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的周明帝鉚足心思算計自己的兒子和大齊太後時,遠在大齊的小皇帝卻在痛哭流涕寫大字。
雲夏看著邊哭邊寫大字的小皇帝默默無言,隻有這種時候,小皇帝才會卸下那些和年齡不符的偽裝和算計,真誠地表達……自己對大字的討厭和痛苦。
今日王太傅布置的大字很多,恰逢明日使臣來訪,太後體恤小皇帝,今日大發慈悲無需小皇帝批閱奏折,小皇帝一高興,信誓旦旦說小憩一會便把大字寫了,他自己會算好時辰,雲夏無需喚醒他。雲夏雖然懷疑小皇帝的自製力,但小皇帝衝著他撒嬌賣好,雲夏一心軟便答應了下來,但誰曾想小皇帝午間小憩時直接睡過了頭,雲夏察覺到了想去喚醒小皇帝,結果根本叫不醒。
雲夏:……陛下,你完了,真的。
後來小皇帝昏睡不醒的事情還鬧到了太後麵前,太後急匆匆地走進勤政殿後頭小皇帝的寢宮,一隻手提起小皇帝整個幼崽,聲音陰惻惻的:“齊不齊,醒了嗎?”
結果就是,被母後嚇醒的小皇帝再喜提幾張大字。
按理來說太後也沒有心狠到加很多張大字,但王太傅近日要求變高,寫錯了需一整張重寫,雲夏不忍直視地麵上那堆紙張,默默為小皇帝點蠟。
折騰到小皇帝平日裏休憩的時辰後小皇帝才堪堪寫完,還在長身子的幼崽不能熬夜,這是太後的死命令。
小皇帝早就困了,午間小憩並沒有讓嗜睡的幼崽減少對休息的渴望,他夢遊似地寫完了大字帖,迷迷糊糊地撲到了柔軟的龍床上,倒頭就睡。
雲夏無奈扶額,還是盡職盡責幫小皇帝換上幹淨柔軟的裏衣,替小皇帝蓋好被子,想著明日還是要同太後說說,不能拿訓練齊崢的方式訓練自家幼崽。
夢裏都在寫恐怖的大字的小皇帝今日還是要起來上早朝。早朝上,趁著朝臣低下頭無人啟奏的空隙,小皇帝悄悄打了一個小小的哈欠,隨後捂著嘴,眼睛骨碌碌地轉了轉,害怕被人看見。在珠簾後的太後本不知道小皇帝做了什麽,但小皇帝抬起手捂住嘴的動作實在太明顯,坐在身後的太後稍微想想就知道小皇帝大抵是做了什麽不合規矩的舉動,掩耳盜鈴罷了。
太後向來不管這種事情,小皇帝的禮儀全權交由管教嬤嬤教導,這件事朝野皆知,太後可不管那些說她教導無方的言官,長了眼的都知道此事她不管。
但現在,太後微微蹙起眉頭,美豔的眉眼之間染上幾分愁緒,看起來有些不解。可是王太傅的大字真的布置多了?怎麽齊不齊這麽累?要不然讓八皇子勸勸,讓小老頭少布置一些?
絲毫不記得昨日自己怒氣衝衝也給小皇帝布置了幾張大字。
因著沒有人敢抬頭去看高台之上的太後,太後心安理得地在吵鬧的朝堂上發著呆,憂心小皇帝的教育問題。
今日早朝翻來覆去還是那些車軲轆話,與大周接壤的郡縣怎麽治理,與邊疆夷族的摩擦怎麽解決、打還是不打,秦大將軍正在返京述職的路上還帶了新婚妻子、入京後該如何處理……
等等,太後精神一震,出聲打斷了下麵爭論不休的大臣,聲音帶著幾分興味:“戚愛卿,定遠大將軍都未曾給哀家上歸京的折子,哀家很是好奇,愛卿是如何知道此事的。”
提起定遠大將軍入京該按何等規製辦理的是禮部的禮部司郎中,主管禮製製度的部門長官戚郎中。
戚郎中是個看起來很和善的白白胖胖的中年男子,麵上總是帶著萬年不變的笑,性格卻與外表截然不同,是個性格強勢的官員。但現在,戚郎中總是掛著笑的臉此刻有些掛不住,向上首的太後行禮後,戚郎中麵上冒出冷汗,看起來有些畏懼太後。
戚郎中心裏止不住的後悔,他以為定遠大將軍已經給太後上了折子,才會露出些痕跡來,但仔細想想,他可從未聽聞過有人知曉定遠大將軍的行蹤,怎麽他就剛好察覺到了呢。戚郎中後悔自己為什麽要提及此事,聲音有些抖:“啟稟太後,微臣,微臣隻是對定遠大將軍歸京一事略有耳聞,昨日上午邊疆的驛站傳來消息,七日前定遠大將軍便已準備迴京,清寧郡主也會隨行。”
戚郎中主管大齊境內所有驛站,自然知曉邊疆驛站的事情,但問題是,定遠大將軍都還未曾到驛站,戚郎中是如何知曉此事的?這可算是天大的逾矩。
