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每天可以翻閱兩至三本,英文原著則需要兩個晚上才能讀完一本。我從悉尼中央圖書館借迴二十多本中文圖書,又從悉尼圖書館和悉尼大學、悉尼科技大學圖書館借迴最新的英文書籍。
接下來我沒日沒夜地讀,而且好像迴到了大學時一樣,手裏隨時抓著一隻筆,看到和我尋找的答案有關的句子和段落就立即抄錄下來。
這些通篇描寫死亡將至、親人麵臨死亡威脅、教導人如何伴隨親人和朋友度過人生最後歲月、講述自己和親人同死亡拔河的書,讓我有倍感親切的感覺,著實是我以前怎麽也想不到的。
我最先閱讀的是那些比較有名的寫臨終關懷的書,大多是作者的親身經曆,還有一些在老人院和醫院工作人員的迴憶錄,幾本分析描寫絕症病人心理的書,以及三本探索死亡的著作。包括美國人米奇-阿爾博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裏遇到的五個人》,日本人山奇章朗的《一起麵對生死》,卡爾-拉內《死亡神學》,以及一大批諸如《美國安臨醫院記實》等等,台灣和香港的出版社也推出了至少十幾種類似書籍,讓我讀上去更加感覺親切。
整個聖誕和新年假期間,我都埋頭讀書,除了十二月二十五日當天中午我到唐人街文華社參加了澳洲中文作家協會舉行的新年茶話會以及再次拜訪了澳洲血液病專家外,其他時間都是足不出戶。抬頭看看書目,發現已經讀了三十多本了,圖書館能夠借到的比較有點名氣的基本上都翻閱過了。這些書在引導我如何認識生與死、特別是在親人得了絕症、走向人生盡頭時如何引導他們都很有見解,也給我諸多啟發和幫助。可是每讀過一本,放下那本書時,我心中的困惑也就加重一點……
隻因所有這些書幾乎都毫無例外是和宗教有關的,無論是那些私人的記憶,還是寫臨終醫院和養老院的書,他們最終用來安慰和引導臨終病人和老人的方法幾乎都沒有離開宗教,沒有離開神和上帝……
我再一次認識到,也許人類真的沒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找到死亡的真諦和意義,隻能投入神的懷抱,祈求上帝的啟示。而對於那些把死亡看成絕對虛無,把人類看成和動物蟲子一樣沒有靈魂的唯物主義者,更不會寫一本關於虛無的死亡的書的。
對於充滿大愛的神和上帝,我自認為心中一直為他留下了一個位置,——如果我的夢境成真,那個從頭到尾穿著黑衣的物件突然從虛無中跳出來宣布我隻有三個月時間,而我又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死亡是什麽、我自己將到什麽地方去時,我會毫不猶豫地投入神和上帝的懷抱,就像我從好幾本書商看到的那樣,可是,如今我是在為我母親尋找答案,母親的心中還有神和上帝的位置嗎?我絕對沒有信心去說服一個七十七歲的老人投入上帝的懷抱。
接下來,我開始閱讀那些不借助宗教而企圖用科學的方法直接探索死亡的著作,主要是對有過瀕死經曆人的研究。一九七五年,雷蒙德-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後的生命》正式揭開了瀕死研究的序幕。據說迄今為止,世界上有瀕死經曆的人超過兩千萬,他們的瀕死經曆中有些場景如此相似,讓人不能不相信有一個死後的世界存在……。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時光隧道,又稱為死亡隧道。據從死亡中搶救迴來的人講述,在他們心髒停止跳動的那段時間,他們的靈魂溢出了體外,飛進了一條隧道……在這條隧道中,他們邊飛邊看見了自己一生的場景像幻燈片一樣在腦海中閃現,不久他們又會在隧道裏碰到一些已經死去的親人,可是他們無法停下來,得繼續飛,不一會就看到隧道的盡頭有一團白色的強光在等著他們……。當然,就在他們即將飛出這條隧道進入那團白色的強光的時候,他們碰上了障礙——醫生把他們救活了,於是他們停下來,跌落在地上,迴到了人間……。中國大陸類似的研究也開始了,而且出了幾本書,我希望我能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告訴我的母親:通向天堂的路是什麽樣的。可惜,沒有人能夠告訴我隧道那頭的白光是什麽樣子的,因為走完隧道進入白光的人再也沒有迴來……
