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元旦過後,我拜訪了那位給我建議的澳洲血液病專家,他已經成為我的朋友。我在國內買了很多價錢便宜的精致小禮品,帶來澳洲作為奉送朋友的聖誕禮物。由於專家聖誕節到歐洲去旅遊,我元旦過後才來到他家裏。我送了一套電腦鼠標和鍵盤以及一盒上好的杭州龍井給他作為聖誕禮物。專家很喜歡我送的禮物,特別是那個鼠標,透明的塑料裏是大海和海灘的微縮景觀,輕輕滑動一下,鼠標裏的海水會衝到海灘上,別有一番景致。
把鼠標和鍵盤安到電腦上,又一起煮了咖啡,剛剛坐下,專家主動問起了我母親的病,我把迴去後對母親的觀察以及和當地醫院醫生打交道的經過巨細無遺地說了一遍,又把隨州和武漢醫生的治療方案和建議告訴他。他邊聽邊點頭。
我想也隻能這樣,聽完我講述後他說,這個病不發作的話,什麽事也沒有,除了加強營養外,可以做的事並不多。
我點點頭,謝謝他的理解。由於中國和澳洲、美國的醫療製度有一定的差別,使用的標準也不盡一致,有時當我通過郵件把國內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告訴國外的醫生時,他們往往在還沒有搞懂時就大肆攻擊一番,讓人很討厭。但這位已經成為我老友的專家並沒有這樣做,他細心聽我的講述和解釋。
我感到很無能為力……我感到害怕,也為母親感到害怕……,我接著說,不知不覺竟然把自己迴去看望母親時的諸多感受也說了出來,十分鍾後才停下來,我心中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麽我會把心中的話向這位結識不久的澳洲人傾訴。我當初通過朋友找到他,完全是有事相求。雖然後來成了朋友,但畢竟認識不久。
我完全理解,他邊說邊使勁點點頭。短短十分鍾,這已經是他第五次說自己完全理解。我的感覺很好。我們又聊了一會,半個小時後,我把話題一轉,說道,你是血液病專家,在你手裏治好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當然肯定也有治不好的。我想知道,那些治不好的在臨終前有什麽反應?是不是特別痛苦?他們的家屬……
他用藍眼睛看著我,過了一會才說,白血病患者在臨終前本來是很痛苦的,像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樣,可是,現在有很多有效的止痛藥減輕他們的疼痛。過去十年裏,澳洲的癌症患者沒有幾個是在疼痛中離開的,中國的情況應該差不多。
我打斷他問道,你見過很多人死在自己眼前嗎?特別是那些癌症患者,他們都怎麽樣?
楊先生,這次他打斷了我,含笑地看著我問,你想了解什麽?
我坦率地說,我想了解一些澳洲臨終病人的情況,我對死一無所知,我在探索死亡,想為母親多了解一些死亡的知識和如何去麵對死亡,當然也是為了我自己……
他輕輕笑了一下說,這我知道,我早看出來了。還記得你第二次來見我,說到你母親的病,你的表情讓我想起那些第一次碰上病人死亡的實習醫生,他們緊張得手足無措,有些甚至嘔吐和昏厥,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如果我猜得沒有錯的話,你的家庭裏還沒有和你很親近的人去世,你更沒有麵臨過親人去世的場景,對不對?
