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大同互助社
穿越造反,我是認真的 作者:星漢玄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乾的使團走了,但是殺了好幾名使團成員以及一名副使的事情終究是傳了出去。
事情鬧得很大!
人人都在八卦!!
林連江看著明義,明義點頭確認。
是的,這點小事好辦,大乾使團還沒迴到京城就先傳到京城了!!
林連江很是欣慰,然後,“前往行政學院!”
行政學院,是林連江建設的一個用來教育士子、學生的學校,這些人經過培養以後,明確了大同思想,就會被派往各地當官。
這一批,可以說趕上好時候了,村長都沒有,起步都是鎮長,厲害的來一個縣長也不是問題。
至於說村長和其他的基層官員,漢軍北疆臨時政府直接將戰死者家屬打散,然後分散進入各村擔任。
至於說當地人不同意?
笑話,這些職位是他們的父親、兒子拿命拚出來的,接受了的是漢軍的教導,他們的家屬怎麽就不能當這個基層官了?
到底是誰不同意?
是地主不同意?
還是地痞混混不同意?
反正正經的村民絕對不會不同意!
所以,一個一個鎮縣進行推進,穩紮穩紮,將那些所謂的地主、劣紳、偽羅刹蠻全部橫掃,留下一個幹淨的世界。
這一點,林連江可是比劉武嚴厲的太多了太多了。
至少,劉武曾在王文才的建議下猶豫過,這才造成了宜蘭郡的慘案發生,而他林連江必須吸取教訓,堅決貫徹漢軍之後的決議。
除惡務盡!!!
你能逃,那是你的本事。
隻要被抓,不死也得去改造。
說句實在的,這犯人做的衣服,結實又便宜。
讓犯人挖礦,省錢又省力!!
讓犯人修路,快速又給力!!!
這是怎麽看,怎麽賺,簡直是一個好生意。
................
與此同時,江北徐州,州府所在地,明德書院。
一亭,有四學子談玄論道!
“我們這徐州大同社都建立了一年了,這大同學說,這少年華夏我都看了不知多少遍,就連漢軍邸報我都一份不落,隻是這發展也太慢了。”
其實漢軍中央並沒有在徐州組建大同社,真正被漢軍承認並組建的大同社分別是川州、湖州、江州、福州、荊州和揚州。
所以這個徐州大同社可以說是一個以劉武的思想,加上一些聽聞,然後一群由一些江湖人士和明德書院的學子自發組建的。
這事情漢軍中央並不知道,不是說不在意,而是說這群家夥挺隱秘的,從不在外顯露。
不僅如此,徐州這片區域也不是情報負責的主要地方,情報人員稀少,自然也更加難以察覺這種事情。
這些人怎麽說呢?
年齡其實也不大,無論是江湖人士還是學子們,最小的不過十六歲,最大的也就二十八歲,可以說都是年輕人。
這些人中,若真的是想要投靠大同社,早都加入或者南下了。
所以這些人很怪,就是有心,但卻又猶豫不敢南下。
於是他們組建的大同社,全名應該叫大同互助社,對外稱互助社,宣講互幫互助,對內部人員方才自稱為大同社。
這就跟一個玩票性質的,也不知他們心中到底是怎樣想的。
不僅如此,他們所謂的江湖人士,那可不是什麽名門大派,也不是什麽混混幫派,而是一些所謂的工匠、屠夫、店小二等組成。
可以說,這些人都沒啥大本事,但又各自有各自的小渠道,而且還關心國家大事。
自然,漢軍、大同社也被他們所關注,並且深受影響。
其實,這才是正常人,有家人,有顧忌,不會熱血上腦,然後什麽都不管的就南下。
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不行,也不能說他們不行。
這般說罷,這個所謂的大同互助社,幫助了不少人,工匠、小廝、農民等等,甚至他們還偷偷跑到鄉下宣講什麽大同思想。
然後......
沒人鳥他們!
也不是說沒人理他們,而是說對他們感興趣的大多都是十二三歲的‘年輕人’。
這些人很講義氣,非常的講義氣。
但是他們離不開家,被父母管的死死的。
咳咳.....
主要是男女大部分不是訂婚就是結婚了,也沒辦法跟著一起‘瞎胡鬧’不是。
所以,不要看大同互助社似乎搞的風風火火,但弄來弄去,還就是這些人,新人加入的一點都不多。
就像明德書院,有學子百二十名,但是願意加入大同互助社的,也僅僅隻有十一人而已。
其他的,當真是避之不及。
這一點上,完全不能跟白麓書院比,漢軍之中白麓書院出身的,不算上劉武他們這一批,後麵陸陸續續加入漢軍的都足足有一百六十五人。
要清楚,白麓書院那可是在整個天下都算是有名氣的書院,學子加起來近千人,結果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子都跌落秦淮河被淹死。
這當真,
這當真是易溶於水啊!!!
以至於今年入白麓書院的學子都少了很多很多。
沒辦法,
怕啊!
這事情鬧得可是不算小,山長來一個浩然正氣,道士來一波超度升天,官府來一個祭祀大典。
那真的是辦的風風火火,講究了的就是一個驅逐邪魔。
一連串下來,白麓書院終於穩定了下來。
當然,一眾夫子、包括山長都長出一口氣。
這一年年的,不容易啊!!
劉武這個小混蛋,可別落他們手中,不然非得讓他嚐一嚐戒尺的厲害。
對,全體夫子,有一個說一個,就算是躺倒病床上起不來的,到時候都得起來揍他。
“這小家夥。”
山長站在秦淮河邊,想著這三年劉武所掀起的風浪,心中感慨不已。
看著河中自己的倒影,白發滄桑。
“唉......”
