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同僚間的辯論高手
四合院:我以醫術定乾坤 作者:寒江獨釣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扶蘇對於這情況毫不在意,依照秦法,如果工匠們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學會技能,受懲罰的是工匠之師。在這個時代,暴力常常被視為解決爭端的有效工具。不用擔心過分嚴苛,秦律還規定,若工師在訓練學生時使其殘廢,那麽他也將以同樣的刑罰接受製裁。扶蘇轉向公輸軌說道:“工坊需在三個月內培養出自成係統的造紙匠師一百人,並以此作為準則,無論是藍田的鑄鐵作坊,亦或其他的領域。”
完成工藝考核並被確定合格之後,他們每人將會獲得千錢及一級平民之爵位獎勵。扶蘇說完,僅剩宗族代表,公子衍和公子袞兩人微微皺起了眉頭。其餘所有大臣們的神情卻未有任何波動,僅僅是一件民爵小事而已,在此之前的功績中獲取,同樣也是一般操作。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是在農耕地麵上種植作物晉升爵階,還是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得獎加銜,匠人們的技藝同樣是晉升爵位的一種途徑。這樣的舉措契合了“商鞅原則”中的“收益來源單一路線”。
數秒過後,看著那些已經被揭開,微微泛黃的竹紙疊起如山巒一般堆積起來,扶蘇對所有人詢問:“在這麽多藏書中選擇最先複製至紙張上是哪一本?你們覺得應從《周易》著手開始麽?”
鄭國施施然的舉起了自己的袖子,“我認為,首先應該是複製《周易》!”
對,我確實記得,鄭師承學自於裨灶。扶蘇輕輕地捋了幾下胡子,他在迴想女術師許負的一句話,據說是她預言過周亞夫在未來的封侯之路和擔任相位後的九年厄運——饑餓的死亡。不錯的機會,找這個疑似穿越而來的野生姑娘進宮對暗碼。
緊接著,公子袞則舉起自己的手掌,說道:“在我看來,應該是《黃帝內經》與《難經》先行出版!”
啊,這是醫療技術領域的內容呢。不,可能是由於他的老婆是當現代扁鵲家人的小女郎的緣故吧?他想著,印刷醫藥書籍似乎比印刷《周易》更重要一些。此外,醫療家中還存在一門特別研究房事技巧的派別嗎…呸!五禽戲才是他的愛好呢,那個華佗啊(華佗?)!
見到了這一切,蒙毅禮貌的抬手:“我認為我們應該著重複製鄧析和惠子的作品。”
哼?他這身材如此健碩的居然對辯術有獨到的見解。每天不是與人爭論白馬並非馬的問題嗎...對德治有偏執追求的人....扶蘇微微審視了蒙毅幾眼後,露出了一抹微笑,“雖然出生於兵將之家,但我出生自一個以禮儀治理國家的地方。”
接著出現了看似效法“法學派別”但卻暗自意圖印行“墨子”的公子衍,還有各執一派的大臣們——他們都在強調複製品,卻沒有具體提及是要普及整個王國的範圍內,畢竟,焚毀百家之書之後,除國家官方收藏之外的古籍都已禁止流傳。
當然,有一些特殊的書籍並不在禁止範圍之內。
比方說與黃曆相仿的《日書》,田姬就一直是它的堅定支持者,不等選到合適的時間是不會讓它們使用的……。
扶蘇輕輕地咳嗽一聲,打斷了眾人正在談論的話題,“依朕之見,應該印製和推行秦國法律。” 他隨後向眾人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秦國法律》,可以減輕一次罪責,同時也闡述了一些關於雕刻版印刷的相關知識。
不出所料,最先提出反對聲音的是廷尉大臣馮劫。“陛下,臣認為這並非可行之舉。”馮劫躬身道,“秦國法律關係到國家的根本法則,怎可輕易交予平民?我請求陛下慎重思考這個問題!”
還沒等扶蘇開口,蒙毅就走上前來。他對扶蘇行了一個禮後,轉向馮劫,說道:“馮大人說錯了吧!”
“過去的秦始皇營造的宮殿時,曾在外邊建築冀闕,‘冀’的意思是記住和指示規則,通過這些門闕來記錄這些規則!”
“那麽此舉目的是什麽呢?為了讓國內的人民知曉法度,並懂得法度的重要性!隻有懂得法律,才能夠遵守法律!”
姚賈搖了搖頭說:“傳播法度這件事情,聽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很困難……”。
蒙毅轉向姚賈,糾正道:“廷尉大人這樣說有誤。困難了就不做麽?”
