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民族的概念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鸞隻是上書為黨人鳴冤,沒想到竟遭逢如此禍患。”
“老夫僥幸逃過一劫。”
“可宦官饕餮放縱至此,天下士族又如何能夠獨善其身呢?”
蔡邕心有餘悸,他思前想後,都沒有解決的辦法。
身為大儒,也隻能隨著時代的大勢,風雨飄搖。
沒有人能夠逃脫這一場浩劫!
曹操獲得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但他真正的目標,在於皇權天威。
他必須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攀升。
“蔡師,大漢正處於蛻變的關鍵時刻,我決定推波助瀾。”
“知識就是力量。”
“我們掌控了知識,也就掌控了力量。”
曹操沒有氣餒,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孟德決定如何實施?”蔡邕疑惑道。
一旁的盧植豎耳恭聽,竟向曹操施了一禮。
“陛下登基以來,四方蠻夷叛亂不斷。”
“這是以血緣、種族來區分,而導致的惡果。”
“傳統的地區和種族的束縛,使得神州處於分裂的狀態。”
曹操一開口,就充滿了傳奇。
“孔子身為至聖先師,提倡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分屬於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多個國家。”
“這些人自稱“魯人”“齊人”等,沒有統一的概念。春秋公羊率先提出了‘古者有分土無分民’,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隻是國土,而國土上的百姓,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後來又有了諸夏、夷狄之論,學生鬥膽問一句,倘若一個夷狄,向往魯國的善政,千裏迢迢前來歸附,那他到底是魯人還是夷人?亦或者是諸夏還是夷狄?”
曹操一步步剖析,發人深省。
蔡邕精通儒學,對待這樣基礎的問題,自然心中有乾坤。
“可稱為魯人。”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明當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
蔡邕的迴答,是大儒何休對《春秋公羊傳》的解釋。
簡單地說。
王道禮法先在王者親自治理之國進行試驗,一步步成功後,慢慢推廣到諸夏。
最後,再推廣到夷狄。
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成就最高的《公羊》學者。
他師從羊弼,受學《公羊春秋》,為董仲舒四傳弟子。
何休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時人稱之為“學海”。
他和號稱“經神”的鄭玄互相掐架,成為大儒之間的趣聞。
一個代表著今文經學的最高成就,另一個則是善於古文經學。
鄭玄辯駁何休時,求學者不遠千裏,贏糧而至,如細流之赴巨海。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其實是營造了今文經學獨尊的局麵。
也就是推崇董仲舒的學術。
鄭玄以“古文經學”,辯駁“今文學經”,狠狠地為儒家挽尊。
但公羊學說,也並非一無是處。
曹操和蔡邕開了頭,盧植立即振奮起來,他倒要看看,曹操能有什麽樣的高論。
東漢的曆史學術進程,是先以古今經學的融合,再進一步拓展到“魏晉玄學”,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在此期間的風雲人物,自然是何休和鄭玄兩位大儒。
他們對做官沒有興趣,一心鑽研儒家經典,成就不可估量。
“春秋公羊有‘六輔’,分別為: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
“王道大行天下時,諸夏之國越來越多,夷狄之國越來越少。”
“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曹操接著自己的理論,談到了儒家的“大一統”論。
孔子的“克己複禮”。
孟子“定於一”的主張。
荀子“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理想。
這些都是“大一統”的表現。
天下分久,為何能夠必合?
正是統一思想的踐行。
董仲舒把“大一統”的思想進一步向政治、文化、倫理等領域沿伸,於是有了“獨尊儒術”。
“何為大一統?”
“在學生看來,是疆域實現最大化的統一,權力統一在朝廷集權之下。”
“這時候四方的夷狄,成為了朝廷最大的隱患。朝廷從京師洛陽推行王道,至州至郡國至縣。”
“如何處置內附的烏桓、鮮卑、匈奴、山越、板楯蠻、武陵蠻、羌氐?”
“他們是夷狄,還是諸夏?”
曹操對大義微言的發揮,可謂淋漓盡致。
將蠻夷斬盡殺絕,很顯然不現實。
大漢已經接納了匈奴、烏桓等,成為附庸。
但他們根本不徹底認同自己的身份,經常反複。
這時候,思想將成為有利的武器。
蔡邕和盧植都是屏息凝神,緊緊地望向曹操。
“我們除了可以自稱漢人,還可以華夏民族的概念。”
“什麽是民族?學生認為,這是指在文化、語言、曆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
曹操率先提出了“民族”的理念,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明太祖朱元璋振臂一唿,向中原發出《諭中原檄》,率先提出:
“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得國之正,無出其右。
結果明朝的疆土,也就那麽大。
後世起義軍再次呐喊“驅逐韃虜,恢複中華”。
沒多久領袖就懵逼了。
草原還要不要了?
遼東還要不要了?
西域還要不要了?
藏區還要不要了?
於是就有了“五族共榮”,取代舊口號。
也就是這個時期,民族的概念第一次被提起。
梁啟超對“民族”做出了詮釋,漢朝是沒有“華夏民族”的說法的。
曹操為了鞏固大漢的統治,決定借助蔡邕、盧植等人的影響力,將“民族”的理論推舉出去。
他們探討了三天三夜,越討論越振奮。
民族共榮,將為大漢注入新的活力。
後世唐朝就很有包容度,任用了很多番將,才創造了無以倫比的輝煌。
以後要征戰世界,這一套理論將成為統治的根基!
大漢隻是接納匈奴、烏桓的內附遠遠不夠,必須擺脫隔閡和掣肘。
如此。
才能建立一個橫跨世界諸州的帝國!
