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顧澤:「你是說……」
顧澤頷首:「餘氏一族多行不義,他們對朝臣所下的狠手多了去了,橫豎他們已然是陛下的心頭大患了……北境那邊沈家那個小子蟄伏至今,一直到借用了戰事上的契機才終於發難,足見是個心思縝密又很有頭腦和毅力的人,與其隨便推個無關之人去糊弄他,還要承擔被他再度反詰和擺一道的風險,莫不如直接釜底抽薪把真正的罪魁交出去……微臣說句逾矩不該說的話,先帝當年雖然很多事上都是被餘氏一族蒙蔽和利用的,但終究……藏著掖著是不保險的,萬一下次再有個什麽人抓住什麽把柄和契機翻舊帳呢?陛下還要分出精力來一一應對嗎?推了餘氏一族出去擋住悠悠眾口,您再替先帝承認個錯處,該補償的補償,該安撫的安撫,方可斷絕後患,一勞永逸。」
最主要的是那個煩人的餘氏一族,可以藉由這個契機徹底收拾了。
雖然
他們做的那麽多見不得人的事一旦曝光出來少不得要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蕭翊是個做皇帝的,最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餘氏一族做的喪盡天良的事實在太多,縱然先帝隻是被他們操縱利用的傀儡,但萬一群情激奮,一個壓不住,後果也會不堪設想。
「用這個契機鋤掉餘氏固然是好,而且確實也不算冤枉了他們,但是先帝畢竟是朕的父親……」蕭翊為著江山穩固和先帝的名聲,多少還是心存顧慮。
顧澤卻不再諫言。
他從他自己的立場和眼光上已經做出了唯一覺得可行的判斷並且給出了建議,蕭翊采不採納他就不能控製了。
蕭翊又多權衡了一夜。
依著沈硯的種種行事,這確實不會是個輕易就能被糊弄安撫住的角色。
他雖還不確定沈硯最終要的究竟是什麽,但是現在北境整個君心民心都在動盪,也經不起他和沈硯之間三番兩次的試探和糾纏了,得早早的給個定論,安撫下來才行。
就誠如顧澤所言,用餘氏一族來擋箭,說服力才最大,並且他們多行不義,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定了主意,他就不再含糊,直接叫身邊能人模仿鎮國公的筆跡寫了幾封做舊的密信和摺子,同時又先裝模作樣拿了當年沈裎一案卷宗裏的所謂的密信罪證,再派使者前去與沈硯交涉。
那筆跡的確是根據沈裎當年寫的書信摺子的筆跡叫人模仿的,仿的幾乎可以亂真,但若真要吹毛求疵的鑑定,總歸還是有破綻可尋的,沈硯拿著他父親的舊時書信出來,當場甩了那使者一臉。
使者灰頭土臉的長途跋涉又跑迴朝廷,蕭翊這裏佯裝震驚又下令徹查,很快就從先帝寢殿的暗格裏找到一些書信。
拋出來,滿朝皆驚。
裏麵不僅有鎮國公餘元良密信彈劾沈裎,並且自認附上通敵密信的說辭,甚至另有當年趙家老定國公之死也隱隱透露出線索是餘氏所為。
蕭翊下令徹查,很快就又翻出相應的線索,牽連出當時建朝之初頗有威望和權勢的好幾家朝臣府邸的沒落居然都有餘氏下的黑手。
各家倖存的子弟紛紛敲登聞鼓告禦狀喊冤,蕭翊「迫於形勢」,隻能大義滅親,下令三司徹查會審。
餘氏一族畢竟是外戚,又是他們一手扶持先帝登上大位的,雖然知道蕭翊想脫離他們的控製,但是他們想到的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削權,被放逐出京,卻到底還是低估了這位皇帝陛下的狠辣決絕,萬萬沒有想到對方居然完全不顧及血脈牽連,這一出手就是趕盡殺絕的架勢。