“商鞅說過:‘因此智慧的人才能懂得,無法適用於所有的百姓成為定律,因為並非所有百姓都足夠智慧。同樣的道理,唯有有賢明的頭腦之後人們才可能去明白這些道理,無法將其成為定律;這是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賢明。’
‘所以,為了能讓百姓更好地理解法律,統治者在定規時一定要使其容易明白和了解,要保證其名字合理並使普通人民都能夠理解。 ’”
“何況根據我們的秦國法律來說,村長就是負責處理一些小事的官吏,他們應當手持兩個一尺多寬的竹製或木材的書條,用於傳播法律規定,讓百姓知道法律的存在,但因各村鎮的情況差異很大,有些村民雖然了解了法律內容,但並未全麵理解。”
“所以希望完全知曉秦國法律的渴望猶如大旱盼望雨一般迫切!”
“陛下的這個決定順應了民心,成全了上天之意,甚至連古之聖賢也不及如此!”
蒙毅話說到最後不忘附贈美言,而馮劫還在堅持:“人性本惡,在全國頒布秦國法典必定會被心懷狡猾的惡徒利用其漏洞加以破壞法典,到時候怎麽辦?”
扶蘇內心默默點著頭,雖然馮劫的觀點有些道理,但是那種鑽牛角尖、挑法律毛病的行為,在他所在的時代並不罕見。
然而不對啊…盡管以法治國家,但是畢竟製定和實施法律的人還是那些擁有權柄之人,他們的人性和道德決定了法紀執行的好壞。所謂的‘訟棍'',大都是勾結司法官員的家夥,他們的存在正是法律被曲解乃至敗壞的催化劑。
於是他聽到了蒙毅爽朗地一笑,隨後開口道:
\"商鞅曾說過:官員知道百姓明白法律,因此,官員不敢濫用法律觸怒民眾,民眾也不敢違背法令以求法官寬待。倘若官員以不當手段對付百姓,那麽百姓便可向法官反映情況;一旦法官將違法的刑罰告知百姓,那麽這將會作為對官吏行為的標準警示,讓官員知悉。這樣的情況下,官員自然不會以不合法方式對待民眾,同時百姓也避免觸法,保護自身的權益和整個社會的公平性。”
\"每一個人明悉法律,官員就不再可以非法待人處事,這是保障平民福利與維持公正的途徑。\"
\"至於那些狡猾之徒,依照秦的法律嚴懲便是!\"
確實是名家級別的辯論高手……當見到馮劫沒有發言時,扶蘇心裏迴憶起了關於這條商鞅言論在書上所作的注解:就像養馬,讓養馬的人互為監督,雖然可能因個人利益導致互相包護,不一定能養得最好;如果能讓馬自身能夠說話來監管養馬的人呢在一陣沉寂後,馮去疾轉向了扶蘇詢問道:“不知陛下遊覽的是否涉及哪些法則內容呢?”
由於秦朝的律法複雜,包括了《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以及《關市律》等條文,在一起印刷恐怕會超出許多平食的負擔範圍。
扶蘇微笑著表示:“將隻針對與百姓相關的人事法律出版。我找到了一些深究秦律並擅長的獄掾,在解釋常見由百姓引發的條款方麵做了詳細的說明,並融入可參閱的定型格式。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即可完成所需刻板的製作。”
馮去疾聽後,輕輕地閉上了眼睛,保持了片刻沉默——扶蘇之前便已有此計劃。這個結果讓他難以預料。
在他觀察到蒙毅自信且侃侃的發言中,他覺得這並非出自名家門派的教導,而是事先與扶同謀劃好的。正等待著提問一樣!
他想詢問扶蘇計劃打印哪幾條法律的時候,以為扶蘇可能會高瞻遠矚,直接將所有的秦律一次性全部發行至全國。
若能這樣行動,還存在變局的可能——在秦律的製定中,有一條規則允許公職人員的子女有資格進入學校,通過考試之後便可直接成為人員。而在學府內教授的,除了軍事訓練如射箭與駕車,最重要的還是教導以法為核心的教學,並將法例作為教育基礎,培養以官員為首的教育群體。
若是扶蘇選擇發行全部的秦律,這些學府裏的子弟將會成為最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會擁有係統學習知識與法規的優勢。
卻沒料到……看著沉默良久的馮去疾,扶蘇心想著:陛下在過去幾年於上郡的生活中,到底經曆了怎樣的曆程呢?