我表示同意。他接著說,你母親的病有治愈的可能,或者這樣說,如果不治療,也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活很久,如果積極治療,則這個數字會更高一些。但在她這個年紀,這個病一旦發作,絕大多數患者是堅持不久的。可不管哪種情況發生,你和醫生可做的並不多,你想那麽多也沒有用,你最好首先把自己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到你的母親。
我沒有說話,細細品味他的話。喝了一口咖啡,我才慢慢地說,我母親不會死的,我們一定可以治好她,再說,原來醫生說她在半年時間內可能病發,也是不準確的,其實,母親的病確實引起我對死亡的思考,但現在我的思考已經擴展開去,我不是陷入死亡的陰影無法自拔,我是自己跳進來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我隻是覺得現在做得的事很有意義……
我懂了,他說,我真的懂了,很多第一次碰上親人過世或者得了絕症的人都有這個反應,他們第一次麵對親近的人即將死亡,於是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
我想了解澳洲醫院病人的死亡情況,你可以告訴我一些嗎?我眼巴巴地看著他。我們見第二次麵時,他就明確告訴我,他把我當成朋友,正因為這樣,他的那些關於白血病的意見和建議都算是閑聊,off the record。
我理解澳洲對醫生職業道德的嚴格要求,如果他說的那些話不是“閑聊”,又被人傳出來,肯定會讓他陷入麻煩。所以在整理日記貼上博客時,我劃掉了他的名字。現在又提出要從他那裏了解澳洲醫院病人死亡的情況,我是預備要被他拒絕的。
你想了解什麽?一些數字?我告訴你一個網址,你可以得到準確的數字。他說,如果你想了解白血病人的情況,也有一個網站,澳洲官方的,也比我能告訴你的要全麵和準確。相信我,楊先生。
我猶豫了一會,盯住他的眼睛一字一字地說,我其實想知道普通澳洲白人是如何麵對死亡的,我也想知道作為醫生的你,又是如何麵對死亡的,你知道,我的母親也是醫生……
專家有些猶豫,我看出來了,我說,如果不方便,忘記它,forget it。
我又補充道,不久我又要迴到中國了,我在澳洲前後也住了幾年,對這裏還算是了解的,可是說到生死觀,以及普通的澳洲人如何處理死亡事件,我所知有限……
他說,我理解你,你從母親的病想到親人去世,又從親人要去世的事實聯係到周圍的朋友甚至你自己,於是對死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理解你,如果能夠對你和母親一起麵對病痛和死亡有所幫助的話,我願意幫忙。但我的個人經曆也有限,其實有很多書可以幫助你……
我說,我正在讀那些書,已經讀過不少。我說出了一大串書名。他驚訝地看著我說,楊先生,你讀的書也正是我推薦給一些病人家屬看的,看起來,你是當真的,真地開始探索死亡的意義。
我笑著點點頭,還沒有開口,耳邊就響起了他低沉地講述。
他說,作為普通人,我和澳洲普通人一樣,我能夠抱一個平常心接受死亡。可是作為醫生,我永遠不能平靜地對待死亡。每一個發生在我眼前的死亡都表明我的一次失敗,不是嗎?我是專攻血液疾病的,血液疾病本來有很多種,可是自從二十年前,我幾乎就開始被白血病患者包圍,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有時我很後悔,後悔自己沒有研究其他的疾病,成為那些病的專科醫生,例如皮膚病,或者五官科醫生,那樣,我的病人就不會死在我麵前……。我是醫生,是治病救人的,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麵對死亡,我們也是在工作後慢慢摸索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當今已經被發現的疾病有兩萬種,其中一萬五千八百種疾病要就是沒有找到治療方法,要就是連病因都搞不懂。醫學迄今為止隻能治好四千多種疾病……
他繼續講,講到了第一次自己的病人死在麵前時他雙手發抖的樣子;講到他一次又一次把病人得了絕症的消息告訴病人和家屬,看到病人和家屬當場痛哭,他當著病人麵雖然麵無表情,心裏卻和病人家屬一樣難過,於是他開始研究心理學;講到他麵對越來越多的死亡時的感覺;講到自己一度患了輕微的憂鬱症,需要看心理醫生;他講到到醫院工作不久後,他開始重迴教堂;他又講到後來無論多忙,星期天一早都會上教堂,他用醫學治療病人,自己則到教堂尋求心靈慰籍……
最後他歎息了一聲。
我耐心地聽,但我得承認,他講的這些我都從書上讀到過,看起來全世界的醫生都有相同的經曆和極其類似的感覺。他講了足足有半個小時,我為他加了兩次咖啡,在他喝咖啡時,我開口問道,你能談一下你見到的澳洲病人和家屬如何麵對和接受死亡嗎?