餘元良當年在妃陵受傷之後,靠著驚人的毅力苟延殘喘至今,本以為有他撐著餘家總歸還能再熬一熬,挺一挺,沒準能等到轉機,卻沒有想到他最終迎來的會是滅頂之災。
蕭翊要扳倒他下的不是一日之功,雖然偽造了部分罪證,但是絕大部分卻都是真的,並不曾冤枉了他,隻是因為背後牽扯的案子甚多,處置餘家的旨意直到兩月後才整合好了所有罪證,正式下達。
處置的還是很重的,餘氏闔族,十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鎖拿下獄,擇日處斬,女眷裏有參與案件或者手上另有別的血案的,也都依律給予裁決,其他未涉案的女眷,以及十歲以下的孩童全部流放,整個餘氏一族不得再迴朝,也絕了他們再入官場的所有途徑。
沈硯這事兒是從下半年的七月,崔書寧迴京之後開始鬧的,一場折騰下來,等到餘氏一族的案子被審結都到年底了。
崔書寧迴京之後就一直閉門不出,專心在家奶孩子,仿佛完全不知道外麵天翻地覆的動靜都是她家那小混蛋給搞出來的。
朝中,不,是整個京城都風聲鶴唳的鬧了幾個月。
蕭翊給了餘氏一族處置之後,又「痛心疾首」替先帝下了一份罪己詔書,可以說為了平息此事,已經是竭盡所能把姿態擺的很低了。
他想趕在年關之前了結此時,就又立刻再派了人去招安沈硯,表示願意恢復他沈家的爵位,並且給予所欲沈硯需要的錢財產業上的補償,屆時等朝中餘氏一族徹底被處置之後,他還會率百官親往北境,當麵向當年一事受牽連的死難者請罪,安撫亡靈。
反正不管他心裏是怎麽想的,就表麵而言姿態是做足了的,滿以為這次對方一定無話可說了,結果那熊孩子再度語出驚人,又給他挖了個天大的坑,出了巨大的難題……
</br>
顧澤頷首:「餘氏一族多行不義,他們對朝臣所下的狠手多了去了,橫豎他們已然是陛下的心頭大患了……北境那邊沈家那個小子蟄伏至今,一直到借用了戰事上的契機才終於發難,足見是個心思縝密又很有頭腦和毅力的人,與其隨便推個無關之人去糊弄他,還要承擔被他再度反詰和擺一道的風險,莫不如直接釜底抽薪把真正的罪魁交出去……微臣說句逾矩不該說的話,先帝當年雖然很多事上都是被餘氏一族蒙蔽和利用的,但終究……藏著掖著是不保險的,萬一下次再有個什麽人抓住什麽把柄和契機翻舊帳呢?陛下還要分出精力來一一應對嗎?推了餘氏一族出去擋住悠悠眾口,您再替先帝承認個錯處,該補償的補償,該安撫的安撫,方可斷絕後患,一勞永逸。」
最主要的是那個煩人的餘氏一族,可以藉由這個契機徹底收拾了。
雖然
他們做的那麽多見不得人的事一旦曝光出來少不得要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蕭翊是個做皇帝的,最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餘氏一族做的喪盡天良的事實在太多,縱然先帝隻是被他們操縱利用的傀儡,但萬一群情激奮,一個壓不住,後果也會不堪設想。
「用這個契機鋤掉餘氏固然是好,而且確實也不算冤枉了他們,但是先帝畢竟是朕的父親……」蕭翊為著江山穩固和先帝的名聲,多少還是心存顧慮。
顧澤卻不再諫言。
他從他自己的立場和眼光上已經做出了唯一覺得可行的判斷並且給出了建議,蕭翊采不採納他就不能控製了。
蕭翊又多權衡了一夜。
依著沈硯的種種行事,這確實不會是個輕易就能被糊弄安撫住的角色。
