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這小夥子不錯,要不帶你們那條線上去?”有人起哄道。
那位被叫作“老劉”的一方麵負責人,恰好駐足在這位備受”青睞“的小青年麵前,上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小夥子,老家哪裏的?”
小青年有點犯愣。
初來乍到、尚且青澀,他哪曉得對方問自己老家在何處的深意,隻是據實而答:“老家啟東的,現居住地是在南京。”
這位負責人聽後皺皺眉頭,迷惑的眼神裏仿佛跳躍著一個巨大的問號:“啟東?啟東是哪裏?是市還是縣?”
小青年解釋說:“南通啟東,南通的一個縣級市,海安、如皋也都是縣級市。”
“這樣啊......蠻好蠻好。”負責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笑,有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後,便扭身走到了另一位同學麵前,仍舊不厭其煩地問及剛才的問題,老家是哪裏的?這問題似乎對他很重要。
這位同學的迴複似乎很令他滿意。
他說自己是貴州畢節納雍縣的,既是老家也是現居住地。
對方又問到了他父母的情況,是在老家務農,還是在外地打工。
他說,父親在鄭州的富士康電子廠裏工作,之前是流水線工人,最近改做質檢了,想讓母親也過去。
母親不想來,說是來了以後,家裏的地就沒人種了。時間一久,地就荒廢了。
這位頗有些”謝頂“危機的負責人聽了以後直點頭,忙不迭的如搗蒜一般激動不已,眼裏似乎充盡了說不完的感動和認可。
不知道這位同學的哪句話戳中了他的心窩,仿佛隻要再多說幾句,他那不值錢的眼淚水就要如決堤的黃河般一瀉千裏了。
他同樣是拍了拍這位同學的肩頭,但比較前麵那些小青年的態度卻是大相徑庭。
他就好像是一位龐大家族裏最為德高望重的長者一般,用極具期待和寄予厚望的眼神,看著眼前這位初出茅廬,尚未遭受到社會毒打過的晚輩後生,富有深情地說:
“小夥子真不錯,看上去就是個踏實能幹的人,將來肯定錯不了......這樣,你待會兒跟我走,將來好好幹,成為你爸爸媽媽未來的希望。你努力了,他們將來也能少辛苦一些......你拿著你的行李,去那輛麵包車那兒等著,車牌號96fm3,一會兒我開車帶你上咱們那條線的宿舍,去吧。”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位某線路的負責人之所以沒看上前麵那個南通啟東的小夥兒,是因為在他的認知當中,覺得打小在江蘇長大的孩子,多多少少是見過一些市麵的,家庭條件不管怎麽說,滿足小康應該問題不大。
況且南通本身就離上海不遠。看這小夥兒的穿著打扮,都還是比較時髦的,鞋是耐克的aj,外套是三葉草,包是李寧的,渾身上下沒一件不是名牌的。
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難去植入一些什麽吃苦耐勞、拚搏玩命的思想,人爹媽估計都不指望他能闖蕩出什麽事業前景來。
出門在外,不惹事兒,老實巴交的,能踏踏實實找個活兒幹,別太辛苦,多注意身體,該吃吃該喝喝,也沒必要太省,能照顧好自己,就謝天謝地了。
這種打小就沒為吃喝生活發過愁的小皇帝似的城市孩子,稍微懂點的,思維超前一些的,人家壓根兒不聽你掰扯,任你把天說破個窟窿,人家也還是那句話,我不,我就不,愛咋咋地。
更有甚者,幹脆拿出《勞動法》跟你說事兒。
雖說《勞動法》有跟沒有沒什麽兩樣吧,可畢竟是秀才遇上兵。
現在是法製社會,你橫不能氣不過上前給他倆大耳刮子,那人家可正兒八經找到不勞而獲的理由了。
這兩年不都傳麽?全國各地針對於打架鬥毆,都有明確的處罰措施和賠償標準。
據說北京那邊,一個嘴巴子就是五百塊錢。
雖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有總比沒有好。
哪怕縮點水,一巴掌一百塊錢,那也行啊,估計不少人都願意。
那些上趕著挨耳光的人,估計能從豫園的城隍廟排隊到虹橋火車站去。
這年頭,身上不趁個百八十萬的,都不敢輕易參與一場大架。
可貴州納雍的那個孩子卻有所不同。
貴州一省帶給人們的印象,向來都不是以風花雪月和經濟騰飛來冠名的。
你可以稱之為旅遊勝地,但你絕不能稱他為經濟大省。
加上納雍本身就屬於較為知名的貧困地區,不僅在全國範圍內的貧困地區榜上有名,就連在貴州本省那都是有名的貧困縣。
包括這孩子自己都說的,父親在河南電子廠裏打工,母親在老家務農,都是掙辛苦錢、血汗錢的。
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越是這類生活在大山裏的孩子,越是更容易比城市裏長大的孩子要更加吃苦耐勞,更容易在高額工資的驅使下,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全部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拿老板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玩兒能賺錢麽?不賺錢拿什麽玩兒?
