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表上看,最親近的朋友也無法想象飛行恐懼症是如何在折磨我。剛參加工作就可以飛來飛去和領導一起出差,本來是我向往的,而且我最大的理想也是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可是,每一次的飛行都被恐懼症引起的死亡的陰影緊緊籠罩住,這其中的滋味也隻有我自己才心知肚明。
可是如果不隻是從身體和精神上看問題,如果可以從思想領域來迴顧一下,我認為飛行恐懼症對我的影響不僅僅是負麵的,對飛行的恐懼而又不得不一次次爬上那架在我眼中無異於大鐵棺材的飛機,讓我在參加工作不久、正春風得意時就不得不一次次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沒有得此病的人很難相信,對於我們這些患者,幾乎都會認為自己遲早會葬身於那具飛行的鐵棺材裏,這使得我們和那些得了絕症的病人一樣,在等待死亡隨時到來。
那麽一個常常意識到自己死期將至的人是否會在思想和行動上有所不同呢?
後來看了身患癌症不久於人世的陸幼青的《死亡日記》,覺得很多話講得不錯,也是我想說的。已故的陸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別人看來很重要的事,對我而言已經毫無意義了。”陸先生又寫道:“誰到了我這個地步,都沒有必要去說假話了。”
是的,當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將要死去,他還會把我們俗世中那麽看重的金錢名譽等身外之物放在眼裏嗎?那些東西對於他還有什麽意義?而當一個人即將死去的時候,他還會為了一些世俗的原因去撒謊嗎?有這個必要嗎?
現在迴想起來,那些年每當戰戰兢兢地坐進飛機這個大棺材裏去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的所作所為拿出來,在死亡的陰影中檢視一番。同時也會把自己即將要做出的重大決定拿出來檢驗一番。我雖然沒有具體信仰,然而,我始終感覺在茫茫的宇宙中或者我自己茫然的內心有一個高於我的神靈在審視我,敦促我不時自省。那個神靈是通過死亡的威脅來達到這一目的的。
受自己學識和資質的限製,在如此經常性的自省中我並沒有完全放棄名利,也沒有出家或者獻身上帝,但我不時在死亡的陰影下思考自己的名利和世俗生活,對我還是有很大影響的。而且我相信,政治家、大商人和大學者如果有機會能夠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去積極思考的話,這個世界一定會大不一樣。
當然沒有人願意主動把自己置於死亡的陰影下。就這一點來說,我特別佩服偉人甘地,他走得最遠,他說,“每晚睡覺,我就死亡;每早醒來,我就複活。”他竟然能夠主動讓自己死去活來,為自己一天一次地創造直麵死亡的機會,真是了不起。難怪聖雄甘地的思想是那麽超凡脫俗,他的行為又是那麽驚世駭俗。
如今我的飛行恐懼症不治而愈,我高興之餘又有些失落和茫然。失去了恐懼,我還會在死亡的陰影中去顫抖地思考我的人生嗎?我不能不承認,我對在死亡的威脅下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有一定懷念的,我的幾本小說情節都是在飛機上完成構思的,我人生中最大的決定如果不是在飛機上萌生的,那麽也一定會在飛機上得到最後的拍板。
母親的病給我很大的衝擊,可能讓我忘記了飛行的恐懼。麵對母親的絕症,飛行恐懼症已經不那麽可怕,而且我也不再需要飛行恐懼症來督促我在死亡的陰影和威脅下思考人生。母親的病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從我們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死期不是已經定下來了?每一天,我們都在朝向自己的死亡邁進。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得了必死的絕症的人,唯一不同的是離開死亡期限的長短而已。
我想,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會死的,也會不時讓自己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思考和生活。
我很慶幸生活中那一堂堂生與死的課程讓我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在死亡陰影和威脅下思考和看待我的人生,不必像父親那樣,一直到晚年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 * *
我的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我們長大後去世的,但由於一直不在一起生活,他們的離去對我的衝擊不大。我的外婆去世時我又不在家鄉。這樣說來,我們家到現在還沒有和我很親近的人離開過。在我得了飛行恐懼症之前,我也根本沒有想到死亡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來過。當然,我更沒有想到那腳步聲聽在父親的耳朵裏要響亮得多……
父親的身體不好,在五十多歲時就動過兩次大手術,不過到了六十歲,我大學畢業後,父親的身體反而好了起來。我私下裏曾經懷疑父親的病是長期的憂鬱和壓抑造成的。
我記得,父親漸漸意識到死亡的腳步在逼近是在他過了七十歲生日不久之後,倒不是他又得了什麽大病,而是他無意中參加了一個老朋友的聚會,結果發現他認識的那些人十個中已經離去了八九個。
