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人類進步之階
四合院:我以醫術定乾坤 作者:寒江獨釣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見陛下!\"
左丞相馮去疾和禦史大夫馮劫上前,兩人相互握拳躬身表達尊崇之意。
\"老相國且慢起駕……\"扶蘇向前邁出步伐,虛扶相國。
馮去疾搖了腦袋,梳理著滿頭銀發,笑著說道:\"我的歲數還沒老到這地步……\"
當然,你不說是你的歲數小,而是因為你還保持著年輕的氣息……這是扶蘇在旁邊微笑表示著認同的同時詢問說:
\"相國此次來訪是何目的?\"
\"專程前來祝賀陛下!\"馮去疾又一次跪地行禮:\"一祝隴西之戰的勝利捷報頻傳,二賀今日造紙坊產出的第一批宣紙麵市!\"
既然相知如此靈巧迅捷的信息掌握,那我們便一起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吧!\" 扶蘇點頭,隨後指向被士官攔住的車馬隊伍說道: ''你們看到了嗎? 連鹹都有消息靈通之人。這實在不可思議!\"
不久後,大臣奉常胡毋敬、主客令頓弱、廷尉姚賈、少府公族衍、宗正公族滾、郎中令蒙毅、掌粟令鄭國、掌地內史王賀以及諸多們都相繼到場,
''參見陛下!」
扶蘇擺動雙手表示接納,並想倘若現在天空降下公正之神,那大秦政權必定二世而亡,令人歎服!
哎,孩童無忌言辭,純然天真的想法罷了!
\"諸君來到這裏是專門觀看新發明嗎?\"
''沒錯!''
之前,扶蘇確實曾以劣質紙張賜與了一些官員,但相比之下,這些位列朝堂之上,享有豐厚祿米的二千石級別的官員們卻對此珍愛倍至,小心保管那些金黃色的紙張,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見過。這是因為,現在的紙不僅僅是日常所需的文具用品,它們還具有更深刻的文化與社會價值。
畢竟,在今天看來,舊書的價格並不便宜。想象一部含有約52萬字的《史記》,如果僅采用竹簡來複製,按照每塊竹簡容納30字重4克計算的話,總共將需要用到近1.4萬片竹簡,重量達到56公斤左右這便是“學問豐富可填五車”的說法所包含的真正內涵——充其量不過相當於一套完整收錄的周樹人作品集罷了。
公輸軌少府在目睹湧進工廠的一批批尊貴的二千石官員之後,眼神驚駭得瞪得老圓,滿臉上全是不解之情,這讓他疑惑,難道僅僅為了造紙,會引來如此眾多的?
而此時的扶蘇卻隻是露出微笑,在內心輕輕搖頭,對於工匠家族注重口耳相傳的傳統感到感慨。
在公輸家的傳統觀念中,傳授技藝講究心口並行,“魯班”這樣的傳說不過是曆代相傳的模式而已。因為,在這樣一個物質生產能力有限的時代,保持各種大型設備的設計圖得以傳承的關鍵在於——高昂且昂貴的素紙。
對於工匠們而言,也許未來不久,他們將麵臨的將會是從祖先手中接下的技術和工藝的革新。
使用模型進行教導自然更佳。於是,公輸家族在過去大半年裏被淘汰下來的設計模型,均被扶蘇精心保存了下來。
從扶蘇的角度來看,就如同“高夫子”所說的那般,書籍是人類進階的階梯。擁有知識的人,將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見聞記錄下來成為書籍,這就是智慧的匯集。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來說,它們既表現為族群的內在精神狀態與文化生活特征,也被長期積累在該民族留存的各種經典文獻之中。在此意義上來講,此時的書籍正是匯聚了整個種族數萬載生活的精華,並非某個偉大的天才或賢哲的孤功獨著。
他的任務正是傳承古代智慧,使遺落的時間洪流之中的知識得到再續和傳承。
原本是用來澆灌農田的排水溝渠在這裏被拓寬和加固,清冽而略顯微黃的渭河水湧入,衝刷著一排排巨大的水磨。河水平流湧動,水磨不斷旋轉,齒輪間的細微聲響清晰可辨。
在遠方有一排低矮簡陋的小篷屋下麵,排列著一堆用泥磚壘砌的節能火爐。爐底塞滿了煤炭塊,上方的鐵製鍋內,熱水在翻騰翻滾,水汽彌漫。
馮去疾注視著遠處的巨大水磨,轉向公輸軌詢問道:“設立水磨有何作用?那些正在烹煮的物品又是為何物?”
