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祁鈺看來,明朝有兩個文臣,可以說都有再造大明之功。


    一個於謙,一個張居正。


    於謙的功勞,是以敗軍之師打贏京師保衛戰。


    張居正的功勞,推行一條鞭法使得入不敷出的國庫有結餘,用考成法使得官員不敢怠政。


    這兩人一文一武,都是國士無雙。


    隻不過明朝對待國士,卻不怎樣。


    於謙被殺,張居正死後被清算。


    被朱祁鈺點名周忱,就曾經在江南的之地推行平米法和濟農倉,也被後來的張居正借鑒。


    周忱在江南平攤稅賦,在不減少朝廷稅收的情況下,減輕了普通老百姓的負擔。


    因此,周忱得罪了江南世家大族。


    朱祁鈺以後也是要在田租稅收上麵下功夫,也會引起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階級不滿。


    雖然不能讓張居正早生,但是朱祁鈺也不是無人可用,他還有周忱。


    周忱不畏強權,就是朱祁鈺殺向那些朱門酒肉臭的豪門世家的一把刀。


    一個國家的統治基礎,在於財政的好壞。


    要知道,美麗國的國稅局,可是配備了軍隊,武器裝備還不比國防軍差。


    世人不是說有三件事不能做,在毛子家禁酒,在兔子家販毒,在醬鷹家逃稅。


    好不容易上天給了朱祁鈺一個財政名臣的周忱,朱祁鈺要是不重用,那不就是暴殄天物?


    “之前土木堡大敗,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糧草不足,導致軍中無戰心。”


    “皇兄從決定禦駕親征,到大軍開拔出京師,前後不過隻有兩天的備戰時間而已。”


    “兩天時間,怎麽可能湊夠幾十萬大軍所需要的糧草?”


    “所以朝廷大軍尚未到達大同,倉促出征帶來的後勤問題就出現了,軍中已經開始缺糧。”


    “士兵們饑寒交迫,一路皆有餓死者,還未抵達前線,軍隊就已怨聲載道,毫無戰意了。”


    朱祁鈺雖然下令讓兵部嚴懲議論土木堡之變的人,可當時的朝廷上下也在不斷反思這次大敗的根源。


    要知道當時的朱祁鎮手握三十萬大軍,其中還有三大營主力部隊,戰鬥力十分強大。


    而瓦剌總共不過十萬騎兵部隊,明軍其實是有足夠的資本,與瓦剌繼續耗下去。


    畢竟明軍有城池可以依靠。


    隻不過後方糧草不濟,後勤補給跟不上,幾十萬大軍很快就要斷糧。


    如果明軍不後撤到七大糧倉附近補充糧草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大同待了一段時間後,三十萬大軍不得不後撤。


    “胡卿以為,若是瓦剌兵臨城下,我大明的糧草當如何解決?”


    看著這個永樂二年的進士,朱祁鈺不由得問了起來。


    糧草是朱祁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也可以借機試一試周忱有幾斤幾兩。


    “臣以為,當調通州之糧入京師。”


    見到朱祁鈺如此不恥下問,周忱心中湧現一股暖流。


    “我大明京師在北,錢糧稅賦卻在南方。”


    “自太宗文皇帝遷都北上過後,朝廷一直實行南糧北調之國策。”


    “南方七省的錢糧,首先匯集到南京戶部的倉庫裏麵,在統一經大運河北上。”


    “大運河的盡頭就在通州,那裏常年庫存可滿足京師軍民不下一年所需。”


    周忱又詳細解釋了幾句。


    “雙崖先生之言,老成謀國也!”


    於謙站了出來,對著周忱一拜。


    於謙嘴裏的“雙崖先生”就是周忱,因為周忱字恂如,號雙崖。


    “將通州的糧食轉入京師,不但可以提升我軍士氣,還避免了通州被瓦剌攻破後,糧食落入敵手。”


    “瓦剌遠來,糧草必定難以為繼。”


    “要是他們占據了通州的糧倉,那麽就有了橫掃華北的資本。”


    “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最合適瓦剌騎兵往來馳騁。”


    於謙這是現在軍事立場,來分析通州存糧的重要性。


    “那麽如何把通州存糧轉移到京師的倉庫裏麵?”


    朱祁鈺也有知道,皇帝不差餓兵,手中有糧心不慌。


    “怕是沒那麽容易吧!”


    陳循本來以為自己可以獨掌戶部,卻沒有想到朱祁鈺把周忱也升為了戶部尚書。


    雖然一部兩尚書,在曆史上並不少見,可陳循還是覺得心裏有點憋屈。


    陳循好不容易才熬走了自己的老上級王佐,誰知道又來一個周忱。


    “就算不容易,也必須要運!”


    於謙說得斬釘截鐵。


    然而於謙不知道的是,陳循已經對他有了一絲不滿。


    這個於謙,才剛拿了統籌京師防務的權柄,難道兵部還想插手我戶部事務不成!


    陳循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


    “錢糧之事,曆來為戶部之責。”


    “臣管轄戶部之下,有一官員名叫馮按。”


    “此人曾經上書朝廷,言明南糧北調的利弊,其中就有涉及從通州到京師這一段的往來。”


    “臣請殿下,宣馮按入內閣,以備問詢。”


    陳循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戶部的事,戶部自己處理,不能讓外人把手伸進來。


    雖然馮按不是陳循提拔起來的親信,可他也是戶部的一份子。


    有功勞,與其便宜外人,不如讓自己人拿到手。


    “既然陳卿推薦,就讓那個馮按過來吧。”


    朱祁鈺聞到了一絲內鬥的氣息,然而他並不打算阻止。


    治理國家,本就是一件煩心費力的事情,一人計短兩人計長。


    隻有多聽各方建議,才能集思廣益。


    還有就是,於謙是又才能,但是大明不能隻有一個於謙,還需要千千萬萬和於謙。


    而且在可控範圍的內鬥,還會防止一潭死水,可以讓大明官場生機勃勃。


    過了一會,在大太監興安的帶領下,一個人影出現在了內閣之中。


    這人就是陳循向朱祁鈺舉薦的馮按。


    “我大明一朝,漕運京師的糧食每年在四百萬石,且都是在通州下船。”


    “自通州到京師的倉庫,陸運四十多裏,運費昂貴,而運送過程的損耗也無法獲得補充。”


    馮按在一眾重臣和朱祁鈺的注視下,開始解說。


    “說重點。”


    朱祁鈺不是沒有耐心,他隻是覺得不該在不需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微臣之前見到各地征調來京師操練的軍隊,往往得不到足夠的補給。”


    “所以微臣想到一個法子,那就是奔赴京師的軍隊,可以先到通州取糧,然後懈怠軍需糧食一起入京。”


    馮按說完,就偷瞄了一眼朱祁鈺。


    “此法甚好!”


    朱祁鈺還沒來得及開口,精通軍務的於謙就拍掌稱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是條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是條狗並收藏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