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格論證孫悟空原型確係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複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幹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原形之五:......


    以上是孫悟空原形的大致幾種說法分析。


    那菩提老祖自《西遊記》中第一迴出現過,就再沒有露過麵,有人推測他的原形是如來佛祖、太上老君等等。


    孫悟空為什麽要大鬧天宮,以及為什麽十萬天兵都降服不了孫悟空?《西遊記》中交代是因為蟠桃會中沒有邀請孫悟空去赴宴,所以惹惱了孫悟空,從而大鬧天宮。之所以十萬天兵天將都降服不了孫悟空,目前最流行的解釋就是:天兵天將都是給玉帝打工的,所以都不肯出力,而那孫悟空是創業的,所以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孫悟空西天取經的過程中,這個角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那些妖怪又變成了創業的,所以孫悟空取經過程舉步維艱,處處受製。


    那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結拜兄弟,在真假美猴王之爭中,又變成了孫悟空心識所變化的,難以自圓其說。


    那麽作者我是怎麽認為以上問題的呢?要迴答這個問題,還是要聯係吳承恩老先生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我已經在前麵敘述過,在此不再重複,唯一要解釋的就是《西遊記》這本書的作者我不認為是吳承恩先生一人,背後有原始題材的作者群體無名氏,收集整理,撰寫提綱的作者楊誌和以及吳承恩本人。但是為了敘述方便,還是隻提及吳承恩一人。


    在迴答以上問題之前,還要先說一下古典文學的人物塑造手法,這一點,牽涉到專業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因此我將會用舉例子的辦法加以解釋概括。我們大家都知道後羿射日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吧!但是據相關資料得知,大羿是上古時期的射師,《淮南子》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羿上射十日,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山海經》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後羿是夏朝第六任君王,並非射日的羿。《淮南子》說他是被恩將仇報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記載不一:有的說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所以後世驅鬼均用桃木長枝,稱法尺;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總之這位蓋世的英雄死在了陰謀家的手裏。為何民間有一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誤會,射日和篡權在百姓看來前者更英武,一般人隻知道或者隻記得前者,而兩人都是曆史神話中做過響當當事跡的人物,一般人就隨之把兩人做過的事跡混同為一人之事;這便出現了後羿射日的故事。


    有的傳說大羿的妻子是宓妃,後羿的妻子是嫦娥,因為大羿同後羿已經合為一人,所以合二為一的‘後羿’不僅是射日的大英雄,抱得美人歸,而且還是一個‘冤死鬼’,死於徒弟之手。所以這樣看來,老百姓的心理傾向是拆散兩隊,組成一雙。


    老百姓尚且如此,有著豐富想象力的作家更是如此,自然會將這種‘手法’運用的出神入化,如火如荼。因此,《西遊記》中的妖怪雖然是妖怪,有著固定的個人背景,但是他們的原形都是取自現實史料中的具體人物,隻不過是作者們將他們冠以妖怪的身份,並將他們的身份痕跡小心翼翼的抹去了。隻要我們抓住妖怪的特點,順藤摸瓜,再從史料中對照分析,那妖怪的真實身份是不難查清的。


    說了這麽多,讀者們一定等的有點急躁了,好!那我現在就告訴大家,《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繈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


    唐太宗為了保全這個愛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


    貞觀十九年(645年)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仙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元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元璋並收藏八仙演義最新章節