我又開始在網上搜索,輸入“死亡”、“死亡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等一些詞匯,希望能夠在國內網站找到一些像我一樣的無神論者的看法和意見。
我找到了一些,其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老的不去新的不來,如果這個地球上的人不死去,新的怎麽會來呢?就是來了也沒有地方住呀,那地球不是太擁擠了?這篇文章號召大家要有犧牲精神,要勇於死亡,大公無私,為新來的人騰出地方……。當然還有一些文章,語氣比較婉轉,但轉彎抹角都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還有更多的文章,其對死亡的看法大多是從道家、儒教演變出來的。他們要就是用迴避死亡的方法來安慰即將死亡的人,要就是轉了一大圈,讓人家放棄生的樂趣然後欣然接受毫無樂趣的死亡,要就是儒教的老生常談:你的後代就是你的永生和不朽……。
佛教比較進一步,讓人放棄人世間的各種欲望,使用“輪迴”和“來生”來戰勝死亡,以“生”來克“死”、用“生”來解釋“死”,給人希望。雖然佛教讓人來生變貓變狗的輪迴說有些滑稽,但它畢竟承認了人有靈魂,這對於一群不承認人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來說不啻為大大的進步。
這些書和文章對我有一定的幫助,具有積極意義,可是都說不上迴答了我的問題,更談不上能夠為我指引道路。我想這不能怪任何人,因為我要追尋的問題的答案實在是太神秘莫測,亙古到今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看起來是超出了人類的能力。
很多前人都前仆後繼地探索生與死的問題。中國古代人為了長生不老,發明了煉丹術,又在死的恐懼中發明了巫術。這些都是中國早期對生與死的探索的一部分。費正清在《中國新史》中說:“道教的煉丹術,從研製追求不死的仙丹,加上比較實際的煉金兩方麵,對中國的科技大有貢獻。道士們做生理實驗、化學實驗調製不死藥,並且尋找草藥,匯聚成現今世人仍在參考的藥典。煉丹術還促成了製瓷、染色、合金等工技,並且導致羅盤、火藥等在中國的發明。”另外一名學者李約瑟則說,中國那些追求不死藥的道士們從事的不是“偽科學”,而是“原始科學”,對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隻是可惜,本來為了追尋死亡的意義和死後方向的煉丹術隻不過引出了羅盤的發明,充其量隻能指引人們在現實世界不迷路。中華先人仍然沒有煉出不死丹藥,也沒有為我們找到生與死的答案,更不用說死亡的意義了。
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處於什麽地位,科學家也都沒有停止過探索死亡的真相和死亡的意義。從秤出了靈魂的重量,到構築出死亡隧道的三維圖像,他們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不過,至今他們還一直在看不到光的隧道中摸索。
我看到一本書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一生追求科學真理的大科學家巴甫洛夫決定在生命終結之前,開始一項最偉大的探索,那就是對死亡的探索。他決定和秘書一起對自己的死亡作一個詳細的記錄……於是當預感到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把自己和秘書關在房子裏,讓秘書記錄下他死亡的經過,同時由他口授給秘書他在死亡過程中的種種感受。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就在這位科學家正對自己的死亡進行研究的緊要關頭,有親友敲響了他的門,秘書準備去開門,巴甫洛夫招招手阻止了他,有氣無力地說,不用去開門,我的時間不多了,你去告訴他們,我很忙,我正在死亡……
很多故事都讓我感動,可是卻不能讓我滿足。我沒有找到答案,甚至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用來安慰自己母親的方法。
我沒有找到,也許我找錯了地方,也許我應該到其它地方去找,也許我應該把自己追尋死亡的真諦和意義的過程也寫下來……
