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罱河床泥的緣故,讓大家看到了希望。水庫裏的水漲滿了,渠道裏的水也變多了些。大家的心思也隨著活絡了起來。
田是插不了,地麽?也種不了。因為之前的田地都種小麥和油菜去了。
但不妨礙老百姓的腦子好使。
尤其是棗子嶺的村民們,腦子裏被灌了好幾個月的怎麽堆肥、燒火糞。家裏的茅廁和豬圈、牛欄裏都已經被刮得幹幹淨淨了,冷不丁來個現成的江泥肥,這是能放過的好東西?
當即吭哧吭哧地開起荒來,種上土豆和番薯。
阮青青家也不例外,尤其是老宅那邊。
去年他們光做土豆粉賣就賺了十兩銀子。更別說還有那晶瑩剔透的涼皮,劉氏是看著它們怎麽一碗一碗被搶買光的。所以這次他們是發了狠地想多開荒土地去種土豆。
他們這一動,全清水縣的老百姓都動了起來。
“啥?拳頭大的土豆蛋子!莫非是土豆蛋子成了精!”
“成啥精?沒聽棗子嶺裏的親戚透露麽?人家種地有方,土豆都畝產一千斤!”
“一千斤!”
此起彼伏地倒吸涼氣的聲音不絕於耳。
“怎麽個種法?老叔,你給我們講講唄!”
“關鍵自然是肥要用足?”
“切,這誰不知道?這不是大家都把家裏的肥掏空了麽?”
“掏啥空?潛龍江附近不是還有很多晾曬的河泥麽?”
“河泥真是肥?”
“不是,人家棗子嶺裏的人能把附近的河泥給擔幹淨了?”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人家種土豆可不僅僅是肥要施足,還有施肥的訣竅!”
“什麽訣竅?給大夥兒仔細講講唄!”
此類討論在清水縣乃至周邊的縣上演。
本因幹旱心情低迷的老百姓仿佛得到了靈丹妙藥似的,瘋狂地種土豆番薯。
大家將土豆和番薯種完後,開始給小麥灌溉。
“都說清明要晴,穀雨要淋。這天上雲都沒有一朵,又哪裏來的雨水降的?今年怕又將是個兇年咯!唉!”
棗子嶺裏,年紀大的老人圍在榕樹下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唉聲歎氣著。
從中經過的阮青青苦澀地勾了勾唇,可不就是個兇年?幹旱還要持續到明年去呢!
“聽說如今隨著各家往小麥地裏澆水,水庫和溝渠裏的水都下降得厲害。碰到這麽個兇年,也不知道能不能熬得過去!咱們這都是臨踏進棺材裏的人了,卻還遭到這樣兇險的天災!”
“唉,咱們就知足吧!四十年前那場大旱也就旱半年,餓死多少人?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慘呐!好多為了給兒子和孫子省口吃的,活活餓死的還少?”
“可不是!這旱就罷了,真怕到時候再來個蝗災……咱們這些老不死的,活了一大把年紀,死就死了,可兒孫他們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蝗災!”
阮青青隻覺晴天霹靂。
之前她一直忙於想辦法引來潛龍江裏的水來緩解旱情,想辦法盡可能地讓大家多收些糧食,想辦法讓大家能有收入,卻忘記了大旱常伴有蝗災,忘記了提醒大家預防蝗災……
“大丫,你怎麽了?臉色這麽難看?是生病了還是最近累到了?”
王氏見到臉色慘白的阮青青,忙上前詢問。
阮青青疲憊地擺了擺手,“娘,我沒事兒!”
可蝗災該怎麽預防?
在阮青青的記憶裏,蝗災最喜歡爆發在有水的地方。旱災時,河湖水位大幅下降。蝗蟲就在水位下降後的湖濱、河岸、海岸等地的雜草叢中產卵。待到次年夏季蟲卵孵化為蝗蝻,就開始鬧蝗災了。
他們這去年就開始幹旱,之前潛龍江以及附近水庫內水位也曾下降過,難保蝗蟲不會在下降後的江岸以及水庫的堤岸等地的雜草叢中產卵。雖然後來水位又升了上去,但是保持的時間並不長。
也就是說,他們這還是有爆發蝗災的風險。
她該怎麽辦?怎麽讓大家避免蝗災的侵襲?如果是現代可以打殺蟲劑滅殺,可這裏……
不!肯定有辦法的!