太後冷笑一聲:“倒是大將軍的作風,上次同夷族的八萬騎兵交手,若非他出其不意,隻身一人繞到夷族大本營後方燒毀糧草結束戰鬥,指不定要持續多久。定遠大將軍真是有勇有謀,算無遺漏。”
看似是在誇獎定遠大將軍有勇有謀,兵行險招,敢為人先,但在場誰不是同太後相處多年,看得明明白白,太後這是罕見地真動了氣在陰陽怪氣定遠大將軍。三年前,秦將軍還未封定遠大將軍,邊疆夷族召集八萬騎兵來勢洶洶,前線戰事吃緊,秦將軍瞞著當時的主帥——德高望重的老元帥顧北候,隻身一人一騎繞到夷族大本營,燒毀所有糧草,迫使夷族投降。
此事傳到朝堂之上時,當年功高蓋主的顧北候卸甲歸田,把手中調教得相當好的邊疆幾萬兵力轉移給秦景盛。
高坐龍椅後的秦太後隔著珠簾,看不清神色,卻罕見地笑出了聲:“顧北候倒是比你們識趣得多。”
滿朝文武無一人敢言。誰也不懂秦太後為何這麽說,也不懂為何秦景盛立下汗馬功勞,足以抵了違抗軍令的罪行,秦太後卻足足壓了三月才冊封秦景盛為定遠大將軍。
如今,在場地位最高的陳閣老閉上了嘴,悄悄從爭吵中抽身,看起來心有餘悸,似是迴憶起了一些不太美好的迴憶,並不想摻和進太後和親兄長的爭鬥之中。戚郎中是陳閣老的門生,但陳閣老打了一個寒顫,默默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無數次懷疑自己的門生為什麽總是能踩到太後的雷點。
一直犯困的小皇帝捂住自己的嘴,清醒了不少也不敢招惹母後,悄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戚郎中的頂頭上司,禮部尚書王尚書欲哭無淚,不明白禮部為什麽總是這麽點背。上次朝堂之上太後明著發火還是因為禮部摻和進了秦丞相離京一事,上一位禮部尚書為秦丞相求了情,上奏太後,仗著太後才剛剛坐上那個位置不久出言不遜,明裏暗裏指責太後大逆不道,不配為後。然後……禮部尚書直接被黑騎衛抄了家。
當年還隻是侍郎的王尚書一臉震驚地被抬上了禮部尚書的位置,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麽也被抓走。因為王尚書知道,雖然那位禮部尚書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但太後第一個拿他開刀,很難說和禮部尚書為秦丞相求情一事無關。
王尚書是上一任禮部尚書被抄家後才走馬上任的,並不是太後的人,和王太傅是遠房表親,行事一直很小心。王尚書一直很尊敬王太傅,秦太後總是戲稱王尚書為“小王尚書”,因為王太傅當年也做過禮部尚書。但小王尚書上任五年,一直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完成自己分內之事,從不越過太後行事,凡是大事皆要請示太後,待到太後下了旨意,小王尚書才會準備各項事宜,力圖太後滿意。但小王尚書怎麽也沒有想到,戚郎中竟然越過他 探聽到定遠大將軍歸京一事。這件事小王尚書是真的一點都不知情。小王尚書一臉痛苦,暗中祈禱自己不會被太後遷怒。
太後還真的不想遷怒王尚書。禮部尚書不是她的人,但為人確實很小心,從不參與黨派爭鬥,為官十載幾近升遷卻從未站過隊,這幾年用下來也很順手,太後覺得沒必要換人,自然不會遷怒於他。
但麵前的戚郎中就沒有這麽好運了。太後目光沉沉,大殿中氣氛壓抑,無人敢開口說話。
太後手指上戴著銀製的護甲,上麵暗刻祥雲花樣,很是素雅。太後輕輕用戴著護甲的手指敲著獨座的扶手,看起來很平靜。過了好一會,大殿中才響起太後的聲音,戲謔又暗帶威壓:“戚愛卿,莫不是哀家未曾說過,若是有邊疆送來的消息,要直接送到哀家案上,無需過禮部的審?”
