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兩個麵麵相覷。
宋老娘趕緊去拽江母的胳膊,連聲道:“你有事兒就說事兒,咱可不興跪來跪去的。”
她唯恐江母跪在自家門口的樣子被人瞧見了給兒子丟臉。
再說了,現在打封建迷信呢,讓人看見有人跪自家門口,還不知道外麵要把話傳成什麽樣子呢。
宋老娘力氣大,不管江母願意不願意,就這麽生拉硬拽的把江母拽進了家門。
唐詩語很有眼色。
這時候也不說走了,趕緊把大門關上了。
免得左右鄰居聽到動靜過來看熱鬧。
在村裏就這點不好。
家裏有個動靜,隻要你沒關門,看熱鬧的人才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呢,那是招唿都不打就往裏麵竄,就是要看熱鬧。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提前關門。
江母在門口的時候還知道克製,哭的沒那麽慘。
唐詩語把大門一關,她可算是能放開哭了,嗚嗚哇哇,邊哭邊嘟嘟囔囔的罵。
唐詩語都沒聽懂她罵了什麽,隻聽出來幾個沒良心白眼狼啥啥啥的。
相比之下,宋老娘就很有意思了。
江母哭罵的時候,她總是同仇敵愾的跟她一起‘對’‘就是’‘活該’‘是不應該’,然後就逗得江母一直哭一直罵。
等她哭的沒什麽力氣也沒什麽眼淚了,宋老娘才去端了半盆水過來還拿了塊半舊的粗布毛巾。
江母擦洗的時候,唐詩語去給她倒了一碗溫水,裏麵加了一丟丟鹽。
江母毫不客氣的一口氣喝了個精光,喝完砸吧砸吧嘴,問道:“這水裏還加了鹽?”
唐詩語道:“您走這麽老遠的路過來沒少出汗,喝點鹽水可以補充一下水分,免得身體缺水沒力氣。”
兩個老太太半懂不懂。
但是不吃鹽沒力氣這個道理她們懂。
江母就跟宋老娘感歎:“親家,你這兒媳婦兒娶的好啊,長得好,條條幹幹的,好人才,也孝順,比我家那幾個白眼狼強太多了。”
說著說著,不用宋老娘和唐詩語催促,江母就開始顛三倒四的說了起來。
說起來很簡單,不過就是娶了媳婦兒忘了娘的事兒而已。
江家位置比較偏,比不上宋老娘娘家那麽山,但也沒有靠山村的位置好。
地方不好,年輕人婚嫁就不容易。
江母生了五個,活了三個,兩個閨女一個兒子,兒子在中間,江連枝是老三。
但是他們村娶媳婦兒不好娶,為了給兒子娶媳婦兒,大姑娘和三姑娘就前後腳的出嫁了,出家日子相差了十來天。
嫁了兩個閨女拿了六十塊錢彩禮,再加上這麽多年積攢的六七十,才好不容易用一百二十塊錢給兒子娶了個兒媳婦兒。
誰知那媳婦兒是個頂頂厲害潑辣的。
人倒是勤快,就是有張刀子嘴。
而且特別的得理不饒人。
一開始江母還想拿捏一下兒媳婦兒呢,結果兒子不爭氣,結婚三天,就被媳婦兒哄的找不著北了。
等後來生了孩子,真就老婆孩子熱炕頭,爹娘扔一邊了。
按理說他家這情況是不用分家的,可江母鬧騰的太厲害,兒媳婦兒不慣著她,她吵一句,人家能罵她十句。
人家不光年輕力壯,也不知道她娘家怎麽養的,特別會打架。
每次婆媳打架都是江母吃虧。
本來這樣打打鬧鬧的過下去也不錯,反正誰家都是這樣過日子的。
誰知有次人家小兩口去地裏上工,讓她在家看孩子,她沒看住,好好的孩子腦門上磕了個大窟窿。
更坑爹的是,孩子腦袋磕破了,她也沒說帶孩子去衛生所看看包紮一下什麽的。
她是刮了點鍋底灰給孩子糊腦門上就完事兒了。
她兒媳婦兒迴來就瘋了。
以前跟她打架還留著手,沒敢嚇死力。
那次打架是拽著她頭發死命往牆上砸。
幸虧他們那邊的房子也都是土坯房,江母的腦袋在牆上砸了十來下也沒啥大問題。
換成其他地方的石頭牆或者磚牆,怕不是要被砸出個好歹來。
那天之後,小兩口堅決要求分家。
江母自然不願意的,她就這一個兒子,還指望這個兒子將來給他們養老呢。
要是分家了以後養老怎麽辦?
