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聚士(二)


    陳兵來ti,要挖的人除了張汝京之外,還有蔣尚義。蔣尚義也是出身台積電的半導體大佬之一,甚至一度有接班張忠謀的傳言。


    隻不過這個傳言沒有成真,而江湖上一般的說法,蔣尚義沒能接班張忠謀,是因為他年紀太大了,很難執掌台積電太久,就又需尋找下一代接班人,容易造成台積電公司管理層的頻繁變動。


    這些都是江湖上的說法,未必是真實情況,但不管這個說法是否真實,都說明蔣尚義從資曆和能力上,都曾經是接班張忠謀的人選之一。


    蔣尚義在台積電期間,擔任的是研發副總的職位。他從1997年入職台積電做研發副總,十幾年時間,他統領的研發部門從400人擴張到了7600人,規模擴大了二十倍。


    也正是他擔任研發副總的期間,台積電完成了技術上的不斷超越,徹底奠定了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優勢。因此,在好事者提名的台積電研發六騎士中,他是排名第一位的。


    從很多角度上說,他排名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他是研發副總,是整個研發部門的老大,其餘的五人都是他的直接下屬。


    但在這個排名中,仍然有不少聲音認為,蔣尚義其實名不副實,他的功績聲名中,很大一部分是仗著領導的名分,搶了其他五人的功勞。


    之所以這麽評價,是因為蔣尚義直接參與的一線研發工作並不多,他的大部分的工作成績,其實是偏於行政的研發管理工作。


    這兩種說法,其實根本說不上有什麽對錯之分。研發管理和一線研發之間的矛盾,就象古代打仗時,武將與謀士之間的矛盾一樣,是亙古長存的。


    諸葛亮剛剛出山之時,關羽和張飛也曾要挑戰過他的權威,隻是最終被諸葛亮將二人折服了。


    但諸葛亮這樣真正能夠折服麾下武將的,其實才是少數,而大部分文官帶兵,其實也隻能是憑借職級壓製住武將,能夠不讓這種矛盾公開化,就已經算是很有實力手腕了。


    蔣尚義在台積電研發部,基本就是統帥型的領導,讓他自己上陣搞一線研發,確實不是他擅長的。


    但在他擔任研發副總的十幾年時間裏,至少與下屬之間的矛盾沒有公開化,也維持了研發團隊的整體高效運轉,實現了台積電的技術超越,這是實打實的成績,也是他真正的厲害之處。