從那以後,父親通過越洋電話線給我傳遞了越來越重的死亡的氣息。父親反複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認識的人大多支持不到這一天,都走了……我也活不了多久了……
一開始我隻有聽著,以為父親說說就算了。再說,我也不知道如何接父親的話茬。結果父親說得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低沉和悲觀。他說,不知道我還能活幾天,今天早上去買菜,兩個腿越來越重,後來都以為拖著的不是自己的腿了……
父親又感歎,真不知道有什麽意思,一輩子都活得緊緊張張、小心翼翼,才過了幾年好日子,沒有想到好日子卻不多了……真沒有什麽意思,我知道人不能不死,可是……
我越來越清楚地感覺到晚年的父親對死亡的恐懼,雖然他始終不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但那恐懼已經通過電話感染到我的身上。
我試著安慰父親,說他身體這麽好,怎麽會想到死?為了讓自己的安慰不那麽空洞,我特別留意一些人瑞的故事。我告訴父親,我們這裏電視上又有為九十歲老人集體相親的畫麵,有些老人的父母還來參加呢!
父親的心情也許會被我的故事暫時吸引一段時間,但很快又會迴到那個話題上,而且父親開始以質疑生命的意義的方式來旁敲側擊地叩問死亡的意義。他感歎到,一想到不久就要死,覺得以前做那麽多事都沒有什麽意思似的,生活和生命難道到頭來就是一個死,真是想不通……
我很難過,父親該不是後悔為我們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吧?
愈到後來,我發現要安慰父親已經越來越困難,因為我能夠告訴父親他不會死嗎?而且我也發現,父親對於死亡的恐懼和他的悲觀性格有關。在這同一時期我也和母親談到了死亡,母親每過一個生日都會開心地哈哈大笑,宣稱自己又多活了一年,好像從閻王爺那裏多賺了一年時間似的得意和快活。父親正好相反,對於他,每過一年,就是人生又少了一年。同樣的事情,對母親是加法的,對父親竟然是減法。
有一天父親終於哀歎道,他的同事幾乎沒有活過八十的,而他正在朝那個大限挺進,他想停住腳步,可是每天太陽照樣升起,黑暗也準時降臨……
我堅決地反駁了父親,告訴他,他的身體好得很。父親又立即告訴我,他已經超過了中國人平均壽命好幾歲了,就是還能活又能活幾年?
我這才感覺到父親並不是真以為自己要死了,而是終於感覺到死亡總有一天會到來,他開始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思考人生,而且是在死亡如此真實逼近的晚年。
在這段時間,我曾經兩次迴國和父母呆在一起。第一次迴去我想帶父親走進教堂,讓他信上帝或者能夠把他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任何一種信仰。可是試過了好多次,都無功而返。父親哭喪著臉告訴我,不是他不相信,而是他無法相信任何東西了,他的腦袋裏一會空空如也,一會又好像被人家塞得滿滿的,他沒有辦法去相信了。
看到父親自責的樣子,我心裏難過極了。我想讓父親去相信那些我自己也想去相信,可從來無法真正去相信的東西……
就在我無計可施時,我再次把目光轉向了母親。母親一直很樂觀,隻是讀書不多,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她為什麽那麽樂觀。我想,也許和他們年輕時所受的教育以及後來的遭遇有關吧。母親當年跟著迷信的外婆在黑暗中逃荒、跑土匪和躲日本鬼子的時候,父親正在私塾和各種學校裏學習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主宰中國知識分子兩千年的孔孟之道——
我突然想到父親所受的教育。父親的人生觀已經在他學習期間形成了,要想幫助父親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一定要迴到他的世界觀上去尋根求源。我決定從父親一生依歸的儒學入手,尋找“死亡是什麽”的答案,追尋死亡本身的意義。
用不了多久,我就找到了我要找的,就那麽可憐的一點點,甚至隻有短短一句話。當孔子的學生問他對死的看法的時候,這位偉大的哲學家隻說了一句:“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不知道生命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麽的人,又怎麽會知道死亡是什麽呢?這話代表了儒家對生與死的看法,也是中國人兩千年的生死觀中的主流。孔子的不涉鬼神的現世界精神以及以“人”而不是神為宇宙中心的人文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對於我要探索的“死亡是什麽”,幾乎是完全迴避了。
我又急忙去尋求道教對於死亡的看法,看來看去,也就看到了“不生,不死”——也就是你幹脆不把自己當成活物,也就不會死了。這話很有哲理,符合道教的一貫立場——你不要自尊,別人自然無法傷你的自尊,你不計較名利,他人也就無法損害你的名利,你不生,自然也就沒有死……
我這才發現,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的主流竟然始終迴避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死是什麽,死亡的意義在哪裏?我也同時理解了儒家為什麽從來無法也永遠無法上升為一種宗教的原因,因為宗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涉及人類的生前和死後,而儒家和道教則隻管“出生入死”的中間那一段:生。對生前和死後從來沒有直麵過,關於死亡,儒道兩家給整個中華民族留下的就是虛無。這會不會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缺陷呢?