得知母親病後,我停止了堅持四年的業餘寫作,但卻開始把一些和母親生病有關的重要事件和我的感受記下來,開始不定時寫日記。在我迴到悉尼時,我已經寫了幾萬字的紀實日記。就在聖誕節期間讀那些書時,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有了一個衝動,我想,我應該把自己寫的日記整理出來,形成一套書,貼到自己的博客上。
按說,母親目前沒有病發,還活得好好的,我就在這裏寫死呀死的,很不符合中國傳統的習慣,心裏也很不安,我應該迴避死亡才對。可是,這段時間的經曆,特別是自己的感受讓我決定還是形成文字。
麵對母親的病,我第一次感到無力和無奈,認識到人類的知識和意誌麵對死亡時,是多麽的不足和脆弱。母親的病又很快讓我想到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我自己總歸有一天要死亡這個事實,這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心中升起的那種感覺到底是什麽感覺,我的思緒也好像脫韁的野馬,不知道它要把我帶向何方……
我憂愁,孤獨,無助,也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
我想,目前能夠幫助我克服這一切的方法就是把這段時間的經曆和感想都寫出來,讓親朋好友、以及素不相識的朋友都看到,分擔我的思緒,能夠從我的字裏行間裏看到我的困惑和期望,我也希望從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中得到力量。
這套書將忠實地記錄下我們和母親麵對疾病、抗擊癌魔的經曆。也是一部記述我的家族曆史的書。這套書是為我自己而寫,但我將把此書獻給我的父母,留給我的兒子。
在這套書裏,我把自己對生與死的探索和思考如實記錄下來,呈現給大家,這也是病中的母親鼓勵我去做的。所有的人都有父母,他們的父母都會死去;所有的人也總有一天會死去。我對生與死的思考、對死亡的探索已經超過了我的家庭,我希望對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用處。我知道,每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閱讀習慣也各不相同,有人喜歡天文地理,有人喜歡吃喝玩樂,有人熱衷於哲學,有些人喜歡政治,有些人更關心銀行帳號上的數字,有些人……但所有的人都關心同一個問題:死亡是什麽?——因為所有的人都將死亡,而如果你直到死亡將臨時才去麵對和思考死亡,你除了一大堆遺憾外,剩下的就隻有恐懼。
下筆寫這套書時,我不知道到底會寫些什麽出來,甚至不知道要寫多少,什麽時候會結束,這正如我甚至不知道死亡最終降臨到我自己身上時,我對生與死的探索是否有結果一樣。除了死亡一定會降臨這個確知之外,一切都是未知。
我本來對一切都信心滿懷,以為隻要意誌堅強、永不放棄,或者至少不承認失敗,失敗就永遠不會擊敗我。可是麵對死亡,我又如此迷茫。死亡什麽時候會降臨?是否會擊敗我?我是否可以和母親一起戰勝死亡?
我呈現給讀者的也許是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思考,是你早就見慣的場景和事實的描寫與述說,可是,我認為,這是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隻因為我寫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我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誠。還記得我前麵引用過的陸幼青的日記裏說的:“誰到了我這個地步,也沒有說謊的必要了”。我也一樣,在麵對死亡的時候,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不說出心裏話。像世上所有的人一樣,一出生時我就是注定要死亡的,我也是一名絕症患者。
這樣想來,我竟然突然充滿了一種莫須有的力量,和一種朦朦朧朧的希望,這是怎麽迴事?莫非當一個凡人直麵死亡並決定探尋死亡的意義時,他就已經感悟到了一些死亡的真諦和意義?