    蔣尚義在江湖上有兩個私下稱唿,親近的人士或當麵之時,把蔣尚義稱為“蔣爸”,可見他收攏人心是真有一套的。而那些於他不親近的人,在背後則稱唿他為“笑麵虎”。


    從這兩個稱唿,就基本能夠看出蔣尚義的管理風格,在一副溫和的麵孔下,其實有非常強的管理能力和鬥爭手腕。


    陳兵要經營的是企業,不是要對人進行道德評價。其實象蔣尚義這種風格,被挖來做下屬,絕對是能夠獨當一麵的。


    至於曆史上,蔣尚義與梁孟鬆之間的矛盾,從很大意義上來說,是張忠謀有意挑起和激化的。


    梁孟鬆是92年就到了台積電,幹了五年,將台積電從0.8微米製程,帶到了0.3微米,已經任職了台積電研發部的技術處長。


    但就在1997年,台積電又挖了兩個人到研發部,這兩個人就是蔣尚義和孫元成,也是後來與梁孟鬆恩怨糾纏的兩個關鍵人物。


    梁孟鬆在台積電已經工作了五年多,工作成果也十分的顯著,但蔣尚義直接空降而來,成為了研發副總,一上來就成了梁孟鬆的頂頭上司,壓了梁孟鬆一頭。


    孫元成雖然沒有躍過梁孟鬆,但其實職位也不比他低,兩人自然就成為了競爭的對手。


    世上沒有新鮮事,一個團隊猛烈擴張時,一定會有元老派與新晉派之間的矛盾。


    梁孟鬆比蔣尚義早入職了五年,是把台積電從落後的企業帶到第一梯隊的功臣,說的上資曆深厚,勞苦功高,自然是元老派的代表。


    蔣尚義空降而來,年紀比梁孟鬆還大五歲,直接出任研發副總,那自然是新晉派的首領。


    而且,蔣尚義還有一個身份,具有先天的優勢。按照中國人論資排輩的傳統,他是梁孟鬆的師叔,而且是及其正牌的師叔。


    梁孟鬆的老師是胡正明,他對胡正明很信服,兩人關係也很好。


    而蔣尚義和胡正明卻是大學的同班同學,雖然兩人的關係說不上親近,但這個師叔的名頭拿出來,梁孟鬆也是不得不承認的。


    梁孟鬆性格驕傲,不服氣技術能力不算過硬的蔣尚義,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兩人之間就難免有不少衝突的地方。


    許多的管理者,其實對下屬之間有一些矛盾是很樂於見到,甚至希望讓下屬之間,互相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梁孟鬆在蔣尚義麾下,做個刺頭,張忠謀是有些縱容的。


    但蔣尚義牛逼的地方,就在於他第一次退休之前,梁孟鬆即使內心不服,也被蔣尚義壓製住了。


    而且兩人並沒有把矛盾激化,造成嚴重的內訌,而是保持了台積電研發部門的整體和諧,這份求同存異的能力,是讓人不得不服氣的。


    梁孟鬆負氣離開台積電的原因,並不是與蔣尚義之間的矛盾,而恰恰是蔣尚義第一次退休之後,留下的位子。


    2006年,蔣尚義60歲了,然而張忠謀沒有準備讓他接班,而是成功說服了蔣尚義,從研發副總的位置上退休,去一個下屬公司養老。


    而蔣尚義原本的位置,一分為二,分別給了intel空降來的羅唯仁,和與梁孟鬆一直是競爭關係的孫元成。


    這下,心高氣傲的梁孟鬆是真的坐不住了,蔣尚義無論如何有師叔的名分,年紀又大,壓他一頭,即使心裏不服氣,他也就認了。


    但與孫元成的競爭中落敗,讓他很難忍受,自然就鬧了起來。


    但這個鬧並不是衝著蔣尚義去的,二人本就關係不好,蔣尚義不推薦他,更屬意辦事圓滑的孫元成,本就意料中的事情。


    而這時候,張忠謀搞出了一個“超越摩爾定律計劃”,直接將梁孟鬆調去帶領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將梁孟鬆調離了研發部的核心。


    梁孟鬆自然是認為自己被降職了,被打入冷宮了,幾個月後就負氣辭職而去。


    在後來與台積電對簿公堂的時候,梁孟鬆曾聲淚俱下的,描述過這一段曆史:


    那幾個月他一直坐在辦公室裏,沒有任何的工作,連食堂都不敢去,總覺得自己成為同事眼中的笑話和失敗者。


    梁孟鬆出走之後,去了宇宙半島,用了三年的時間,讓三星實現了14nm技術節點上對台積電的超越,結果就是三星拿到了蘋果的芯片訂單、


    這對台積電的行業地位造成了巨大威脅。這時張忠謀緊急,把已經被送去養老的蔣尚義,又招了迴來。而招蔣尚義迴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殺“叛將”梁孟鬆。


    這才是兩人矛盾公開化的開始,最後甚至到了不共戴天程度的程度,這個過程中,蔣尚義就是張忠謀追殺梁孟鬆的那把刀。


    江湖上還有一個八卦的傳言,蔣尚義剛剛複出的時候,梁孟鬆根本就不知道,蔣尚義重新出山是要對付自己的,甚至還禮貌性的,給蔣尚義發了一個祝賀的郵件。


    而這個郵件居然是用三星的郵箱來發的,據說這封郵件,也成了被台積電抓住的把柄之一。


    為了阻止梁孟鬆繼續協助三星,台積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甚至入稟法院,對簿公堂。


    梁孟鬆在法院上聲淚俱下的控訴,台積電對他這樣的老功臣不公正,他離開台積電是被逼的。這種遭遇獲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但最終,法院還是判定,梁孟鬆必須離開三星,而且不能再以任何的方式,對三星提供幫助和服務。