這個,我也隻能泛泛而談,他說,而且我隻能談我看到的,你知道我看到的都是發生在醫院,這可不是一個很好的死亡之地。你知道,楊先生,過去二十年死在我眼前的病人,死前都是渾身插滿管子、被金屬器械包圍著,他們絕大多數人死的時候見到的就是從頭到腳用白布包裹起來的醫生和護士,有些死者的家屬無法趕來,就是趕過來,也不能進入搶救室。我想如果說到遺憾,這就是主要的遺憾。至於其他的,我的患者幾乎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和家屬基本上都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的到來……
我問,你說醫院不是一個好地方,難道還有其他的地方?
他接過去說,大多數人確實是死在醫院,可是還有一個主要的地方,養老院。如果加上時不時從那裏送過來不久就死去的老人,老人院應該是死亡發生最多的地方吧。我想也是最好的地方,我的父母都是在老人院去世的。如果你想了解澳洲人對死亡的態度,那可是個好地方,我建議你去走走,如果需要我介紹,告訴我,我們醫院固定接受三個老人院生病的病人。
老人院是等死的地方,死在那裏的老人都是老死的吧?我問。
老死?專家又笑了一下,你知道過去五十年,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老死的嗎?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他看我滿臉疑惑,說,年紀大了,有些器官衰竭,發生病變,死得不那麽辛苦,大家就認為是老死的,其實也是生了某種病而死,隻是和死在醫院的病人稍有不同而已。現在社會不可能有人活到老死。
……
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再也沒有提到我母親的病。在我準備離開時,他拉住我的手,再次謝謝我的禮物,並一直送我到車旁,幫我打開車門。在跨進車子裏時,我停了一下,問他,你上次說,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可是你又相信隻要我迴到母親的身邊,一定能夠和母親一起戰勝死亡,你知道,對你的話,我有點似懂非懂……
他咧嘴笑了一下,和善地說,你真不明白?你會明白的,你不是在探索死亡嗎?
是的,我說,我是在探索死亡,但毫無頭緒。
他微笑著說,從朋友介紹我們認識開始,每一次見麵,我都看出你非常緊張母親的病,用你們中國的話說,你是一名孝子,雖然我們西方沒有“孝”的概念,可我還知道什麽是孝道。但我也看出你對死亡的恐懼和敏感程度,這次見麵,證實了我的看法,你從母親的病轉向追求死亡的意義,你想為母親尋找答案,更想為自己尋找答案,這也是你剛才親口告訴我的。對此我並不感到陌生,因為我以前也有好幾位病人的家屬和你一樣。在兩個月前你來告訴我要迴中國陪伴你母親時,我就知道,以你的愛心、悟性和開放的心胸,你應該會尋找到死亡的真諦和意義,也就可以戰勝死亡了……
你不要繞圈子,我怎麽越來越糊塗?我笑著抗議道,我不是醫生,我怎麽找到戰勝死亡的方法?
醫生?醫生永遠隻能推遲死亡的降臨,他突然收斂了笑容,嚴肅地說。醫生怎麽可能戰勝死亡?又有哪一個醫生最後不都得死亡?談何戰勝死亡!