* * *
澳大利亞時間二零零七年一月六日,我整理了早前的日記,寫出了一些章節,開始在我的博客貼出《伴你走過人間路》第一部的第一個章節: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
隨後我開始有條不紊地草擬計劃,按照原定計劃,我將於一月二十九日迴去中國,這之前的一段時間我應該利用起來,除了陪伴假期中的兒子外,我會繼續閱讀書籍,不過,我想我應該從澳洲入手,開始實地調查了解一下,作為開始探索死亡的意義的一個開端……
接下來我沒日沒夜地讀,而且好像迴到了大學時一樣,手裏隨時抓著一隻筆,看到和我尋找的答案有關的句子和段落就立即抄錄下來。
這些通篇描寫死亡將至、親人麵臨死亡威脅、教導人如何伴隨親人和朋友度過人生最後歲月、講述自己和親人同死亡拔河的書,讓我有倍感親切的感覺,著實是我以前怎麽也想不到的。
我最先閱讀的是那些比較有名的寫臨終關懷的書,大多是作者的親身經曆,還有一些在老人院和醫院工作人員的迴憶錄,幾本分析描寫絕症病人心理的書,以及三本探索死亡的著作。包括美國人米奇-阿爾博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裏遇到的五個人》,日本人山奇章朗的《一起麵對生死》,卡爾-拉內《死亡神學》,以及一大批諸如《美國安臨醫院記實》等等,台灣和香港的出版社也推出了至少十幾種類似書籍,讓我讀上去更加感覺親切。
整個聖誕和新年假期間,我都埋頭讀書,除了十二月二十五日當天中午我到唐人街文華社參加了澳洲中文作家協會舉行的新年茶話會以及再次拜訪了澳洲血液病專家外,其他時間都是足不出戶。抬頭看看書目,發現已經讀了三十多本了,圖書館能夠借到的比較有點名氣的基本上都翻閱過了。這些書在引導我如何認識生與死、特別是在親人得了絕症、走向人生盡頭時如何引導他們都很有見解,也給我諸多啟發和幫助。可是每讀過一本,放下那本書時,我心中的困惑也就加重一點……
隻因所有這些書幾乎都毫無例外是和宗教有關的,無論是那些私人的記憶,還是寫臨終醫院和養老院的書,他們最終用來安慰和引導臨終病人和老人的方法幾乎都沒有離開宗教,沒有離開神和上帝……
我再一次認識到,也許人類真的沒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找到死亡的真諦和意義,隻能投入神的懷抱,祈求上帝的啟示。而對於那些把死亡看成絕對虛無,把人類看成和動物蟲子一樣沒有靈魂的唯物主義者,更不會寫一本關於虛無的死亡的書的。
對於充滿大愛的神和上帝,我自認為心中一直為他留下了一個位置,——如果我的夢境成真,那個從頭到尾穿著黑衣的物件突然從虛無中跳出來宣布我隻有三個月時間,而我又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死亡是什麽、我自己將到什麽地方去時,我會毫不猶豫地投入神和上帝的懷抱,就像我從好幾本書商看到的那樣,可是,如今我是在為我母親尋找答案,母親的心中還有神和上帝的位置嗎?我絕對沒有信心去說服一個七十七歲的老人投入上帝的懷抱。
接下來,我開始閱讀那些不借助宗教而企圖用科學的方法直接探索死亡的著作,主要是對有過瀕死經曆人的研究。一九七五年,雷蒙德-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後的生命》正式揭開了瀕死研究的序幕。據說迄今為止,世界上有瀕死經曆的人超過兩千萬,他們的瀕死經曆中有些場景如此相似,讓人不能不相信有一個死後的世界存在……。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時光隧道,又稱為死亡隧道。據從死亡中搶救迴來的人講述,在他們心髒停止跳動的那段時間,他們的靈魂溢出了體外,飛進了一條隧道……在這條隧道中,他們邊飛邊看見了自己一生的場景像幻燈片一樣在腦海中閃現,不久他們又會在隧道裏碰到一些已經死去的親人,可是他們無法停下來,得繼續飛,不一會就看到隧道的盡頭有一團白色的強光在等著他們……。當然,就在他們即將飛出這條隧道進入那團白色的強光的時候,他們碰上了障礙——醫生把他們救活了,於是他們停下來,跌落在地上,迴到了人間……。中國大陸類似的研究也開始了,而且出了幾本書,我希望我能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告訴我的母親:通向天堂的路是什麽樣的。可惜,沒有人能夠告訴我隧道那頭的白光是什麽樣子的,因為走完隧道進入白光的人再也沒有迴來……