戚郎中額上的冷汗流了下來,顯然是記得這一茬的。戚郎中磕磕絆絆地開口為自己辯解:“娘娘恕罪。昨日消息送來已是很晚,微臣未曾找到合適的機會向宮中送這份消息,想著此事歸禮部司主管,便擅自拆開了消息,便打算今日早朝告知太後娘娘,望娘娘恕罪。”
“怎麽會沒有合適的機會呢,”太後停止了敲扶手的動作,語氣不再陰冷,反而染上幾分毛骨悚然的笑意,聲音輕佻溫和,“戚愛卿不長記性嗎?若是需要傳消息給哀家,直接喚一聲黑騎衛便是,蹲在愛卿家中的黑騎衛會帶著消息來找哀家的。怎麽?戚愛卿不記得上次被抓的情景了嗎?”
戚郎中臉色徹底慘白,朝中不少大臣的臉色也微微發生變化。即使在最喜怒無常的玄清帝統治時,喜怒無常的掌權者也未曾同麵前的太後一般,大張旗鼓放任黑騎衛擴張,毫不掩飾她派了人監視每一個大臣的事情。
如今,黑騎衛的權利比暗衛可要大得多,大臣若是犯事,黑騎衛便能先斬後奏,先抓走大臣,代表太後指令行事。這些事朝臣心知肚明,但太後還是極少將此事放在明麵上說,難得像今日這般囂張地表示,我就是派了人監視你們。即使不明白太後為何將此事放在明麵上,但太後掌握了生殺大權,誰也不敢多說什麽。
而太後口中的“上次被抓”,指的是戚郎中去年被誣陷貪汙時,太後越過刑部和大理寺,傳令給暗中守在在戚府的黑騎衛,在戚郎中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將戚郎中關押,封鎖戚府,保護和囚禁戚郎中的家眷。
戚郎中一直對此事印象深刻,因為當年他被抓時,黑騎衛不知是從家中那個犄角旮旯裏麵走出來的,手起刀落,打暈他將他丟進牢房裏,不給任何交談的機會。黑騎衛如此冷酷的行事風格,給備受煎熬的戚郎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刑部和大理寺聯手查出真相,戚郎中洗刷冤屈,太後將戚郎中放了出來,為表安撫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但戚郎中從此懼怕黑騎衛也是事實,豈敢勞煩黑騎衛。
上首的太後沉默良久,手中的銀色護甲摘了又戴。最後,她輕輕發出一聲笑聲:“戚郎中,哀家最後問你一次,消息是昨日傳來的嗎?”
戚郎中臉色灰白,跪在地上不敢說話。每日送來的消息這般多,他隻是在賭太後和黑騎衛不知此事。
但現在看來,他賭錯了。
戚郎中沉重地磕了一個頭,頭緊緊挨著地麵,聲音沉悶:“微臣,但憑娘娘處置。”
看起來,戚郎中已經明白為何太後今日突然發難了。
太後自然不會為了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處置戚郎中,今日發難不過是想起前些日子黑騎衛查到,戚郎中把驛站的消息偷偷傳給了白家為首的大世家罷了。
太後可以容忍戚郎中無傷大雅的小錯,當初貪汙那件事戚郎中手上也不完全幹淨,但太後權衡之下還是放過了戚郎中,麵上隻說黑騎衛辦事不當,絲毫沒有遷怒戚郎中的意思。
但勾結世家一事已經踩到太後的底線了。這些年太後殫精竭慮,不過就是為了瓦解百年世家獨大的局麵,她可以容忍朝臣各有所謀,但不能容忍朝臣同世家勾結。
太後撐著頭,輕輕一笑:“哀家哪裏懂這些,交給大理寺審理便是。若是審出戚郎中無罪,倒是哀家的不是。”
戚郎中趴在地上,不敢抬頭,心中惶惶,但也明白這是太後給他的一次機會。
戚郎中叩首謝恩:“微臣,謝娘娘恩典。”
敏感的朝臣敏銳察覺到,太後大抵不是為著瞞而不報發怒,但並非所有人都知曉戚郎中勾結白家一事。
朝堂上,出身世家知曉些什麽的官員背上冒冷汗,心中駭然,不敢說話。
小皇帝笑眯眯地坐在前頭,代表著皇室的威嚴,也意味著他不會駁斥太後的話。
雲夏看著邊哭邊寫大字的小皇帝默默無言,隻有這種時候,小皇帝才會卸下那些和年齡不符的偽裝和算計,真誠地表達……自己對大字的討厭和痛苦。
今日王太傅布置的大字很多,恰逢明日使臣來訪,太後體恤小皇帝,今日大發慈悲無需小皇帝批閱奏折,小皇帝一高興,信誓旦旦說小憩一會便把大字寫了,他自己會算好時辰,雲夏無需喚醒他。雲夏雖然懷疑小皇帝的自製力,但小皇帝衝著他撒嬌賣好,雲夏一心軟便答應了下來,但誰曾想小皇帝午間小憩時直接睡過了頭,雲夏察覺到了想去喚醒小皇帝,結果根本叫不醒。
雲夏:……陛下,你完了,真的。
後來小皇帝昏睡不醒的事情還鬧到了太後麵前,太後急匆匆地走進勤政殿後頭小皇帝的寢宮,一隻手提起小皇帝整個幼崽,聲音陰惻惻的:“齊不齊,醒了嗎?”