公輸軌恭敬地迴複:“丞相未能理解,造紙的原料在被蒸煮並打爛前無法用於製作,那個由水推動的設施,就是為了驅動這些水磨粉碎原料。”
少府長子衍靠近詳細觀看後,點點頭,“那水磨似乎類似於用於擊打稻米的足蹬石。”
王賀詢問:“腳石?是什麽?”
衍思索了片刻,卻記不清那份提交廁所改善方案的小官名字。“這個裝置也是那位提出公共衛生間改進策略的安陸官員發明的,陛下因此還特意獎賞他500枚銅錢及一個木質匾牌。”
治粟內史鄭國民微微皺起眉頭,“水磨確實節省勞力,適合碾米,但如果用於碾碎造紙所需的竹篾或紙漿,則並不合適。
聽說水磨的運轉周期一過,它的中樞部分很容易磨損,並且必須頻繁替換。
對,碾米隻在一時間內,而要粉碎竹篾或紙漿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都需要,若停下工作,則無法跟上製造造紙的節奏。更換起來也會變得十分困難和麻煩……”
扶蘇默默點頭。他是一個工程方麵的權威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幾乎無從使用精確測量工具的時代,曾成功地引導建造了與都江堰媲美的渠道——鄭國渠,成功灌溉了陝西地區幾萬畝土地。
遺憾的是…… 扶蘇輕歎一聲,沒有說話。
“鄭國民所說的完全正確!” 公輸軌轉身,向鄭國民的那群同僚拱手行禮,“可是陛下創新的設計中軸承已經基本解決反複更換中心組件的壓力!”
看到大家齊心望去的表情,扶蘇微微笑著並未發表更多的意見。他說得不造任何新知,不過是作為知識的傳承與傳播者。
公輸軌帶領著馮去疾等人來到水磨前,解釋道:“相比傳統的腳踏磨,這種叫做連鎖水磨的新式裝置,使用立式的螺旋式輪盤,僅用一個輪子就能驅使四個水磨同時工作,效率遠超過傳統設備百倍!
“讓我們再仔細看這裏,請留意這中心的軸承係統,
釣國顫抖著靠近觀察,發現其中的銅製軸承結構不同於常見的安裝在車輪上。 在水磨的軸襯和覆蓋之下加了一列小柱子狀物體,似乎它們是鐵質材料所製成。
\"這器具叫作滾珠軸承,乃是通過精鑄之鋼鐵而成。相較於以往的銅質滑行軸承,其省力程度達十分之十,且能夠連續運轉超過兩個月的時間!\"
工正軌介紹了這兩種軸承的不同,曾經在皇陵任職工程總監的小公子衍道:\"我知道了,就像在搬運石材時鋪設於下的圓形木條一樣。千鈞重量的巨石,僅僅需要十幾個奴隸就可以推動!”