在前往藍田的路上,扶蘇迴想了一幕場景。在當今這個時代,相權幾乎與皇權相當,如果要推行新政,就必須解決圍繞著左丞相和右丞相這兩大支柱問題。
左丞相尉繚,雖然在扶蘇為他子孫謀劃好了前程後,基本已經處於半退息狀態。除了日常的政務,他並未對扶蘇的決策進行過度幹預。與此不同,真正的右相兼首相——馮去疾,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像一座大山,重重壓迫在扶蘇的頭頂。
扶蘇對此事的看法,似乎歸咎於始皇帝。自從秦一統六國之後,依然保持著周朝時代的政治框架,設立三公,即丞相、太尉以及禦史大夫,與共同治國理民的最高領導班子。
三公彼此互不統屬,隻直接對負責,這種獨特的製度性問題是導致太尉名義上的掌權,實質上並無太大存在感的主要因素。
完成工藝考核並被確定合格之後,他們每人將會獲得千錢及一級平民之爵位獎勵。扶蘇說完,僅剩宗族代表,公子衍和公子袞兩人微微皺起了眉頭。其餘所有大臣們的神情卻未有任何波動,僅僅是一件民爵小事而已,在此之前的功績中獲取,同樣也是一般操作。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是在農耕地麵上種植作物晉升爵階,還是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得獎加銜,匠人們的技藝同樣是晉升爵位的一種途徑。這樣的舉措契合了“商鞅原則”中的“收益來源單一路線”。
數秒過後,看著那些已經被揭開,微微泛黃的竹紙疊起如山巒一般堆積起來,扶蘇對所有人詢問:“在這麽多藏書中選擇最先複製至紙張上是哪一本?你們覺得應從《周易》著手開始麽?”
鄭國施施然的舉起了自己的袖子,“我認為,首先應該是複製《周易》!”
對,我確實記得,鄭師承學自於裨灶。扶蘇輕輕地捋了幾下胡子,他在迴想女術師許負的一句話,據說是她預言過周亞夫在未來的封侯之路和擔任相位後的九年厄運——饑餓的死亡。不錯的機會,找這個疑似穿越而來的野生姑娘進宮對暗碼。
緊接著,公子袞則舉起自己的手掌,說道:“在我看來,應該是《黃帝內經》與《難經》先行出版!”
啊,這是醫療技術領域的內容呢。不,可能是由於他的老婆是當現代扁鵲家人的小女郎的緣故吧?他想著,印刷醫藥書籍似乎比印刷《周易》更重要一些。此外,醫療家中還存在一門特別研究房事技巧的派別嗎…呸!五禽戲才是他的愛好呢,那個華佗啊(華佗?)!
見到了這一切,蒙毅禮貌的抬手:“我認為我們應該著重複製鄧析和惠子的作品。”
哼?他這身材如此健碩的居然對辯術有獨到的見解。每天不是與人爭論白馬並非馬的問題嗎...對德治有偏執追求的人....扶蘇微微審視了蒙毅幾眼後,露出了一抹微笑,“雖然出生於兵將之家,但我出生自一個以禮儀治理國家的地方。”
接著出現了看似效法“法學派別”但卻暗自意圖印行“墨子”的公子衍,還有各執一派的大臣們——他們都在強調複製品,卻沒有具體提及是要普及整個王國的範圍內,畢竟,焚毀百家之書之後,除國家官方收藏之外的古籍都已禁止流傳。
當然,有一些特殊的書籍並不在禁止範圍之內。
比方說與黃曆相仿的《日書》,田姬就一直是它的堅定支持者,不等選到合適的時間是不會讓它們使用的……。
扶蘇輕輕地咳嗽一聲,打斷了眾人正在談論的話題,“依朕之見,應該印製和推行秦國法律。” 他隨後向眾人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秦國法律》,可以減輕一次罪責,同時也闡述了一些關於雕刻版印刷的相關知識。
不出所料,最先提出反對聲音的是廷尉大臣馮劫。“陛下,臣認為這並非可行之舉。”馮劫躬身道,“秦國法律關係到國家的根本法則,怎可輕易交予平民?我請求陛下慎重思考這個問題!”
還沒等扶蘇開口,蒙毅就走上前來。他對扶蘇行了一個禮後,轉向馮劫,說道:“馮大人說錯了吧!”
“過去的秦始皇營造的宮殿時,曾在外邊建築冀闕,‘冀’的意思是記住和指示規則,通過這些門闕來記錄這些規則!”
“那麽此舉目的是什麽呢?為了讓國內的人民知曉法度,並懂得法度的重要性!隻有懂得法律,才能夠遵守法律!”
姚賈搖了搖頭說:“傳播法度這件事情,聽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很困難……”。
蒙毅轉向姚賈,糾正道:“廷尉大人這樣說有誤。困難了就不做麽?”
“商鞅說過:‘因此智慧的人才能懂得,無法適用於所有的百姓成為定律,因為並非所有百姓都足夠智慧。同樣的道理,唯有有賢明的頭腦之後人們才可能去明白這些道理,無法將其成為定律;這是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賢明。’
‘所以,為了能讓百姓更好地理解法律,統治者在定規時一定要使其容易明白和了解,要保證其名字合理並使普通人民都能夠理解。 ’”
“何況根據我們的秦國法律來說,村長就是負責處理一些小事的官吏,他們應當手持兩個一尺多寬的竹製或木材的書條,用於傳播法律規定,讓百姓知道法律的存在,但因各村鎮的情況差異很大,有些村民雖然了解了法律內容,但並未全麵理解。”
“所以希望完全知曉秦國法律的渴望猶如大旱盼望雨一般迫切!”
