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大同互助社的幻想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徐州的大同互助社來說,漢軍大敗北疆的消息他們屬於在消息還未大肆傳開時最先知道的一批,故而他們為漢軍欣喜的同時,卻又為漢軍發展遲緩而著急。
不過,這並不耽誤他們作為自來水,主動宣傳漢軍的功績,並將與百姓最相關的所謂上供‘美女’條約被廢除的消息給廣泛傳播。
最初大家是不信的,或者是半信半疑,但是隨著後來人都在談論,這個消息也就不得不信。
“我真的想象不到在大同社的領導下,漢軍是如何的強大,百姓們又是如何的幸福!”
小小的亭子內,有學子感慨不已,這徐州雖然也不差,但是就糧食生產方麵來說,比江南要差了那麽一點點。
“你們看,這份邸報是去年秋收的時候,漢軍三郡的糧食收入,平均畝產高達兩百六十斤,總產量高達兩千五百多萬石,一年的總產量不低於五千萬石。”
“這收入,可真的是不低啊,按照漢軍的稅收,隻需要上繳一半的糧食,這樣算下來,百姓所能擁有的糧食為兩千五百萬石左右。”
“這麽多的糧食,若是一個人一天吃兩斤,再加上一些野菜之類的,足夠吃的飽飽的了。”
“嗯,雖然沒有油水餓的快,但也不比徐州的鄉下百姓過的差了,不,甚至還要好。要知道徐州可是州府,百姓還能活的下去,若是下麵的郡縣,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
“真替徐州的百姓們羨慕大同社治下的百姓啊,這日子過的幸福死了!!”
“哈哈,我這還有漢軍新的糧食交稅政策,以後啊,百姓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學子說著,從袖子裏掏出了一個漢軍交稅的新政策。
“這是漢軍新的交稅政策,按照一個人一年的口糧是五石來算,超出的便是餘糧,餘糧不超過一石不交稅,餘糧一石,征收五升;餘糧二石,征收一鬥五升;餘糧三石,征收三鬥;餘糧四石,征收五鬥;餘糧五石,征收七鬥五升;超過五石在原有的基礎上每石增加二鬥五升糧。”
“咱們就按照漢軍一個郡有一百萬人,那麽三個郡便是三百萬人,一年口糧便是一千五百萬石糧食不用交稅。”
“若是漢軍按照最好的收成一年有五千萬石的糧食收入,那麽其中需要繳納的便是在這三千五百萬石糧食中收稅。”
“咱們按照平均五石收七鬥五升來算,漢軍一共可以收稅五百二十五萬石糧食,百姓手中的餘糧為兩千九百七十五萬石糧食,比口糧都要多很多。”
“這般計算,一個人的口糧基本上在十五石左右的糧食,一天可以的口糧在四斤到五斤左右。”
“這麽多的糧食,不要說吃飽了,就是吃好都不是問題!!”
這學子就是這般計算的,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不是如此,內裏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
況且凡是學子,家庭生活都還算不錯,對於這口糧的消耗其實還是有著巨大認知差。
其實際問題來講,兩斤的糧食,已經可以讓一個人活的很好了,要知道漢軍現如今漢軍的人口口糧基礎都是按照十歲以後開始統計的。
本質上講,按照人的性別、年齡不同,糧食消耗也是不同的。
所以漢軍的實際情況便是百姓迴過的更好,漢軍所能收到的糧稅更少。
不過漢軍對於這種情況是有著足夠的應對的,並且市場的籌備與開業,也將給漢軍帶來源源不斷的進項。
之後漢軍會用這些銀子買下百姓手中多餘的糧食,徹底的將經濟運轉開來。
不要看糧稅變低了,但是商業稅在逐步增長,同時隨著銀子不斷的流轉,給漢軍帶來的收益自會更加的高。
再加上有著炎漢商行等諸多商行、還有羅刹蠻的賠款,接下來的漢軍治下百姓的生活隻會越發的好。
與此同時,也將會帶動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基本上每一天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所以這學子算出來的,真的與實際差的太遠。
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百姓不僅可以吃飽,還能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並且漢軍在劉武的引領下,已經開始大肆發展捕魚業,發動百姓開展養殖業(不是大規模養殖,而是一家一戶的小養殖,家中養幾隻雞、一頭羊一類的)。
不僅如此,就連不適合種糧食的地方,都要種植一些能夠吃的果樹,隨著罐頭技術的開發,等到果樹掛果以後,又是一大進項。
可以說搞生產,挖掘漢軍治下的潛力,都是劉武需要做的,也是正在做的。
而軍隊上,投入自然也會越來越多,至少百姓們都願意主動投入。
比如最先實行糧稅改製的兩個鎮子,後續民兵的訓練開銷,漢軍基本上就不會在投入大量的資源,全靠百姓們自主。
而百姓們自然也明白他們真正的出路在哪,所以不要看漢軍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了,但是他們的發展速度卻是越發的快了。
可以說,若不是考慮需要防備白蓮教,這兩鎮的民兵,那都是最好的戰兵人選,甚至是小隊長的人選。
可即便如此,漢軍在河圖山駐紮了一個營以後,還以這兩個鎮子的民兵為核心,組建了一支更加強大的民兵隊伍。
所以漢軍的戰兵實力看似增長的不多,但是民間的民兵實力卻是有了一個大跨步的提升。
這些事情都不是遠在徐州的學子們所能知道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漢軍充滿了幻想,對於執掌漢軍的大同社充滿了幻想。
“百姓們在大同社的治下那是真的好,真希望大同社和漢軍有一天能夠打過來啊!”