這一發現對我的衝擊之大,對我後來的影響之深,怎麽說都不誇張。但當時,我卻無法繼續追究下去,我必須在儒家中探尋更清晰的生死觀,以弄清楚深受其影響的父親在想什麽,從而幫助父親,——現在還不是追究儒家生死觀之優劣以及中華文明缺陷所在的時候。
在讀過多本台灣出版的儒學研究的書後,我認識到,孔子直接迴避了生前和死後的問題,但他並沒有說生前等於零,生後是虛無,他把生前和死後這個個人問題和家庭聯係起來了。他說我們的前生就是我們的父母和祖先,我們的來世是我們的兒女和後代。他的意思很明白,你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是父母和祖先給的,你隻是你的父母和子女後代之間的一個連接。你死亡的時候,你的子女就繼承了你,你在自己子女身上獲得“重生”和“複活”……你生命中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傳宗接代。
正是根據這一論點,孔子得出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點,孔子的這一生死觀影響了中國整個文明曆史。從此以後,中國人就開始了生生不息,父母也就一代又一代前赴後繼,忙著造人,把全部希望放在自己兒子的身上,把後代看成了自己的永生和不死……
我的父親不正是在儒教教育下的一代?他為了子女毫無保留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我的父親隻不過是上億中國父親中的一個。到國外後,我看到西方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如此疏遠感到不可思議,很多父母隻管自己,對於子女根本沒有付出多少,更不用說像我的父母這樣,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上了。
在進行了一番研究和觀察後,我開始利用父親本身所受的教育對他進行了安慰和說服工作,希望他能夠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我說,爸爸,你怎麽會認為自己過去的生活沒有什麽意義呢?你撫養了我們四個兒女長大成人,我們現在不但都自食其力,而且我們又撫養了五個孫子孫女,他們目前都很好,前途顯然比我們的更加光明……。你以前沒有做的事,沒有去過的地方,你的孫子孫女都做了,他們在替你實現你的願望,光大你的理想,你的生命中沒有遺憾……
這是我能夠做到的最符合儒學的說辭,而且也是迄今為止最能安慰父親的。在我說出這些後,父親會解脫般地歎息一聲,然後就是憶苦思甜了,滔滔不絕於以前的痛苦時光,同時對下一代的學習問長問短,兩相對比之後,又會流露出高興和自豪……
然而,我並不認為我解決了父親怕死的問題。孔子的生死觀對我們民族能夠不停繁衍,曆盡磨難不但沒有絕種而且人口越來越多大有幫助,但我卻開始認為他不但沒有解決大多數宗教都解決了的生死問題,甚至沒有從哲學的高度直麵生死。從那時開始,我就隱隱約約感到外婆所在的中國民間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比主宰中國兩千年的儒教走得更遠。也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思考,一種文明的發展軌跡和這個民族的生死觀有著什麽樣的內在聯係。
小時候在醫院產房,我看到了鮮活的生與死;後來在外婆的雁家灣,我又親眼目睹了生與死的模糊界限;等我得了飛行恐懼症,我學會了在死亡的陰影下思考人生;前幾年父親被死亡嚇得半死這件事,又開始促使我探索一個人生死觀形成的過程……。如此種種,我原以為我對死亡已經了解很多,也有思想準備了。直到我得知母親得了絕症,死亡不再存在於思想或者哲學思考中,死亡變成了一個感覺得到甚至可以觸摸的實際存在,我這才知道,我對生與死的思考是多麽的膚淺,死亡的意義和真諦又是多麽的莫測和深奧……
母親的病要把我帶向哪裏?我能夠在那裏尋到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真諦嗎?當我自以為知道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真諦的時候,我又會把母親帶向何方呢?!