結果就是,被母後嚇醒的小皇帝再喜提幾張大字。
按理來說太後也沒有心狠到加很多張大字,但王太傅近日要求變高,寫錯了需一整張重寫,雲夏不忍直視地麵上那堆紙張,默默為小皇帝點蠟。
折騰到小皇帝平日裏休憩的時辰後小皇帝才堪堪寫完,還在長身子的幼崽不能熬夜,這是太後的死命令。
小皇帝早就困了,午間小憩並沒有讓嗜睡的幼崽減少對休息的渴望,他夢遊似地寫完了大字帖,迷迷糊糊地撲到了柔軟的龍床上,倒頭就睡。
雲夏無奈扶額,還是盡職盡責幫小皇帝換上幹淨柔軟的裏衣,替小皇帝蓋好被子,想著明日還是要同太後說說,不能拿訓練齊崢的方式訓練自家幼崽。
夢裏都在寫恐怖的大字的小皇帝今日還是要起來上早朝。早朝上,趁著朝臣低下頭無人啟奏的空隙,小皇帝悄悄打了一個小小的哈欠,隨後捂著嘴,眼睛骨碌碌地轉了轉,害怕被人看見。在珠簾後的太後本不知道小皇帝做了什麽,但小皇帝抬起手捂住嘴的動作實在太明顯,坐在身後的太後稍微想想就知道小皇帝大抵是做了什麽不合規矩的舉動,掩耳盜鈴罷了。
太後向來不管這種事情,小皇帝的禮儀全權交由管教嬤嬤教導,這件事朝野皆知,太後可不管那些說她教導無方的言官,長了眼的都知道此事她不管。
但現在,太後微微蹙起眉頭,美豔的眉眼之間染上幾分愁緒,看起來有些不解。可是王太傅的大字真的布置多了?怎麽齊不齊這麽累?要不然讓八皇子勸勸,讓小老頭少布置一些?
絲毫不記得昨日自己怒氣衝衝也給小皇帝布置了幾張大字。
因著沒有人敢抬頭去看高台之上的太後,太後心安理得地在吵鬧的朝堂上發著呆,憂心小皇帝的教育問題。
今日早朝翻來覆去還是那些車軲轆話,與大周接壤的郡縣怎麽治理,與邊疆夷族的摩擦怎麽解決、打還是不打,秦大將軍正在返京述職的路上還帶了新婚妻子、入京後該如何處理……
等等,太後精神一震,出聲打斷了下麵爭論不休的大臣,聲音帶著幾分興味:“戚愛卿,定遠大將軍都未曾給哀家上歸京的折子,哀家很是好奇,愛卿是如何知道此事的。”
提起定遠大將軍入京該按何等規製辦理的是禮部的禮部司郎中,主管禮製製度的部門長官戚郎中。
戚郎中是個看起來很和善的白白胖胖的中年男子,麵上總是帶著萬年不變的笑,性格卻與外表截然不同,是個性格強勢的官員。但現在,戚郎中總是掛著笑的臉此刻有些掛不住,向上首的太後行禮後,戚郎中麵上冒出冷汗,看起來有些畏懼太後。
戚郎中心裏止不住的後悔,他以為定遠大將軍已經給太後上了折子,才會露出些痕跡來,但仔細想想,他可從未聽聞過有人知曉定遠大將軍的行蹤,怎麽他就剛好察覺到了呢。戚郎中後悔自己為什麽要提及此事,聲音有些抖:“啟稟太後,微臣,微臣隻是對定遠大將軍歸京一事略有耳聞,昨日上午邊疆的驛站傳來消息,七日前定遠大將軍便已準備迴京,清寧郡主也會隨行。”
戚郎中主管大齊境內所有驛站,自然知曉邊疆驛站的事情,但問題是,定遠大將軍都還未曾到驛站,戚郎中是如何知曉此事的?這可算是天大的逾矩。
太後冷笑一聲:“倒是大將軍的作風,上次同夷族的八萬騎兵交手,若非他出其不意,隻身一人繞到夷族大本營後方燒毀糧草結束戰鬥,指不定要持續多久。定遠大將軍真是有勇有謀,算無遺漏。”
看似是在誇獎定遠大將軍有勇有謀,兵行險招,敢為人先,但在場誰不是同太後相處多年,看得明明白白,太後這是罕見地真動了氣在陰陽怪氣定遠大將軍。三年前,秦將軍還未封定遠大將軍,邊疆夷族召集八萬騎兵來勢洶洶,前線戰事吃緊,秦將軍瞞著當時的主帥——德高望重的老元帥顧北候,隻身一人一騎繞到夷族大本營,燒毀所有糧草,迫使夷族投降。