我聽出了,他和我談哲學。我有些不以為然。這時,他說出來一段話,那句英文我聽著覺得有些耳熟,但一時想不起來他引用自何處。看我沒有聽出來,他提醒我:海明威。我這才想起來,那是海明威《老人與海》裏的名言: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
正在我品味這段話時,專家說,套用海明威的話,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死亡可以毀滅人,但卻無法打敗人。人雖然無法避免死亡,但卻可以戰勝它。
我又開始品味這句話,也漸漸明白他的意思。這時他的話又響起來。
在我過去親自經曆的死亡事件中,無論是死者還是家屬對死亡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一種是害怕,一種是不怕。可是不管哪一種態度都改變不了死亡發生這個事實,然而我卻深深體會到,那些知道了死亡的意義的人,也是那些不再懼怕死亡的人,其實是戰勝了死亡。楊,你現在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明白了,其實我早就明白,這就是為什麽我決意要去追尋死亡的意義,我坐進車裏時心裏這樣想。我啟動發動機,專家在幫我關上車門時,又把頭伸進來,說,楊,作為你的朋友,我再送你一句話:追尋死亡之意義的目的就應該是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一旦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就能更好地活著,也就戰勝了死亡。就像那句名言所說的:死亡到來之前一定要活著(to live until you die)。
把鼠標和鍵盤安到電腦上,又一起煮了咖啡,剛剛坐下,專家主動問起了我母親的病,我把迴去後對母親的觀察以及和當地醫院醫生打交道的經過巨細無遺地說了一遍,又把隨州和武漢醫生的治療方案和建議告訴他。他邊聽邊點頭。
我想也隻能這樣,聽完我講述後他說,這個病不發作的話,什麽事也沒有,除了加強營養外,可以做的事並不多。
我點點頭,謝謝他的理解。由於中國和澳洲、美國的醫療製度有一定的差別,使用的標準也不盡一致,有時當我通過郵件把國內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告訴國外的醫生時,他們往往在還沒有搞懂時就大肆攻擊一番,讓人很討厭。但這位已經成為我老友的專家並沒有這樣做,他細心聽我的講述和解釋。
我感到很無能為力……我感到害怕,也為母親感到害怕……,我接著說,不知不覺竟然把自己迴去看望母親時的諸多感受也說了出來,十分鍾後才停下來,我心中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麽我會把心中的話向這位結識不久的澳洲人傾訴。我當初通過朋友找到他,完全是有事相求。雖然後來成了朋友,但畢竟認識不久。
我完全理解,他邊說邊使勁點點頭。短短十分鍾,這已經是他第五次說自己完全理解。我的感覺很好。我們又聊了一會,半個小時後,我把話題一轉,說道,你是血液病專家,在你手裏治好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當然肯定也有治不好的。我想知道,那些治不好的在臨終前有什麽反應?是不是特別痛苦?他們的家屬……
他用藍眼睛看著我,過了一會才說,白血病患者在臨終前本來是很痛苦的,像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樣,可是,現在有很多有效的止痛藥減輕他們的疼痛。過去十年裏,澳洲的癌症患者沒有幾個是在疼痛中離開的,中國的情況應該差不多。
我打斷他問道,你見過很多人死在自己眼前嗎?特別是那些癌症患者,他們都怎麽樣?
楊先生,這次他打斷了我,含笑地看著我問,你想了解什麽?
我坦率地說,我想了解一些澳洲臨終病人的情況,我對死一無所知,我在探索死亡,想為母親多了解一些死亡的知識和如何去麵對死亡,當然也是為了我自己……
他輕輕笑了一下說,這我知道,我早看出來了。還記得你第二次來見我,說到你母親的病,你的表情讓我想起那些第一次碰上病人死亡的實習醫生,他們緊張得手足無措,有些甚至嘔吐和昏厥,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如果我猜得沒有錯的話,你的家庭裏還沒有和你很親近的人去世,你更沒有麵臨過親人去世的場景,對不對?