可是如果不隻是從身體和精神上看問題,如果可以從思想領域來迴顧一下,我認為飛行恐懼症對我的影響不僅僅是負麵的,對飛行的恐懼而又不得不一次次爬上那架在我眼中無異於大鐵棺材的飛機,讓我在參加工作不久、正春風得意時就不得不一次次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沒有得此病的人很難相信,對於我們這些患者,幾乎都會認為自己遲早會葬身於那具飛行的鐵棺材裏,這使得我們和那些得了絕症的病人一樣,在等待死亡隨時到來。
那麽一個常常意識到自己死期將至的人是否會在思想和行動上有所不同呢?
後來看了身患癌症不久於人世的陸幼青的《死亡日記》,覺得很多話講得不錯,也是我想說的。已故的陸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別人看來很重要的事,對我而言已經毫無意義了。”陸先生又寫道:“誰到了我這個地步,都沒有必要去說假話了。”
是的,當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將要死去,他還會把我們俗世中那麽看重的金錢名譽等身外之物放在眼裏嗎?那些東西對於他還有什麽意義?而當一個人即將死去的時候,他還會為了一些世俗的原因去撒謊嗎?有這個必要嗎?
現在迴想起來,那些年每當戰戰兢兢地坐進飛機這個大棺材裏去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的所作所為拿出來,在死亡的陰影中檢視一番。同時也會把自己即將要做出的重大決定拿出來檢驗一番。我雖然沒有具體信仰,然而,我始終感覺在茫茫的宇宙中或者我自己茫然的內心有一個高於我的神靈在審視我,敦促我不時自省。那個神靈是通過死亡的威脅來達到這一目的的。
受自己學識和資質的限製,在如此經常性的自省中我並沒有完全放棄名利,也沒有出家或者獻身上帝,但我不時在死亡的陰影下思考自己的名利和世俗生活,對我還是有很大影響的。而且我相信,政治家、大商人和大學者如果有機會能夠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去積極思考的話,這個世界一定會大不一樣。
當然沒有人願意主動把自己置於死亡的陰影下。就這一點來說,我特別佩服偉人甘地,他走得最遠,他說,“每晚睡覺,我就死亡;每早醒來,我就複活。”他竟然能夠主動讓自己死去活來,為自己一天一次地創造直麵死亡的機會,真是了不起。難怪聖雄甘地的思想是那麽超凡脫俗,他的行為又是那麽驚世駭俗。
如今我的飛行恐懼症不治而愈,我高興之餘又有些失落和茫然。失去了恐懼,我還會在死亡的陰影中去顫抖地思考我的人生嗎?我不能不承認,我對在死亡的威脅下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有一定懷念的,我的幾本小說情節都是在飛機上完成構思的,我人生中最大的決定如果不是在飛機上萌生的,那麽也一定會在飛機上得到最後的拍板。
母親的病給我很大的衝擊,可能讓我忘記了飛行的恐懼。麵對母親的絕症,飛行恐懼症已經不那麽可怕,而且我也不再需要飛行恐懼症來督促我在死亡的陰影和威脅下思考人生。母親的病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從我們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死期不是已經定下來了?每一天,我們都在朝向自己的死亡邁進。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得了必死的絕症的人,唯一不同的是離開死亡期限的長短而已。
我想,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會死的,也會不時讓自己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思考和生活。
我很慶幸生活中那一堂堂生與死的課程讓我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在死亡陰影和威脅下思考和看待我的人生,不必像父親那樣,一直到晚年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 * *
我的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我們長大後去世的,但由於一直不在一起生活,他們的離去對我的衝擊不大。我的外婆去世時我又不在家鄉。這樣說來,我們家到現在還沒有和我很親近的人離開過。在我得了飛行恐懼症之前,我也根本沒有想到死亡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來過。當然,我更沒有想到那腳步聲聽在父親的耳朵裏要響亮得多……
父親的身體不好,在五十多歲時就動過兩次大手術,不過到了六十歲,我大學畢業後,父親的身體反而好了起來。我私下裏曾經懷疑父親的病是長期的憂鬱和壓抑造成的。
我記得,父親漸漸意識到死亡的腳步在逼近是在他過了七十歲生日不久之後,倒不是他又得了什麽大病,而是他無意中參加了一個老朋友的聚會,結果發現他認識的那些人十個中已經離去了八九個。
從那以後,父親通過越洋電話線給我傳遞了越來越重的死亡的氣息。父親反複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認識的人大多支持不到這一天,都走了……我也活不了多久了……
一開始我隻有聽著,以為父親說說就算了。再說,我也不知道如何接父親的話茬。結果父親說得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低沉和悲觀。他說,不知道我還能活幾天,今天早上去買菜,兩個腿越來越重,後來都以為拖著的不是自己的腿了……
父親又感歎,真不知道有什麽意思,一輩子都活得緊緊張張、小心翼翼,才過了幾年好日子,沒有想到好日子卻不多了……真沒有什麽意思,我知道人不能不死,可是……
我越來越清楚地感覺到晚年的父親對死亡的恐懼,雖然他始終不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但那恐懼已經通過電話感染到我的身上。
我試著安慰父親,說他身體這麽好,怎麽會想到死?為了讓自己的安慰不那麽空洞,我特別留意一些人瑞的故事。我告訴父親,我們這裏電視上又有為九十歲老人集體相親的畫麵,有些老人的父母還來參加呢!