沒有錢,將來結婚了,你家孩子的玩具就是挨家門口撒尿和泥巴玩兒。
人家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各種高端的玩具,不是歐美空運的,就是澳洲進口的。
人比人,氣死人啊。
這似乎也成了當代招聘細則裏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尤其是對那些本就資金有限,小本經營,注冊資金隻有兩三萬的中小企業來講,在行業相互角逐競爭無比激烈的今天,能勉強賺點小錢已屬不易。
可資本這東西,是個充滿誘惑力的大陷阱,是裹著糖衣的炮彈。
麵對時而水中月鏡中花,時而又好似唾手可得的金錢,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心如止水,不動如山?
估計多數人都是抱著賭徒心態,打定“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的主意,幻想著一夜暴富的美夢,坐等幸運女神隨時臨幸到自己頭上。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他們船小浪大,風雨飄搖。
麵對錯綜複雜又波詭雲譎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小型資本幾乎每3到5年一洗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就是三四年。
既沒有上市企業充足的資金供應和影響力,也沒有那些動輒就幾百上千億身價的投資者眼光。
那要想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市場環境下得以生存、長青,甚至占有一席之地,該怎麽辦呢?
最好的方式,我想或許也隻有從員工的思想、能力,以及忠誠度這塊兒抓起了。
畢竟,員工的留存是一家公司是否穩固的前提,也是之後是否能持續發展,並長期存在的基石。
因此,員工對公司的看法和態度,自然也就決定了員工是否能夠長期在該企業做下去的主要因素。
於是問題來了。
對於那些名牌大學畢業,專業這塊兒又特別吃香的應屆生們來說,誰不想出校門就去到一家財力雄厚,資金鏈絕對充足,擁有足夠多的資源,和具有一流水準的平台,以此來確保自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具備的能力,讓潛力最大化,讓能力極致化。
畢竟,現在的人都浮躁,認為成名要趁早,自古英雄出少年。
且不說清北複在內的十大名校,就連近些年名噪一時的“國防七子”裏走出來的應屆畢業生,也都成了各大上市公司和企業競相爭搶的對象。
有的高材生在校方的推薦下,甚至還沒等畢業,正處在實習期,就已經和諸如字節跳動、阿裏、拚多多這些公司簽了合同。
單就實習工資就高達一萬多一個月,更別說畢業後簽約成正式員工以後的薪資待遇了,至少也得是年薪30萬打頭的。
因此,別說好韭菜苗全讓大企業給收割了,即便是那些沒讓大企業收割的普通本科畢業的應屆生,人家多數也不會去那些中小企業應聘。
寧可嚐試考個研,看是否有望提升下自己的學曆含金量。
或者想辦法托關係,進入一家國企單位,找個坐辦公室的類似文員式的工作。
一天工作時間也就八九個小時,到點了準時打卡下班,工作環境還好,基本不存在什麽高強度的工作指標。
工作氛圍就是各做各的事,忙的時候就稍微用點心,不忙的時候就刷刷手機、追追劇,閑了還能泡個腳。
管理方麵也相對比較稀鬆,遠沒有私企那麽嚴苛,也不會三天兩頭跟打了雞血似的,不是晨會喊口號,就是午休完跳個抓錢舞啥的,忒沒勁。
地鐵安檢這活兒,從16年的4月14號開始入職,到17年9月27號正式辦理離職手續,刑滿釋放、逃出生天的那一刻起,這為期近一年半的安檢生涯正式畫上句號。
不過,也可能是個問號。
因為至今為止,在那段時間裏,還是有很多遺憾和未盡之事暗藏於心底。
往事雖不能如煙,可一旦迴想起當年的情形,也還是會按捺不住彼時內心深處對於那段有如孩童一般青澀爛漫故事的追憶和緬懷。
也可以這麽說,我的青春,死於那個時期。自那以後,一切矯情、天真、爛漫、幼稚都隨風而散......