我表示同意。他接著說,你母親的病有治愈的可能,或者這樣說,如果不治療,也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活很久,如果積極治療,則這個數字會更高一些。但在她這個年紀,這個病一旦發作,絕大多數患者是堅持不久的。可不管哪種情況發生,你和醫生可做的並不多,你想那麽多也沒有用,你最好首先把自己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到你的母親。
我沒有說話,細細品味他的話。喝了一口咖啡,我才慢慢地說,我母親不會死的,我們一定可以治好她,再說,原來醫生說她在半年時間內可能病發,也是不準確的,其實,母親的病確實引起我對死亡的思考,但現在我的思考已經擴展開去,我不是陷入死亡的陰影無法自拔,我是自己跳進來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我隻是覺得現在做得的事很有意義……
我懂了,他說,我真的懂了,很多第一次碰上親人過世或者得了絕症的人都有這個反應,他們第一次麵對親近的人即將死亡,於是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
我想了解澳洲醫院病人的死亡情況,你可以告訴我一些嗎?我眼巴巴地看著他。我們見第二次麵時,他就明確告訴我,他把我當成朋友,正因為這樣,他的那些關於白血病的意見和建議都算是閑聊,off the record。
我理解澳洲對醫生職業道德的嚴格要求,如果他說的那些話不是“閑聊”,又被人傳出來,肯定會讓他陷入麻煩。所以在整理日記貼上博客時,我劃掉了他的名字。現在又提出要從他那裏了解澳洲醫院病人死亡的情況,我是預備要被他拒絕的。
你想了解什麽?一些數字?我告訴你一個網址,你可以得到準確的數字。他說,如果你想了解白血病人的情況,也有一個網站,澳洲官方的,也比我能告訴你的要全麵和準確。相信我,楊先生。
我猶豫了一會,盯住他的眼睛一字一字地說,我其實想知道普通澳洲白人是如何麵對死亡的,我也想知道作為醫生的你,又是如何麵對死亡的,你知道,我的母親也是醫生……
專家有些猶豫,我看出來了,我說,如果不方便,忘記它,forget it。
我又補充道,不久我又要迴到中國了,我在澳洲前後也住了幾年,對這裏還算是了解的,可是說到生死觀,以及普通的澳洲人如何處理死亡事件,我所知有限……
他說,我理解你,你從母親的病想到親人去世,又從親人要去世的事實聯係到周圍的朋友甚至你自己,於是對死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理解你,如果能夠對你和母親一起麵對病痛和死亡有所幫助的話,我願意幫忙。但我的個人經曆也有限,其實有很多書可以幫助你……
我說,我正在讀那些書,已經讀過不少。我說出了一大串書名。他驚訝地看著我說,楊先生,你讀的書也正是我推薦給一些病人家屬看的,看起來,你是當真的,真地開始探索死亡的意義。
我笑著點點頭,還沒有開口,耳邊就響起了他低沉地講述。
他說,作為普通人,我和澳洲普通人一樣,我能夠抱一個平常心接受死亡。可是作為醫生,我永遠不能平靜地對待死亡。每一個發生在我眼前的死亡都表明我的一次失敗,不是嗎?我是專攻血液疾病的,血液疾病本來有很多種,可是自從二十年前,我幾乎就開始被白血病患者包圍,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有時我很後悔,後悔自己沒有研究其他的疾病,成為那些病的專科醫生,例如皮膚病,或者五官科醫生,那樣,我的病人就不會死在我麵前……。我是醫生,是治病救人的,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麵對死亡,我們也是在工作後慢慢摸索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當今已經被發現的疾病有兩萬種,其中一萬五千八百種疾病要就是沒有找到治療方法,要就是連病因都搞不懂。醫學迄今為止隻能治好四千多種疾病……
他繼續講,講到了第一次自己的病人死在麵前時他雙手發抖的樣子;講到他一次又一次把病人得了絕症的消息告訴病人和家屬,看到病人和家屬當場痛哭,他當著病人麵雖然麵無表情,心裏卻和病人家屬一樣難過,於是他開始研究心理學;講到他麵對越來越多的死亡時的感覺;講到自己一度患了輕微的憂鬱症,需要看心理醫生;他講到到醫院工作不久後,他開始重迴教堂;他又講到後來無論多忙,星期天一早都會上教堂,他用醫學治療病人,自己則到教堂尋求心靈慰籍……
最後他歎息了一聲。
我耐心地聽,但我得承認,他講的這些我都從書上讀到過,看起來全世界的醫生都有相同的經曆和極其類似的感覺。他講了足足有半個小時,我為他加了兩次咖啡,在他喝咖啡時,我開口問道,你能談一下你見到的澳洲病人和家屬如何麵對和接受死亡嗎?
這個,我也隻能泛泛而談,他說,而且我隻能談我看到的,你知道我看到的都是發生在醫院,這可不是一個很好的死亡之地。你知道,楊先生,過去二十年死在我眼前的病人,死前都是渾身插滿管子、被金屬器械包圍著,他們絕大多數人死的時候見到的就是從頭到腳用白布包裹起來的醫生和護士,有些死者的家屬無法趕來,就是趕過來,也不能進入搶救室。我想如果說到遺憾,這就是主要的遺憾。至於其他的,我的患者幾乎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和家屬基本上都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的到來……
我問,你說醫院不是一個好地方,難道還有其他的地方?
