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蕭翊這裏,他一開始不信沈硯手裏能有多雄厚的財力養著兩萬人的編製跟他耗,所以耍了個心眼,想耗到他們糧草不濟之時再行談判,到時候對方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自然容易妥協聽話,這樣條件比較好談成,結果眼見著一年半過去了,那邊依舊物資糧草充盈,又因為是幫忙抗擊外敵的忠義之師,他還不好下令使陰招不準糧商賣糧給人家……
而崔書寧借著這中間的時間差也是馬不停蹄的大肆搞事業,等蕭翊終於按耐不住覺得不能繼續再容邊境那支隊伍,想要採取措施時又赫然發現
他要為當年舊事推背鍋的出去,已經不能選崔艦了,因為崔書寧在外麵折騰這幾年下來,每逢災年就接濟救助佃農,遇到朝廷有需要收糧或者調糧計劃了就積極響應,她看著就是個沒大誌氣的地主婆到處瞎折騰,實際上卻在民間積累了極佳的口碑,這要貿然把她推出去砍了……
別的不說,就她名下靠她吃飯的那些農戶怕是就不能依了,搞不好也要鬧出亂子來的。
至此,他終於意識到以前他從來沒有看在眼裏的這個下堂婦,居然誤打誤撞的種地給種了個叫他忌憚的規模。
任其繼續發展,似乎已經不行了,這邊他正後怕這女人別要生出什麽不軌之心來,得想辦法控製住了,結果是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這年下半年崔書寧居然迴京了,並且放下話來,以後不走了。
作者有話要說:一更。
第274章 順水推舟
蕭翊這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底還是蹲在一個輕視女人的盲區裏,他前麵剛隱隱意識到不能叫崔書寧繼續胡搞下去了,崔書寧這一迴京定居,他反而吃了一顆定心丸。
倒也不是他就那麽容易放心,而是多事之秋,他確實騰不出過多的精力去應付一個女人。
北狄那邊雖然因為內亂而暫時放緩了邊境的戰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他得隨時盯著,以防那邊朝中再有新的不利於周朝的指令下達,而顧澤中毒箭的事,他抽絲剝繭的追查之下又漸漸發現了南疆部落蠢蠢欲動,似乎也有不軌之途,並且很有可能早就和北狄勾結了,再就是最重要的一點
北境蟄伏的那支隊伍終於亮明了身份,聲稱是當年定北王沈裎的舊部死忠,他們隱藏力量蟄伏至今,一來是為了伺機奪迴被北狄人搶占多年的恆陽城,以告慰亡者英靈,二來他們質疑當年先帝栽在沈裎頭上的罪名,要求朝廷給個說法。
沈硯那邊給出的一套說辭挺損的:
第一,他們確實在奪迴恆陽城的戰事上幫了大忙,這一點有目共睹,誰都否忍不了;第二,他那一方的說法也有理有據,當初沈裎和他麾下最精銳的五百輕騎兵被剿殺,朝廷給出的說法是他通敵一事敗露,他得到消息想帶著這部分心腹連夜投奔北狄人,朝廷派人追擊將他們一律截殺的。當年朝廷頒布定罪詔書的時候已經死無對證,隻甩出幾封所謂的書信就定了。加上北狄人蠢蠢欲動,戰況緊張,就沒人顧得上細究此事背後是否還有隱情,再到後來恆陽城一戰落敗,死了近十萬人,就沒人顧得上去追究區區一個叛將的案子了。現在沈硯質疑那幾封書信真偽,要求朝廷拿出來再重新鑑別筆跡,再有就是要說他父親通敵叛國,那他通的是敵國哪一位,也叫出來當麵對質。
第三,他選了在北境休戰之後才來向朝廷發難,追究舊仇私怨,這樣就算他不明說,稍微有點眼光和腦子的人也都看得出來他確實是先顧家國大義和百姓安危,後才計較自家私事的。
道德製高點這個位置,占了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他就是利用之前蕭翊投鼠忌器的逃避心態,這一番拖延的下來的時間之內悄無聲息潛移默化的布好了局,一招發難,處處都在堵蕭翊的嘴。
他那邊正麵開腔和朝中展開對話之後,蕭翊的所有心思就都用在應付他上了。
現在外患暫時壓製住了,朝廷倒是能派兵去打了,可是十多年前的那場舊事北境軍民死傷無數,在倖存的軍民當中都積累了太多的宿怨,沈硯挑了個頭兒,整個軍中就一片譁然,更別提還有邊境數城的百姓了,一時之間邊境民心不穩,軍心不定,居然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之態,就好在是北狄朝中在內鬥,顧不上向外擴張,否則的話這就是最好的可乘之機。
也正是因為那是在邊境的非常地帶,所以即便暫時場麵就隻是僵持,沈硯卻是徹底被捆綁脫不開身了,即便崔書寧迴了京城,離著相對近了些,他也依然騰不出時間迴京見她。
宮裏蕭翊拿到親使從邊境帶迴來的沈硯的問罪信函,一向涵養很好的男人忍不住發了好大的脾氣:「沈裎之子?當年他的妻小是餘家派的自家親信前去處理的,迴來信誓旦旦於父皇麵前稟報說後患已鋤……」
殺沈裎的事,雖然最後是先帝下的手,但歸根結底還是餘家出麵挑唆攛掇的。
結果倒好,先帝那邊辦的倒是幹淨,餘家卻給留下了漏網之魚,以至於惹出這麽大個亂子來。