父親的心情也許會被我的故事暫時吸引一段時間,但很快又會迴到那個話題上,而且父親開始以質疑生命的意義的方式來旁敲側擊地叩問死亡的意義。他感歎到,一想到不久就要死,覺得以前做那麽多事都沒有什麽意思似的,生活和生命難道到頭來就是一個死,真是想不通……
我很難過,父親該不是後悔為我們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吧?
愈到後來,我發現要安慰父親已經越來越困難,因為我能夠告訴父親他不會死嗎?而且我也發現,父親對於死亡的恐懼和他的悲觀性格有關。在這同一時期我也和母親談到了死亡,母親每過一個生日都會開心地哈哈大笑,宣稱自己又多活了一年,好像從閻王爺那裏多賺了一年時間似的得意和快活。父親正好相反,對於他,每過一年,就是人生又少了一年。同樣的事情,對母親是加法的,對父親竟然是減法。
有一天父親終於哀歎道,他的同事幾乎沒有活過八十的,而他正在朝那個大限挺進,他想停住腳步,可是每天太陽照樣升起,黑暗也準時降臨……
我堅決地反駁了父親,告訴他,他的身體好得很。父親又立即告訴我,他已經超過了中國人平均壽命好幾歲了,就是還能活又能活幾年?
我這才感覺到父親並不是真以為自己要死了,而是終於感覺到死亡總有一天會到來,他開始在死亡的威脅和陰影下思考人生,而且是在死亡如此真實逼近的晚年。
在這段時間,我曾經兩次迴國和父母呆在一起。第一次迴去我想帶父親走進教堂,讓他信上帝或者能夠把他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的任何一種信仰。可是試過了好多次,都無功而返。父親哭喪著臉告訴我,不是他不相信,而是他無法相信任何東西了,他的腦袋裏一會空空如也,一會又好像被人家塞得滿滿的,他沒有辦法去相信了。
看到父親自責的樣子,我心裏難過極了。我想讓父親去相信那些我自己也想去相信,可從來無法真正去相信的東西……
就在我無計可施時,我再次把目光轉向了母親。母親一直很樂觀,隻是讀書不多,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她為什麽那麽樂觀。我想,也許和他們年輕時所受的教育以及後來的遭遇有關吧。母親當年跟著迷信的外婆在黑暗中逃荒、跑土匪和躲日本鬼子的時候,父親正在私塾和各種學校裏學習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主宰中國知識分子兩千年的孔孟之道——
我突然想到父親所受的教育。父親的人生觀已經在他學習期間形成了,要想幫助父親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一定要迴到他的世界觀上去尋根求源。我決定從父親一生依歸的儒學入手,尋找“死亡是什麽”的答案,追尋死亡本身的意義。
用不了多久,我就找到了我要找的,就那麽可憐的一點點,甚至隻有短短一句話。當孔子的學生問他對死的看法的時候,這位偉大的哲學家隻說了一句:“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不知道生命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麽的人,又怎麽會知道死亡是什麽呢?這話代表了儒家對生與死的看法,也是中國人兩千年的生死觀中的主流。孔子的不涉鬼神的現世界精神以及以“人”而不是神為宇宙中心的人文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對於我要探索的“死亡是什麽”,幾乎是完全迴避了。
我又急忙去尋求道教對於死亡的看法,看來看去,也就看到了“不生,不死”——也就是你幹脆不把自己當成活物,也就不會死了。這話很有哲理,符合道教的一貫立場——你不要自尊,別人自然無法傷你的自尊,你不計較名利,他人也就無法損害你的名利,你不生,自然也就沒有死……
我這才發現,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的主流竟然始終迴避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死是什麽,死亡的意義在哪裏?我也同時理解了儒家為什麽從來無法也永遠無法上升為一種宗教的原因,因為宗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涉及人類的生前和死後,而儒家和道教則隻管“出生入死”的中間那一段:生。對生前和死後從來沒有直麵過,關於死亡,儒道兩家給整個中華民族留下的就是虛無。這會不會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缺陷呢?