在場眾人皆是一一點了點頭,並誇讚了不少阿諛言辭之後,繼續觀察接下來的步驟。
布置於水渠道兩側的不僅僅是水舂裝置,還有一個個巨大的齒輪驅動的石磨裝置。輪與輪相互咬合,由外麵的動力車通過拉杆驅動,在高速旋轉下發出令人目眩的光影。
匠人們偶爾穿梭其間,將外爐煮軟的竹子原料運輸到此處。竹材細粒被慢慢地傾倒入裝有石質的研磨孔洞中,接著,研磨刀齒緊密排列,在接觸麵之間粉碎竹片。竹汁如同細流一般,自磨盤底部流出這個過程既順暢又高效。
曾經見識過草紙製作的將軍蒙毅問到:\"這些汁液幹燥攤平後,就能使用嗎?\"
工正是搖頭,並指指了指流入某個容器內的汁液道:\"現在產生的漿液還不能直用於造紙,”
“若用其造紙,成品會疏散粗糙、表層質地不佳與草紙無異,必須再進行一番錘搗之後,方可使用。”
工正是手指遠方排列成串的蓄水槽道,“那裏,即是製紙的場所。”
扶蘇等人緊跟而入,發現造紙處繁忙的是許多殘障人士,其中不少人曾遭受過酷刑後釋放的隱官,其使用大量這類人員的原因一是提供謀生手段給他們,二是主要因為這些人薪酬成本較低…
現場此時,眾多造紙工人紛紛投入攪拌煮好的黏性紙漿放入蓄水池內,溶解並變為更為稀釋的漿液。然後,他們將長竹編製的大網插入紙漿之中,輕晃竹網使其均勻沉澱並逐漸形成立薄紙狀,即成為了一層麵膜似的濕潤紙片。
之後把濕網置於製紙平台之上,緩緩抬起竹網,則紙層留在平台上。這個動作一次次重複,疊加成厚厚一層紙堆。隨後對水分進行層層擠壓和晾曬,使得其逐漸脫水直至完成。
最後,通過逐步解開並打包、切割,即成為可用的紙質成品了。
幾位衣著如工匠師般,手中握持青竹鞭者正在檢查造紙工人操作流程,一旦察覺有誤便站在一邊用溫柔的口吻逐一詳述。同時工作的造紙工也會專心傾聽他們的指點,若自身也犯相同錯誤則會馬上做出修正。
當然,對於那些總是反複犯錯的工人們來說,拿著長青竹棍的師匠也不會客氣。
左丞相馮去疾和禦史大夫馮劫上前,兩人相互握拳躬身表達尊崇之意。
\"老相國且慢起駕……\"扶蘇向前邁出步伐,虛扶相國。
馮去疾搖了腦袋,梳理著滿頭銀發,笑著說道:\"我的歲數還沒老到這地步……\"
當然,你不說是你的歲數小,而是因為你還保持著年輕的氣息……這是扶蘇在旁邊微笑表示著認同的同時詢問說:
\"相國此次來訪是何目的?\"
\"專程前來祝賀陛下!\"馮去疾又一次跪地行禮:\"一祝隴西之戰的勝利捷報頻傳,二賀今日造紙坊產出的第一批宣紙麵市!\"
既然相知如此靈巧迅捷的信息掌握,那我們便一起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吧!\" 扶蘇點頭,隨後指向被士官攔住的車馬隊伍說道: ''你們看到了嗎? 連鹹都有消息靈通之人。這實在不可思議!\"
不久後,大臣奉常胡毋敬、主客令頓弱、廷尉姚賈、少府公族衍、宗正公族滾、郎中令蒙毅、掌粟令鄭國、掌地內史王賀以及諸多們都相繼到場,
''參見陛下!」
扶蘇擺動雙手表示接納,並想倘若現在天空降下公正之神,那大秦政權必定二世而亡,令人歎服!
哎,孩童無忌言辭,純然天真的想法罷了!
\"諸君來到這裏是專門觀看新發明嗎?\"
''沒錯!''