有學子感歎,但是也有學子道:
“其實我認為你是不對的,雖然漢軍好,大同社也好,但是在我看來,與其期盼漢軍打過來,還不容我們打過去呢!!”
“你們說,若是我們有了實力,在徐州舉義旗,響應漢軍,那天下會怎樣,百姓的日子想來會更好吧?”
對此,有學子斥責道:“若是失敗了我們隻是會死,可若是成功了百姓的日子隻會更差,不僅僅是我們徐州的,到時候全天下都會更加的混亂!”
提出想法的學子頓時漲紅了臉:“怎麽可能!”
另一學子笑罵:“笨蛋,你也不想想,為什麽大同社都這般厲害了,還隻是在雷州和北疆打,而不是橫掃天下?”
“我告訴你,不是為了別的,而是大同社有打天下的實力,沒有治天下的實力,若是用大乾的官員,你說這跟在大乾治下有什麽區別!”
“而我等若是起義失敗,隻不過是死了,可若是成功,漢軍策應不了我們,天下諸州還有樣學樣,那就直接崩潰了!”
“到時候,若是很多人都跟著我們有樣學樣,到時候各州必然是割據,然後諸侯混戰!”
“那些有野心的人,可不會選擇跟我們一樣接受大同社的領導,隻會仗著大同社的名義跟其他人爭奪地盤。”
“你自己說,到時候天下麵臨這種情況,百姓的日子是更好還是更差!”
“並且你不要忘了,在北邊還有一個羅刹蠻虎視眈眈,天下若是亂了,你說會怎樣???”
不過,這並不耽誤他們作為自來水,主動宣傳漢軍的功績,並將與百姓最相關的所謂上供‘美女’條約被廢除的消息給廣泛傳播。
最初大家是不信的,或者是半信半疑,但是隨著後來人都在談論,這個消息也就不得不信。
“我真的想象不到在大同社的領導下,漢軍是如何的強大,百姓們又是如何的幸福!”
小小的亭子內,有學子感慨不已,這徐州雖然也不差,但是就糧食生產方麵來說,比江南要差了那麽一點點。
“你們看,這份邸報是去年秋收的時候,漢軍三郡的糧食收入,平均畝產高達兩百六十斤,總產量高達兩千五百多萬石,一年的總產量不低於五千萬石。”
“這收入,可真的是不低啊,按照漢軍的稅收,隻需要上繳一半的糧食,這樣算下來,百姓所能擁有的糧食為兩千五百萬石左右。”
“這麽多的糧食,若是一個人一天吃兩斤,再加上一些野菜之類的,足夠吃的飽飽的了。”
“嗯,雖然沒有油水餓的快,但也不比徐州的鄉下百姓過的差了,不,甚至還要好。要知道徐州可是州府,百姓還能活的下去,若是下麵的郡縣,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
“真替徐州的百姓們羨慕大同社治下的百姓啊,這日子過的幸福死了!!”
“哈哈,我這還有漢軍新的糧食交稅政策,以後啊,百姓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學子說著,從袖子裏掏出了一個漢軍交稅的新政策。
“這是漢軍新的交稅政策,按照一個人一年的口糧是五石來算,超出的便是餘糧,餘糧不超過一石不交稅,餘糧一石,征收五升;餘糧二石,征收一鬥五升;餘糧三石,征收三鬥;餘糧四石,征收五鬥;餘糧五石,征收七鬥五升;超過五石在原有的基礎上每石增加二鬥五升糧。”
“咱們就按照漢軍一個郡有一百萬人,那麽三個郡便是三百萬人,一年口糧便是一千五百萬石糧食不用交稅。”
“若是漢軍按照最好的收成一年有五千萬石的糧食收入,那麽其中需要繳納的便是在這三千五百萬石糧食中收稅。”
“咱們按照平均五石收七鬥五升來算,漢軍一共可以收稅五百二十五萬石糧食,百姓手中的餘糧為兩千九百七十五萬石糧食,比口糧都要多很多。”
“這般計算,一個人的口糧基本上在十五石左右的糧食,一天可以的口糧在四斤到五斤左右。”
“這麽多的糧食,不要說吃飽了,就是吃好都不是問題!!”