    讓張忠謀沒有想到的是,梁孟鬆離開三星之後,轉身就去了台積電的另一個死敵,中芯國際。並很快又率領中芯國際大幅提升了技術水準,再次開始威脅台積電的地位。


    至於後來蔣尚義也同樣入職中芯,並造成了中芯的又一次人事分裂,其實那就是之前兩人恩怨的餘波罷了。


    陳兵前世與蔣尚義和梁孟鬆都見過,甚至參與過一些試圖調解兩人矛盾的工作,對二人的恩怨,其實還是很清楚的。


    在陳兵看來,梁孟鬆最大的不滿其實是針對的張忠謀,隻不過張忠謀的階位太高,他就隻能先把不滿的方向,轉向了甘願給張忠謀做刀的蔣尚義。


    蔣孟二人雖然性向不合,必然產生矛盾,但兩人並沒有什麽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隻要沒有人去有意激化,兩人性格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控製在一定程度之內。


    蔣尚義和梁孟鬆都是能力很強的人,隻不過能力是在不同的方向之上,陳兵可不會因為擔心兩人前世的那點恩怨糾葛,就隻選擇一個。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兩個都要。


    陳兵與蔣尚義見麵,還是之前與張汝京見麵的咖啡館。與之前陳兵邀請的那些偏技術的人員態度不同,蔣尚義明顯主動熱情了很多。


    “陳總經理,英豪公司這次收購了intel的dram業務,直接就躍居了半導體領域的第一梯隊,這可是大漲了我們這些華人的誌氣啊。”


    蔣尚義其實職業經理人的屬性更弄一些,一上來就開始了商業互吹,而且笑容裏透著一絲真誠,很容易讓人感覺親近起來。


    他甚至沒有誇陳兵少年有為之類的詞語,隻是吹捧英豪的名聲,言語之中,明顯透著小心。


    “英豪確實有些成績,不過距離漲華人誌氣,還有很遠的距離。


    蔣博士也是我們華人中的翹楚,我這次過來,就是想要請蔣博士能夠來助我們一臂之力啊。”


    陳兵其實也是理工男的性格,並不太喜歡過多的商業互吹,直接就進入了正題。


    “在陳總麵前,我哪裏敢稱什麽翹楚啊,不過同為華人,如果有能夠盡到綿薄之力的地方,我肯定是義不容辭的。還請陳總不要客氣,盡管吩咐。”


    這可不是直接答應跳槽邀請,而是在問,英豪準備如何安排自己。


    “蔣博士,你也應該聽說了,我們英豪正在籌建一個新的dram工廠。


    這個工廠,如果不出意外,會由intel的虞博士來主持,但新廠建設,諸事紛繁,虞博士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


    我想邀請蔣博士過來,先給虞博士做一段副手,將這個工廠弄起來。


    當然,這個還隻是階段性的安排。以蔣博士的能力,隻是做副手,確實有些屈才了。


    好在英豪的業務線比較廣泛,而且發展的還比較快,等到這個工廠走上正軌,還需要蔣博士選擇有興趣的方向,擔當方麵之任啊。”


    蔣尚義其實並不算專業的半導體人,他是學機電出身,在到ti之前,他還曾經在itt工作過,曆史上,他從ti離開後,還曾在hp任職過一段,才去的台積電。


    陳兵這話,就是明確了為蔣尚義規劃的路徑,先到dram廠做一段副職,業績出色,就可以找一個業務方向,充當正職。


    蔣尚義今年37歲,在ti其實也隻是做到了部門經理的級別,陳兵這就是直接許以了更高的職位,和更重的權力。


    對於這個安排,蔣尚義還是比較滿意的,虞博士在intel早就功成名就了,他上來就給虞博士做副手,本身就是委以重任了,何況還有未來再升職的許諾。


    ti是大公司不錯,但英豪現在也不差了,他剛剛說英豪已經躍居半導體第一集團,可不僅僅是吹捧,而是一個事實。


    更重要的是,ti這種大公司,人才濟濟,該填充的職位早就填充滿了,想要在ti內部升職,必須慢慢熬資曆。


    但英豪不同,英豪正處於快速的擴張期,而且財力同樣雄厚,提供提供的上升渠道,比ti要多出太多了。


    對於陳兵邀請的誠意,蔣尚義是絲毫沒有懷疑的,陳兵可是英豪集團的掌門人,親自出麵來談,本身就是足夠誠意的體現。


    蔣尚義表麵上一副溫和的樣子,其實卻是非常有決斷之人,既然滿意了陳兵的安排,他也就不再做任何的猶豫,甚至都不再有意去矜持一下。


    “陳總親自相邀,誠意感人,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還希望陳總,今後能在工作上,給予我更多的支持。”