此事傳到朝堂之上時,當年功高蓋主的顧北候卸甲歸田,把手中調教得相當好的邊疆幾萬兵力轉移給秦景盛。
高坐龍椅後的秦太後隔著珠簾,看不清神色,卻罕見地笑出了聲:“顧北候倒是比你們識趣得多。”
滿朝文武無一人敢言。誰也不懂秦太後為何這麽說,也不懂為何秦景盛立下汗馬功勞,足以抵了違抗軍令的罪行,秦太後卻足足壓了三月才冊封秦景盛為定遠大將軍。
如今,在場地位最高的陳閣老閉上了嘴,悄悄從爭吵中抽身,看起來心有餘悸,似是迴憶起了一些不太美好的迴憶,並不想摻和進太後和親兄長的爭鬥之中。戚郎中是陳閣老的門生,但陳閣老打了一個寒顫,默默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無數次懷疑自己的門生為什麽總是能踩到太後的雷點。
一直犯困的小皇帝捂住自己的嘴,清醒了不少也不敢招惹母後,悄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戚郎中的頂頭上司,禮部尚書王尚書欲哭無淚,不明白禮部為什麽總是這麽點背。上次朝堂之上太後明著發火還是因為禮部摻和進了秦丞相離京一事,上一位禮部尚書為秦丞相求了情,上奏太後,仗著太後才剛剛坐上那個位置不久出言不遜,明裏暗裏指責太後大逆不道,不配為後。然後……禮部尚書直接被黑騎衛抄了家。
當年還隻是侍郎的王尚書一臉震驚地被抬上了禮部尚書的位置,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麽也被抓走。因為王尚書知道,雖然那位禮部尚書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但太後第一個拿他開刀,很難說和禮部尚書為秦丞相求情一事無關。
王尚書是上一任禮部尚書被抄家後才走馬上任的,並不是太後的人,和王太傅是遠房表親,行事一直很小心。王尚書一直很尊敬王太傅,秦太後總是戲稱王尚書為“小王尚書”,因為王太傅當年也做過禮部尚書。但小王尚書上任五年,一直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完成自己分內之事,從不越過太後行事,凡是大事皆要請示太後,待到太後下了旨意,小王尚書才會準備各項事宜,力圖太後滿意。但小王尚書怎麽也沒有想到,戚郎中竟然越過他 探聽到定遠大將軍歸京一事。這件事小王尚書是真的一點都不知情。小王尚書一臉痛苦,暗中祈禱自己不會被太後遷怒。
太後還真的不想遷怒王尚書。禮部尚書不是她的人,但為人確實很小心,從不參與黨派爭鬥,為官十載幾近升遷卻從未站過隊,這幾年用下來也很順手,太後覺得沒必要換人,自然不會遷怒於他。
但麵前的戚郎中就沒有這麽好運了。太後目光沉沉,大殿中氣氛壓抑,無人敢開口說話。
太後手指上戴著銀製的護甲,上麵暗刻祥雲花樣,很是素雅。太後輕輕用戴著護甲的手指敲著獨座的扶手,看起來很平靜。過了好一會,大殿中才響起太後的聲音,戲謔又暗帶威壓:“戚愛卿,莫不是哀家未曾說過,若是有邊疆送來的消息,要直接送到哀家案上,無需過禮部的審?”
