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二更。
第275章 混帳兒子
沈硯的原話是:「與背信棄義的昏聵之人為伍,曾經我沈氏一門已經深受其害,萬不可能再有任何的信心率眾歸從,不為我自己,也要為我手下部從,總不能叫他們再有第二次被人冤殺的機會。周朝陛下既然已替其父降旨罪己,要表誠意要補償……曾經我父協同貴朝先帝起兵之初他便有言在先,將來一旦大事可成,必與我父共享富貴,平分天下。若你蕭氏父子確實言而有信,那便踐諾可好?」
平分天下?
他現在手上有兵,這顯然不隻是話趕話的一句戲言,就是實打實跟蕭翊攤牌的。
過去負責傳旨談判的欽差一口老血梗在喉頭,自然無從應對他這大逆不道的狂悖之言,眼見著條件談不攏,也無話可說,當即將沈硯怒叱一頓,拂袖而去。
他麵上看著是被沈硯氣到了,從沈硯的駐軍大營出來之後連城都沒迴,怒髮衝冠的趕著迴京給蕭翊復命去了。
實際上麽
沈家的小子起了不臣之心,明擺著要造反,他要不趕緊腳底抹油,還怕對方要砍了他當開胃菜呢。
這一隊欽差儀仗火燒屁股似的奔迴京城,當麵向蕭翊告了狀。
蕭翊也始料未及,坐在禦書房的案後眸色陰沉的沉默半晌方才聽了天大的可笑之事一樣冷笑出聲:「步步為營,怪不得他耐得住性子,一直蟄伏了這些年方才露麵發難,看來是打從一開始就已經把一切都算計好了。」
利用北境的戰事危機嶄露頭角,一亮相就在軍民心中先拉攏一波好感;然後熬到兩國休戰,再行亮明身份與朝廷翻舊帳,要說法,順帶著又博了一輪北境軍民的好感;等逼著他不得不讓步推了替罪羊出來,替沈裎正名之後……
卻原來那個小子最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棋在這裏,前麵所有都的鋪墊,不管他中途選定了推誰出來做替死鬼了結當年舊怨,總歸最終剿殺沈裎的密令是先帝親下的,先帝在這其中總是要擔責的,隻要有這個把柄在,那小子就有名正言順的藉口拒絕歸順朝廷。
可偏偏
現在他為了平息事端替先帝下的罪己詔書已經昭告天下,就算沈硯那裏一看就是借題發揮,但至少明麵上他是有發難的契機和正當理由的。
蕭翊這個皇帝做到今天,他又幾乎是從懂事起就在絞盡腦汁的和餘氏一族鬥智鬥勇了,卻萬沒有想到會在今時今日翻船在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手裏。
他那臉色實在算不上好,跪在地上的鴻臚寺卿戰戰兢兢:「那個小子不過就是借題發揮罷了,實在是太過狂悖無禮了。當年沈裎追隨先帝……先帝紆尊降貴與他以兄弟相稱那是先帝寬仁,平易近人給他的體麵。畢竟君臣有別,就算先帝說過什麽恩重的話……他們父子非但不知感恩,反而捏來做把柄,說出這等大逆不道的話來,實屬荒謬。」
這普天之下的至尊之位隻有一個,說什麽異性兄弟,共享富貴甚至天下的話,這真的不過是最正常的拉攏人心的手段而已,誰會真的當真啊?