可兒子沒良心,根本不管老娘死活,媳婦兒要分家,他就雙手雙腳的支持,還把老娘有多少家底兒都給掀開了。
兒子兒媳讚成,男人不反對,江母一個人獨木難支,不同意也沒辦法。
他們家的錢不夠蓋房子的,就還住在一個院子裏。
但是五間堂屋一分為二,東兩間歸小兩口,西三間歸老兩口。
分堂屋的時候小兩口吃了虧,東西屋就歸了小兩口,巴掌大的南屋歸了老兩口。
鍋灶也分開了。
明明是一家人,住的是一座房子,卻過的兩種日子。
江母見天兒的跟人說兒媳婦兒不孝順,她前頭說,後頭兒媳婦兒就攛掇丈夫跟她吵鬧。
這麽搞了一兩年,她不得不消停下來。
不消停不行啊。
這小賤人不知道跟誰學的,她前頭說她壞話,後頭就禍禍她的雞蛋她的雞。
有次她罵大孫女——就是那個被她還得在腦門上磕了個洞又不給人包紮還用鍋底灰捂傷口結果留下疤的可憐娃——賠錢貨,還說早知道她剛生下來的時候把她扔掉了。
還嚇唬人家小孩子爹媽遲早把你賣了換錢養弟弟。
小姑娘那時候都五歲了,已經懂事了。
本來整天帶弟弟還挺樂嗬,聽說爹媽要把自己賣了養弟弟,就丟下弟弟去找親媽,讓親媽不要賣自己。
她兒媳婦兒聽說又是這個老虔婆使壞,一怒之下,不光把她養的四隻雞一口氣全給殺了,她攢的一罐子雞蛋也都給砸了個稀巴爛,一個沒留。
就算這樣還不解恨,還把她的衣服,甭管冬天的夏天的新的舊的,全部找出來一把火給燒了。
任憑婆婆哭天喊地,街坊鄰居村裏幹部怎麽勸說,人家都沒理會。
人家說了,她再敢在她閨女麵前說三道四,下次燒的就不是她的衣服,是她這個人了。
嚇的江母一下子就老實起來了。
見到兒媳婦兒都是繞著走。
江連枝不喜歡爹娘的態度,每年也就過年迴娘家,秋下五月走親戚都懶得走動。
每次迴娘家迴來就是一肚子氣,就跟婆家說。
因此宋老娘壓根不想聽江母這些陳年爛事兒,直接截斷了她的哭訴,問道:“你剛才說啥來著?救命?救誰的命?”
宋老娘趕緊去拽江母的胳膊,連聲道:“你有事兒就說事兒,咱可不興跪來跪去的。”
她唯恐江母跪在自家門口的樣子被人瞧見了給兒子丟臉。
再說了,現在打封建迷信呢,讓人看見有人跪自家門口,還不知道外麵要把話傳成什麽樣子呢。
宋老娘力氣大,不管江母願意不願意,就這麽生拉硬拽的把江母拽進了家門。
唐詩語很有眼色。
這時候也不說走了,趕緊把大門關上了。
免得左右鄰居聽到動靜過來看熱鬧。
在村裏就這點不好。
家裏有個動靜,隻要你沒關門,看熱鬧的人才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呢,那是招唿都不打就往裏麵竄,就是要看熱鬧。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提前關門。
江母在門口的時候還知道克製,哭的沒那麽慘。
唐詩語把大門一關,她可算是能放開哭了,嗚嗚哇哇,邊哭邊嘟嘟囔囔的罵。
唐詩語都沒聽懂她罵了什麽,隻聽出來幾個沒良心白眼狼啥啥啥的。
相比之下,宋老娘就很有意思了。
江母哭罵的時候,她總是同仇敵愾的跟她一起‘對’‘就是’‘活該’‘是不應該’,然後就逗得江母一直哭一直罵。
等她哭的沒什麽力氣也沒什麽眼淚了,宋老娘才去端了半盆水過來還拿了塊半舊的粗布毛巾。
江母擦洗的時候,唐詩語去給她倒了一碗溫水,裏麵加了一丟丟鹽。
江母毫不客氣的一口氣喝了個精光,喝完砸吧砸吧嘴,問道:“這水裏還加了鹽?”