顧澤這時候還是冷靜的:「事已至此,陛下動怒也於事無補,既然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了,那索性就順應天意,誰的債就叫誰還去吧。」
蕭翊手裏攥著那封信函,勉強壓抑怒火,俊美的臉龐此時表情卻猙獰的頗有幾分扭曲和陰鷙。
</br>
而崔書寧借著這中間的時間差也是馬不停蹄的大肆搞事業,等蕭翊終於按耐不住覺得不能繼續再容邊境那支隊伍,想要採取措施時又赫然發現
他要為當年舊事推背鍋的出去,已經不能選崔艦了,因為崔書寧在外麵折騰這幾年下來,每逢災年就接濟救助佃農,遇到朝廷有需要收糧或者調糧計劃了就積極響應,她看著就是個沒大誌氣的地主婆到處瞎折騰,實際上卻在民間積累了極佳的口碑,這要貿然把她推出去砍了……
別的不說,就她名下靠她吃飯的那些農戶怕是就不能依了,搞不好也要鬧出亂子來的。
至此,他終於意識到以前他從來沒有看在眼裏的這個下堂婦,居然誤打誤撞的種地給種了個叫他忌憚的規模。
任其繼續發展,似乎已經不行了,這邊他正後怕這女人別要生出什麽不軌之心來,得想辦法控製住了,結果是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這年下半年崔書寧居然迴京了,並且放下話來,以後不走了。
作者有話要說:一更。
第274章 順水推舟
蕭翊這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底還是蹲在一個輕視女人的盲區裏,他前麵剛隱隱意識到不能叫崔書寧繼續胡搞下去了,崔書寧這一迴京定居,他反而吃了一顆定心丸。
倒也不是他就那麽容易放心,而是多事之秋,他確實騰不出過多的精力去應付一個女人。
北狄那邊雖然因為內亂而暫時放緩了邊境的戰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他得隨時盯著,以防那邊朝中再有新的不利於周朝的指令下達,而顧澤中毒箭的事,他抽絲剝繭的追查之下又漸漸發現了南疆部落蠢蠢欲動,似乎也有不軌之途,並且很有可能早就和北狄勾結了,再就是最重要的一點
北境蟄伏的那支隊伍終於亮明了身份,聲稱是當年定北王沈裎的舊部死忠,他們隱藏力量蟄伏至今,一來是為了伺機奪迴被北狄人搶占多年的恆陽城,以告慰亡者英靈,二來他們質疑當年先帝栽在沈裎頭上的罪名,要求朝廷給個說法。
沈硯那邊給出的一套說辭挺損的:
第一,他們確實在奪迴恆陽城的戰事上幫了大忙,這一點有目共睹,誰都否忍不了;第二,他那一方的說法也有理有據,當初沈裎和他麾下最精銳的五百輕騎兵被剿殺,朝廷給出的說法是他通敵一事敗露,他得到消息想帶著這部分心腹連夜投奔北狄人,朝廷派人追擊將他們一律截殺的。當年朝廷頒布定罪詔書的時候已經死無對證,隻甩出幾封所謂的書信就定了。加上北狄人蠢蠢欲動,戰況緊張,就沒人顧得上細究此事背後是否還有隱情,再到後來恆陽城一戰落敗,死了近十萬人,就沒人顧得上去追究區區一個叛將的案子了。現在沈硯質疑那幾封書信真偽,要求朝廷拿出來再重新鑑別筆跡,再有就是要說他父親通敵叛國,那他通的是敵國哪一位,也叫出來當麵對質。
第三,他選了在北境休戰之後才來向朝廷發難,追究舊仇私怨,這樣就算他不明說,稍微有點眼光和腦子的人也都看得出來他確實是先顧家國大義和百姓安危,後才計較自家私事的。
道德製高點這個位置,占了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他就是利用之前蕭翊投鼠忌器的逃避心態,這一番拖延的下來的時間之內悄無聲息潛移默化的布好了局,一招發難,處處都在堵蕭翊的嘴。
他那邊正麵開腔和朝中展開對話之後,蕭翊的所有心思就都用在應付他上了。
現在外患暫時壓製住了,朝廷倒是能派兵去打了,可是十多年前的那場舊事北境軍民死傷無數,在倖存的軍民當中都積累了太多的宿怨,沈硯挑了個頭兒,整個軍中就一片譁然,更別提還有邊境數城的百姓了,一時之間邊境民心不穩,軍心不定,居然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之態,就好在是北狄朝中在內鬥,顧不上向外擴張,否則的話這就是最好的可乘之機。
也正是因為那是在邊境的非常地帶,所以即便暫時場麵就隻是僵持,沈硯卻是徹底被捆綁脫不開身了,即便崔書寧迴了京城,離著相對近了些,他也依然騰不出時間迴京見她。
宮裏蕭翊拿到親使從邊境帶迴來的沈硯的問罪信函,一向涵養很好的男人忍不住發了好大的脾氣:「沈裎之子?當年他的妻小是餘家派的自家親信前去處理的,迴來信誓旦旦於父皇麵前稟報說後患已鋤……」
殺沈裎的事,雖然最後是先帝下的手,但歸根結底還是餘家出麵挑唆攛掇的。
結果倒好,先帝那邊辦的倒是幹淨,餘家卻給留下了漏網之魚,以至於惹出這麽大個亂子來。
顧澤這時候還是冷靜的:「事已至此,陛下動怒也於事無補,既然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了,那索性就順應天意,誰的債就叫誰還去吧。」
蕭翊手裏攥著那封信函,勉強壓抑怒火,俊美的臉龐此時表情卻猙獰的頗有幾分扭曲和陰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