之前,扶蘇確實曾以劣質紙張賜與了一些官員,但相比之下,這些位列朝堂之上,享有豐厚祿米的二千石級別的官員們卻對此珍愛倍至,小心保管那些金黃色的紙張,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見過。這是因為,現在的紙不僅僅是日常所需的文具用品,它們還具有更深刻的文化與社會價值。
畢竟,在今天看來,舊書的價格並不便宜。想象一部含有約52萬字的《史記》,如果僅采用竹簡來複製,按照每塊竹簡容納30字重4克計算的話,總共將需要用到近1.4萬片竹簡,重量達到56公斤左右這便是“學問豐富可填五車”的說法所包含的真正內涵——充其量不過相當於一套完整收錄的周樹人作品集罷了。
公輸軌少府在目睹湧進工廠的一批批尊貴的二千石官員之後,眼神驚駭得瞪得老圓,滿臉上全是不解之情,這讓他疑惑,難道僅僅為了造紙,會引來如此眾多的?
而此時的扶蘇卻隻是露出微笑,在內心輕輕搖頭,對於工匠家族注重口耳相傳的傳統感到感慨。
在公輸家的傳統觀念中,傳授技藝講究心口並行,“魯班”這樣的傳說不過是曆代相傳的模式而已。因為,在這樣一個物質生產能力有限的時代,保持各種大型設備的設計圖得以傳承的關鍵在於——高昂且昂貴的素紙。
對於工匠們而言,也許未來不久,他們將麵臨的將會是從祖先手中接下的技術和工藝的革新。
使用模型進行教導自然更佳。於是,公輸家族在過去大半年裏被淘汰下來的設計模型,均被扶蘇精心保存了下來。
從扶蘇的角度來看,就如同“高夫子”所說的那般,書籍是人類進階的階梯。擁有知識的人,將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見聞記錄下來成為書籍,這就是智慧的匯集。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來說,它們既表現為族群的內在精神狀態與文化生活特征,也被長期積累在該民族留存的各種經典文獻之中。在此意義上來講,此時的書籍正是匯聚了整個種族數萬載生活的精華,並非某個偉大的天才或賢哲的孤功獨著。
他的任務正是傳承古代智慧,使遺落的時間洪流之中的知識得到再續和傳承。
原本是用來澆灌農田的排水溝渠在這裏被拓寬和加固,清冽而略顯微黃的渭河水湧入,衝刷著一排排巨大的水磨。河水平流湧動,水磨不斷旋轉,齒輪間的細微聲響清晰可辨。
在遠方有一排低矮簡陋的小篷屋下麵,排列著一堆用泥磚壘砌的節能火爐。爐底塞滿了煤炭塊,上方的鐵製鍋內,熱水在翻騰翻滾,水汽彌漫。
馮去疾注視著遠處的巨大水磨,轉向公輸軌詢問道:“設立水磨有何作用?那些正在烹煮的物品又是為何物?”
公輸軌恭敬地迴複:“丞相未能理解,造紙的原料在被蒸煮並打爛前無法用於製作,那個由水推動的設施,就是為了驅動這些水磨粉碎原料。”
少府長子衍靠近詳細觀看後,點點頭,“那水磨似乎類似於用於擊打稻米的足蹬石。”
王賀詢問:“腳石?是什麽?”
衍思索了片刻,卻記不清那份提交廁所改善方案的小官名字。“這個裝置也是那位提出公共衛生間改進策略的安陸官員發明的,陛下因此還特意獎賞他500枚銅錢及一個木質匾牌。”
治粟內史鄭國民微微皺起眉頭,“水磨確實節省勞力,適合碾米,但如果用於碾碎造紙所需的竹篾或紙漿,則並不合適。
聽說水磨的運轉周期一過,它的中樞部分很容易磨損,並且必須頻繁替換。
對,碾米隻在一時間內,而要粉碎竹篾或紙漿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都需要,若停下工作,則無法跟上製造造紙的節奏。更換起來也會變得十分困難和麻煩……”
扶蘇默默點頭。他是一個工程方麵的權威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幾乎無從使用精確測量工具的時代,曾成功地引導建造了與都江堰媲美的渠道——鄭國渠,成功灌溉了陝西地區幾萬畝土地。
遺憾的是…… 扶蘇輕歎一聲,沒有說話。
“鄭國民所說的完全正確!” 公輸軌轉身,向鄭國民的那群同僚拱手行禮,“可是陛下創新的設計中軸承已經基本解決反複更換中心組件的壓力!”