    蔣尚義的決斷,甚至有些出乎陳兵的意料之外,原本準備的一些說辭,根本就都用不上了。


    不過陳兵對蔣尚義答應的這麽痛快,卻沒有任何輕視的想法,反而更加高看一眼。


    他深深看了蔣尚義一眼,直接伸出手去。“蔣博士願意加盟,讓我們英豪如虎添翼啊,我代表英豪的股東和所有同仁,歡迎蔣博士加盟。”


    搞定了ti的兩個目標人物,陳兵再次啟程,悄悄的前往了ibm的研發中心附近,而這也是他這次親自招攬人才的最後一站。


    這裏有兩個目標人物,林本堅和孫元成。


    兩人同樣都是名列台積電研發六騎士,隻不過林本堅此時已經42歲,而孫元成則是32歲。


    孫元成就是之前提過的梁孟鬆與蔣尚義恩怨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能夠名列六騎士,與梁孟鬆成為競爭對手,他的技術實力不必多說。


    隻不過孫元成沒有梁孟鬆那麽鋒芒畢露,此時32歲的他,還沒有在業界有多大的名聲,陳兵估計用獨立實驗室的條件,應該足夠吸引到他加盟。


    而事情的發展,也沒有出乎陳兵的意料,孫元成感覺到陳兵的誠意之後,也果斷的接受了邀請。


    所謂獨立實驗室的製度,從管理的角度,並不是什麽牛逼上天的先進製度,其實很多的燈塔大的研發機構,內部都有獨立實驗室。


    這種獨立實驗室製度,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曾經大行其道,但80年代之後,反而逐步消失了。與這個趨勢相匹配的,就是很多著名的科研機構,也在日趨萎縮,直指最終消失,例如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


    獨立實驗室紛紛關閉,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太費錢,與資本追求高額快速迴報的傾向,有著必然的矛盾。


    燈塔各種獨立實驗室的大量出現,其實是燈塔50、60年代科技產業政策的結果。


    那個時代,燈塔極為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也鼓勵企業紛紛加入,才造成了這種實驗室的大量出現。


    而且這個時期,正好是許多積累的技術,例如半導體技術,進行產業化的時期,研發投入與產業迴報,似乎能夠匹配的起來。


    但進入70年代之後,半導體產業已經度過最早的萌芽期,能夠快速產生迴報的,已經不在是那些基礎技術了,而是開始轉向了各種應用技術和工藝研發。


    在這個過程中,獨立實驗室那種散漫自由的模式,就逐步被大公司設立的研發部門慢慢取代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可以認為,以個別優秀科學家主導的實驗室模式,被更加組織化、工業化的研發部模式取代了。


    陳兵重新祭出獨立實驗室模式,是有一點複古的,這也是因為,陳兵的目標,與那些現代大企業不同。


    那些大企業,基本已經被資本裹挾了,經營的目標是以利潤或股票市值為導向的,自然不願意再投資獨立實驗室這種經濟迴報太慢的方式。


    但陳兵不同,陳兵是在通過作弊賺錢的,而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技術追趕。


    有了足夠的財力進行支撐,陳兵才願意承擔,獨立實驗室模式造成的資本浪費,以加速技術積累。


    而且獨立實驗室的模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遠比研發部模式要的大的多。


    在研發部模式下,技術人員能夠獲得資源數量,往往是與他們的行政級別掛鉤的。


    這使得很多研發人員,不得不將精力分散到,他們本不擅長進行級別競爭上來。


    這會極大的浪費研發人員的精力,甚至可能造成研發人員的流失,例如梁孟鬆負氣出走,就是典型的案例。


    但獨立實驗室製度下,研發人員是不需要互相太多攀比的。


    陳兵有足夠強的資金實力,隻要研發人員能夠出成果,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這會讓他們的精力更多的集中在技術上。