我又開始在網上搜索,輸入“死亡”、“死亡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等一些詞匯,希望能夠在國內網站找到一些像我一樣的無神論者的看法和意見。
我找到了一些,其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老的不去新的不來,如果這個地球上的人不死去,新的怎麽會來呢?就是來了也沒有地方住呀,那地球不是太擁擠了?這篇文章號召大家要有犧牲精神,要勇於死亡,大公無私,為新來的人騰出地方……。當然還有一些文章,語氣比較婉轉,但轉彎抹角都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還有更多的文章,其對死亡的看法大多是從道家、儒教演變出來的。他們要就是用迴避死亡的方法來安慰即將死亡的人,要就是轉了一大圈,讓人家放棄生的樂趣然後欣然接受毫無樂趣的死亡,要就是儒教的老生常談:你的後代就是你的永生和不朽……。
佛教比較進一步,讓人放棄人世間的各種欲望,使用“輪迴”和“來生”來戰勝死亡,以“生”來克“死”、用“生”來解釋“死”,給人希望。雖然佛教讓人來生變貓變狗的輪迴說有些滑稽,但它畢竟承認了人有靈魂,這對於一群不承認人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來說不啻為大大的進步。
這些書和文章對我有一定的幫助,具有積極意義,可是都說不上迴答了我的問題,更談不上能夠為我指引道路。我想這不能怪任何人,因為我要追尋的問題的答案實在是太神秘莫測,亙古到今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看起來是超出了人類的能力。
很多前人都前仆後繼地探索生與死的問題。中國古代人為了長生不老,發明了煉丹術,又在死的恐懼中發明了巫術。這些都是中國早期對生與死的探索的一部分。費正清在《中國新史》中說:“道教的煉丹術,從研製追求不死的仙丹,加上比較實際的煉金兩方麵,對中國的科技大有貢獻。道士們做生理實驗、化學實驗調製不死藥,並且尋找草藥,匯聚成現今世人仍在參考的藥典。煉丹術還促成了製瓷、染色、合金等工技,並且導致羅盤、火藥等在中國的發明。”另外一名學者李約瑟則說,中國那些追求不死藥的道士們從事的不是“偽科學”,而是“原始科學”,對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隻是可惜,本來為了追尋死亡的意義和死後方向的煉丹術隻不過引出了羅盤的發明,充其量隻能指引人們在現實世界不迷路。中華先人仍然沒有煉出不死丹藥,也沒有為我們找到生與死的答案,更不用說死亡的意義了。
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處於什麽地位,科學家也都沒有停止過探索死亡的真相和死亡的意義。從秤出了靈魂的重量,到構築出死亡隧道的三維圖像,他們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不過,至今他們還一直在看不到光的隧道中摸索。
我看到一本書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一生追求科學真理的大科學家巴甫洛夫決定在生命終結之前,開始一項最偉大的探索,那就是對死亡的探索。他決定和秘書一起對自己的死亡作一個詳細的記錄……於是當預感到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把自己和秘書關在房子裏,讓秘書記錄下他死亡的經過,同時由他口授給秘書他在死亡過程中的種種感受。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就在這位科學家正對自己的死亡進行研究的緊要關頭,有親友敲響了他的門,秘書準備去開門,巴甫洛夫招招手阻止了他,有氣無力地說,不用去開門,我的時間不多了,你去告訴他們,我很忙,我正在死亡……
很多故事都讓我感動,可是卻不能讓我滿足。我沒有找到答案,甚至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用來安慰自己母親的方法。
我沒有找到,也許我找錯了地方,也許我應該到其它地方去找,也許我應該把自己追尋死亡的真諦和意義的過程也寫下來……
得知母親病後,我停止了堅持四年的業餘寫作,但卻開始把一些和母親生病有關的重要事件和我的感受記下來,開始不定時寫日記。在我迴到悉尼時,我已經寫了幾萬字的紀實日記。就在聖誕節期間讀那些書時,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有了一個衝動,我想,我應該把自己寫的日記整理出來,形成一套書,貼到自己的博客上。