在華夏除了藥物滅蟲還有生物滅蟲這一法子,即用鳥類、蟾蜍、蜘蛛吃蝗蝻、蝗蟲等 以及“畜鴨治蝗”。
“畜鴨治蝗!對!畜鴨治蝗!”阮青青頓時高興得在原地蹦三圈,原以為再次走上了絕路,沒想到,又讓她品嚐到了峰迴路轉的喜悅。
“你這孩子,怎麽一會兒蔫頭耷腦的,一會兒又發癲似的蹦跳?”王氏被阮青青這整的一出又一出的,嚇得不輕。“莫不是被什麽髒東西摸到了吧!”
“娘,你會炕小鴨麽?”
阮青青這沒頭沒尾的一問,問得王氏更是暈乎。
“怎麽又要炕小鴨了?”
“娘,這不是古話說大旱常伴蝗災麽!我擔心今年會爆發蝗災,所以先想多多的養鴨子,讓鴨子把蝗蟲吃掉,讓它們成不了氣候。從而爆發不了蝗災。”
王氏手中摘的菜往地上一掉,她騰站了起來,著急忙慌地走到阮青青的跟前,腳還踢倒了盛菜的籃子。
“大丫,蝗災可不是能開玩笑的事!”
“娘,我是有那閑工夫開玩笑的人麽?娘,我們家不是有很多鴨蛋麽?你看要不最近盡快炕一批小鴨出來?咱們趁蝗蟲還沒長大,讓鴨子們把它們的幼蟲給吃點。將來長為飛蝗也少一些。”
王氏咽了口口水,一臉地不可思議。“鴨子真可以滅蝗災?”
“嗯,但得要成群結隊的鴨子,鴨子量少了,起不了什麽作用。”阮青青提醒著。
“數量多的鴨子……”王氏低頭思索起來,“我怎麽把這個給忘記了,你嘎婆她會炕鴨子,可這會兒也不知道她有沒有空?”
“娘,你在家裏把鴨蛋準備好,我先去集上碰碰運氣。如果買不到足夠數量的鴨子迴來,到時候免不得還是要去嘎婆家走一趟。”
“好!我曉得。”
飯桌上,阮萬鐵聽到這事兒,立即道:“我看要不下晝我就去你們嘎婆家走一趟,直接把她請過來住幾天。如果真是要滅蝗災,光我們家養幾隻鴨子可不夠,說不得還要全村乃至全縣都要養。到時候炕出來的鴨子,不愁沒有銷路!”
田是插不了,地麽?也種不了。因為之前的田地都種小麥和油菜去了。
但不妨礙老百姓的腦子好使。
尤其是棗子嶺的村民們,腦子裏被灌了好幾個月的怎麽堆肥、燒火糞。家裏的茅廁和豬圈、牛欄裏都已經被刮得幹幹淨淨了,冷不丁來個現成的江泥肥,這是能放過的好東西?
當即吭哧吭哧地開起荒來,種上土豆和番薯。
阮青青家也不例外,尤其是老宅那邊。
去年他們光做土豆粉賣就賺了十兩銀子。更別說還有那晶瑩剔透的涼皮,劉氏是看著它們怎麽一碗一碗被搶買光的。所以這次他們是發了狠地想多開荒土地去種土豆。
他們這一動,全清水縣的老百姓都動了起來。
“啥?拳頭大的土豆蛋子!莫非是土豆蛋子成了精!”
“成啥精?沒聽棗子嶺裏的親戚透露麽?人家種地有方,土豆都畝產一千斤!”
“一千斤!”
此起彼伏地倒吸涼氣的聲音不絕於耳。
“怎麽個種法?老叔,你給我們講講唄!”
“關鍵自然是肥要用足?”
“切,這誰不知道?這不是大家都把家裏的肥掏空了麽?”
“掏啥空?潛龍江附近不是還有很多晾曬的河泥麽?”
“河泥真是肥?”
“不是,人家棗子嶺裏的人能把附近的河泥給擔幹淨了?”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人家種土豆可不僅僅是肥要施足,還有施肥的訣竅!”
“什麽訣竅?給大夥兒仔細講講唄!”
此類討論在清水縣乃至周邊的縣上演。
本因幹旱心情低迷的老百姓仿佛得到了靈丹妙藥似的,瘋狂地種土豆番薯。
大家將土豆和番薯種完後,開始給小麥灌溉。
“都說清明要晴,穀雨要淋。這天上雲都沒有一朵,又哪裏來的雨水降的?今年怕又將是個兇年咯!唉!”
棗子嶺裏,年紀大的老人圍在榕樹下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唉聲歎氣著。
從中經過的阮青青苦澀地勾了勾唇,可不就是個兇年?幹旱還要持續到明年去呢!