那位被叫作“老劉”的一方麵負責人,恰好駐足在這位備受”青睞“的小青年麵前,上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小夥子,老家哪裏的?”
小青年有點犯愣。
初來乍到、尚且青澀,他哪曉得對方問自己老家在何處的深意,隻是據實而答:“老家啟東的,現居住地是在南京。”
這位負責人聽後皺皺眉頭,迷惑的眼神裏仿佛跳躍著一個巨大的問號:“啟東?啟東是哪裏?是市還是縣?”
小青年解釋說:“南通啟東,南通的一個縣級市,海安、如皋也都是縣級市。”
“這樣啊......蠻好蠻好。”負責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笑,有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後,便扭身走到了另一位同學麵前,仍舊不厭其煩地問及剛才的問題,老家是哪裏的?這問題似乎對他很重要。
這位同學的迴複似乎很令他滿意。
他說自己是貴州畢節納雍縣的,既是老家也是現居住地。
對方又問到了他父母的情況,是在老家務農,還是在外地打工。
他說,父親在鄭州的富士康電子廠裏工作,之前是流水線工人,最近改做質檢了,想讓母親也過去。
母親不想來,說是來了以後,家裏的地就沒人種了。時間一久,地就荒廢了。
這位頗有些”謝頂“危機的負責人聽了以後直點頭,忙不迭的如搗蒜一般激動不已,眼裏似乎充盡了說不完的感動和認可。
不知道這位同學的哪句話戳中了他的心窩,仿佛隻要再多說幾句,他那不值錢的眼淚水就要如決堤的黃河般一瀉千裏了。
他同樣是拍了拍這位同學的肩頭,但比較前麵那些小青年的態度卻是大相徑庭。
他就好像是一位龐大家族裏最為德高望重的長者一般,用極具期待和寄予厚望的眼神,看著眼前這位初出茅廬,尚未遭受到社會毒打過的晚輩後生,富有深情地說:
“小夥子真不錯,看上去就是個踏實能幹的人,將來肯定錯不了......這樣,你待會兒跟我走,將來好好幹,成為你爸爸媽媽未來的希望。你努力了,他們將來也能少辛苦一些......你拿著你的行李,去那輛麵包車那兒等著,車牌號96fm3,一會兒我開車帶你上咱們那條線的宿舍,去吧。”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位某線路的負責人之所以沒看上前麵那個南通啟東的小夥兒,是因為在他的認知當中,覺得打小在江蘇長大的孩子,多多少少是見過一些市麵的,家庭條件不管怎麽說,滿足小康應該問題不大。
況且南通本身就離上海不遠。看這小夥兒的穿著打扮,都還是比較時髦的,鞋是耐克的aj,外套是三葉草,包是李寧的,渾身上下沒一件不是名牌的。
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難去植入一些什麽吃苦耐勞、拚搏玩命的思想,人爹媽估計都不指望他能闖蕩出什麽事業前景來。
出門在外,不惹事兒,老實巴交的,能踏踏實實找個活兒幹,別太辛苦,多注意身體,該吃吃該喝喝,也沒必要太省,能照顧好自己,就謝天謝地了。
這種打小就沒為吃喝生活發過愁的小皇帝似的城市孩子,稍微懂點的,思維超前一些的,人家壓根兒不聽你掰扯,任你把天說破個窟窿,人家也還是那句話,我不,我就不,愛咋咋地。
更有甚者,幹脆拿出《勞動法》跟你說事兒。
雖說《勞動法》有跟沒有沒什麽兩樣吧,可畢竟是秀才遇上兵。
現在是法製社會,你橫不能氣不過上前給他倆大耳刮子,那人家可正兒八經找到不勞而獲的理由了。
這兩年不都傳麽?全國各地針對於打架鬥毆,都有明確的處罰措施和賠償標準。
據說北京那邊,一個嘴巴子就是五百塊錢。
雖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有總比沒有好。
哪怕縮點水,一巴掌一百塊錢,那也行啊,估計不少人都願意。
那些上趕著挨耳光的人,估計能從豫園的城隍廟排隊到虹橋火車站去。
這年頭,身上不趁個百八十萬的,都不敢輕易參與一場大架。
可貴州納雍的那個孩子卻有所不同。
貴州一省帶給人們的印象,向來都不是以風花雪月和經濟騰飛來冠名的。
你可以稱之為旅遊勝地,但你絕不能稱他為經濟大省。
加上納雍本身就屬於較為知名的貧困地區,不僅在全國範圍內的貧困地區榜上有名,就連在貴州本省那都是有名的貧困縣。
包括這孩子自己都說的,父親在河南電子廠裏打工,母親在老家務農,都是掙辛苦錢、血汗錢的。
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越是這類生活在大山裏的孩子,越是更容易比城市裏長大的孩子要更加吃苦耐勞,更容易在高額工資的驅使下,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全部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拿老板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玩兒能賺錢麽?不賺錢拿什麽玩兒?