民族理論的發酵,最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甚至幾十年。
正好為曹操的爭霸鋪路!
“老夫僥幸逃過一劫。”
“可宦官饕餮放縱至此,天下士族又如何能夠獨善其身呢?”
蔡邕心有餘悸,他思前想後,都沒有解決的辦法。
身為大儒,也隻能隨著時代的大勢,風雨飄搖。
沒有人能夠逃脫這一場浩劫!
曹操獲得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但他真正的目標,在於皇權天威。
他必須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攀升。
“蔡師,大漢正處於蛻變的關鍵時刻,我決定推波助瀾。”
“知識就是力量。”
“我們掌控了知識,也就掌控了力量。”
曹操沒有氣餒,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孟德決定如何實施?”蔡邕疑惑道。
一旁的盧植豎耳恭聽,竟向曹操施了一禮。
“陛下登基以來,四方蠻夷叛亂不斷。”
“這是以血緣、種族來區分,而導致的惡果。”
“傳統的地區和種族的束縛,使得神州處於分裂的狀態。”
曹操一開口,就充滿了傳奇。
“孔子身為至聖先師,提倡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分屬於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多個國家。”
“這些人自稱“魯人”“齊人”等,沒有統一的概念。春秋公羊率先提出了‘古者有分土無分民’,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隻是國土,而國土上的百姓,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後來又有了諸夏、夷狄之論,學生鬥膽問一句,倘若一個夷狄,向往魯國的善政,千裏迢迢前來歸附,那他到底是魯人還是夷人?亦或者是諸夏還是夷狄?”
曹操一步步剖析,發人深省。
蔡邕精通儒學,對待這樣基礎的問題,自然心中有乾坤。
“可稱為魯人。”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明當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
蔡邕的迴答,是大儒何休對《春秋公羊傳》的解釋。
簡單地說。
王道禮法先在王者親自治理之國進行試驗,一步步成功後,慢慢推廣到諸夏。
最後,再推廣到夷狄。
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成就最高的《公羊》學者。
他師從羊弼,受學《公羊春秋》,為董仲舒四傳弟子。
何休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時人稱之為“學海”。
他和號稱“經神”的鄭玄互相掐架,成為大儒之間的趣聞。
一個代表著今文經學的最高成就,另一個則是善於古文經學。
鄭玄辯駁何休時,求學者不遠千裏,贏糧而至,如細流之赴巨海。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其實是營造了今文經學獨尊的局麵。
也就是推崇董仲舒的學術。
鄭玄以“古文經學”,辯駁“今文學經”,狠狠地為儒家挽尊。
但公羊學說,也並非一無是處。
曹操和蔡邕開了頭,盧植立即振奮起來,他倒要看看,曹操能有什麽樣的高論。
東漢的曆史學術進程,是先以古今經學的融合,再進一步拓展到“魏晉玄學”,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在此期間的風雲人物,自然是何休和鄭玄兩位大儒。
他們對做官沒有興趣,一心鑽研儒家經典,成就不可估量。
“春秋公羊有‘六輔’,分別為: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
“王道大行天下時,諸夏之國越來越多,夷狄之國越來越少。”
“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曹操接著自己的理論,談到了儒家的“大一統”論。
孔子的“克己複禮”。
孟子“定於一”的主張。
荀子“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理想。
這些都是“大一統”的表現。
天下分久,為何能夠必合?
正是統一思想的踐行。
董仲舒把“大一統”的思想進一步向政治、文化、倫理等領域沿伸,於是有了“獨尊儒術”。
“何為大一統?”
“在學生看來,是疆域實現最大化的統一,權力統一在朝廷集權之下。”
“這時候四方的夷狄,成為了朝廷最大的隱患。朝廷從京師洛陽推行王道,至州至郡國至縣。”
“如何處置內附的烏桓、鮮卑、匈奴、山越、板楯蠻、武陵蠻、羌氐?”
“他們是夷狄,還是諸夏?”
曹操對大義微言的發揮,可謂淋漓盡致。
將蠻夷斬盡殺絕,很顯然不現實。
大漢已經接納了匈奴、烏桓等,成為附庸。
但他們根本不徹底認同自己的身份,經常反複。
這時候,思想將成為有利的武器。
蔡邕和盧植都是屏息凝神,緊緊地望向曹操。
“我們除了可以自稱漢人,還可以華夏民族的概念。”
“什麽是民族?學生認為,這是指在文化、語言、曆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
曹操率先提出了“民族”的理念,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明太祖朱元璋振臂一唿,向中原發出《諭中原檄》,率先提出:
“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得國之正,無出其右。
結果明朝的疆土,也就那麽大。
後世起義軍再次呐喊“驅逐韃虜,恢複中華”。
沒多久領袖就懵逼了。
草原還要不要了?
遼東還要不要了?
西域還要不要了?
藏區還要不要了?
於是就有了“五族共榮”,取代舊口號。
也就是這個時期,民族的概念第一次被提起。
梁啟超對“民族”做出了詮釋,漢朝是沒有“華夏民族”的說法的。
曹操為了鞏固大漢的統治,決定借助蔡邕、盧植等人的影響力,將“民族”的理論推舉出去。
他們探討了三天三夜,越討論越振奮。
民族共榮,將為大漢注入新的活力。
後世唐朝就很有包容度,任用了很多番將,才創造了無以倫比的輝煌。
以後要征戰世界,這一套理論將成為統治的根基!
大漢隻是接納匈奴、烏桓的內附遠遠不夠,必須擺脫隔閡和掣肘。
如此。
才能建立一個橫跨世界諸州的帝國!
民族理論的發酵,最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甚至幾十年。
正好為曹操的爭霸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