這學子就是這般計算的,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不是如此,內裏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
況且凡是學子,家庭生活都還算不錯,對於這口糧的消耗其實還是有著巨大認知差。
其實際問題來講,兩斤的糧食,已經可以讓一個人活的很好了,要知道漢軍現如今漢軍的人口口糧基礎都是按照十歲以後開始統計的。
本質上講,按照人的性別、年齡不同,糧食消耗也是不同的。
所以漢軍的實際情況便是百姓迴過的更好,漢軍所能收到的糧稅更少。
不過漢軍對於這種情況是有著足夠的應對的,並且市場的籌備與開業,也將給漢軍帶來源源不斷的進項。
之後漢軍會用這些銀子買下百姓手中多餘的糧食,徹底的將經濟運轉開來。
不要看糧稅變低了,但是商業稅在逐步增長,同時隨著銀子不斷的流轉,給漢軍帶來的收益自會更加的高。
再加上有著炎漢商行等諸多商行、還有羅刹蠻的賠款,接下來的漢軍治下百姓的生活隻會越發的好。
與此同時,也將會帶動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基本上每一天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所以這學子算出來的,真的與實際差的太遠。
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百姓不僅可以吃飽,還能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並且漢軍在劉武的引領下,已經開始大肆發展捕魚業,發動百姓開展養殖業(不是大規模養殖,而是一家一戶的小養殖,家中養幾隻雞、一頭羊一類的)。
不僅如此,就連不適合種糧食的地方,都要種植一些能夠吃的果樹,隨著罐頭技術的開發,等到果樹掛果以後,又是一大進項。
可以說搞生產,挖掘漢軍治下的潛力,都是劉武需要做的,也是正在做的。
而軍隊上,投入自然也會越來越多,至少百姓們都願意主動投入。
比如最先實行糧稅改製的兩個鎮子,後續民兵的訓練開銷,漢軍基本上就不會在投入大量的資源,全靠百姓們自主。
而百姓們自然也明白他們真正的出路在哪,所以不要看漢軍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了,但是他們的發展速度卻是越發的快了。
可以說,若不是考慮需要防備白蓮教,這兩鎮的民兵,那都是最好的戰兵人選,甚至是小隊長的人選。
可即便如此,漢軍在河圖山駐紮了一個營以後,還以這兩個鎮子的民兵為核心,組建了一支更加強大的民兵隊伍。
所以漢軍的戰兵實力看似增長的不多,但是民間的民兵實力卻是有了一個大跨步的提升。
這些事情都不是遠在徐州的學子們所能知道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漢軍充滿了幻想,對於執掌漢軍的大同社充滿了幻想。
“百姓們在大同社的治下那是真的好,真希望大同社和漢軍有一天能夠打過來啊!”
有學子感歎,但是也有學子道:
“其實我認為你是不對的,雖然漢軍好,大同社也好,但是在我看來,與其期盼漢軍打過來,還不容我們打過去呢!!”
“你們說,若是我們有了實力,在徐州舉義旗,響應漢軍,那天下會怎樣,百姓的日子想來會更好吧?”
對此,有學子斥責道:“若是失敗了我們隻是會死,可若是成功了百姓的日子隻會更差,不僅僅是我們徐州的,到時候全天下都會更加的混亂!”
提出想法的學子頓時漲紅了臉:“怎麽可能!”
另一學子笑罵:“笨蛋,你也不想想,為什麽大同社都這般厲害了,還隻是在雷州和北疆打,而不是橫掃天下?”
“我告訴你,不是為了別的,而是大同社有打天下的實力,沒有治天下的實力,若是用大乾的官員,你說這跟在大乾治下有什麽區別!”
“而我等若是起義失敗,隻不過是死了,可若是成功,漢軍策應不了我們,天下諸州還有樣學樣,那就直接崩潰了!”
“到時候,若是很多人都跟著我們有樣學樣,到時候各州必然是割據,然後諸侯混戰!”
“那些有野心的人,可不會選擇跟我們一樣接受大同社的領導,隻會仗著大同社的名義跟其他人爭奪地盤。”
“你自己說,到時候天下麵臨這種情況,百姓的日子是更好還是更差!”
“並且你不要忘了,在北邊還有一個羅刹蠻虎視眈眈,天下若是亂了,你說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