事兒都能幹得出來。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軍人被稱作是“戰爭機器”一般的存在。
日本兵在二戰中的表現,更像是一群受到長期欺辱和虐待後,有朝一日終於喜提精神病患者稱號,並開始對社會進行瘋狂報複和蹂躪的變態之流。
其手段之齷齪,做法之狠毒,心理之扭曲,全世界任何國家的軍人怕是都無人能出其右。
可一旦等他們戰敗了,立馬大變樣,一改之前窮兇極惡、嗜血如命的嘴臉。
單一宿的工夫,立馬成了世界上最規矩、最老實、最有紀律性的部隊,讓幹嘛就幹嘛,絕不敢炸刺兒。
據爺爺迴憶,日本戰敗後,駐板浦的日軍部隊也隨即繳械投降,並被逐批次地遣返迴國。
那時,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或以班為單位,或以個人為單位的落單兒的日本士兵,整齊劃一地在大街上、集市上走過。
他們早已沒了當年胡作非為時的神氣,猶如一群過街老鼠般,被鬧市上的老百姓指指點點、罵罵咧咧。
即便如此,也絲毫不敢迴嘴。
有道是:橫眉冷對小日本,再敢放屁汙蒼天。要殺就殺,要砍就砍,斷頭猶如風吹帽,拚將丹心獻爾前。我心多安然。
如今,板浦的老百姓可算是“老太太踩電門———抖起來了”。
奶奶個熊的,抗戰八年,可算是把這幫狗日的給攆走了!
細一端詳,看這些個小日本鬼子是越發的不順眼。
別的不說,單長相就是。
羅圈腿、地不平,個兒還沒爺們兒屌高呢,跟他媽殘廢差不多。
就這還敢跟咱中國人炸刺兒?姥姥!
又矮又挫不說,還愛欺負咱中國人。如今是風水輪流轉,不能就這麽放他們走了!揍他個小舅子的!
某天,一個小青年正在集市裏支攤兒,一日本兵恰好路過。
途經水果攤兒,或是口渴了,賊眼一瞄後,竟惡習不改,快速走上前去,拿起一隻蘋果,愣都不打一下,轉身就走,邊走邊把手中的蘋果往嘴裏送。
這可惹惱了賣蘋果的小青年。
年輕人本就血氣方剛,再說今時不同往日。
過去怕你們小日本兒,是因為你們手裏有槍。
現如今你們都繳了械啦,還敢白吃白拿?連聲招唿都不帶打一下的,還真是記吃不記打的揍性。
今兒咱是新賬老賬一塊兒算,不打得你這孫子跪在地上叫爺爺,今兒這事兒就不算完!
說時遲那時快,小青年繞過攤子,大步流星地衝到那日本兵前麵,二話不說,左右開弓先抽了對方倆大耳貼子。
日本兵隻感到眼前生風,雙手便下意識地擋在麵門前……
卻不想這一巴掌過來,直接把手裏的蘋果給抽飛了,落在了兩米開外的土坷垃裏,鐵定是沒法撿起來再吃了。
小青年見狀,更加怒火中燒。隨手抄起一根靠牆的扁擔,也不管是誰家的,掄起來就是一頓暴打。
那日本兵先是挨了倆嘴巴,還沒等迴過味兒來呢,天靈蓋就又挨了一悶棍,瞬間感覺眼前發黑,直冒金星,看人都重影。
隨後便是一通電光火石般迅猛的棍雨迎麵襲來……
據說當時圍觀過來的老百姓是越來越多,大多是起哄架秧子的。
不是指著畫地掙紮的日本兵大罵他祖上和先人,就是順帶著補上兩腳,一解心中的鳥氣。
更有甚者,會嚷嚷著招唿大夥兒把路堵死,別讓小鬼子跑了,今兒非把這小日本兒的腦花給打出來不可!
市集上的騷動和一陣陣的叫罵聲,很快便吸引來了在附近巡邏的國民黨憲兵和警察。
他們費了老半天勁才擠進人群,並措辭嚴厲地製止了小青年的行為,問道:“怎麽迴事兒?”
小青年一揩腦門兒上的虛汗,指著在地上打滾哀嚎、滿臉是血的日本兵,訴苦道:
“老總,這小鬼子連聲招唿都不打,就白拿我攤兒上的蘋果吃。我上去跟他理論,他狗日的還衝我瞪眼。我抽他倆大耳刮子吧,他還跟我炸刺兒。這還了得?這幫日本雜種欺負咱中國人這麽多年,好不容易翻了個過兒,輪到咱中國人挺直腰板啦。您說,我該不該揍他?”