他接過去說,大多數人確實是死在醫院,可是還有一個主要的地方,養老院。如果加上時不時從那裏送過來不久就死去的老人,老人院應該是死亡發生最多的地方吧。我想也是最好的地方,我的父母都是在老人院去世的。如果你想了解澳洲人對死亡的態度,那可是個好地方,我建議你去走走,如果需要我介紹,告訴我,我們醫院固定接受三個老人院生病的病人。
老人院是等死的地方,死在那裏的老人都是老死的吧?我問。
老死?專家又笑了一下,你知道過去五十年,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老死的嗎?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他看我滿臉疑惑,說,年紀大了,有些器官衰竭,發生病變,死得不那麽辛苦,大家就認為是老死的,其實也是生了某種病而死,隻是和死在醫院的病人稍有不同而已。現在社會不可能有人活到老死。
……
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再也沒有提到我母親的病。在我準備離開時,他拉住我的手,再次謝謝我的禮物,並一直送我到車旁,幫我打開車門。在跨進車子裏時,我停了一下,問他,你上次說,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可是你又相信隻要我迴到母親的身邊,一定能夠和母親一起戰勝死亡,你知道,對你的話,我有點似懂非懂……
他咧嘴笑了一下,和善地說,你真不明白?你會明白的,你不是在探索死亡嗎?
是的,我說,我是在探索死亡,但毫無頭緒。
他微笑著說,從朋友介紹我們認識開始,每一次見麵,我都看出你非常緊張母親的病,用你們中國的話說,你是一名孝子,雖然我們西方沒有“孝”的概念,可我還知道什麽是孝道。但我也看出你對死亡的恐懼和敏感程度,這次見麵,證實了我的看法,你從母親的病轉向追求死亡的意義,你想為母親尋找答案,更想為自己尋找答案,這也是你剛才親口告訴我的。對此我並不感到陌生,因為我以前也有好幾位病人的家屬和你一樣。在兩個月前你來告訴我要迴中國陪伴你母親時,我就知道,以你的愛心、悟性和開放的心胸,你應該會尋找到死亡的真諦和意義,也就可以戰勝死亡了……
你不要繞圈子,我怎麽越來越糊塗?我笑著抗議道,我不是醫生,我怎麽找到戰勝死亡的方法?
醫生?醫生永遠隻能推遲死亡的降臨,他突然收斂了笑容,嚴肅地說。醫生怎麽可能戰勝死亡?又有哪一個醫生最後不都得死亡?談何戰勝死亡!
我聽出了,他和我談哲學。我有些不以為然。這時,他說出來一段話,那句英文我聽著覺得有些耳熟,但一時想不起來他引用自何處。看我沒有聽出來,他提醒我:海明威。我這才想起來,那是海明威《老人與海》裏的名言: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
正在我品味這段話時,專家說,套用海明威的話,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死亡可以毀滅人,但卻無法打敗人。人雖然無法避免死亡,但卻可以戰勝它。
我又開始品味這句話,也漸漸明白他的意思。這時他的話又響起來。
在我過去親自經曆的死亡事件中,無論是死者還是家屬對死亡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一種是害怕,一種是不怕。可是不管哪一種態度都改變不了死亡發生這個事實,然而我卻深深體會到,那些知道了死亡的意義的人,也是那些不再懼怕死亡的人,其實是戰勝了死亡。楊,你現在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明白了,其實我早就明白,這就是為什麽我決意要去追尋死亡的意義,我坐進車裏時心裏這樣想。我啟動發動機,專家在幫我關上車門時,又把頭伸進來,說,楊,作為你的朋友,我再送你一句話:追尋死亡之意義的目的就應該是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一旦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就能更好地活著,也就戰勝了死亡。就像那句名言所說的:死亡到來之前一定要活著(to live until you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