    陳兵之所以把這種已經逐步在淘汰的模式重新拿了出來,依靠的就是作弊能力,是沒有可複製性的。


    一般人經營公司,都是要受到很多的條件約束,尤其是資金約束,就向玩遊戲一樣,要一邊采礦,一邊建設。


    而且很多大公司,在80、90年代的經營過程中,其實有一項非常大的現金漏出,就是利潤分紅。


    不少盛極一時的大公司,牛逼的時候,一年能賺到幾十億美金,但他們垮塌的時候,可能是幾億美元的虧損就能弄到公司破產倒閉。


    他們前些年賺的錢哪裏去了?答案是錢被股東拿走了。


    幾億美元的損失,很多時候是可以度過去的,但很多股東對未來看法悲觀的時候,是寧可看著公司破產倒閉,也不願意把自己之前獲得的分紅,重新投入經營困難的公司的。


    這種情況,到了新世紀之後,才有了很明顯的變化,股市的泡沫,替代了分紅收益,成為了股東的主要迴報來源。


    公司對股東的分紅越來越少,反而各種籌資活動日漸頻繁,才造就出那麽多千億市值、甚至萬億市值的科技公司。


    陳兵是英豪的最大股東,他自己對於個人財富也沒有那麽看重,生活很簡譜,因此英豪賺的錢,才能重新投入到企業研發和業務擴張上去。


    別的公司ceo玩的是資源采集的經營模式,而陳兵玩的是“無限錢”模式,其中的差異,如果說出來,足夠那些ceo們哭死。


    搞定了孫元成,陳兵才讓孫元成幫忙約了林本堅見麵。


    陳兵把林本堅放在了最後,並不是他不重視林本堅,恰恰相反,林本堅才是他最看重,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挖掘的人才。


    因為林本堅,是有很明顯的的無法替代性的。


    林本堅入職台積電的時間很晚,已經是2000年了,而他真正成為科技界公認的技術牛人,更是在他協助台積電和阿斯麥發明出浸潤式光刻機之後的事情了。


    浸潤式光刻機多牛逼,這裏就不再科普了,有興趣的一查相關文章到處都是。


    林本堅的最特殊之處,就是他從事的領域,是相對非常冷門的領域,光學。


    專業在這個領域積累幾十年的人太少了,因此林本堅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最強。


    林本堅是42年生人,雖然祖籍是在潮汕,但他卻是在越南出生,後來到了對岸讀大學,又到燈塔深造。


    學習光學專業的林本堅,1970年博士畢業後,原本最想去的公司是柯達,但投的簡曆沒有得到迴應,卻意外的得到了ibm的邀請。


    曆史上,林本堅在ibm的研發部,一幹就是22年,五十歲的時候,從ibm退休,自己創立了一個小公司,但經營的不算特別出色,最終接受了蔣尚義的邀請,去了台積電,才有了後麵的故事。


    在ibm的二十幾年,他一直做的都是光學方麵的工作,也被提升到了研發經理,但總體來說,其實一直都是ibm的基層研發人員。


    他在ibm曾經獲得過不少內部的獎項,但要說ibm對他有多重視,那就是無稽之談了,最多就是把他當成了一個研發的骨幹工程師。


    在所有要邀請的對象中,陳兵對林本堅的了解其實是最少的,也是最沒有把握的。


    曆史上,林本堅與內地幾乎沒有什麽交集,陳兵能夠打動林本堅的東西,確實不多。


    林本堅是篤信基督教的,為人也比較平和,高官、厚祿其實對林本堅的吸引力並不大。


    而且篤信基督教的人,往往會有很深的國際主義情節,想用民族情感去打動他也並不容易。


    陳兵這次招賢納士之旅,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對不同的人都祭出了針對性的說辭。


    醉心科研的,他就許諾獨立實驗室;有民族情節的,他就打大感情牌;職業經理人,他就許與高官厚祿。


    但對林本堅,陳兵唯一想到的,能夠嚐試的方向,就是支持他的研發工作,但能否輕易打動林本堅,其實陳兵並沒有什麽把握。


    兩人見麵依然是在一家咖啡館。在燈塔,咖啡館才是陌生人初期見麵,最常見的場所。


    這一次,陳兵可不敢再單刀直入的發出邀請了,而是要慢慢的引導話題,尋找合適的機會,才敢發出邀約。


    兩人略微寒暄了一下啊,陳兵就把話題,引向了林本堅的專業上。


    “林博士,我聽說,您在ibm主要負責的是先進半導體製程的研發工作?