唐詩語道:“您走這麽老遠的路過來沒少出汗,喝點鹽水可以補充一下水分,免得身體缺水沒力氣。”
兩個老太太半懂不懂。
但是不吃鹽沒力氣這個道理她們懂。
江母就跟宋老娘感歎:“親家,你這兒媳婦兒娶的好啊,長得好,條條幹幹的,好人才,也孝順,比我家那幾個白眼狼強太多了。”
說著說著,不用宋老娘和唐詩語催促,江母就開始顛三倒四的說了起來。
說起來很簡單,不過就是娶了媳婦兒忘了娘的事兒而已。
江家位置比較偏,比不上宋老娘娘家那麽山,但也沒有靠山村的位置好。
地方不好,年輕人婚嫁就不容易。
江母生了五個,活了三個,兩個閨女一個兒子,兒子在中間,江連枝是老三。
但是他們村娶媳婦兒不好娶,為了給兒子娶媳婦兒,大姑娘和三姑娘就前後腳的出嫁了,出家日子相差了十來天。
嫁了兩個閨女拿了六十塊錢彩禮,再加上這麽多年積攢的六七十,才好不容易用一百二十塊錢給兒子娶了個兒媳婦兒。
誰知那媳婦兒是個頂頂厲害潑辣的。
人倒是勤快,就是有張刀子嘴。
而且特別的得理不饒人。
一開始江母還想拿捏一下兒媳婦兒呢,結果兒子不爭氣,結婚三天,就被媳婦兒哄的找不著北了。
等後來生了孩子,真就老婆孩子熱炕頭,爹娘扔一邊了。
按理說他家這情況是不用分家的,可江母鬧騰的太厲害,兒媳婦兒不慣著她,她吵一句,人家能罵她十句。
人家不光年輕力壯,也不知道她娘家怎麽養的,特別會打架。
每次婆媳打架都是江母吃虧。
本來這樣打打鬧鬧的過下去也不錯,反正誰家都是這樣過日子的。
誰知有次人家小兩口去地裏上工,讓她在家看孩子,她沒看住,好好的孩子腦門上磕了個大窟窿。
更坑爹的是,孩子腦袋磕破了,她也沒說帶孩子去衛生所看看包紮一下什麽的。
她是刮了點鍋底灰給孩子糊腦門上就完事兒了。
她兒媳婦兒迴來就瘋了。
以前跟她打架還留著手,沒敢嚇死力。
那次打架是拽著她頭發死命往牆上砸。
幸虧他們那邊的房子也都是土坯房,江母的腦袋在牆上砸了十來下也沒啥大問題。
換成其他地方的石頭牆或者磚牆,怕不是要被砸出個好歹來。
那天之後,小兩口堅決要求分家。
江母自然不願意的,她就這一個兒子,還指望這個兒子將來給他們養老呢。
要是分家了以後養老怎麽辦?
可兒子沒良心,根本不管老娘死活,媳婦兒要分家,他就雙手雙腳的支持,還把老娘有多少家底兒都給掀開了。
兒子兒媳讚成,男人不反對,江母一個人獨木難支,不同意也沒辦法。
他們家的錢不夠蓋房子的,就還住在一個院子裏。
但是五間堂屋一分為二,東兩間歸小兩口,西三間歸老兩口。
分堂屋的時候小兩口吃了虧,東西屋就歸了小兩口,巴掌大的南屋歸了老兩口。
鍋灶也分開了。
明明是一家人,住的是一座房子,卻過的兩種日子。
江母見天兒的跟人說兒媳婦兒不孝順,她前頭說,後頭兒媳婦兒就攛掇丈夫跟她吵鬧。
這麽搞了一兩年,她不得不消停下來。
不消停不行啊。
這小賤人不知道跟誰學的,她前頭說她壞話,後頭就禍禍她的雞蛋她的雞。
有次她罵大孫女——就是那個被她還得在腦門上磕了個洞又不給人包紮還用鍋底灰捂傷口結果留下疤的可憐娃——賠錢貨,還說早知道她剛生下來的時候把她扔掉了。
還嚇唬人家小孩子爹媽遲早把你賣了換錢養弟弟。
小姑娘那時候都五歲了,已經懂事了。
本來整天帶弟弟還挺樂嗬,聽說爹媽要把自己賣了養弟弟,就丟下弟弟去找親媽,讓親媽不要賣自己。
她兒媳婦兒聽說又是這個老虔婆使壞,一怒之下,不光把她養的四隻雞一口氣全給殺了,她攢的一罐子雞蛋也都給砸了個稀巴爛,一個沒留。
就算這樣還不解恨,還把她的衣服,甭管冬天的夏天的新的舊的,全部找出來一把火給燒了。
任憑婆婆哭天喊地,街坊鄰居村裏幹部怎麽勸說,人家都沒理會。
人家說了,她再敢在她閨女麵前說三道四,下次燒的就不是她的衣服,是她這個人了。
嚇的江母一下子就老實起來了。
見到兒媳婦兒都是繞著走。
江連枝不喜歡爹娘的態度,每年也就過年迴娘家,秋下五月走親戚都懶得走動。
每次迴娘家迴來就是一肚子氣,就跟婆家說。
因此宋老娘壓根不想聽江母這些陳年爛事兒,直接截斷了她的哭訴,問道:“你剛才說啥來著?救命?救誰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