當年先帝在北境從軍時起兵,沈裎一路追隨,那時候兩人是生死弟兄,感情又好,顯然沈裎也懂那些不過都是場麵話罷了,所以後來先帝立國以後他壓根也沒當真,就安安分分做他的臣子。
可是
那也僅僅是因為他懂事,知道拿捏分寸而已。
現在軍中好些他和先帝當初的舊部都可以證明先帝確實說過要共享富貴和平分天下這樣的話,如果沈硯就是要借題發揮……
最起碼,理論上是沒人能反駁他的。
蕭翊那裏氣得臉都漲成了詭異的豬肝色,終究也是無言以對,最後為了發泄,狠狠將桌上文房四寶拂落在地。
沈硯蟄伏這些年,確實為起事做足了功課和準備,他和蕭翊的使者談判談崩之後,都沒給對方壓製流言的機會,毫不避諱的將自己的原話和當時談判失利的具體細節都散播了出去,在北境諸城鬧得沸沸揚揚。
當年那場舊事裏,北境實在是葬送了太多無辜之人的性命,其實真不怪蕭翊不會處理事情,他都忍辱負重到那種程度,按理來說也足以安撫民怨軍心,做足了一個賢德之君的樣子了,在那些尊卑有別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普通百姓和士兵眼裏,很多人都該被感動的。
可是
那前提得是所有人都順著他的意思繼續給大家洗腦,全力造勢,而不是有個人間清醒的受害者立刻站出來和他唱反調。
蕭翊現在的姿態擺的再低,也即便把當初那件事的主謀算成了餘元良,但先帝總歸是涉身其中的,嚴格算來還是算那些受害者和他們家屬的仇人,但沈硯不然,他與他們同是那場禍事裏的受害者,他站出來搞事情,那麽從感情上那些舊人自然是要更親近他多一些的。
所以,短短的時間之內,北境諸城那一大片地方對朝廷就都是一片非議之聲,大家一邊觀望著一邊暗戳戳的開始琢磨萬一需要站隊他們選哪邊又要站什麽隊形了。
北境的民心是沈硯最容易煽動的,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多多少少受到過當初那場禍事的牽連,也不僅是民心,軍心亦然,杭泉那些隱藏在朝廷軍隊裏的沈家的追隨者明裏暗裏出力不少,事態發展十分順利可喜。
同時有關沈硯言辭的風聲也很快刮遍全國各地,別的地方贊且不論,京城裏本以為餘氏一族被追究完了就能消停了,此時又再次陷入風聲鶴唳的大環境裏,明麵上依舊一切太平,錦繡繁華的,背地裏卻是人心惶惶。
</br>
第275章 混帳兒子
沈硯的原話是:「與背信棄義的昏聵之人為伍,曾經我沈氏一門已經深受其害,萬不可能再有任何的信心率眾歸從,不為我自己,也要為我手下部從,總不能叫他們再有第二次被人冤殺的機會。周朝陛下既然已替其父降旨罪己,要表誠意要補償……曾經我父協同貴朝先帝起兵之初他便有言在先,將來一旦大事可成,必與我父共享富貴,平分天下。若你蕭氏父子確實言而有信,那便踐諾可好?」
平分天下?
他現在手上有兵,這顯然不隻是話趕話的一句戲言,就是實打實跟蕭翊攤牌的。
過去負責傳旨談判的欽差一口老血梗在喉頭,自然無從應對他這大逆不道的狂悖之言,眼見著條件談不攏,也無話可說,當即將沈硯怒叱一頓,拂袖而去。
他麵上看著是被沈硯氣到了,從沈硯的駐軍大營出來之後連城都沒迴,怒髮衝冠的趕著迴京給蕭翊復命去了。
實際上麽
沈家的小子起了不臣之心,明擺著要造反,他要不趕緊腳底抹油,還怕對方要砍了他當開胃菜呢。
這一隊欽差儀仗火燒屁股似的奔迴京城,當麵向蕭翊告了狀。
蕭翊也始料未及,坐在禦書房的案後眸色陰沉的沉默半晌方才聽了天大的可笑之事一樣冷笑出聲:「步步為營,怪不得他耐得住性子,一直蟄伏了這些年方才露麵發難,看來是打從一開始就已經把一切都算計好了。」
利用北境的戰事危機嶄露頭角,一亮相就在軍民心中先拉攏一波好感;然後熬到兩國休戰,再行亮明身份與朝廷翻舊帳,要說法,順帶著又博了一輪北境軍民的好感;等逼著他不得不讓步推了替罪羊出來,替沈裎正名之後……