看到大家齊心望去的表情,扶蘇微微笑著並未發表更多的意見。他說得不造任何新知,不過是作為知識的傳承與傳播者。
公輸軌帶領著馮去疾等人來到水磨前,解釋道:“相比傳統的腳踏磨,這種叫做連鎖水磨的新式裝置,使用立式的螺旋式輪盤,僅用一個輪子就能驅使四個水磨同時工作,效率遠超過傳統設備百倍!
“讓我們再仔細看這裏,請留意這中心的軸承係統,
釣國顫抖著靠近觀察,發現其中的銅製軸承結構不同於常見的安裝在車輪上。 在水磨的軸襯和覆蓋之下加了一列小柱子狀物體,似乎它們是鐵質材料所製成。
\"這器具叫作滾珠軸承,乃是通過精鑄之鋼鐵而成。相較於以往的銅質滑行軸承,其省力程度達十分之十,且能夠連續運轉超過兩個月的時間!\"
工正軌介紹了這兩種軸承的不同,曾經在皇陵任職工程總監的小公子衍道:\"我知道了,就像在搬運石材時鋪設於下的圓形木條一樣。千鈞重量的巨石,僅僅需要十幾個奴隸就可以推動!”
在場眾人皆是一一點了點頭,並誇讚了不少阿諛言辭之後,繼續觀察接下來的步驟。
布置於水渠道兩側的不僅僅是水舂裝置,還有一個個巨大的齒輪驅動的石磨裝置。輪與輪相互咬合,由外麵的動力車通過拉杆驅動,在高速旋轉下發出令人目眩的光影。
匠人們偶爾穿梭其間,將外爐煮軟的竹子原料運輸到此處。竹材細粒被慢慢地傾倒入裝有石質的研磨孔洞中,接著,研磨刀齒緊密排列,在接觸麵之間粉碎竹片。竹汁如同細流一般,自磨盤底部流出這個過程既順暢又高效。
曾經見識過草紙製作的將軍蒙毅問到:\"這些汁液幹燥攤平後,就能使用嗎?\"
工正是搖頭,並指指了指流入某個容器內的汁液道:\"現在產生的漿液還不能直用於造紙,”
“若用其造紙,成品會疏散粗糙、表層質地不佳與草紙無異,必須再進行一番錘搗之後,方可使用。”
工正是手指遠方排列成串的蓄水槽道,“那裏,即是製紙的場所。”
扶蘇等人緊跟而入,發現造紙處繁忙的是許多殘障人士,其中不少人曾遭受過酷刑後釋放的隱官,其使用大量這類人員的原因一是提供謀生手段給他們,二是主要因為這些人薪酬成本較低…
現場此時,眾多造紙工人紛紛投入攪拌煮好的黏性紙漿放入蓄水池內,溶解並變為更為稀釋的漿液。然後,他們將長竹編製的大網插入紙漿之中,輕晃竹網使其均勻沉澱並逐漸形成立薄紙狀,即成為了一層麵膜似的濕潤紙片。
之後把濕網置於製紙平台之上,緩緩抬起竹網,則紙層留在平台上。這個動作一次次重複,疊加成厚厚一層紙堆。隨後對水分進行層層擠壓和晾曬,使得其逐漸脫水直至完成。
最後,通過逐步解開並打包、切割,即成為可用的紙質成品了。
幾位衣著如工匠師般,手中握持青竹鞭者正在檢查造紙工人操作流程,一旦察覺有誤便站在一邊用溫柔的口吻逐一詳述。同時工作的造紙工也會專心傾聽他們的指點,若自身也犯相同錯誤則會馬上做出修正。
當然,對於那些總是反複犯錯的工人們來說,拿著長青竹棍的師匠也不會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