歎息一聲,隨後小風一吹,似乎都有些醉了。
你看,這水我是不是也溶一下???
事情鬧得很大!
人人都在八卦!!
林連江看著明義,明義點頭確認。
是的,這點小事好辦,大乾使團還沒迴到京城就先傳到京城了!!
林連江很是欣慰,然後,“前往行政學院!”
行政學院,是林連江建設的一個用來教育士子、學生的學校,這些人經過培養以後,明確了大同思想,就會被派往各地當官。
這一批,可以說趕上好時候了,村長都沒有,起步都是鎮長,厲害的來一個縣長也不是問題。
至於說村長和其他的基層官員,漢軍北疆臨時政府直接將戰死者家屬打散,然後分散進入各村擔任。
至於說當地人不同意?
笑話,這些職位是他們的父親、兒子拿命拚出來的,接受了的是漢軍的教導,他們的家屬怎麽就不能當這個基層官了?
到底是誰不同意?
是地主不同意?
還是地痞混混不同意?
反正正經的村民絕對不會不同意!
所以,一個一個鎮縣進行推進,穩紮穩紮,將那些所謂的地主、劣紳、偽羅刹蠻全部橫掃,留下一個幹淨的世界。
這一點,林連江可是比劉武嚴厲的太多了太多了。
至少,劉武曾在王文才的建議下猶豫過,這才造成了宜蘭郡的慘案發生,而他林連江必須吸取教訓,堅決貫徹漢軍之後的決議。
除惡務盡!!!
你能逃,那是你的本事。
隻要被抓,不死也得去改造。
說句實在的,這犯人做的衣服,結實又便宜。
讓犯人挖礦,省錢又省力!!
讓犯人修路,快速又給力!!!
這是怎麽看,怎麽賺,簡直是一個好生意。
................
與此同時,江北徐州,州府所在地,明德書院。
一亭,有四學子談玄論道!
“我們這徐州大同社都建立了一年了,這大同學說,這少年華夏我都看了不知多少遍,就連漢軍邸報我都一份不落,隻是這發展也太慢了。”
其實漢軍中央並沒有在徐州組建大同社,真正被漢軍承認並組建的大同社分別是川州、湖州、江州、福州、荊州和揚州。
所以這個徐州大同社可以說是一個以劉武的思想,加上一些聽聞,然後一群由一些江湖人士和明德書院的學子自發組建的。
這事情漢軍中央並不知道,不是說不在意,而是說這群家夥挺隱秘的,從不在外顯露。
不僅如此,徐州這片區域也不是情報負責的主要地方,情報人員稀少,自然也更加難以察覺這種事情。
這些人怎麽說呢?
年齡其實也不大,無論是江湖人士還是學子們,最小的不過十六歲,最大的也就二十八歲,可以說都是年輕人。
這些人中,若真的是想要投靠大同社,早都加入或者南下了。
所以這些人很怪,就是有心,但卻又猶豫不敢南下。
於是他們組建的大同社,全名應該叫大同互助社,對外稱互助社,宣講互幫互助,對內部人員方才自稱為大同社。
這就跟一個玩票性質的,也不知他們心中到底是怎樣想的。
不僅如此,他們所謂的江湖人士,那可不是什麽名門大派,也不是什麽混混幫派,而是一些所謂的工匠、屠夫、店小二等組成。
可以說,這些人都沒啥大本事,但又各自有各自的小渠道,而且還關心國家大事。
自然,漢軍、大同社也被他們所關注,並且深受影響。
其實,這才是正常人,有家人,有顧忌,不會熱血上腦,然後什麽都不管的就南下。
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不行,也不能說他們不行。
這般說罷,這個所謂的大同互助社,幫助了不少人,工匠、小廝、農民等等,甚至他們還偷偷跑到鄉下宣講什麽大同思想。
然後......
沒人鳥他們!
也不是說沒人理他們,而是說對他們感興趣的大多都是十二三歲的‘年輕人’。
這些人很講義氣,非常的講義氣。
但是他們離不開家,被父母管的死死的。
咳咳.....
主要是男女大部分不是訂婚就是結婚了,也沒辦法跟著一起‘瞎胡鬧’不是。
所以,不要看大同互助社似乎搞的風風火火,但弄來弄去,還就是這些人,新人加入的一點都不多。
就像明德書院,有學子百二十名,但是願意加入大同互助社的,也僅僅隻有十一人而已。
其他的,當真是避之不及。
這一點上,完全不能跟白麓書院比,漢軍之中白麓書院出身的,不算上劉武他們這一批,後麵陸陸續續加入漢軍的都足足有一百六十五人。
要清楚,白麓書院那可是在整個天下都算是有名氣的書院,學子加起來近千人,結果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子都跌落秦淮河被淹死。
這當真,
這當真是易溶於水啊!!!
以至於今年入白麓書院的學子都少了很多很多。
沒辦法,
怕啊!
這事情鬧得可是不算小,山長來一個浩然正氣,道士來一波超度升天,官府來一個祭祀大典。
那真的是辦的風風火火,講究了的就是一個驅逐邪魔。
一連串下來,白麓書院終於穩定了下來。
當然,一眾夫子、包括山長都長出一口氣。
這一年年的,不容易啊!!
劉武這個小混蛋,可別落他們手中,不然非得讓他嚐一嚐戒尺的厲害。
對,全體夫子,有一個說一個,就算是躺倒病床上起不來的,到時候都得起來揍他。
“這小家夥。”
山長站在秦淮河邊,想著這三年劉武所掀起的風浪,心中感慨不已。
看著河中自己的倒影,白發滄桑。
“唉......”
歎息一聲,隨後小風一吹,似乎都有些醉了。
你看,這水我是不是也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