他雖還不確定沈硯最終要的究竟是什麽,但是現在北境整個君心民心都在動盪,也經不起他和沈硯之間三番兩次的試探和糾纏了,得早早的給個定論,安撫下來才行。
就誠如顧澤所言,用餘氏一族來擋箭,說服力才最大,並且他們多行不義,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定了主意,他就不再含糊,直接叫身邊能人模仿鎮國公的筆跡寫了幾封做舊的密信和摺子,同時又先裝模作樣拿了當年沈裎一案卷宗裏的所謂的密信罪證,再派使者前去與沈硯交涉。
那筆跡的確是根據沈裎當年寫的書信摺子的筆跡叫人模仿的,仿的幾乎可以亂真,但若真要吹毛求疵的鑑定,總歸還是有破綻可尋的,沈硯拿著他父親的舊時書信出來,當場甩了那使者一臉。
使者灰頭土臉的長途跋涉又跑迴朝廷,蕭翊這裏佯裝震驚又下令徹查,很快就從先帝寢殿的暗格裏找到一些書信。
拋出來,滿朝皆驚。
裏麵不僅有鎮國公餘元良密信彈劾沈裎,並且自認附上通敵密信的說辭,甚至另有當年趙家老定國公之死也隱隱透露出線索是餘氏所為。
蕭翊下令徹查,很快就又翻出相應的線索,牽連出當時建朝之初頗有威望和權勢的好幾家朝臣府邸的沒落居然都有餘氏下的黑手。
各家倖存的子弟紛紛敲登聞鼓告禦狀喊冤,蕭翊「迫於形勢」,隻能大義滅親,下令三司徹查會審。
餘氏一族畢竟是外戚,又是他們一手扶持先帝登上大位的,雖然知道蕭翊想脫離他們的控製,但是他們想到的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削權,被放逐出京,卻到底還是低估了這位皇帝陛下的狠辣決絕,萬萬沒有想到對方居然完全不顧及血脈牽連,這一出手就是趕盡殺絕的架勢。
餘元良當年在妃陵受傷之後,靠著驚人的毅力苟延殘喘至今,本以為有他撐著餘家總歸還能再熬一熬,挺一挺,沒準能等到轉機,卻沒有想到他最終迎來的會是滅頂之災。
蕭翊要扳倒他下的不是一日之功,雖然偽造了部分罪證,但是絕大部分卻都是真的,並不曾冤枉了他,隻是因為背後牽扯的案子甚多,處置餘家的旨意直到兩月後才整合好了所有罪證,正式下達。
處置的還是很重的,餘氏闔族,十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鎖拿下獄,擇日處斬,女眷裏有參與案件或者手上另有別的血案的,也都依律給予裁決,其他未涉案的女眷,以及十歲以下的孩童全部流放,整個餘氏一族不得再迴朝,也絕了他們再入官場的所有途徑。
沈硯這事兒是從下半年的七月,崔書寧迴京之後開始鬧的,一場折騰下來,等到餘氏一族的案子被審結都到年底了。
崔書寧迴京之後就一直閉門不出,專心在家奶孩子,仿佛完全不知道外麵天翻地覆的動靜都是她家那小混蛋給搞出來的。
朝中,不,是整個京城都風聲鶴唳的鬧了幾個月。
蕭翊給了餘氏一族處置之後,又「痛心疾首」替先帝下了一份罪己詔書,可以說為了平息此事,已經是竭盡所能把姿態擺的很低了。
他想趕在年關之前了結此時,就又立刻再派了人去招安沈硯,表示願意恢復他沈家的爵位,並且給予所欲沈硯需要的錢財產業上的補償,屆時等朝中餘氏一族徹底被處置之後,他還會率百官親往北境,當麵向當年一事受牽連的死難者請罪,安撫亡靈。
反正不管他心裏是怎麽想的,就表麵而言姿態是做足了的,滿以為這次對方一定無話可說了,結果那熊孩子再度語出驚人,又給他挖了個天大的坑,出了巨大的難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