“聽說如今隨著各家往小麥地裏澆水,水庫和溝渠裏的水都下降得厲害。碰到這麽個兇年,也不知道能不能熬得過去!咱們這都是臨踏進棺材裏的人了,卻還遭到這樣兇險的天災!”
“唉,咱們就知足吧!四十年前那場大旱也就旱半年,餓死多少人?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慘呐!好多為了給兒子和孫子省口吃的,活活餓死的還少?”
“可不是!這旱就罷了,真怕到時候再來個蝗災……咱們這些老不死的,活了一大把年紀,死就死了,可兒孫他們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蝗災!”
阮青青隻覺晴天霹靂。
之前她一直忙於想辦法引來潛龍江裏的水來緩解旱情,想辦法盡可能地讓大家多收些糧食,想辦法讓大家能有收入,卻忘記了大旱常伴有蝗災,忘記了提醒大家預防蝗災……
“大丫,你怎麽了?臉色這麽難看?是生病了還是最近累到了?”
王氏見到臉色慘白的阮青青,忙上前詢問。
阮青青疲憊地擺了擺手,“娘,我沒事兒!”
可蝗災該怎麽預防?
在阮青青的記憶裏,蝗災最喜歡爆發在有水的地方。旱災時,河湖水位大幅下降。蝗蟲就在水位下降後的湖濱、河岸、海岸等地的雜草叢中產卵。待到次年夏季蟲卵孵化為蝗蝻,就開始鬧蝗災了。
他們這去年就開始幹旱,之前潛龍江以及附近水庫內水位也曾下降過,難保蝗蟲不會在下降後的江岸以及水庫的堤岸等地的雜草叢中產卵。雖然後來水位又升了上去,但是保持的時間並不長。
也就是說,他們這還是有爆發蝗災的風險。
她該怎麽辦?怎麽讓大家避免蝗災的侵襲?如果是現代可以打殺蟲劑滅殺,可這裏……
不!肯定有辦法的!
在華夏除了藥物滅蟲還有生物滅蟲這一法子,即用鳥類、蟾蜍、蜘蛛吃蝗蝻、蝗蟲等 以及“畜鴨治蝗”。
“畜鴨治蝗!對!畜鴨治蝗!”阮青青頓時高興得在原地蹦三圈,原以為再次走上了絕路,沒想到,又讓她品嚐到了峰迴路轉的喜悅。
“你這孩子,怎麽一會兒蔫頭耷腦的,一會兒又發癲似的蹦跳?”王氏被阮青青這整的一出又一出的,嚇得不輕。“莫不是被什麽髒東西摸到了吧!”
“娘,你會炕小鴨麽?”
阮青青這沒頭沒尾的一問,問得王氏更是暈乎。
“怎麽又要炕小鴨了?”
“娘,這不是古話說大旱常伴蝗災麽!我擔心今年會爆發蝗災,所以先想多多的養鴨子,讓鴨子把蝗蟲吃掉,讓它們成不了氣候。從而爆發不了蝗災。”
王氏手中摘的菜往地上一掉,她騰站了起來,著急忙慌地走到阮青青的跟前,腳還踢倒了盛菜的籃子。
“大丫,蝗災可不是能開玩笑的事!”
“娘,我是有那閑工夫開玩笑的人麽?娘,我們家不是有很多鴨蛋麽?你看要不最近盡快炕一批小鴨出來?咱們趁蝗蟲還沒長大,讓鴨子們把它們的幼蟲給吃點。將來長為飛蝗也少一些。”
王氏咽了口口水,一臉地不可思議。“鴨子真可以滅蝗災?”
“嗯,但得要成群結隊的鴨子,鴨子量少了,起不了什麽作用。”阮青青提醒著。
“數量多的鴨子……”王氏低頭思索起來,“我怎麽把這個給忘記了,你嘎婆她會炕鴨子,可這會兒也不知道她有沒有空?”
“娘,你在家裏把鴨蛋準備好,我先去集上碰碰運氣。如果買不到足夠數量的鴨子迴來,到時候免不得還是要去嘎婆家走一趟。”
“好!我曉得。”
飯桌上,阮萬鐵聽到這事兒,立即道:“我看要不下晝我就去你們嘎婆家走一趟,直接把她請過來住幾天。如果真是要滅蝗災,光我們家養幾隻鴨子可不夠,說不得還要全村乃至全縣都要養。到時候炕出來的鴨子,不愁沒有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