這一發現對我的衝擊之大,對我後來的影響之深,怎麽說都不誇張。但當時,我卻無法繼續追究下去,我必須在儒家中探尋更清晰的生死觀,以弄清楚深受其影響的父親在想什麽,從而幫助父親,——現在還不是追究儒家生死觀之優劣以及中華文明缺陷所在的時候。
在讀過多本台灣出版的儒學研究的書後,我認識到,孔子直接迴避了生前和死後的問題,但他並沒有說生前等於零,生後是虛無,他把生前和死後這個個人問題和家庭聯係起來了。他說我們的前生就是我們的父母和祖先,我們的來世是我們的兒女和後代。他的意思很明白,你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是父母和祖先給的,你隻是你的父母和子女後代之間的一個連接。你死亡的時候,你的子女就繼承了你,你在自己子女身上獲得“重生”和“複活”……你生命中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傳宗接代。
正是根據這一論點,孔子得出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點,孔子的這一生死觀影響了中國整個文明曆史。從此以後,中國人就開始了生生不息,父母也就一代又一代前赴後繼,忙著造人,把全部希望放在自己兒子的身上,把後代看成了自己的永生和不死……
我的父親不正是在儒教教育下的一代?他為了子女毫無保留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我的父親隻不過是上億中國父親中的一個。到國外後,我看到西方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如此疏遠感到不可思議,很多父母隻管自己,對於子女根本沒有付出多少,更不用說像我的父母這樣,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上了。
在進行了一番研究和觀察後,我開始利用父親本身所受的教育對他進行了安慰和說服工作,希望他能夠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我說,爸爸,你怎麽會認為自己過去的生活沒有什麽意義呢?你撫養了我們四個兒女長大成人,我們現在不但都自食其力,而且我們又撫養了五個孫子孫女,他們目前都很好,前途顯然比我們的更加光明……。你以前沒有做的事,沒有去過的地方,你的孫子孫女都做了,他們在替你實現你的願望,光大你的理想,你的生命中沒有遺憾……
這是我能夠做到的最符合儒學的說辭,而且也是迄今為止最能安慰父親的。在我說出這些後,父親會解脫般地歎息一聲,然後就是憶苦思甜了,滔滔不絕於以前的痛苦時光,同時對下一代的學習問長問短,兩相對比之後,又會流露出高興和自豪……
然而,我並不認為我解決了父親怕死的問題。孔子的生死觀對我們民族能夠不停繁衍,曆盡磨難不但沒有絕種而且人口越來越多大有幫助,但我卻開始認為他不但沒有解決大多數宗教都解決了的生死問題,甚至沒有從哲學的高度直麵生死。從那時開始,我就隱隱約約感到外婆所在的中國民間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比主宰中國兩千年的儒教走得更遠。也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思考,一種文明的發展軌跡和這個民族的生死觀有著什麽樣的內在聯係。
小時候在醫院產房,我看到了鮮活的生與死;後來在外婆的雁家灣,我又親眼目睹了生與死的模糊界限;等我得了飛行恐懼症,我學會了在死亡的陰影下思考人生;前幾年父親被死亡嚇得半死這件事,又開始促使我探索一個人生死觀形成的過程……。如此種種,我原以為我對死亡已經了解很多,也有思想準備了。直到我得知母親得了絕症,死亡不再存在於思想或者哲學思考中,死亡變成了一個感覺得到甚至可以觸摸的實際存在,我這才知道,我對生與死的思考是多麽的膚淺,死亡的意義和真諦又是多麽的莫測和深奧……
母親的病要把我帶向哪裏?我能夠在那裏尋到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真諦嗎?當我自以為知道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真諦的時候,我又會把母親帶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