“陛下的這個決定順應了民心,成全了上天之意,甚至連古之聖賢也不及如此!”
蒙毅話說到最後不忘附贈美言,而馮劫還在堅持:“人性本惡,在全國頒布秦國法典必定會被心懷狡猾的惡徒利用其漏洞加以破壞法典,到時候怎麽辦?”
扶蘇內心默默點著頭,雖然馮劫的觀點有些道理,但是那種鑽牛角尖、挑法律毛病的行為,在他所在的時代並不罕見。
然而不對啊…盡管以法治國家,但是畢竟製定和實施法律的人還是那些擁有權柄之人,他們的人性和道德決定了法紀執行的好壞。所謂的‘訟棍'',大都是勾結司法官員的家夥,他們的存在正是法律被曲解乃至敗壞的催化劑。
於是他聽到了蒙毅爽朗地一笑,隨後開口道:
\"商鞅曾說過:官員知道百姓明白法律,因此,官員不敢濫用法律觸怒民眾,民眾也不敢違背法令以求法官寬待。倘若官員以不當手段對付百姓,那麽百姓便可向法官反映情況;一旦法官將違法的刑罰告知百姓,那麽這將會作為對官吏行為的標準警示,讓官員知悉。這樣的情況下,官員自然不會以不合法方式對待民眾,同時百姓也避免觸法,保護自身的權益和整個社會的公平性。”
\"每一個人明悉法律,官員就不再可以非法待人處事,這是保障平民福利與維持公正的途徑。\"
\"至於那些狡猾之徒,依照秦的法律嚴懲便是!\"
確實是名家級別的辯論高手……當見到馮劫沒有發言時,扶蘇心裏迴憶起了關於這條商鞅言論在書上所作的注解:就像養馬,讓養馬的人互為監督,雖然可能因個人利益導致互相包護,不一定能養得最好;如果能讓馬自身能夠說話來監管養馬的人呢在一陣沉寂後,馮去疾轉向了扶蘇詢問道:“不知陛下遊覽的是否涉及哪些法則內容呢?”
由於秦朝的律法複雜,包括了《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以及《關市律》等條文,在一起印刷恐怕會超出許多平食的負擔範圍。
扶蘇微笑著表示:“將隻針對與百姓相關的人事法律出版。我找到了一些深究秦律並擅長的獄掾,在解釋常見由百姓引發的條款方麵做了詳細的說明,並融入可參閱的定型格式。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即可完成所需刻板的製作。”
馮去疾聽後,輕輕地閉上了眼睛,保持了片刻沉默——扶蘇之前便已有此計劃。這個結果讓他難以預料。
在他觀察到蒙毅自信且侃侃的發言中,他覺得這並非出自名家門派的教導,而是事先與扶同謀劃好的。正等待著提問一樣!
他想詢問扶蘇計劃打印哪幾條法律的時候,以為扶蘇可能會高瞻遠矚,直接將所有的秦律一次性全部發行至全國。
若能這樣行動,還存在變局的可能——在秦律的製定中,有一條規則允許公職人員的子女有資格進入學校,通過考試之後便可直接成為人員。而在學府內教授的,除了軍事訓練如射箭與駕車,最重要的還是教導以法為核心的教學,並將法例作為教育基礎,培養以官員為首的教育群體。
若是扶蘇選擇發行全部的秦律,這些學府裏的子弟將會成為最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會擁有係統學習知識與法規的優勢。
卻沒料到……看著沉默良久的馮去疾,扶蘇心想著:陛下在過去幾年於上郡的生活中,到底經曆了怎樣的曆程呢?
在前往藍田的路上,扶蘇迴想了一幕場景。在當今這個時代,相權幾乎與皇權相當,如果要推行新政,就必須解決圍繞著左丞相和右丞相這兩大支柱問題。
左丞相尉繚,雖然在扶蘇為他子孫謀劃好了前程後,基本已經處於半退息狀態。除了日常的政務,他並未對扶蘇的決策進行過度幹預。與此不同,真正的右相兼首相——馮去疾,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像一座大山,重重壓迫在扶蘇的頭頂。
扶蘇對此事的看法,似乎歸咎於始皇帝。自從秦一統六國之後,依然保持著周朝時代的政治框架,設立三公,即丞相、太尉以及禦史大夫,與共同治國理民的最高領導班子。
三公彼此互不統屬,隻直接對負責,這種獨特的製度性問題是導致太尉名義上的掌權,實質上並無太大存在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