卻原來那個小子最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棋在這裏,前麵所有都的鋪墊,不管他中途選定了推誰出來做替死鬼了結當年舊怨,總歸最終剿殺沈裎的密令是先帝親下的,先帝在這其中總是要擔責的,隻要有這個把柄在,那小子就有名正言順的藉口拒絕歸順朝廷。
可偏偏
現在他為了平息事端替先帝下的罪己詔書已經昭告天下,就算沈硯那裏一看就是借題發揮,但至少明麵上他是有發難的契機和正當理由的。
蕭翊這個皇帝做到今天,他又幾乎是從懂事起就在絞盡腦汁的和餘氏一族鬥智鬥勇了,卻萬沒有想到會在今時今日翻船在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手裏。
他那臉色實在算不上好,跪在地上的鴻臚寺卿戰戰兢兢:「那個小子不過就是借題發揮罷了,實在是太過狂悖無禮了。當年沈裎追隨先帝……先帝紆尊降貴與他以兄弟相稱那是先帝寬仁,平易近人給他的體麵。畢竟君臣有別,就算先帝說過什麽恩重的話……他們父子非但不知感恩,反而捏來做把柄,說出這等大逆不道的話來,實屬荒謬。」
這普天之下的至尊之位隻有一個,說什麽異性兄弟,共享富貴甚至天下的話,這真的不過是最正常的拉攏人心的手段而已,誰會真的當真啊?
當年先帝在北境從軍時起兵,沈裎一路追隨,那時候兩人是生死弟兄,感情又好,顯然沈裎也懂那些不過都是場麵話罷了,所以後來先帝立國以後他壓根也沒當真,就安安分分做他的臣子。
可是
那也僅僅是因為他懂事,知道拿捏分寸而已。
現在軍中好些他和先帝當初的舊部都可以證明先帝確實說過要共享富貴和平分天下這樣的話,如果沈硯就是要借題發揮……
最起碼,理論上是沒人能反駁他的。
蕭翊那裏氣得臉都漲成了詭異的豬肝色,終究也是無言以對,最後為了發泄,狠狠將桌上文房四寶拂落在地。
沈硯蟄伏這些年,確實為起事做足了功課和準備,他和蕭翊的使者談判談崩之後,都沒給對方壓製流言的機會,毫不避諱的將自己的原話和當時談判失利的具體細節都散播了出去,在北境諸城鬧得沸沸揚揚。
當年那場舊事裏,北境實在是葬送了太多無辜之人的性命,其實真不怪蕭翊不會處理事情,他都忍辱負重到那種程度,按理來說也足以安撫民怨軍心,做足了一個賢德之君的樣子了,在那些尊卑有別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普通百姓和士兵眼裏,很多人都該被感動的。
可是
那前提得是所有人都順著他的意思繼續給大家洗腦,全力造勢,而不是有個人間清醒的受害者立刻站出來和他唱反調。
蕭翊現在的姿態擺的再低,也即便把當初那件事的主謀算成了餘元良,但先帝總歸是涉身其中的,嚴格算來還是算那些受害者和他們家屬的仇人,但沈硯不然,他與他們同是那場禍事裏的受害者,他站出來搞事情,那麽從感情上那些舊人自然是要更親近他多一些的。
所以,短短的時間之內,北境諸城那一大片地方對朝廷就都是一片非議之聲,大家一邊觀望著一邊暗戳戳的開始琢磨萬一需要站隊他們選哪邊又要站什麽隊形了。
北境的民心是沈硯最容易煽動的,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多多少少受到過當初那場禍事的牽連,也不僅是民心,軍心亦然,杭泉那些隱藏在朝廷軍隊裏的沈家的追隨者明裏暗裏出力不少,事態發展十分順利可喜。
同時有關沈硯言辭的風聲也很快刮遍全國各地,別的地方贊且不論,京城裏本以為餘氏一族被追究完了就能消停了,此時又再次陷入風聲鶴唳的大環境裏,明麵上依舊一切太平,錦繡繁華的,背地裏卻是人心惶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