按說,母親目前沒有病發,還活得好好的,我就在這裏寫死呀死的,很不符合中國傳統的習慣,心裏也很不安,我應該迴避死亡才對。可是,這段時間的經曆,特別是自己的感受讓我決定還是形成文字。
麵對母親的病,我第一次感到無力和無奈,認識到人類的知識和意誌麵對死亡時,是多麽的不足和脆弱。母親的病又很快讓我想到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我自己總歸有一天要死亡這個事實,這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心中升起的那種感覺到底是什麽感覺,我的思緒也好像脫韁的野馬,不知道它要把我帶向何方……
我憂愁,孤獨,無助,也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
我想,目前能夠幫助我克服這一切的方法就是把這段時間的經曆和感想都寫出來,讓親朋好友、以及素不相識的朋友都看到,分擔我的思緒,能夠從我的字裏行間裏看到我的困惑和期望,我也希望從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中得到力量。
這套書將忠實地記錄下我們和母親麵對疾病、抗擊癌魔的經曆。也是一部記述我的家族曆史的書。這套書是為我自己而寫,但我將把此書獻給我的父母,留給我的兒子。
在這套書裏,我把自己對生與死的探索和思考如實記錄下來,呈現給大家,這也是病中的母親鼓勵我去做的。所有的人都有父母,他們的父母都會死去;所有的人也總有一天會死去。我對生與死的思考、對死亡的探索已經超過了我的家庭,我希望對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用處。我知道,每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閱讀習慣也各不相同,有人喜歡天文地理,有人喜歡吃喝玩樂,有人熱衷於哲學,有些人喜歡政治,有些人更關心銀行帳號上的數字,有些人……但所有的人都關心同一個問題:死亡是什麽?——因為所有的人都將死亡,而如果你直到死亡將臨時才去麵對和思考死亡,你除了一大堆遺憾外,剩下的就隻有恐懼。
下筆寫這套書時,我不知道到底會寫些什麽出來,甚至不知道要寫多少,什麽時候會結束,這正如我甚至不知道死亡最終降臨到我自己身上時,我對生與死的探索是否有結果一樣。除了死亡一定會降臨這個確知之外,一切都是未知。
我本來對一切都信心滿懷,以為隻要意誌堅強、永不放棄,或者至少不承認失敗,失敗就永遠不會擊敗我。可是麵對死亡,我又如此迷茫。死亡什麽時候會降臨?是否會擊敗我?我是否可以和母親一起戰勝死亡?
我呈現給讀者的也許是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思考,是你早就見慣的場景和事實的描寫與述說,可是,我認為,這是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隻因為我寫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我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誠。還記得我前麵引用過的陸幼青的日記裏說的:“誰到了我這個地步,也沒有說謊的必要了”。我也一樣,在麵對死亡的時候,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不說出心裏話。像世上所有的人一樣,一出生時我就是注定要死亡的,我也是一名絕症患者。
這樣想來,我竟然突然充滿了一種莫須有的力量,和一種朦朦朧朧的希望,這是怎麽迴事?莫非當一個凡人直麵死亡並決定探尋死亡的意義時,他就已經感悟到了一些死亡的真諦和意義?
* * *
澳大利亞時間二零零七年一月六日,我整理了早前的日記,寫出了一些章節,開始在我的博客貼出《伴你走過人間路》第一部的第一個章節: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
隨後我開始有條不紊地草擬計劃,按照原定計劃,我將於一月二十九日迴去中國,這之前的一段時間我應該利用起來,除了陪伴假期中的兒子外,我會繼續閱讀書籍,不過,我想我應該從澳洲入手,開始實地調查了解一下,作為開始探索死亡的意義的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