沒有錢,將來結婚了,你家孩子的玩具就是挨家門口撒尿和泥巴玩兒。
人家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各種高端的玩具,不是歐美空運的,就是澳洲進口的。
人比人,氣死人啊。
這似乎也成了當代招聘細則裏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尤其是對那些本就資金有限,小本經營,注冊資金隻有兩三萬的中小企業來講,在行業相互角逐競爭無比激烈的今天,能勉強賺點小錢已屬不易。
可資本這東西,是個充滿誘惑力的大陷阱,是裹著糖衣的炮彈。
麵對時而水中月鏡中花,時而又好似唾手可得的金錢,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心如止水,不動如山?
估計多數人都是抱著賭徒心態,打定“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的主意,幻想著一夜暴富的美夢,坐等幸運女神隨時臨幸到自己頭上。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他們船小浪大,風雨飄搖。
麵對錯綜複雜又波詭雲譎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小型資本幾乎每3到5年一洗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就是三四年。
既沒有上市企業充足的資金供應和影響力,也沒有那些動輒就幾百上千億身價的投資者眼光。
那要想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市場環境下得以生存、長青,甚至占有一席之地,該怎麽辦呢?
最好的方式,我想或許也隻有從員工的思想、能力,以及忠誠度這塊兒抓起了。
畢竟,員工的留存是一家公司是否穩固的前提,也是之後是否能持續發展,並長期存在的基石。
因此,員工對公司的看法和態度,自然也就決定了員工是否能夠長期在該企業做下去的主要因素。
於是問題來了。
對於那些名牌大學畢業,專業這塊兒又特別吃香的應屆生們來說,誰不想出校門就去到一家財力雄厚,資金鏈絕對充足,擁有足夠多的資源,和具有一流水準的平台,以此來確保自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具備的能力,讓潛力最大化,讓能力極致化。
畢竟,現在的人都浮躁,認為成名要趁早,自古英雄出少年。
且不說清北複在內的十大名校,就連近些年名噪一時的“國防七子”裏走出來的應屆畢業生,也都成了各大上市公司和企業競相爭搶的對象。
有的高材生在校方的推薦下,甚至還沒等畢業,正處在實習期,就已經和諸如字節跳動、阿裏、拚多多這些公司簽了合同。
單就實習工資就高達一萬多一個月,更別說畢業後簽約成正式員工以後的薪資待遇了,至少也得是年薪30萬打頭的。
因此,別說好韭菜苗全讓大企業給收割了,即便是那些沒讓大企業收割的普通本科畢業的應屆生,人家多數也不會去那些中小企業應聘。
寧可嚐試考個研,看是否有望提升下自己的學曆含金量。
或者想辦法托關係,進入一家國企單位,找個坐辦公室的類似文員式的工作。
一天工作時間也就八九個小時,到點了準時打卡下班,工作環境還好,基本不存在什麽高強度的工作指標。
工作氛圍就是各做各的事,忙的時候就稍微用點心,不忙的時候就刷刷手機、追追劇,閑了還能泡個腳。
管理方麵也相對比較稀鬆,遠沒有私企那麽嚴苛,也不會三天兩頭跟打了雞血似的,不是晨會喊口號,就是午休完跳個抓錢舞啥的,忒沒勁。
地鐵安檢這活兒,從16年的4月14號開始入職,到17年9月27號正式辦理離職手續,刑滿釋放、逃出生天的那一刻起,這為期近一年半的安檢生涯正式畫上句號。
不過,也可能是個問號。
因為至今為止,在那段時間裏,還是有很多遺憾和未盡之事暗藏於心底。
往事雖不能如煙,可一旦迴想起當年的情形,也還是會按捺不住彼時內心深處對於那段有如孩童一般青澀爛漫故事的追憶和緬懷。
也可以這麽說,我的青春,死於那個時期。自那以後,一切矯情、天真、爛漫、幼稚都隨風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