    現在1微米製程已經在開始嚐試生產導入了,您現在是在做0.8微米還是0.5微米?”


    英豪的名聲林本堅早就聽說過,這是ibm的主要競爭對手。不過英豪與ibm的競爭,還主要在pc領域,與半導體領域關係還不大。


    陳兵問的問題,多少有點刺探ibm技術的嫌疑,但其實涉及的敏感程度並不高。


    林本堅說話很溫和,“主要是圍繞0.8,0.5微米也已經開始有一些涉及了。”


    “林博士,我聽說您1975年就發現並命名了深紫外光duv,現在十年過去了,這個方麵的研究,恐怕已經做的很深了吧?


    提到這個問題,原本溫和的林本堅就有些惱火,因為ibm根本沒有在duv上投入太多的資源,他們更看好x光路線。


    林本堅話語還是很溫和,但多少透出了一些失望,“duv的研究進展不是很大,做0.5微米,用紫外光就夠了。”


    捕捉到了林本堅的失望,陳兵信心大振。他前世看過有資料提過,duv在ibm早期不夠被重視,林本堅失望之下,才那麽早退休。


    陳兵其實是有意問到這個話題,就是要判斷這個信息是否準確。


    “看來,ibm這次判斷上出現重大失誤了,白白浪費了這麽大的技術領先優勢。


    紫外光恐怕很快就要走到盡頭了,duv才是未來的方向。”


    這話讓林本堅一下起了知己之感,“陳總經理對這個也有研究?”


    “研究說不上,其實我在半導體領域是半吊子,計算機、通訊才是我的專業。


    不過,我們英豪現在自己也在做光刻機的研發,和技術團隊開過幾次會,這個結論是我們公司團隊做出的。”


    “你們英豪居然還在做光刻機?我到是剛剛聽說。”


    “我們其實是剛剛起步,所以同業知道的很少。我們這個光刻機公司在荷蘭,不在燈塔。


    飛利浦的光刻部門您肯定知道,我們這個光刻機公司,就是在飛利浦的光刻部門基礎上,整合出來的。”


    聽到陳兵這麽一說,林本堅就明白了,隨意點評了一句,“飛利浦的校準技術還是很不錯的,你們這個光刻機項目的起點很高啊。”


    他隻說了校準技術,其他沒提,也就是不太看的上。陳兵順勢搖搖頭,繼續講到,


    “現在市場上已經成熟的光刻機企業不少,gca等廠商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霓虹的尼康發展也很快。


    我們的項目跟他們比起來,還是落後了很多的,追趕也不會那麽快。


    因此我們就要把眼光放遠一點,而duv就是我們看好的技術方向,我們現在已經在這個方向上開始投入資源了。”


    林本堅的興趣更大了,“你們進展怎麽樣?”


    “很緩慢,團隊原本在這方麵的基礎比較薄弱,還需要從頭做起。”


    “技術上的事情,是這樣的,確實需要足夠的耐心。”林本堅反過頭來,安慰起陳兵。


    “耐心我是有的,而且決心很大,不瞞您說,我為這個方向的研發,已經準備了2億美元,但進展太緩慢,這些錢,暫時都找不到花費的地方。”陳兵凡爾賽的雲淡風輕。


    “多少?”林本堅難得的有些失態了。


    “2億美金,這還是第一期,如果不夠我還會再追加,我們英豪不缺錢,也舍得花錢。”


    林本堅有些無語凝噎,ibm別說2億美金,200萬美金都不願意向這個方向投。


    兩人一時之間有些沉默,似乎各有各的鬱悶之處,陳兵其實一直在偷偷的觀察著林本堅,感覺差不多了,他才開口,


    “林博士,有沒有興趣過來我們這麽做duv,給您一個獨立的實驗室,所有的研究經費由我特批,上不封頂。”


    感謝書友、流星雨a、minman、王明棟、nickair、山丘、塵事過客的月票支持。


    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鼓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燕難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燕難飛並收藏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