“行啦,打兩下得啦。眼下日本人已經投降了,按照國際《日內瓦公約》,是要保證這些日本戰俘的人身安全的。這小日本兒炸刺兒,揍兩下就揍兩下,但還是得掌握尺度,不能給打死,不然對上不好交代。行啦,你打也打了,該擺攤兒擺攤兒,人我們帶走啦……”
其中一名國民黨憲兵對小青年進行一番口頭教育後,隨即抬腳踢了幾下日本兵的屁股,厲聲喝道,“起來!別他媽裝死啊。狗東西,不是號稱什麽武士道精神嗎?才挨這麽兩下就不行啦?趕緊起來,跟我們走,躺這兒一會兒還得有人揍你,狗日的小鬼子……”
從抗戰後期一直到全國解放,差不多五六年的時間,爺爺一直是靠給地主家放牛養活自己的。
我很小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迴老家時,那時爺爺身體還很硬朗,印象中應該是我們從老到少迴去最齊的一次。
自那以後,爺爺就因老邁年高和諸多因素,再沒迴過老家。
有事,都是我大伯或我父親迴去代辦。
爺爺的母親,按照我們這邊的叫法,應該稱唿為“老奶奶”。
我第一次迴老家的時候,她當時還健在,已是年近耄耋、白發蒼蒼的老人。
走起路來需要借助拐杖,或靠人扶。
咧嘴笑的時候,會露出為數不多的幾顆糟牙。
那時雖然我還很小,幼兒園的年紀。但據我的迴憶,爺爺跟他母親似乎並不親近。
姑姑、大伯,包括我父親在內,跟這位祖母也談不上有多親。
或是因為自小沒有跟他們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緣故,見麵也隻是簡單的寒暄下,點點頭、喊下人,以示禮貌。
據我父親後來描述,爺爺的父親在抗日戰場上犧牲後,爺爺的母親就改嫁他人了,後麵又生了一個兒子,隨父姓陳。
可沒過幾年,她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去世原因不詳。
參考當時那個年代,醫療條件和衛生水平都很落後,我估計可能是染上什麽惡疾,也沒太重視,硬是把身體拖垮,最終不治而亡的。
爺爺對他這位同母異父的弟弟感情也很一般,多年來幾乎沒什麽交集。
自我記事起,我跟我爸這位遠在老家的叔叔也隻有過一麵之緣,還是在我初中的時候。
他從板浦老家隻身一人來到沛縣,妻子兒女都沒跟來,住了幾天就迴去了。
臨行前,大人們在就近飯店訂了個包間,為他餞行。
據說,臨走前,每家也都有所表示。買了些徐州和沛縣當地的特產,燒雞、狗肉這些。
除此之外,每家又給了五百塊錢。
爺爺給的最多,拿了一千。
後來,我爸告訴我說,爺爺這位同母異父的弟弟,現在也姓侍。
我問為啥。
他用調侃的口吻說,在爺爺的弟弟年齡還小的時候,爺爺的這個後爹就沒了。什麽原因不知道。
家裏唯一一個壯勞力的猝然離去,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真是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為雪上加霜。
而爺爺呢,早在母親改嫁他人以後,便另起爐灶,開始自己養活自己。
起初是給地主家放牛,慢慢長大一些,還在地主家裏當過一段時間的長工,溫飽不成問題。
主人家發發善心,還能給點賞錢。
因此,繼父去世後,母親便將幼子托付給了爺爺。
畢竟長兄為父,又是一母同胞。
苦口婆心一番後,怎麽說也不至於不顧他兄弟的死活,起碼能給口飯吃。
本以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可以讓爺爺在撫養弟弟這件事上不打折扣。
可沒成想,爺爺聽後,盡管十分爽快地答應了母親的請求,但也給母親打了一記太極拳。
在承諾撫養弟弟的這個事情上,爺爺提了一個附加條件。
條件說來簡單,但也挺讓母親為難的。
那就是弟弟必須改姓侍,原因很簡單。
作為哥哥,撫養弟弟並將其帶大,本是義不容辭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可這是建立在倆兄弟同父同母的前提下。
盡管跟弟弟的血緣關係是無法否認的,但繼父活著的時候,自己可以說沒有受到其絲毫的庇護和恩惠,全靠自己給地主家充當勞力養活的自己。
既是如此,即便自己不管弟弟吃喝,貌似也是說得過去的。
畢竟,未受其恩,何談報答?
後來,母親還是答應了爺爺提出的讓弟弟改姓這一條件。
畢竟,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是得想辦法活下去。
又不是什麽名門望族、顯赫家庭。
再說,天底下姓陳的多了去啦,也不差這一脈來延續香火。
何況人都要餓死了,還繼承哪門子香火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遇事兒還是得活泛一些,不能太認死理兒了。
後來,弟弟便由“陳”改姓為“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