戚郎中額上的冷汗流了下來,顯然是記得這一茬的。戚郎中磕磕絆絆地開口為自己辯解:“娘娘恕罪。昨日消息送來已是很晚,微臣未曾找到合適的機會向宮中送這份消息,想著此事歸禮部司主管,便擅自拆開了消息,便打算今日早朝告知太後娘娘,望娘娘恕罪。”
“怎麽會沒有合適的機會呢,”太後停止了敲扶手的動作,語氣不再陰冷,反而染上幾分毛骨悚然的笑意,聲音輕佻溫和,“戚愛卿不長記性嗎?若是需要傳消息給哀家,直接喚一聲黑騎衛便是,蹲在愛卿家中的黑騎衛會帶著消息來找哀家的。怎麽?戚愛卿不記得上次被抓的情景了嗎?”
戚郎中臉色徹底慘白,朝中不少大臣的臉色也微微發生變化。即使在最喜怒無常的玄清帝統治時,喜怒無常的掌權者也未曾同麵前的太後一般,大張旗鼓放任黑騎衛擴張,毫不掩飾她派了人監視每一個大臣的事情。
如今,黑騎衛的權利比暗衛可要大得多,大臣若是犯事,黑騎衛便能先斬後奏,先抓走大臣,代表太後指令行事。這些事朝臣心知肚明,但太後還是極少將此事放在明麵上說,難得像今日這般囂張地表示,我就是派了人監視你們。即使不明白太後為何將此事放在明麵上,但太後掌握了生殺大權,誰也不敢多說什麽。
而太後口中的“上次被抓”,指的是戚郎中去年被誣陷貪汙時,太後越過刑部和大理寺,傳令給暗中守在在戚府的黑騎衛,在戚郎中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將戚郎中關押,封鎖戚府,保護和囚禁戚郎中的家眷。
戚郎中一直對此事印象深刻,因為當年他被抓時,黑騎衛不知是從家中那個犄角旮旯裏麵走出來的,手起刀落,打暈他將他丟進牢房裏,不給任何交談的機會。黑騎衛如此冷酷的行事風格,給備受煎熬的戚郎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刑部和大理寺聯手查出真相,戚郎中洗刷冤屈,太後將戚郎中放了出來,為表安撫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但戚郎中從此懼怕黑騎衛也是事實,豈敢勞煩黑騎衛。
上首的太後沉默良久,手中的銀色護甲摘了又戴。最後,她輕輕發出一聲笑聲:“戚郎中,哀家最後問你一次,消息是昨日傳來的嗎?”
戚郎中臉色灰白,跪在地上不敢說話。每日送來的消息這般多,他隻是在賭太後和黑騎衛不知此事。
但現在看來,他賭錯了。
戚郎中沉重地磕了一個頭,頭緊緊挨著地麵,聲音沉悶:“微臣,但憑娘娘處置。”
看起來,戚郎中已經明白為何太後今日突然發難了。
太後自然不會為了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處置戚郎中,今日發難不過是想起前些日子黑騎衛查到,戚郎中把驛站的消息偷偷傳給了白家為首的大世家罷了。
太後可以容忍戚郎中無傷大雅的小錯,當初貪汙那件事戚郎中手上也不完全幹淨,但太後權衡之下還是放過了戚郎中,麵上隻說黑騎衛辦事不當,絲毫沒有遷怒戚郎中的意思。
但勾結世家一事已經踩到太後的底線了。這些年太後殫精竭慮,不過就是為了瓦解百年世家獨大的局麵,她可以容忍朝臣各有所謀,但不能容忍朝臣同世家勾結。
太後撐著頭,輕輕一笑:“哀家哪裏懂這些,交給大理寺審理便是。若是審出戚郎中無罪,倒是哀家的不是。”
戚郎中趴在地上,不敢抬頭,心中惶惶,但也明白這是太後給他的一次機會。
戚郎中叩首謝恩:“微臣,謝娘娘恩典。”
敏感的朝臣敏銳察覺到,太後大抵不是為著瞞而不報發怒,但並非所有人都知曉戚郎中勾結白家一事。
朝堂上,出身世家知曉些什麽的官員背上冒冷汗,心中駭然,不敢說話。
小皇帝笑眯眯地坐在前頭,代表著皇室的威嚴,也意味著他不會駁斥太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